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經典食品中的水糕散文

經典食品中的水糕散文

經典食品中的水糕散文

  水糕,不是水做的糕,也不是我的筆誤,更不是我們夏日的冷飲,而是我家鄉一種米糕的名稱,它是家鄉一種經典的食品,是在大米中摻和一些糯米後,加工成為細細碎碎的粒狀,再蒸發出來一種梅花形的米糕。

  曾經的集鎮上,都會有一二個專門從事這個行當的人,它沒有什麼店鋪,就是一把大大的黃油布傘,冬擋風雪夏擋雨地豎在那裡,傘下放著可以摺疊的桌子和三四個馬紮外,還有一個小小的煤爐,煤爐上安放著一個上細下粗的茶機。這種茶機與普通的茶機不同的是,它有一個高出上平面大約十公分的圓筒狀的口,口上又安放著不斷更換的竹筒子(它是米糕的模子),儘管上面有一個玲瓏的蓋子,還是一直在向上冒著熱氣。

  在煤爐的後面,往往端坐著一個衣著潔淨、面容姣好的女人,雙手不停地忙碌著,右手拿過一個竹筒做成為的糕模,往身邊的用水潮溼過的米粉中一杵,然後用左手中的鵝翅羽迅速地捎去多餘的米粉,並在上口的中間用鵝羽旋轉一下,形成一個似有若無的凹塘(所以當地人又稱它為掃糕)。接著左手拿過爐子上竹模,右手放上剛剛處理好的竹模子,轉手又接過左手那滾燙的模子,往一塊紗布上一倒,左手又將紗布蓋上,又開始重複上面的一連串的動作。別看我寫的囉裡囉嗦的一大堆動作,其實眼尖的人,還可以看到她在倒出水糕後,還要將人的模子在清水中去冷卻一下,與此同時左手還要將那水糕從倒置翻過來,再去蓋上紗布。但所有這些動作的一個輪迴,最多也就是二十秒的時間,給人一個眼花的`感受。

  當有人來購買時,她在問清數量後,左手捏起紗布的一角,右手有迅速地拿出準確的數字後,左手有隨手蓋上。只有這個時候,你才會看到冒著霧般蒸汽下的水糕模樣。水糕從上部看就是一朵盛開的白梅,下部是一個圓形,是一個倒置的喇叭狀,下部直徑約二公分,上部差不多四公分,高約五公分。它通體雪一般的潔白,雖然擁有蛋白般皮膚,但卻很有黏糯,具有純粹的米香中攜帶絲絲竹香,讓人垂涎欲滴。它曬乾蛋糕的疏鬆,手一捏,似感無物,可手一旦鬆開,就會立刻彈起,回覆原狀。

  如果你當場在她的攤位前食用,她會首先問你是幹吃還是和著吃。如果你是幹吃,她就給你在一個碗裡舀上一調羹白糖,再給你倒上水,讓你一邊嚼著,一邊潤潤喉,先香後甜,真是一種享受。如果你說和著吃,她再忙也會站起來,首先將糕放在碗裡,倒上半碗滾開的熱水,再順手倒扣上一隻碗,燜上一分鐘的時間,然後在開啟的瞬間,又舀進一調羹白糖,在用筷子迅速地攪和一些,才將熱氣騰騰的碗交給你去食用,並囑咐一聲:“燙,注意!”,然後就繼續去掃糕了。

  賣水糕的人,不會將冷了的水糕賣給當場食用的人。如果她的攤位上已經擺滿了水糕,她就會稍微停一下掃糕,右手同時拿起五隻水糕,左手操起竹印在鮮紅的色素中蘸一下,然後在糕上逐一蓋一下。只要你看到,當即就會情不自禁地驚歎到:“紅梅開在白梅中間,中國紅與素雅白共處一處,好美!”然後她將蓋好印的水糕放置在一個箱子裡,留給定購的人。再次坐下,不言不語地繼續掃糕。

  賣水糕的女人,手腳一般很麻溜,快捷,其速度簡直可以和舞臺那變魔術的人相比。她無論颳風下雨也無論冬暑,幾乎每天都是從早上五點到下午五點都在重複著那些動作,不厭其煩,真要一定的耐心。

