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將進酒> 李白將進酒教案設計

李白將進酒教案設計

李白將進酒教案設計

  《將進酒》約作於公元752年,李白當時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個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人生快事莫過於此,但此時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公元744年,唐玄宗“賜金還山”。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李白將進酒教案設計,希望能幫到大家。

  教學目標

  1.吟誦詩歌,提高古詩文誦讀能力。

  2.把握本詩感情基調,理解詩人情感,體會李白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

  3.培養探究的熱情,在“走近李白”的過程中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

  教學重點

  感受探究李白的浪漫。

  教學難點

  理清情感變化線索,理解李白貌似消極行樂實則渴望入世的複雜情感。

  教學方法

  誦讀法、鑑賞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詩歌匯入:杜甫有一首詩為《飲中八仙歌》: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2.提問:讀過詩後,你能透過這四句詩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嗎?

  明確:詩酒同李白結了不解之緣,李白自己曾說過“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 ,“興酣落筆搖五嶽”。杜甫描寫李白的幾句詩,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詩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長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後,豪氣縱橫,狂放不羈,即使天子召見,也不是那麼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而是自豪地說:“臣是酒中仙!”《將進酒》即是李白的代表作,今天我們透過這首詩來走近李白。

  3.觀看影片

  請先看影片《子午書簡唐詩十家·李白》,注意片中對李白詩歌風格的全面闡述。

  中央十套-科教頻道“子午書簡”節目《子午書簡唐詩十家·李白》

  二、文題解析

  《將進酒》是漢樂府曲名,李白這首詩雖用了舊題,卻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創新意,把飲酒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結合起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賦予這個歷來被許多詩人歌唱過的詩題以積極的內容,這是值得重視的。 將進酒,注意讀音,“將”的意思就是“請”,連起來解釋就是“請喝酒”。原來這是一首勸酒詩。李白為什麼寫勸酒詩,他在什麼情況下寫這首詩的呢?

  三、解讀全詩

  (一)整體感知

  1.聽古唱,感受詩歌的情感。請學生說說聽後有什麼感受。

  師:對李白的這首詩,大家都有了一個感性的整體把握,現在讓我們帶著這種認識齊讀一遍。

  (學生齊讀,聲調昂揚、激越)

  師:大家讀得慷慨激昂,讓人聽了不禁熱血沸騰。但我們都知道詩人的情感是豐富的細膩的,此詩文中作者的情感是不是僅僅只是慷慨激昂,我們的朗誦是不是就只用一種昂揚的調子呢,這樣是不是對詩文的理解有點膚淺呢?

  2.背景瞭解

  師:下面我給大家提供一段背景材料:

  《將進酒》約作於公元752年,李白當時與友人岑勳在嵩山另一個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登高飲宴,人生快事莫過於此,但此時正值李白“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際——公元744年,唐玄宗“賜金還山”。此後李白仕途失意,生活困苦,流離漂泊。

  3.再聽範讀,用心去體會作者的情感。

  (教師範讀,注意隨時人感情的起伏變化,聲調或高昂或低沉,語調或快或慢,學生作思考品味狀。)

  請學生答自己聽後的體會。結合課後練習一正音。

  方法:利用課本註釋及相關資料開展。可以個人獨立開展研究性學習,也可以自由組合成小組共同探討。(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適時歸納要點)

  4.賞析詩歌

  師:這首詩的基調是怎樣的?詩人的感情發展又是如何變化的?

  明確:基調是憤激,詩人感情的發展變化極快。

  ①開頭四句寫悲。李白和朋友開懷暢飲的潁陽離黃河不遠,因此作者以黃河起興。黃河自西而來,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直奔東海。上句寫大河之來,下句寫大河之去,形成詠歎味。接著四句向人們喻示時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過“朝”“暮”間事。兩個長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襯——以黃河的偉大永恆襯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從空間和時間兩方面誇張。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

  板書——悲

  ②“人生”以下六句寫歡。“人生”兩句由“悲”而翻作“歡”、“樂”。詩人漸趨狂放。朋友間的聚會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對月”將飲酒詩化了,“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擊節讚歎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業,對區區金錢也毫不在意。

  板書——歡、狂放

  ③“鐘鼓”以下六句寫憤激之情。酒宴開始,詩人的感情由歡樂轉為憤激,藉以渲洩心中的不平。“鐘鼓饌玉”、“不足貴”是出於憤慨。“古來”兩句亦屬憤語。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因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為曹植的懷才不遇抱恨終生而嘆惋,兼以自況。

  板書——憤激

  ④“主人”句至結尾寫狂放之情。

  板書——狂放

  (二)朗讀指導

  1.學生練習朗讀。

  方法:分組進行,找一個朗讀好的在全班展示。

  提示:①分層進行,每段分兩層,依次是:起興、入題、舉杯勸酒、勸酒辭。

  ②找出表現李白狂放的詩句,讓學生體會如何處理。

  2.具體指導。

  方法:學生自由誦讀,聽範讀、教師分句範讀,學生齊讀等多種方式結合。

  提示:

