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蜀道難> 蜀道難教案第二課時

蜀道難教案第二課時

蜀道難教案第二課時

  導語:《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蜀道難教案第二課時的相關內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蜀道難教案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背誦情況。

  2.進行鑑賞式閱讀,在教師引導下分析、探討全詩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匯入。

  《蜀道難》是李白最富浪漫主義色彩的代表作。在詩中,作者寫山川自然,不是冷靜客觀的描摹刻畫,而是以奇幻的想像與極度的誇張,從表達主觀感受、強烈的反應中去顯現蜀道懾人心魄的奇險之勢。詩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與誇張都臨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質的極限,基本上是超現實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個接一個地急促奔湧,奇意迭出。其中又間以詩人的感嘆、驚呼、反問;“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驚歎,如同樂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嘆,反覆出現於其間,構成了強烈的節奏。這樣,這首詩便不僅充分顯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險峭的氣勢,而且表現著詩人激情的跌宕,從中可以感受到他的靈魂的飛動和廣闊的胸襟。那麼,詩歌是透過哪些詩句具體表情達意的呢?我們將逐句研討。

  二、檢查背誦。

  1.指名讓個別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誦中的宇音錯誤和音節錯誤(重點語句的音節和感情的變化見教參“誦讀提示”)。

  2.齊讀全文,體會感情基調,為具體分析打好基礎。

  三、鑑賞、研討重點語句。

  1.佈置討論題,學生在小組內討論,合作交流,最後由代表總結髮言,教師訂正。

  (1)開頭用“噫籲 ,危乎高哉!”有什麼作用?

  明確:“噫籲 ”三個字都是感嘆詞,是蜀地方言。“噫籲 !危乎高哉!”這些感嘆詞的連線使用,是詩人在激情的衝動下隨口吐出的,它包含著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這一聲並沒有多少具體描繪的驚呼中,感覺到蜀道的高峻、艱險,充分表現了詩人吐納山川的寬廣胸懷。

  (2)“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確:這裡詩人把我們引向了一個悠久迷茫的歷史時間領域。一方面,從時間的悠遠上加強了詩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經過這番渲染,激發起讀者對蜀地情況的好奇心。有這樣一個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而又長久與內地隔絕,從沒有人去過的地方,那裡究竟是一種什麼景象呢?人們會從蜀地時間悠久的觀念中,感覺到這是一個奇險幽深、神秘莫測的地方,併產生一種探求的慾望。

  (3)“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這句詩該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確:秦蜀兩地間本來只有鳥道而無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們的雙手搬倒了險惡的高山,殺死了兇猛的大蛇,才給我們打開了一條通道,消除了秦蜀兩地長久隔絕的局面。詩人對於壯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壯烈犧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頌。這個神話故事的運用絲毫沒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頌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的創造力量。

  (4)詩的第二自然段以對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勸阻“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開始,到對友人的質問‘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結束,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極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極言蜀道的險。這些具體的描繪,形象、生動地畫出了山川的形態。但作者仍覺得不夠到位,又用“勸阻”、“質問”友人這種虛幻的筆法,從側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驚奇雄險。

  (5)本詩的主旨在於表現蜀道的驚險,但第二自然段寫進“號古木”的“悲鳥”和“啼月夜”的“子規”有什麼作用?

  明確:第一自然段作者盡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筆鋒一轉,勸朋友不要西遊,因為這裡不但路途難走,而且環境荒涼、悽清,“悲鳥號古木”、“子規啼月夜”充滿了無限的哀怨與愁苦,使人聞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難。

  (6)“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政治遠見?

  明確:詩人從蜀道的艱險想到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位置,並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的可能發生的禍患。詩人對當時潛伏著的軍閥割據嚴重危機的擔心,表現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政治遠見以及他對國家命運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憂慮,從而給這個歌頌雄偉奇險山川的詩篇,增添了一種發人深思的嚴肅的思想內容。

  (7)“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是全詩的主旨,為什麼詩人要在最後寫蜀地戰禍一段?這樣寫和詩的寓意有什麼關係?

