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合集六篇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合集六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班優秀科學教案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喜愛小動物和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培養保護小動物的情感。

  2、初步瞭解小動物的過冬方式,幫助幼兒理解動物和季節的關係。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帶領幼兒蒐集小動物過冬的圖片資料

  2、小動物過冬課件

  活動過程:

  1、激發幼兒興趣,談話匯入課題。

  “現在是什麼季節?你感覺怎樣?”(冬天,天氣寒冷)

  “看一看,冬天人們是怎樣過冬的?”

  (穿棉衣、安裝取暖裝置、常在室內活動、加強鍛鍊等)

  2、引發課題“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談話匯入:人們有這麼多的好辦法過冬,那麼你們知道小動物在這樣冷的天氣裡是怎樣過冬的呢?

  ⑴幼兒根據日常觀察進行自由回答,教師不予評論。

  師:剛才小朋友說了很多動物過冬的辦法,那麼究竟小動物們是怎樣度過寒冷的冬天呢?老師有一些小動物過冬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

  ⑵幼兒看圖片:

  提問討論:

  A:圖片上有哪些小動物;

  B:這些小動物是如何過冬的。

  教師重點講解,小動物過冬的方法有幾種:冬眠過冬、換上厚厚的毛過冬、貯食過冬。冬眠過冬的有蛇、烏龜、青蛙、刺蝟;換上了厚厚的毛過冬的有兔子、松鼠;貯食過冬的有螞蟻

  C:“你還知道其它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狗熊是冬眠過冬,大雁和候鳥是南飛過冬的等

  3、鞏固、豐富幼兒對動物過冬的認識

  觀看動物過冬課件,提問:冬眠過冬的有哪些動物?

  換上厚厚毛過冬的有哪些動物?

  貯食過冬的有哪些動物?

  4、瞭解動物與季節的關係,知道動物有各種方法過冬,這是保護自己生存的最好方式

  “動物們為什麼會有各自不同的過冬方法?”(保護自己生存,適應季節的變化)

  “假如這些動物不想法過冬,那將會怎樣?”(凍死、餓死)

  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要保護小動物,愛護大自然,為動物創造良好的生

  活動反思:

  動物是孩子們樂於觀察的物件,各種動物的不同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常會引發孩子們的探索興趣。冬天到了,人們穿上了厚厚的冬裝,動物們不怕冷嗎?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呢?大班幼兒對動物的特徵、生活習性等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根據大班幼兒發展水平和幼兒學習科學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瞭解動物不同於人類的過冬方式,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

  2、激發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滿足其好奇心,加深幼兒愛護動物的積極情感。根據《綱要》中科學教育的指導思想和幼兒教育已有經驗水平,我認為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以及理解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及啟發性提問,讓幼兒主動探究,從而將抽象的科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使活動的難點得以有效的突破。

  以音樂活動引題:小朋友們,冬天到了,天氣真冷啊,讓我們一起來做做運動,暖和暖和身體吧!這種師生共同參與的方式,旨在營造和諧、愉悅的活動氛圍,充分調動幼兒活動的積極性,增加幼兒參加活動的興趣。我們可以透過做運動等方式抵禦寒冷,那麼動物朋友是如何度過寒冷的冬天呢?接著我出示課件,讓幼兒自主學習,滿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慾。提問:裡面介紹了哪些動物?幼兒回答後點出課件。提問:它們是怎樣過冬的?幼兒根據課件內容回答並對其相應的過冬方式進行歸類。如螞蟻和蜜蜂一樣是透過儲存糧食躲藏在洞裡過冬的。幼兒思維離不開具體的事物形象,藉助多媒體的形、色、景等多種優勢,直觀形象的幫助了幼兒瞭解動物的過冬方式,激發了幼兒探索動物生活的興趣,從而也瞭解了動物的生活習性與季節的關係。幼兒再次透過課件加深對動物過冬方式的理解後,出示操作卡讓幼兒說出其對應過冬方式的動物。正如新《綱要》所指出:“語言教育應該滲透在所有的活動中”。本環節透過操作卡的出現,不僅能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積極性,而且加深對動物不同過冬方式的瞭解,進一步明確了教育目標。透過學一學:教師出示操作卡,幼兒自主創編動作來表現其過冬的方式。幼兒手持動物圖片,找到動物過冬方式相似的夥伴後,送他們到過冬的地方。

