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第四段翻譯

蘭亭集序第四段翻譯

蘭亭集序第四段翻譯

  《蘭亭集序》是文學大家王羲之的名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原文中的第四段翻譯以及《蘭亭集序》的講解,供大家學習。

  《蘭亭集序》第四段原文及翻譯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dào)(43),不能喻(44)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shāng)為妄作(45)。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fū)!故列敘時人(46),錄其所述(47),雖世殊事異(4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49)。後之覽者(50),亦將有感於斯文(51)。

  每當看到古人(對死生)發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樣相合,沒有不面對他們的文章而感嘆悲傷的,不能明白於心。本來就知道,那種把死和生等同起來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代的人看現在,也正如同我們今天看過去一樣,這真是可悲呀!所以我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抄錄他們做的.詩賦,即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們興發感慨的由緣,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有感慨於這次聚會的詩文。

  《蘭亭集序》【原文】

  蘭亭集序

  作者:王羲之

  永和⑴九年,歲在癸(guǐ)醜,暮春⑵之初,會於會(kuài)稽(jī)⑶山陰之蘭亭,修禊(xì)⑷事也。群賢⑸畢至

  ⑹,少長(zhǎng)⑺鹹⑻集。此地有崇山峻嶺⑼,茂林修竹⑽,又有清流激湍⑾,映帶左右⑿,引以為流觴(shāng)曲

  水⒀,列坐其次⒁。雖無絲竹管絃之盛⒂,一觴一詠⒃,亦足以暢敘幽情⒄。

  是日也⒅,天朗氣清,惠風和暢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shèng)⒇,所以(21)遊目騁(chěng)(22)懷

  ,足以極(23)視聽之娛,信(24)可樂也。

  夫(fú)人之相與,俯仰一世(25)。或取諸(26)懷抱,悟言(27)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28)。雖趣

  (qū)舍萬殊(29),靜躁(30)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zàn)得於己,快然(31)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32);及其所

  之既倦(33),情隨事遷(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37),猶不能不以之興懷(38)

  ,況修短隨化(39),終期(40)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嘗不臨文嗟悼(jiēdào)(43),不能喻(44)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齊彭殤(shāng)為妄作(45)。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fū)!故列敘時人(46),錄其所述(47),雖世殊事異

  (48),所以興懷,其致一也(49)。後之覽者(50),亦將有感於斯文(51)。

  《蘭亭集序》【講解】

  東晉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孫綽、謝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會於會稽山陰的蘭亭,在水邊遊賞嬉戲。他們一起流觴飲酒,感興賦詩,暢敘幽情。事後,將全部詩歌結整合冊,由王羲之寫成此序。

  《蘭亭集序》記敘的是東晉時期清談家們的一次大集會,表達了他們的共同意志。文章融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於一體,文筆騰挪跌宕,變化奇特精警,以適應表現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事、寫景,先敘述集會的時間、地點。然後點染出蘭亭優美的自然環境:山嶺蜿蜒,清流映帶;又風和日麗,天朗氣清,仰可以觀宇宙之無窮,俯可以察萬類之繁盛。在這裡足以“遊目騁懷”,“極視聽之娛”,可以自由地觀察、思考,滿足人們目視耳聞的需求。這裡正是與會者“暢敘幽情”、盡興盡歡的絕好處所。這些描寫都富有詩情畫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靜、閒適的。

  後一部分,筆鋒一轉,變為抒情、議論,由欣賞良辰美景、流觴暢飲,而引發出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緒頓時由平靜轉向激盪。他說:人生的快樂是極有限的,待快樂得到滿足時,就會感覺興味索然。往事轉眼間便成為了歷史,人到了生命的盡頭都是要死的。由樂而生悲,由生而到死,這就是他此時產生的哲理思辨。他認為“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從而進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併產生了一種珍惜時間、眷戀生活、熱愛文明的思考。壽夭、生死既是一種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規律,他在文中就難免流露出一種感傷情緒。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緒又趨於平靜,他感到人事在變遷,歷史在發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無常,時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傳後世,以承襲前人,以啟示來者。

  綜觀全篇,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盪,再由激盪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千古盛傳的名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