  明確:從詩的內容看,此詩應是詩人在長安時為送別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詩極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意在為友人此去路途的艱險而擔憂,“問君西遊何時還”,人還未去卻已問歸期,詩人不忍友人離去,依依惜別之情自現。結尾一段寫蜀地戰禍之烈,意在告誡友人蜀地並非久留之地。而劍閣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險甲於天下,而劍閣之險尤甲於蜀”可見。寫劍閣之險引出蜀地戰禍,既是寫蜀道之難的繼續,也是惜別之情的昇華。去蜀難,留蜀亦難,“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這樣的詩“風人之義”便顯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滿。

  四、歸納全文的結構並板書。

  可讓學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內容,教師板書明確: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詩。

  2.領會全詩的主要表現手法。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全詩背誦。

  2.討論分析藝術特色。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檢查全詩的背誦情況。

  1.提問個別學生全篇背誦,也可個別提問後兩段的背誦,注意糾正字音和音節,特別是應讀出氣勢來。

  2.全班齊讀,發現個別讀不熟的,或沒背下來的,再重新個別抽查,爭取讓學生全都背下來。

  二、分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討論,根據自己的認識談這首詩有什麼突出的藝術特色,由各小組負責同學歸納學生的發言分為幾條,然後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最後由教師總結,明確:

  1.大膽的誇張。

  在本詩中,作者成功地運用了誇張的表現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偉奇險得到了充分體現。寫蜀道的艱難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寫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寫急流瀑布是“飛湍瀑流爭喧豗, 崖轉石萬壑雷”。寫到蜀地的歷史則是“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寫到人的驚恐則是“使人聽此凋朱顏!”無論是寫山寫水寫情寫事,都運用了藝術的誇張。這些誇張的藝術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質特徵,以一種高於形象原狀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面前,給人以強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嗎?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嗎?蜀道之難果真是“難於上青天”嗎?現實生活中當然是不存在這種情形的。這就是藝術的誇張。現實生活和客觀事物的形象、面貌,會在誇張這個放大鏡裡,得到非常鮮明、突出和生動的表現。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藝術構思的靈魂,是形象賴以表現的基本方法。本詩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藝術想像,而是縱橫變幻、層出不窮、出人意外的。“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多麼驚人的想像!為了說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裡會出現“六龍回日”,把太陽和高山聯絡了起來。有時詩人是“心遊萬仞”,站立在群山之上:“連峰去天不盈尺。”有時他又“思接千載”,回到了悠久遙遠的歷史歲月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晝。他的想像的空間是非常廣闊的,無拘無束,無所不到的。正是藉助這種豐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藝術想像,詩人才能在廣闊的天地中找到最適合於表現蜀道山川的神話故事、歷史傳說、六龍回日、黃鶴之飛等等生活現象,並且把它們組織在自己的詩篇中,以表現主題,使自己的詩篇產生了一種神奇飛騰的氣勢。

  3.強烈的'感情。

  《蜀道難》從頭到尾字裡行間都洋溢著一種讚歎驚異的情緒。一開始,“噫籲 ,危乎高哉!”這一聲驚歎便地震撼著人心。全詩在每一段具體描繪之後,都有一些單獨抒發主觀感受情緒的句子。這些表示驚歎的句子,因為它們都是緊接具體描繪之後的詩人的具體感受,所以能在讀者的心靈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從而加強了讀者對於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體描繪也是在強烈的情緒之下進行的,我們讀“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這些詩句時,會感到有一種磅礴的氣勢和強烈的感情力量衝擊和震盪著我們。這種感情是產生於詩人對於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透過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出來。因此,自然景物就被塗染上了詩人的感情色彩,而詩人的主觀情緒也就獲得了鮮明的形象性。情與景達到了高度統一。

  4.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

  《蜀道難》是樂府古題,這種詩歌體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數、句數、平仄和韻腳等。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自由採取適當的語言形式。李白充分運用了這一體裁的特點,使詩的語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潑。全詩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長短錯落不齊,這是為內容所要求的。詩的前半部分多用長句,氣勢奔放暢達,蜀道的高山險川被誇張地表現出來。後半部分寫到劍閣的險惡環境時,多用四字短句,跳蕩有力,驚恐的情緒在這種語言節奏中得以表現。語言形式的變化多端,正是為表現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緒服務的。詩人強烈、充沛、起伏動盪、變化多端的情緒,必須有這種縱橫崛崎的語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現如此豐富的內在情緒。

  三、再聽《蜀道難》全詩配樂朗誦,體會詩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四、佈置作業。

  1.書面完成課後練習一、二、三題。

  2.第三題的第4小題,可以作為研究性課題,課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