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清明節> 清明中華文化之根作文

清明中華文化之根作文

清明中華文化之根作文

  有關清明時節題材的很多,若要標新立異、獨樹一幟,須有非凡的洞察力、豐富的生活閱歷、寬廣的胸襟、以及淵博的學識等必備條件。人云亦云、拾人牙慧的詩歌,只能是在製造“文字染汙”。詩人渭波的《清明》這首詩,不僅僅從藝術角度上別出心裁,在思想上更是道出了對生命的感悟。

  詩的第一句“我正行走在黃紙的邊沿/接受黃色的包裝/思緒淡然”。黃紙,這個詞立馬引起我們的注意,那是到墳前祭拜焚燒用的紙。在這句詩中,黃紙是用來隱喻死亡,歸宿。黃紙的邊沿,就是說離死亡不遠,民間俗語不也有“半截身子入土”的說法。“我正行走在黃紙的邊沿”,詩人以正在進行時的語式,強調了自己面對死亡的態度。清明節,原本是我們祭悼逝去的親人,而詩人卻在這時,想到自己也一步步的正走向人生的歸宿。面對死亡,詩人“思緒淡然”,用了“風中的草垛”這個意象來表達。“草垛”就是枯黃的草堆,那是已過了生命最豐沃、肥潤季節的草。“風中的草垛”讓人聯想到另一個詞——風燭殘年,風中的草垛與風中的燭光一樣,都有隨時熄滅或垮塌的危險存在。“細雨繡在家園,剔除了某種溼過的暗示”。繡,字的本義,是千針萬孔的在布帛上引線。詩人,將細雨看成針,將家園看成布帛,正在刺繡。為什麼詩人要這麼說呢?家園這詞,在這裡指詩人的心靈。詩人的心在已是千瘡百孔,如同細雨正在不停的下,如同繡針在不停的扎。“剔除了某種溼過的暗示”,這句對應著,上一句的“思緒淡然”。“溼過的暗示”,指痛苦、傷心的感情,而剔除了這種情感以外,剩下的'就是詩人面對生死那超然的態度了。這節詩的大致意思:清明時節,詩人以黃紙、風中枯黃的草垛、還有綿綿的細雨等景色,從對逝者的祭拜,聯想到自身已進風燭殘年,心靈遭受到千瘡百孔,正一步步走向人生的歸宿。

  第二節,“我已經摸清了與紙有關的時令/與時令交流秘密的山野/與山野有關的路途/與路途有關的傢什:柴刀、鋤板、香火…”,其中“時令”、“山野”、“路途”、“傢什”等這些詞彙,是值得我們好好體味的。我們已知道,第一節中的“黃紙”是隱喻死亡、歸宿,那麼“與紙有關的時令”又有代表著什麼?時令,360百科上的解釋是(指每一季節的主要氣候。指按季節制定的關於農事,醫事等的政令)。由此可見,詩人用時令這個詞彙,不僅僅指清明這個農曆節氣,更代表一種必須順應的客觀規律。“山野”,這詞讓人想到山野村夫,很顯然山野指的是民間,在這裡詩人更是指我們人類。我們人類是從山野中進化而來的,這是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的。詩人從自己的生死,推而廣之到全人類的生死,想到了必須順應的客觀規律。就這樣,這首詩完成了從“小我”到“大我”的轉換,境界立刻高遠了。接下來,“路途”,就非常好理解了。我認為,“路途”,就是隱喻歷史,歷程。我們個人走的每一步,是我們個人的奮鬥史,我們人類走的每一步,是我們人類的發展史。知道了“路途”,我們就理解了“傢什”、“柴刀”、“鋤板”、“香火”、等意象了。“傢什”,就是與人類發史發展有關的所有事物。“柴刀”、“鋤板”、“香火”,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刀耕火種,聯想到薪火相傳。無疑這些詞彙與人類的文化有關,與人類的文明有關。這一節,詩人從死亡聯想到必須順應的客觀規律,想到了我們全人類必須面對的客觀規律,想到了人類的發展歷史,想到了歷史文化的發展傳承。

  第三節,“我是在草葉匯聚的南方行走/回望江河之上的過眼白鷺/緩緩地翻動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縫隙/將春天的白和她的聲音握在手心”。“草葉匯聚的南方”,“草葉”給人以繁茂,朝氣蓬勃之感。詩的第一節中,詩人稱自己是“風中的草垛”,草垛是枯黃的草,與草葉的繁茂形成鮮明的對比。“草葉彙集”這個片語,很容易讓人想到,十九世紀美國浪漫主義詩人惠特曼的詩集《草葉集》。“南方”,是地理上方位。清明時節,北方乍曖還寒,而南方溫曖、溼潤,有比較合適植物生長的環境。在詩句中,應該是指繁榮的文化氛圍。

  “回望”,在詩中就是回想,回憶的意思。“過眼白鷺”看到這個詞,我的第一個印象就是想到了過眼去煙、過駒白隙,這些詞彙都是形容時間過得快,時光飛速地流逝。“緩緩地翻動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縫隙”,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是什麼意思呢?也許是江河、草葉的地上世界與白鷺的天上世界,也許是清明節裡陰間與人間,但我更傾向於,靈與肉的世界。“春天的白和她的聲音”,春曖花開,萬紫千紅,白為何物?春天的聲音又是什麼?我認為,“春天的白”是詩人感嘆多姿多彩的生命之後的悲憫。“她的聲音”,則是來自心靈深處對那對生命終極關懷的吶喊。詩人“正走在黃紙的邊沿”,卻身處人文薈萃的環境氛圍之中,不禁有種虛度光陰之感。在靈與肉的世界,詩人決定把握住來自靈魂的吶喊。

  最後一節,“是的,白和聲音不需要複製/就像紙張的投影,融化在另一種安靜裡/——我的親人/我的叭噠骨髓的淚水”。“紙的投影”,隱喻中華文化的影響,這個詞,讓我想到餘秋雨的散文《一個王朝的背影》,有異曲同工之妙。“骨髓的淚水”,隱喻深沉的熱愛。詩人在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熏習下,心靈得以安寧、休憩,而這種精神上的追求,可以對生死淡然處之。清明不僅是一個節氣,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詩人對此有深入骨髓的的熱愛。

  這首《清明》詩歌一改以往詩歌的個人悲憫情懷,而是上升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熱愛的主題上來,使之成為難得一見的佳作。

  附:清明

  渭波

  我正行走在黃紙的邊沿

  接受黃色的包裝思緒淡然

  如風中的草垛

  細雨繡在家園,剔除了某種溼過的暗示

  我已經摸清了與紙有關的時令

  與時令交流秘密的山野

  與山野有關的路途

  與路途有關的傢什:柴刀、鋤板、香火……

  我是在草葉匯聚的南方行走

  回望江河之上的過眼白鷺

  緩緩地翻動一個世界與另一個世界的縫隙

  將春天的白和她的聲音握在手心

  是的,白和聲音不需要複製

  就像紙張的投影,融化在另一種安靜裡

  ——我的親人

  我的叭噠骨髓的淚水

  選自渭波詩集《裂片的鋒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