  我不是賣水糕出生的人,之所以對這個行當如此熟悉,不僅是我喜愛吃水糕,更是它讓我和母親節省了好多時間。在我上中學的期間,從初一到高中畢業的四年時間裡(那時的初中和高中都是二年制),由於我家離開學校只有三公里路的距離,按照規定不享受住校的權利,只好走讀,但為了能夠上早讀課,特別是二年的畢業班時,老師往往在早讀課就會講課,所以每天都得起得早一些,為了趕上上早讀課,媽媽往往給上一些零錢,讓人在經過的街上去買飯吃,我大多時候會去買水糕吃。那是因為時間緊的時候,水糕可以像餅一樣拿在手裡,一邊吃一邊去趕路。而且那個水糕攤位就在我必經的街道旁。

  水糕,不僅是一種食品,在當地更是一種禮品,也是水糕這個行當經久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我的家鄉,水糕與誰高、隨高都是諧音,有著比誰都高強和逐漸興旺發達的吉祥的寓意。同時,水糕形似白色梅朵,有著聖潔高雅的象徵,而水糕上印有紅梅的圖案,更具有著喜慶、吉祥的意義。所以,水糕成為了當地賀喜時必不可少的的禮品之一。

  禮尚往來,是中國傳承千年的一種禮節,一種互幫互助的體現,也是增進友誼與和睦相處的方法。每當那家在新建房屋時,左鄰右舍以及自家的遠近親友都會去恭賀,除了紅包外,還要帶上一些賀禮,諸如粽子、包子、饅頭、糖果、鞭炮等等,但無論你送什麼禮品,其中一定少不了水糕的身影,因為水糕除了那些吉祥的寓意外,還是一種快餐性的食品。在當時忙碌的主人大多用水糕來作為點心招待工匠和前來幫忙的人。當第一聲打夯的聲音還未響起時,主人就會將水糕在蒸籠上餾一下,讓前來的人首先吃上一些,一個糕字讓打夯的號子更為響亮。當上梁的鞭炮一響,站在屋頂的工匠就會向圍觀的人群拋撒禮品,在饅頭、包子、粽子滿天飛,同時五彩的糖果如蝶翩舞,而那水糕則若盛開的白梅和紅梅一般飄香入群。每當有人家建築新房時,賣水糕的人就會更為忙碌,不僅要打理正常的生意,也往往要在夜間加班加點。

  除了水糕有著吉祥喜慶的寓意外,水糕是由細碎的米粒加工而成,所以它又特別耐消化。在當時,交通很不方便,出遠門的人往往在出發前,去和上一碗水糕,除了預祝一切順利外,還是因為吃水糕耐餓。在婚嫁的舊俗中,不僅是新娘子的嫁妝中大多會放上水糕,在上轎、上車前,在那喜慶的嗩吶聲中,父母會給自己的閨女和上一碗水糕,以防止她在婚禮中經不住折騰,同時也是一種高升的寓意。在新婚的翌日早晨,新娘子則歡喜地從嫁妝中拿出水糕,在在極有寓意的二隻碗裡,和上水糕,與新郎交臂而吃,共祝未來的步步高昇,白頭偕老。

  不是迷信,而是一種預祝的心理。誰家的孩子無論是小升初,還是中考,亦或以後的高考,還包括走上工作崗位前,細心的父母也往往給自己的孩子準備了一碗水糕,讓孩子出發前吃,如果不吃,父母還是會將水糕包好塞進孩子的包裡或者口袋裡,姑且不說它是否靈驗,父母對兒女的成龍成鳳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

  水糕,是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經典食品,是一種沒有任何新增成分的、純粹的綠色食品。它就是在大米中摻入一些糯米,在清水中淘洗乾淨後,再拿到古老的石磨上去研磨一下,稍微風乾一下,就拿去做水糕,連最簡單的用小蘇打去發酵的過程也沒有,食用的人特別放心。

  很是汗顏,雖然吃了無數次水糕,除了清香可口外,我還真的說不出它的準確味道。如果一定要定義的話,我只能夠告訴你,那就是那金色秋天的味道。稻穀汲取了花開時分的大地精華,沐浴了蟬唱知了時的雨露,承接了秋風秋霜的洗禮,同時還承受了一年三季的陽光月華的愛撫,成熟在楓舞紅韻、杏黃舞扇的時節。

  一碗在手,盡攬秋韻,那水糕的味道就是:三分秋韻,二分秋意,一分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