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範文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

《蘭亭集序》教學反思範文

  【意圖切入】

  1、將文字的學習物化為科學有效的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文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能力和素養,進而在活動中獲得全面發展,避免文字學習的虛浮化和隨意性。

  2、將讀寫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能力來對待,圍繞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挖掘文字,設計環節,科學調控,合理訓練。

  3、本文涉及人生觀、生死觀的內容較多,教學應適當體現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維度的生成和發展。

  4、本文以及與之相關的書法、詩歌作品,文化含量極其豐富,在教學中應有所體現,強化主體審美體驗,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過程描述】

  環節一:

  自主解題:

  師:這節課我們共同來學習古典文學名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板書課題、作者)

  請同學們就課題和作者,自己提出問題,並請其他同學積極回答提出的問題。

  生1問:蘭亭在什麼地方?

  生2問:題目中的集是什麼意思?是集會,還是文集、詩集呢?

  生3問:序是怎樣的一種文體?

  生4說:我很想知道王羲之的一些背景資料或有關軼聞。

  師:關於第1、2、3三個問題,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教材註釋①,至於王羲之的有關軼聞,請同學們課下上網搜尋一下,有價值的資料可張貼在班內讀寫專欄內。

  (生認真閱讀註釋①,並整理課堂筆記)

  師:關於序這種文體,它的主要作用是舉其綱要,論其大旨,這篇序文主要就蘭亭集會抒發對人生的感慨。

  環節二:

  分層美讀:

  1、分層自讀:脫離註釋,自讀全文;

  結合註釋,通讀全文;

  讀準字音,讀清句讀。

  2、讀出表達方式的變化:

  第一節的描述性語言,教師引導學生儘量讀出情趣和景趣;

  第二、三節議論抒情性語言,教師引導學生儘量讀出情趣和理趣。

  3、讀出情緒的跌宕變化:

  引導學生讀第一節,圍繞樂等關鍵詞,讀出生機、閒適、欣喜和豪邁;

  引導學生讀第二節,圍繞痛、悲等關鍵詞,讀出矛盾、深思、傷感和無奈。

  4、讀出個性與體驗:

  學生結合個人理解和體驗,自讀感觸最深的語段。

  環節三:

  景象描述:

  (這一環節是針對文章第一節文字設計的相應活動,由學生自主選擇描述性語句,展開想象,適當加工,創造性地再現文字所描述的景象)

  學生描述示例:

  1、語句: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描述:江南的三月是最美的了,良辰美景,令人心醉。文人雅士遊歷匯聚在群山的懷抱之中,高聳的峰巒披上了青綠的外衣,向遊人訴說著她的嫵媚。近處裸露的岩石又顯出她的剛健。喬木和灌木呈現出參差的生機,一叢叢茂盛的竹林,挺拔而儒雅。就在我們的亭邊,那清澈的山泉時急時緩地流淌著,帶給我們文思的躍動和靈感

  2、語句: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描述:今天的天空格外高遠、空曠,平日遊來游去的雲朵兒,怕打擾我們的盛會,現在不知飄到何處去了,只有暖融融的太陽均勻地灑著她的光輝。清風拂面,柔柔的,軟軟的,風裡還夾雜著山花和竹林的清香。讓我們暫且無憂無慮地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福祉吧。

  (學習小組內部交流後,將有代表性的`文段推薦出來,在班內交流)

  師生就以下幾個方面共同評點:

  ⑴ 基調氛圍;

  ⑵ 回扣文字;

  ⑶ 藝術加工;

  ⑷ 語言表達。

  環節四:

  勾畫點評:

  (學生自讀全文,勾畫出意味深長或遣用精妙的詞句語段,並作點評)

  學生勾畫點評示例如下:

  有的學生勾畫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點評:作者運用嚴格的對句,寫出了這次集會人員之盛,儘管年齡跨度較大,但文化層次都很高,正因為這是一次文人雅客的集會,才有了後文的暢敘幽情以及人生慨嘆。

  有的學生勾畫一觴一詠。

  點評:一突出了集會文人的閒適與默契、高雅與詩意,他們沐浴在自然的和風裡,在觴詠之間,寄情山水,感悟人生。

  有的學生勾畫曾不知老之將至。

  點評:此句寫出了人生一時通達得意者的忘形之態,曾更是用詞精妙,意味悠長,加重了語氣,增強了表達效果。此句的言外之意是──人一旦覺察到老之將至,便悲從中來,不免消極悵惘。

  有的學生勾畫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點評:此句不免過於消極,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如果說壽命長短聽天由命的話,人也就絲毫不能也沒有必要主宰自己的命運,這樣的人生也必定索然無味!

  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師生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評價同學們的點評:

  1、對文字語言的品味是否到位;

  2、是否能夠有機地聯絡語境,而不是斷章取義;

  3、點評文字自身表達是否規範得體。

  環節五:

  觀點表述:

  1、學生以書面形式,依據文字,總括作者的人生觀、生死觀。

  學生表述示例:

  ⑴ 有一個詞,概括本文的情緒流程非常恰當,那就是樂極生悲,作者由短暫的快樂,回味起歲月潮汐、人生易逝,不禁感慨萬千,悲從中來。總之,作者對待人生和生死的態度是消極的。

  ⑵ 古語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作者認為,人生在世,儘管有蘭亭集會這樣的盛會,但畢竟聚少分多,樂少悲多。況且人自身不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修短,只好順從天意,聽憑造化。

  ⑶ 作者說是修短隨化,其實表明他對生死看得非常重,不然,他不會把莊子的看法一死生齊彭殤,評價為虛誕和妄作。

  ⑷ 作者在解讀人生、關注生命的過程中,透示的是對生命的珍愛:

  教師不時提醒學生從文字中找出觀點的依據。

  教師適時提供古代文人的相關語句:

  曹操《短歌行》中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的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2、教師引導學生交流生命箴言,口述自己對人生和生命的看法:

  師:在文章中,作者為人生而抒懷,為死生而感慨。在同學們的記憶中,還有哪些人對生死作過精闢的闡釋?

