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精華】科學教案範文5篇

科學教案

【精華】科學教案範文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幼兒認知了解胎兒在母體中的情況及人的生長過程。

  2、幼兒能完整表述自己生命形成及胎兒期生長的歷程。敢於大膽想象,並用動作表現出自己在媽媽肚子裡的快樂生活。

  3、體會孕媽媽的艱辛,深化幼兒愛媽媽的情感。

  重點難點重點:幼兒認知了解胎兒在母體中的情況及人的生長過程。

  難點:幼兒能完整表述自己生命形成及胎兒期生長的歷程。

  活動準備

  關於小寶寶孕育生長過程的課件,錄象,電腦,大螢幕,每人一個皮球。

  活動過程

  一、討論感受,激發探究、想象興趣。--喚醒幼兒的已有生活經驗。

  教師:“小朋友們知道了許多關於我們身體的秘密,如換牙,身體器官,內臟等等,那麼小朋友,你知道我們的生命是怎麼形成,身體是怎樣長成,從哪來的嗎?

  幼兒討論。

  師:現在思琴老師的肚子裡有個正在生長的小寶寶,請小朋友去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老師的肚子。

  幼兒:a我摸到楊老師的肚子是硬硬的。b我看到楊老師的肚子是圓圓的,像個大皮球。c我摸到楊老師肚子裡的小寶寶好像動了一下。

  師:思琴老師,寶寶要在你的肚子裡呆到什麼時候才能出生呢,現在已經多久了呢?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媽媽肚子裡的小寶寶是怎樣長大又是怎樣出生的嗎?

  二、觀察與探索,瞭解胎兒的生長過程。

  1、看一看,在此環節中運用多媒體影片讓幼兒觀察胎兒從胚胎時期到胎兒形成十個月生長變化的過程。

  教師:在媽媽肚子裡有一個養育寶寶溫暖房子--子宮.爸爸媽媽結婚後爸爸的精寶寶和媽媽的卵寶寶結合到一起,著床住到媽媽的溫暖的子宮裡面形成胚胎.開始形成小寶寶的生命.而且這個小生命要在媽媽的子宮裡生活將近10個月才能出生。

  師:媽媽肚子裡的小寶寶最初是什麼樣子的?是從身體的哪些部分開始生長的呢?他都在媽媽的肚子裡做什麼?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小生命是從身體的哪些部分開始生長的呢?

  幼兒觀看影片資料:你在影片中觀看到從胚胎形成到胎兒長成,你都發現了什麼?最開始的胚胎是什麼樣子的?慢慢怎麼生長的?

  2、說一說 觀看課件

  在此環節中教師藉助圖片演示、講解、講述、談話、觀察等的教學方法 ,利用ppt 透過分步的圖片更進一步瞭解胎兒形成生長的基本順序過程和幾個顯著變化.

  師:“爸爸的精寶寶和媽媽的卵寶寶結合到一起,著床到媽媽的溫暖的子宮裡面形成胚胎.”師:“媽媽變得愛吃東西了,她把大量豐富的營養透過臍帶不斷地送給胚胎,胚胎越長越大,慢慢地長出了小腦袋、小手、小腳,這時候它的名字叫胎兒。”師:“小胎兒整天在媽媽的肚子裡睡大覺,有時會醒來,伸伸腰,踢踢腿,還會變換一個姿勢,到了十個月的時候,他不想在媽媽肚子裡了,他想出來看看這個世界,看看他的爸爸媽媽。”“小嬰兒就出來了,你看他多可愛啊!”

  3、問一問

  在此環節鼓勵幼兒大膽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 師:你還有什麼問題?

  4、學一學

  師:有的小朋友問題是:胎兒吃什麼?他們都在媽媽的肚子裡做什麼?我們接著看一看。鼓勵幼兒大膽想像,用動作表現出自己在媽媽肚子裡的生活情況。

  教師:“我們在媽媽肚子裡時像什麼?做什麼?我們再當一回 媽肚子裡的寶寶吧,學一學,動一動。”鼓勵幼兒和教師一起做動作。教師:“肚子裡的寶寶像個小豆豆,緊緊抱成一團,一動也不能動。慢慢長大些,我要當個拳擊手,左邊兩下嘿嘿,右邊兩下嘿嘿。我還要學踢足球,左腳兩下,右腳兩下。我還會生氣、皺皺眉、撅起小嘴巴,媽媽媽媽我要出去,外面的世界好精彩呀,出來出來我終於出來了,Ye~~!”

  三、模仿體驗--感受做母親的艱辛

  師:讓我們問問思琴老師,現在胎兒寶寶在肚子裡,她是什麼感受?