  ①起興:開頭用“君不見”領出,要讀得從容、親切。“黃河”一聯用了比興手法,“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不復回”隱含韶光易逝之意,均須重讀。“高堂”一聯說及人生,“悲白髮”嘆意極濃,“悲”字應重讀。這兩聯把天地人生都說到了,境界極其闊大,應讀得很有聲勢,有慷慨生悲的韻味。

  ②入題:節奏要逐漸加快。“人生”一聯,“盡歡”和“空對月”須重讀。“天生”聯顯示詩人對未來的信心,應讀得擲地有聲。“會須”句要用升調讀,讀得豪氣十足。

  ③舉杯勸酒:應讀得親切,節奏逐漸加快。

  ④勸酒辭:須讀得酣暢淋漓,再現詩人狂放不羈的個性。“鐘鼓”二句是勸酒歌的`主題,也是全詩的主旨,應讀得從容。“不足貴”“不復醒”用極強音讀。“古來”兩句以抒情方式說明“不復醒”的理由,上句宜輕讀,下句宜重讀。“陳王”兩句援引古人飲酒情形,用敘述語調讀,重音落在“恣歡謔”上。“主人”兩句,前句宜輕讀,後句詩人反客為主,直命沽酒,宜重讀。“五花馬”三句當快讀,“與爾同銷”可兩字一頓並放慢速度,“萬古愁”三字要用誇張語調讀。

  (三)藝術體驗。

  1.這首詩具有震撼古今的氣勢和力量,是什麼原因呢?

  明確:誇張手法的運用。

  2.哪些地方用了這一手法?朗讀時如何體現?

  明確:詩中有些誇張是憑數字表現的,例如用“一飲三百杯”表現豪飲,用“斗酒十千”表現酒價的昂貴,用“萬古愁”表現愁的深廣;有些則屬於感覺的誇大,如“黃河之水天上來”極言黃河源頭之高,“朝如青絲暮成雪”極言人生短促。

  這些誇張表現出詩人狂放不羈,用辭大膽,也表現了他豪放飄逸的詩風。在朗讀時要讀得抑揚頓挫,有氣勢。

  3.現在咱們已經基本上理清了詩文的感情線索,下面讓我們循著作者的感情,再一次齊讀課文。讓我們心與李白共鳴、思與李白共舞、身與李白同醉吧!

  (師生共讀李白的《將進酒》,聲調或從容親切或豪氣十足或酣暢淋漓或狂放不羈)

  四、亮點賞析

  1.請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並說說有什麼啟發。

  2.請學生舉出李白的其他酒詩。(最好利用課件展示例項)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行路難》)

  “連呼五白行六博,分曹賭酒酣馳暉”(《梁園呤》)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山中與幽人對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其一》)

  “人生飄忽百年內,且須酣暢萬古情。”(《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把酒問月》)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客中作》)

  五、探究

  佈置分組探究活動。(課件展示競賽規則)

  1.把全班分成兩大方陣——第一方陣“太白”,第二方陣“青蓮”,兩大方陣間展開李白詩作搶背賞析賽。

  2.背誦範圍:凡含數字的詩或與酒有關的詩,均可搶背。短詩全背,八句以上的背幾句。賞析要求是一句話點評。

  3.計分方法:凡搶背一首,聲音洪亮,情感飽滿,10分;凡點評賞析言之有理,獲得掌聲多,10分。

  4.參賽形式策劃:方陣內可以一人既誦又評,也可以一人搶背,一人評。若有問題,方陣內的同學5秒鐘內補充有效。先給同學們兩分鐘的準備時間。

  六、評說

  請學生在李白廣為傳誦的名句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並說出在這名句後,自己感受到怎樣的一個李白。並用一句妙語點評。

  例: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自信灑脫,淡泊名利的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蔑視權貴,傲岸不羈,堅守高貴的李白。

  七、拓展訓練

  1.我國臺灣學者散文家顏昆陽《想醉》中有一句話:“非醉不可的理由儘管很多,但眼淚與笑聲便可以說明一切,因此人們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實只有一個:有情。”

  那麼請問這首詩中詩人的情到底包含哪些呢?

  首先對國家有情:忠君報國之情,不滿失望之情。

  其次對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2.杜甫不贊成李白飲酒過多,曾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你對李白的“痛飲狂歌”有什麼看法,寫一段文字表述出來。

  八、結束語

  一代詩仙李雖已作古,但一面精神旗幟卻永遠輝映在人間。老師祝同學們在李白的浪漫中找到激情,找到力量,找到美。用李白的大浪漫追求人生的大境界,開闢人生的新天地,將我們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寬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