  有生說: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有生說: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有生說:臧克家在《有的人》裡寫道,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有生說:陸幼青說過,我們既然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那我們就來增加它的密度吧。

  有生說:我對村上春樹說的一段話心有慼慼焉,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遠存在。我認為,生命就是一些過客在為另一些過客歡欣或悲傷的過程。一個人死了,就像是他對其他人說,同來避雨,如今我的雨停了,我也該走了,你保重,於是就連背影也沒留下。但如果,在那個避雨的驛站中,能夠給別人留下一些記憶,那避雨的天地,便留下我們人生的痕跡。

  師:那麼,人怎樣度過一生才有意義呢?

  有生說:我比較欣賞美國教科書上對人生的界定,人生就人是為了夢想和興趣而展開的表演。

  有生說:我認為當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群體的利益和諧地統一在一起的時候,這個人的一生是很有意義的,同時,他也是很幸福的。

  有生說:我認為有意義的人生應該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活出一個真實本色的自我。

  環節六:

  詞句積累:

  教師要求學生積累以下詞句,字詞會讀,會寫,會用;名句能夠默寫;背誦《蘭亭集序》全文。

  出示幻燈片:

  詞語:

  崇山峻嶺、暢敘幽情、遊目騁懷、放浪形骸、情隨事遷、世殊事異。

  名句: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環節七:

  鑑賞連結:

  王羲之《蘭亭詩》;

  馮承素《〈蘭亭集序〉摹本》;

  劉長春《宣紙上的話題》;

  趙麗宏《死之印象》。

  師小結:《蘭亭集序》帶給我們許多有益的啟示,它的誕生有多方面的意義:兩晉時期,浮豔藻飾的文風籠罩文壇,《蘭亭集序》的問世,就像汙濁的屋子裡吹進了一縷春風,清新自然,獨具一格;魏晉時期,人們對老莊思想的理解出現了較大偏頗,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王羲之能喊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這在當時是需要勇氣和膽識的 。另外,王羲之曾以精妙絕倫的書法書寫這篇文章,真跡雖然已經不傳,但從後人的摹本中仍可領略其雋秀飄逸、卓然不凡的神采。《蘭亭集序》以它獨特的魅力,在中國古代文學、文化史上獨樹一幟,永放異彩。

  【教學思考】

  思考一:

  個性與己任:

  好的語文課之所以姓語,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緊緊抓住了文字語言這條主根。有了這條主根作為依託,再聯合其他提供養料和水分的側根、鬚根,才構成了枝繁葉茂的植株在地下的有力支撐。相反,如果削弱乃至缺少了這一支撐,植株的生命力可想而知。本課教學環節的設計緊緊圍繞文字,相對獨立又互相支援,使學生讀寫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樣的活動訓練中不斷提高,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然而,如今語文課的個性與己任卻有著不同程度的虛化和缺失,我們見到了許多這樣的課:大肆渲染地匯入,費盡口舌地繞彎子,遲遲走不進文字,剛走進文字,卻來了個蜻蜓點水,急匆匆地走出了文字,架空分析,虛浮連結,外圍戰打得不少,巷戰打得不多,有時像歷史哲學課,有時像主題班會,有是像曲苑雜壇,有時像正大綜藝,就是不像語文課,少、慢、差、費帶來的貧瘠且不說,還肥水流了外人田。

  思考二:

  預設與生成:

  在新課程背景下,經常提及的預設與非預設是一組相對概念,切忌重其一點,不及其餘。絕對的非預設是虛無,絕對的預設是單邊活動;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皆似無意間,非預設的最高境界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雖然時下對於非預設的呼聲很高,但我認為規定了具體教學內容的課堂,其教學環節還是應該仔細揣摩、精心設計的。本課的教學環節是經過反覆推敲的,不論是解題誦讀,還是描述勾畫,不論是點評表述,還是積累連結,都紮實而活潑地引導學生感悟、體驗、訓練。由本課的過程描述來看,環節的合理實施與課堂的動態生成都是比較成功的,學生在教師的調控引導之下,深入體驗,積極思考,科學訓練,探究交流,尤其是在讀寫方面,學生的聰慧才智得到了較大程度的開發與展示,生成了許多亮點。

  思考三:

  活動與積累:

  在環節實施和課堂運作中,教師不能只追求課堂形式上的活躍,只滿足於口頭上熱鬧愉悅的來言去語,應該想方設法將文字的學習體驗落到實處。本課的教學就是結合學科個性、文字特點、學生實際,本著有趣、有序、有益、有效的原則,將文字學習物化為一個個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在活動中完善自我,進而完成語文素養和人格境界的全面提升。本課透過實施系列教學活動,學生在詞語名句、點評描述、對話表達等方面都有比較豐富的生成、體驗與積累,我認為這應是課堂教學真正的痕跡。我們的課堂應該切實提升和培育學生的語文能力與素養,而千萬不要讓我們神聖的母語教學走了樣兒,變了味兒。

  綜觀整堂課的運作,教師評價有些欠缺,最後的小結也可以學生為主進行歸納。敬請語文界同仁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