陶淵明桃花源記知識點訓練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文學常識
1、出處:本文選自《陶淵明集》。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前的序文。
2、作者:陶淵明:(約365~427),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是著名的田園詩人。自號為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現存詩歌120餘首,散文6篇,詞賦2篇。代表作品《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當時士族地主把持政權的黑暗現實,任彭澤令不足三月即辭官歸隱,作《歸去來兮辭》,自明本志。從此“躬耕自資”,直至六十三歲在貧病交迫中去世。
他長於詩文詞賦,詩歌多描寫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等則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陶淵明的詩文兼有平淡與爽朗的風格,語言質樸自然,又極為精煉。有《陶淵明集》。
3、作者相關故事:
例如:不為五斗米折腰。
4、寫作背景:
本文原是《桃花源詩》前的序文,大約作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他拒絕同劉裕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對戰亂造成的災禍和農民逃亡的苦難生活有一定的感受,同時由於隱居農村十餘年,對農民有了更多的瞭解,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文章。
5、代表作名句:
《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註釋
(一)重點詞語
1、緣:沿著。
2、鮮美:鮮豔美麗。
3、落英:墜落的花瓣。
4、繽紛:繁多而紛亂的樣子。
5、異之:對此感到詫異。
6、彷彿:隱隱約約,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樣子。
7、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突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
8、儼然:整齊的樣子。
9、屬:類。
10、阡陌:田間小路,南北向的為阡,東西向的為陌。
11、交通:交錯相通。
12、種作:耕種作業。
13、悉:都,全。
14、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5、黃髮垂髫:指老人和小孩。
髫:古時候指小孩子下垂的頭髮。
16、怡然:愉快的樣子。
17、要:通“邀”,邀請。
18、鹹:全,都。
19、妻子:妻子和兒女。
20、邑人:同鄉的人。
21、絕境:與外界隔絕的地方。
22、遂:於是,就。
23、無論:更不用說。
24、具言:詳細地說出。
25、嘆惋:感嘆驚訝。
惋:驚訝,驚奇。
26、延至:邀請到。
延:引進。
27、不足:不必,不值得。
28、扶:沿,順著。
29、向:原來,舊。
30、志:做標誌。
31、詣:到。特指到尊長那裡去。
32、尋向所志:尋找以前所做的標記。
33、規往:計劃去。
34、未果:沒有實現。
35、尋:隨即,不久。
36、問津:問路。文中指探訪、探求。
津:渡口。
(二)通假字
要:通“邀”,邀請。
(三)帶“然”的詞
①豁然:突然開闊的樣子。
②怡然:愉快的樣子。
③儼然:整齊的樣子。
④欣然:高興的樣子。
(四)古今異義字
①鮮美 古:鮮豔美麗。 今:食物味道好。
②開朗 古:開闊明亮。 今:指人的性格。
③交通 古:交錯相通。 今:指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 ④妻子 古:妻子和兒女。 今:已婚男人的配偶。 ⑤如此 古:像這樣。 今:這樣。
⑥無論 古:更不用說。 今:表條件關係的連詞。
⑦絕境 古: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今:沒有出路的境地。
⑧不足 古:不值得。 今:不充足,不滿足。
⑨間隔 古:間離斷絕。 今: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距離。
成語
1、世外桃源:
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豁然開朗:
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3、怡然自樂:
形容高興而滿足。
4、落英繽紛:
形容落花紛紛飄落的美麗情景。
5、黃髮垂髫:
指老人與兒童。
6、無人問津:
問津,詢問渡口。比喻沒有人來探問、嘗試或購買。
7、不足為外人道:
現多用於要求別人不要把有關的事告訴其他的人。
按要求默寫
豁然開朗。
12、根據桃花源的故事人們得出的一個至今沿用的成語:
世外桃源。
本文中心
文章描寫了武陵漁人偶入桃源的見聞,用浪漫主義的筆法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既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是對黑暗現實否定批判。
文章結構分析
第一部分(1):寫漁人捕魚時發現桃花林的經過。
第二部分(2)(3):寫漁人進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裡做客,及辭去的經過。
段落內容具體概述:
(2)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3)寫村人“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社會風尚, 村人自敘秦時避亂來此
的經過。
第三部分(4)(5):寫漁人離開桃源後,太守等人先後探訪桃源未果的情形。
本文以漁人進出桃源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從發現桃源,到訪問桃源,再到離開桃源,重尋桃源,一線貫之,層次分明。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虛虛實實,引人入勝。語言簡潔凝練,通俗流暢。
課後重點練習題
(一)在桃花源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融為和諧完美的統一。討論——具體表現在哪裡?