  1、體驗遊戲。

  教師:“小朋友爸爸媽媽為我們很辛苦,付出了很多,特別是媽媽,她在孕育我們時的辛苦,沒有辦法用話來說。今天,就讓我們當一次懷著寶寶的媽媽。放一個皮球,就把它當作是肚子裡的寶寶,一起跟老師來做一些動作,注意做動作時還要保護好你的寶寶。”(小心走路、彎腰撿東西、抬腿上樓梯、彎腰繫鞋帶等等)

  2、幼兒談談做媽媽的感受。

  教師:“小朋友做媽媽的感覺怎麼樣?”(幼兒討論)

  “我們剛才僅僅做了5分鐘媽媽,就有這麼多的感受,在這十個月中,媽媽會嘔吐、感到疲勞,負擔會隨著你的長大一天天加重。可媽媽再苦、再累,她也不怕,因為有了你,媽媽就是最幸福的人!” “媽媽把你們養這麼大,付出了很多心血,也很辛苦,你們應該如何關心媽媽呢?” 幼兒自由討論並回答。

  師:“我們小朋友確實長大了,懂事了,真的很不錯!今天回家就請你大聲地把心裡話對媽媽講出來吧!”

  師:我們的生命來自母親,我們不僅要愛護自己的生命,也要尊重他人的生命。

  活動總結

  本節課活動氛圍較好,基本達成了本節課的目標。幼兒對自己怎麼成長、從哪裡來的特別好奇,再透過影片、課件,教師的講解幼兒瞭解了很多原來自己不知道的知識。從體驗環節可以看出,幼兒對父母的辛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要感恩自己的媽媽和爸爸。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觀察認識蘿蔔種子,瞭解蘿蔔種子變成蘿蔔的生長過程。

  2、嘗試用按、壓的方法種植蘿蔔。

  3、關注植物生長,願意連續觀察自己種植的蘿蔔。

  【活動準備】

  1、蘿蔔生長過程圖片。

  2、蘿蔔種子若干、鬆軟的'泥土、廢舊的杯子、罐子人手一個、大蘿蔔,

  3、幼兒的小動物標籤一套。

  【活動過程】

  一、出示蘿蔔的種子以及大蘿蔔,激發幼兒興趣。

  1、引導幼兒觀察、認識蘿蔔種子。

  師:小朋友的桌面上有什麼,你們見過嗎?它是什麼形狀,什麼顏色的?

  2、出示大蘿蔔。

  師:這又是什麼?他是什麼樣的啊?你們知道嗎,這些白白的大大的蘿蔔就是這些小黑種子長大變成的了。

  二、瞭解蘿蔔的生長過程並學習種植蘿蔔。

  1、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師:仔細看看蘿蔔是怎樣長大的。蘿蔔生長在哪裡?種下去的種子過一段時間會怎樣?(發芽期、幼苗期、肉質根生長期)小朋友們多吃飯吸收營養才能長大,那我們的蘿蔔吃什麼呢?(蘿蔔的生長環境、種植季節、成熟時間)

  (小結:秋季、夏季種植最適宜,兩至三各月成熟,水分、陽光充足有助於蘿蔔的生長)

  2、學習種蘿蔔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你們想不想嘗試一下種蘿蔔?

  (1)種植需要的材料

  師:那種蘿蔔我們需要哪些材料呢?(幼兒討論)

  (2)教授種植方法。

  師:看看老師是怎樣種的。(引導幼兒用語言表述老師的種植方法:用手將蘿蔔的種子按到土裡,再澆點水。)

  3、幼兒嘗試種植。

  教師觀察指導,幫助又困難的幼兒。

  三、引導幼兒在接下來的日子,觀察管理自己種的蘿蔔。

  師:蘿蔔種好了,接下來我們可得好好照顧自己的蘿蔔,讓它趕快長大!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由於準備充分,蘿蔔種子、蘿蔔生長過程的盆栽、蘿蔔等實物以及圖片的出示,不斷地吸引幼兒,加上教師的引導,孩子們觀察的很仔細,瞭解了蘿蔔生長的一系列過程。同時也增強了他們想要種植蘿蔔的期望,所以在種植環節,孩子們都能積極的參與。之後,小朋友將種植好的蘿蔔帶回家自行管理。我覺得本節活動還可以做個延伸,如:教師設計蘿蔔種植觀察記錄表,請家長幫助幼兒一起管理並記錄蘿蔔生長的過程,讓幼兒能夠親身體驗,同時也增強管理能力。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意圖:

  春天來了,植物角里的一個花盆裡鑽出幾個小豆芽,頂著豆皮,歪著腦袋,綠綠的,甚是開愛。小朋友們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圍在花盆旁,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起來,“它怎麼出來的?它叫什麼名字?”。看著孩子們好奇的樣子,我覺得是培養孩子觀察能力,激發他們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的好機會,於是設計了一節自然科學課《小豆芽》。

  活動目標:

  1.學說兒歌,理解兒歌內容。

  2.能用動作表現種子鑽出泥土的樣子。

  3. 透過體會小豆芽鑽出泥土時激動興奮的情感,激發幼兒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培養有幼兒的觀察能力和對身邊事物的濃厚興趣。

  活動準備:

  1活動前組織幼兒在植物角種植豆類作物,觀察其發芽的過程。

  2.小豆子發芽的全過程掛圖。

  活動過程:

  1.請幼兒觀察花盆裡的小豆芽,說說小豆芽是什麼樣子的? 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小豆豆是怎樣發芽的?

  2.出示豆子發芽全過程的掛圖,引導幼兒觀察豆子發芽的全過程。

  3.組織幼兒學習兒歌鑽泥巴。

  (1)教師朗讀兒歌,並模仿小豆芽鑽泥巴的動作。

  小豆豆,中地下。

  發了芽,鑽泥巴。

  鑽一下,

  動一下。

  鑽呀鑽呀鑽得快,

  鑽出兩片小芽芽。

  (2) 引導幼兒加上手的動作學說兒歌。

  小豆豆,中地下。(十指交叉握拳)

  發了芽,鑽泥巴。(雙手合掌)

  鑽一下,(雙手合掌往上鑽)

  動一下。(雙手合掌左右扭動)

  鑽呀鑽呀鑽得快,(雙手合掌左右扭動)

  鑽出兩片小芽芽。(雙手開啟變成兩片小芽芽)

  3 請幼兒扮演小豆芽,邊念兒歌邊用身體做有趣的動作,,表現豆芽鑽出泥土。

  4請幼兒在幼兒用書上,按小豆發芽的做動作。

  活動延伸

  請家長和幼兒一起種植豆豆,引導幼兒觀察小豆的變化,看它什麼時候鑽出泥巴來。

科學教案 篇4

  在教師眾多的自身特徵中,對教師和兒童關係狀況都有影響力的不是教師的學歷水平、教育經驗或性格傾向。而是教師個人所具備的反省能力。即教師能否在教育實踐中注意思考身邊的每一件事情對兒童發展的意義,注意留意自己的言行對兒童情感體驗的影響。從而及時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對兒童採取積極、支援性的行為,形成和諧的師幼關係。

  課題生成:

  本學期班上設立了“七色花”專欄,要求每位幼兒帶張照片,比比誰得的花多。左右帶來了一張嬰兒時候的照片,張浩第一眼看到了,驚奇的喊:“你們看,這是誰呀?”孩子們都圍了過來,喳喳的,議論不停,這個說:“是個小娃娃。”那個說:“是個小弟弟,左右聽到別人的議論非常得意,笑眯眯地說:“這是我!”孩子驚訝不已。他們大都知道自己是由小娃娃長大的,但對周圍人與物的變化卻缺乏瞭解,對自然界的變化規律更是一知半解。因此我設計了“一切都在變”這節課。

  活動目標:

  讓幼兒在活動中發現自然界的基本規律: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掛曆紙、皺紋紙、金魚缸、杯子、冰、涼水、溫開水、糖、勺子,吹氣的球、高錳酸鉀、橡皮泥,抹布、酒精燈、試管夾、試管、吸管、蠟燭、火柴、範畫、相片、洗潔精、打氣筒、吸管。

  活動過程:

  1、出示照片引起興趣。

  (1)出示幼兒小時候的照片。

  老師這兒有許多小朋友小時候的照片,小朋友想不想看?看的時候要告訴其他小朋友,小朋友有什麼變化?(這是誰呀!他的頭髮變長了,他的個子長高了,眼睛變大了。)

  (2)出示老師小時候的照片,請小朋友猜一猜,這張照片上的人是誰?小朋友為什麼沒有猜出來。(因為老師長大了,成大人了;因為不一樣了,有變化了。)

  2、人的生長過程出示圖片。

  講述人的生長過程:開始是從媽媽肚裡剛生下來的小嬰兒,然後長成了我們小朋友這麼大,再長就成了老師這麼大了,最後變成了老爺爺、老奶奶,小朋友學一學老爺爺、老奶奶是怎麼走路的。

