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板報大全> 小學生四年級安全文明禮儀手抄報

小學生四年級安全文明禮儀手抄報

小學生四年級安全文明禮儀手抄報

  做文明人,就要講文明話。做文明人,就要學會尊重他人。做文明人,就要有文明的行為。做文明人,就要自覺養成文明習慣。

  文明禮儀手抄報篇一:

  握手十忌

  握手有什麼禁忌呢?一起來學習一下:

  (1)忌不講先後順序,搶先出手。

  (2)忌目光遊移,漫不經心。

  (3)忌不脫手套,自視高傲。

  (4)忌掌心向下,目中無人。

  (5)忌用力不當,敷衍魯莽。

  (6)忌左手相握,有悖習俗。

  (7)忌“乞討式”握手,過分謙恭。

  (8)忌握時過長,讓人無所適從。

  (9)忌濫用“雙握式” ,令人尷尬。

  (10)忌“死魚式”握手,輕慢冷漠

  文明禮儀手抄報篇二:

  日常禮貌用語

  “謝謝你”、“對不起”、“請”這些禮貌用語,如使用恰當,對調和及融洽人際關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謝謝” 在西方國家,無論別人給予你的幫助是多麼微不足道,你都應該誠懇地說聲“謝謝”。正確地運用“謝謝”一詞,會使你的語言充滿魅力,使對方備感溫暖。道謝時要及時注意對方的反應。對方對你的感謝感到茫然時,你要用簡潔的語言向他說明致謝的原因。對他人的道謝要答謝,答謝可以“沒什麼,別客氣”、“我很樂意幫忙”、“應該的”來回答。

  “對不起” 社交場合學會向人道歉,是緩和雙方可能產生的緊張關係的一帖靈藥。如你在公共汽車上踩了別人的腳,一聲“對不起”即可化解對方的`不快。道歉時最重要的是有誠意,切忌道歉時先辯解,好似推脫責任;同時要注意及時道歉,猶豫不決會失去道歉的良機。在涉外場合需要煩人幫忙時,說句“對不起,你能替我把茶水遞過來嗎”,則能體現一個人的謙和及修養。

  “請” 在西方國家,幾乎在任何需要麻煩他人的時候,“請”都是必須掛在嘴邊的禮貌語。如“請問”、“請原諒”、“請留步”、“請用餐”、“請指教”、“請稍候”、“請關照”等等。頻繁使用“請”字,會使話語變得委婉而禮貌,是比較自然地把自己的位置降低,將對方的位置抬高的最好的辦法。

  文明禮儀手抄報篇三:

  九賓之禮

  “九賓之禮”。這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節。它原是周朝天子專門用來接待天下諸侯的重典。周朝有八百個諸侯國,周天子按其親疏,分別賜給各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諸侯國內的官職又分為三等:卿、大夫、士,諸侯國國君則自稱為“孤”。這“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來稱為“九儀”或稱“九賓”。周天子朝會 “九賓”時所用的禮節,就叫“九賓之禮”。“九賓之禮”是很隆重的:先是從殿內向外依次排列

  九位禮儀官員,迎接賓客時則高聲呼喚,上下相傳,聲勢威嚴。按古禮,“九賓之禮”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但到了戰國時代,周朝衰微,諸侯稱霸,“九賓之禮”也為諸侯所用,演變為諸侯國接見外來使節的一種最高外交禮節了。《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設九賓之禮”就是指此。

  “跪拜禮”。早在原始社會就以產生,但那時人們僅僅是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並無尊卑關係。進入階級社會後,情況就不同了,特別是在封建社會里,“跪拜”是一種臣服的表示,“拜,服也;稽首,服之甚也。”即使是平輩跪拜,也有彼此恭敬的意思。“跪拜禮”其表現形式有多樣,但主要有以下幾種:⑴“稽首”:是臣拜君之禮。拜者頭首著地,並停留較長一段時間;⑵“頓首”:即叩首、叩頭。頭一觸地就起,是一種用於平輩間的,比較莊重的禮節。古人就常常在書信的頭或尾書以“頓首”二字,以表敬意;另外,還有“空首”、“再拜”等。

  “揖讓禮”。“揖”是作揖,雙手抱拳打拱,身體向前微傾;“讓”表示謙讓。這是一種大眾化的禮節,一般用於賓主相見時,或平輩間、比較隨便的場合。“打拱作揖”即是一種引見,也表示一種寒暄問候。這一禮節,最能體現中華民族“謙讓”的美德。

  “袒臂禮”。又叫“左右袒”,是一種特定場合下的特殊禮節。所謂“左右袒”,是指露出左手臂或右手臂,以表示擁護哪一方面的意思。它一般用於事態嚴重的場合,透過“袒臂”表示擁護誰,藉以解決爭端。相當於今天的舉手表決。這種禮節,大約產生於春秋戰國時代。

  “虛左禮”。古人一般尊崇右,故以右為較尊貴的地位。但乘坐車輛時,卻恰好相反:車騎以“左” 為尊位。如《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車騎,虛左,自迎夷門後生。”後來經過演變,“虛左”就表示對人的尊敬。在“待客”或“給某人留下官位”時。常謙稱 “虛左以待”。“虛左以待”的行為,就成為尊重人的一種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