1、在“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樣優美富饒的環境中建立了“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這讓一個安定和平、寧靜祥和的社會,在此安居樂業,自由快樂地生活,“其中往來種作”,“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2、男女耕作、老幼歡樂,“其中往來種作”,“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民風質樸、熱情好客,“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這是人與人的和諧統一。
(二)“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漁人向桃花源人說了什麼?桃花源人為什麼皆嘆惋?
漁人可能說外界的人們在改朝換代的戰爭浩劫中遭受的災難。桃花源人因與世隔絕時間長,外界變化大,桃花源外仍然戰亂頻繁,社會黑暗,人民仍然過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三)漁人、太守以及劉子驥訪求桃花源,其目的有什麼不同?“不復得路”“未果”又說明了什麼? 漁人出訪桃源是偶然的機遇,出於好奇心理,沒什麼目的。帶領太守所派的人再訪桃源可能是為了討得獎賞。太守派人訪求桃源可能是獵奇,也可能想侵佔其地方,還可能鄙棄黑暗社會想隱居到那裡。劉子驥是“高尚士”,他訪求桃源也是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
“不復得路”、“未果”說明桃源很神秘,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個虛構的理想社會,現實社會中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也說明作者無力改變社會現實,充滿了無奈。
(四)陶淵明為什麼要虛構桃源仙境?為什麼古往今來許多人寧信其有也不願信其無?
從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來看,陶淵明生活的時代,社會黑暗,統治者內部相互傾軋,戰亂頻繁,加之統治者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和壓榨,造成了百姓家破人亡,妻離子散,民不聊生的慘相。這些史實便是虛構桃源仙境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從思想來說,陶淵明受道家思想影響很深,並且追慕阮籍無君無臣,無富無貴德社會理想,接受過鮑敬言的無君論思想,素懷高潔,久慕淳風,眷愛丘山,厭惡官場,曾以羲皇上人自謂,幻想做無懷氏,葛天氏之民。這些思想意識積聚起來便成為其虛構仙境的思想根源。
桃源是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自然環境優美富饒,社會環境和平寧靜,人民安居樂業,過著和諧幸福、自由快樂的生活,桃源里民風淳樸,有熱愛勞動、敬老愛幼、熱情好客的社會風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平等,這既是作者理想的藍圖,也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是千百年來被壓迫人民的心聲。因此,古今往來許多人寧信其有也不願信其無。
問答題
1、第一段景物描寫的意圖(作用)?
這段景物描寫到點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奇境”,為漁人進入桃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源的美好做了鋪墊。
2、第二段文字描寫了鄉間圖景,請從三方面概括出其特點。
①自然環境:優美富饒;
②社會環境:安定和平;
③人們生活:自由快樂。
3、桃源人“不復出焉”的原因是什麼?
①以前飽受戰亂之苦,
②現在安居樂業,不願出去。
4、為什麼桃園中人囑咐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花源中人心存戒心,想保住這個“絕境”,避免戰亂,不願讓外人知道(因為桃源人是躲避戰亂才來到這裡的,他們對這裡的生活很滿足,想永遠保住這個“絕境”,不想讓外人打擾現有的生活)。
5、你是怎樣理解桃源人避難在此,不復出焉的`行為?
①桃源人在當時是很幸運的,能躲避禍患,生活安定;
②但從積極意義上講,躲避不是永遠的,應該起來戰爭。
6、漁人離開桃源後“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尋找桃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亦仙亦凡,縹渺莫測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
7、寫到劉子驥有什麼作用?
劉子驥與陶淵明是同時代的人,把他寫進去表示事情真實可靠。
8、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後來又帶人尋找桃源,這說明人們心中有怎樣的願望?
人們的心中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戰亂的憎惡。
9、桃源社會有著怎樣的特點:
①政治上沒有統治者與壓迫者。
②經濟上沒有剝削。
③人人都勞動並得到一定的休息。
④人們都過著幸福愉快的生活,“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⑤社會風氣淳厚,沒有欺詐等壞風氣。
10、作者為什麼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社會現實相對的美好境界?
文章描寫了武陵漁人偶入桃源的見聞,用浪漫主義的筆法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既是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也是對黑暗現實否定批判。
11、為什麼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今天應怎樣評價?
①桃花源是一個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的美好境界,這裡沒有壓迫,沒有戰亂,平等、安定、和平,確實是和當時現實社會相對的,是整個封建社會的人民理想的世界;
②這個理想境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但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12、作者勾畫了一個平等、幸福的社會生活畫面,看出作者具有什麼樣的思想呢?