  3、幼兒自由做試驗、觀察物體的變化。

  老師今天準備了很多東西,請小朋友自己去試驗一下,看看還有什麼東西發生了變化。

  試驗一:冰變成水(快看,冰慢慢變成水了,淌眼淚了)。

  試驗二:蠟燭燃燒(蠟燭有火的地方變軟了,越來越短了)。

  試驗三:玩橡皮泥(老師:你看我把橡皮泥捏成小豬了,你看我把它捏成了小熊貓了)。

  試驗四:水的試驗。

  (1)紫黑色的高錳酸鉀放進水裡,慢慢變成紅的“雲”了。然後水全變紅了。

  (2)紙放到水裡變溼了。

  (3)試管裡的水放在酒精燈上燒,變成氣了。

  (4)把糖放在溫開水裡(快來喝,這是糖開水)。

  (5)把洗潔精放進水裡,可以吹出泡泡。

  試驗五:吹氣球。

  有的用嘴吹,有的互相幫忙用打氣筒打(看,我的氣球越變越大了)。

  4、啟發式談話。

  (1)你剛才做了什麼試驗?都有什麼東西發生了變化。

  (我看到冰變成水了;我把紙放進水裡,硬的紙慢慢變溼了軟,軟的紙一提就變短了;我把蠟燭點著了,慢慢地我看到蠟燭變短了;我玩橡皮泥時,橡皮泥可以一會兒變成這樣,一會兒變成那樣;我把高錳酸鉀放裡水裡,水就變紅了;我用試管夾夾住試管,把它放在火上燒,試管裡的水燒一會兒就變成水蒸氣了;我把白糖放進水裡,白糖就沒有了,水變甜了;我想用吸管吸泡泡,我把洗潔精倒在水杯裡,用吸管就能吹出泡泡;我吹氣球了,氣球越吹越大最後就炸了。)

  (2)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會發生變化?

  衣服,變舊了;頭髮,變長了;小樹,長高了;蠶寶寶,變成蛾子;我種的大蒜,長葉子了;我家門口的小河,變清了;雞蛋,放在鍋裡三分鐘煮就熟了。

  (3):我們周圍所有的東西都有變,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

  5、幼兒作畫:《一切都在變》。

  延伸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讓孩子發現周圍事物的變化。

  課題評析:

  一、效果分析

  活動剛開始時孩子們紛紛拿著自己的照片,向別人講述自己小時候的事,同時也在看別人小時候的照片,非常驚奇。接著老師出示自己小時候的照片,孩子們更是驚奇不已,注意力被緊緊的吸引住了。此時,教師講述人的生長過程,讓孩子明白了人的變化,上孩子自己在玩中去發現其他事物的變化,激發孩子的探索欲及時幫助孩子“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最後,讓孩子把自己現的變化物體畫出來,加深對“一切都在變”的理解。

  二、點評

  此活動運用了發現法,讓孩子在玩中發現問題,充分體現了幼兒向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反思與討論

  你時常關注你身邊發生的事和兒童的活動嗎?持之以恆去觀好的課題自然生成了。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的:

  1、瞭解身體的一些洞洞(器官)名稱和功能,知道它們需要保護。

  2、大膽嘗試用身體創造洞洞,體驗洞洞的有趣。

  活動準備:

  圖片、課件

  活動流程與問題設計:

  一、聯絡經驗看圖講述

  意圖:聯絡生活經驗,講述梳理洞洞的已有經驗。

  1、我們的身體都有許多有趣的地方,今天我們就來找找身體上有沒有有趣的洞洞。(出示圖片)看看,這兩位小朋友身上哪裡有洞洞?

  2、牙齒很堅固,怎麼會有洞洞?這個洞洞會給我們帶來什麼麻煩?

  3、心上有洞洞,會有什麼感覺?什麼事會讓你感到心痛、難過?、

  小結:這些洞洞給我們帶來了麻煩、疼痛、難過,我們都不喜歡它們。

  二、關注自我觀察尋找

  意圖:知道身體上洞洞的名稱,瞭解它們的作用。

  1、我們身體上還長著許多有用的洞洞,它們在哪裡呢?我們互相找一找。

  2、這些洞洞都有什麼用?(關注鼻孔、耳洞、嘴巴、肚臍眼)

  小結:這些洞洞都有自己的本領,給我們帶來了健康,我們要好好愛護它們。

  三、遊戲體驗,拓展經驗

  意圖:拓展“洞洞”的概念,體驗洞洞的有趣。

  1、我們的身體還能變出各種洞洞,誰來試一試。

  2、有什麼好辦法能變出更大的洞洞嗎?(觀看影片)

  3、原來我們合在一起就會把洞洞變得更有趣、更好玩,找好朋友一起玩一玩。(幼兒自由遊戲)

  小結:身體的本領真大,能變出這麼多有趣的洞洞,給我們帶來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