①對黑暗現實社會的憎恨,批判和否定;
②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其對沒有壓迫和剝削的嚮往與追求;
③此文也反映出作者無力改變社會而採取的一種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
13、縱觀全文,你認為本文能夠成為千古傳誦的美文的原因是什麼?
①對現實社會不滿憤恨,對美好社會追求,反映人民願望(思想內容)。
②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語言優美,此文是一種理想與美的象徵(藝術特色)。
創新問答題
1、你還學過陶淵明的哪些詩文,從其詩,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發表見解,評析一下陶淵明的為人。 ①《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
②“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句話寫出了陶淵明歸隱田園後的勞作之樂,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汙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
“閒靜少言,不慕名利”表現他追求沉靜自然,不追求榮華富貴的品格。
③陶淵明:熱愛自然,適情任性,不慕名利,厭棄黑暗現實社會,不與官場同流合汙。
2、簡析本文故事曲折迴環,懸念迭起,引人入勝的特點。
漁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讓人生憂;
漁人“忽逢桃花林”,讓人生異;
漁人“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讓人生疑;
漁人“初極狹,才通人”,讓人生懸;
漁人“遂迷,不復得路”,讓人生嘆;
漁人“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讓人生趣;
漁人“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讓人生惑。
3、本文是虛構的故事,但作者卻把它放在“晉太元中”這樣一個確切的年代裡,你認為有何作用? 顯得故事真實、可信,暗示晉代社會黑暗和人民生活痛苦的社會現實。
拓展問答題
陶潛,字元亮,少懷高尚,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羈,任真自得,為鄉鄰之所貴。嘗著《五柳先生傳》
曰:“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時人謂之實錄。甚親朋好事,或載酒餚而往,潛亦無所辭焉。每一醉,則大適①融然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張,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節選自《晉書》)
註釋:①適:滿足。
②融然:和悅快樂的樣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絃與琴徽,琴徽即琴絃音位的標誌。
1、翻譯加粗字: ①穎脫不羈 (束縛,約束。) ②時或無酒,亦雅詠不輟 (停止。)
2、請從文中摘錄出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所表現的理想生活形成強烈反差的句子。
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3、從選文看,陶淵明的琴沒有琴絃,他本人也不會撫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卻“撫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撫琴嗎?結合全文看,這反映了他怎樣的性格?
①不是;
②他只是作出撫琴的樣子。這反映了他無拘無束,本性率真,面對窮困的生活,自得其樂的性格。 十二、課外擴充套件閱讀
①原文:
桃花源詩 陶淵明
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⑴。黃綺⑵之商山,伊人亦云逝⑶。往跡浸復湮⑷,來徑⑸遂蕪廢。相命肆農耕⑹,日入從所憩⑺。桑竹垂餘陰,菽稷隨時藝。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⑻。荒路交通,雞犬互鳴吠。俎豆猶古法⑼,衣裳無新制。童孺縱行歌,斑白歡遊詣⑽。草榮識節和,木衰知風厲。雖無紀曆志⑾,四時自成歲。怡然有餘樂,於何勞智慧。奇蹤隱五百,一朝敞神界⑿。淳薄既異源⒀,旋復還幽蔽⒁。借問遊方士⒂,焉測塵囂外⒃?願言⒄躡輕風,高舉尋吾契⒅。
②註釋:
⑴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無道,造成戰亂,賢人們都逃離世間。嬴氏,指秦王朝。天紀,指合理的社會秩序。
⑵黃,夏黃公。綺,綺裡季。秦末漢初時高士“商山四皓”中的兩人。
⑶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此時也離開了世間。伊人,指桃源中人。雲,語助詞,無義。 ⑷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進山的路漸漸湮沒。跡,足跡,代“路”。
⑸來徑,來時的路,與“往跡”同指,但角度不同。
⑹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勵致力於耕田。肆,盡力。
⑺憩,休息。
⑻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天養蠶,絲盡歸己;秋天莊稼熟了,也不用繳納租稅。靡,無。
⑼全句意思是按古制進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時所用的禮器。
⑽遊詣,遊玩。
⑾紀曆志,歲時的記載。
⑿這兩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異蹤跡從秦末到晉已隱沒了五百年,卻被漁人在這一天發現了。五百年,約數。敞,開放。神界,仙境。
⒀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風俗跟澆薄的世風,二者本源不同。
⒁這句意思是,漁人離開不久,它又隱沒了,指記中的“遂迷,不復得路”。
⒂遊方士,遊於方內的人,指世俗中人。
⒃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測知塵世以外的事。塵囂,指塵世。
⒄言,語助詞,無義。
⒅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