  這樣的遊戲,不但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也體現了幼兒合作的精神,而且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知識。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意圖:水結冰、融化、水蒸氣變成水珠的經驗、溶解的秘密, 沉與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議幼兒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於水面,或使浮於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將小鐵釘放在積木上等。沉與浮

  2(立起來的木棍):將小木棍放入水中,發現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塊橡皮泥,或釘上一根大鐵釘,都能使它立起來。

  活動目標:使用多種材料,玩水的過程充滿和有趣。

  活動材料:飲料管、紙、牙膏皮、泡沫塑膠、小積木、塑膠、菜葉、小瓷器、竹片、鐵釘、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動過程:下午天氣熱,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豐富,但給出一個條件,每人只給一盆水,要節約用水,用完就沒有了。用水管連線水的有3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組、用礦泉水瓶蓋扎洞來射水有3組、做水簾洞1組、沉浮和自定義玩法有幾組。

  “水流到別的杯子去”組;佘馨蕊、張俊騫、覃芷珊、盧藝文、班學佳

  *這幾個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個杯子連線起來,慢慢地將一杯紅色的水倒在水杯裡玩,發現杯裡的紅水透過連線飲料管子流到另一個水杯,3杯水慢慢變紅了,孩子們高興極了,飲料管子傳送水耶,3杯紅水第一次出現流動成水平,水不流動了。

  *又觀察,張俊騫提出,加水才行,邊說邊給其中一個杯加水,佘馨蕊:水從管子流過去了,3杯紅水又第二次流動成水平,水又不流動了。

  *老師提醒小朋友想辦法讓一杯水高一點,觀察會怎樣。盧藝文從旁邊小菜園裡取兩塊土,和班學佳一起把一個杯子墊高起來,紅色的水又流動了。

  *就這樣反覆做做學學。覃芷珊用手指攪拌水,紅水沒有原來這樣紅了,變淡了。

  *老師說:為什麼水會流過去呢?盧藝文說:水要斜坡才行。

  比較水位高度與流的快慢之間的關係,體會水由高處往低處流的特性。體會水的多少和顏色深淺變化的關係。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探究活動,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2.透過操作感知空氣的存在。

  3.在活動中體驗發現成功的快樂。

  4.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實驗材料:塑膠瓶、吸管、裝有水的臉盆、小水杯;

  2.記錄表格、記號筆、報紙、抹布、影片課件、表演綢帶若干

  活動過程:

  一、匯入活動:欣賞噴泉

  1.師:我們已經用磁鐵做了一些小實驗,有打電話、釣魚等。今天有兩位叔叔他們也來做小實驗,我們一起看看他們用了哪些材料?做了什麼實驗?

  2.幼兒欣賞《可樂噴泉實驗》,問:“你看到了什麼?叔叔用什麼材料製作噴泉的?”

  3.噴泉真好玩,我們也來做噴泉吧!

  二、指導幼兒製作噴泉。

  1.教師向幼兒介紹實驗材料。

  2.教師示範製作噴泉。

  (1)在密封的塑膠瓶裡扎兩個洞,灌上水,插上兩根吸管。

  (2)用力向其中一根吸管吹氣,水就會從另一根吸管裡噴出來。

  3.教師介紹噴泉實驗原理:

  我們向一根吸管吹氣,吹入的空氣會變成氣泡,對水施加壓力,水就會從另一根吸管中被推擠上來,形成噴泉。只要不斷吹氣,水就會不斷噴出來。

  4.幼兒製作噴泉,教師隨堂指導。

  5.幼兒玩噴泉,提醒幼兒不要弄溼衣服。

  三、引導幼兒討論:怎樣讓噴泉噴得更高?

  1.問:怎樣讓噴泉噴得更高?請你試試,並記錄下來。

  2.鼓勵幼兒大膽猜想,並能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師注意觀察幼兒,瞭解幼兒的問題和發現並給以適時的支援與幫助。

  3.預想與對策:玩的過程中存在操作技能上的問題,如噴泉的水柱總是噴到臉上、手上,有時瓶子愛倒……幫助幼兒發現操作技巧中的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

  4.討論結果:鼓勵幼兒大膽與同伴交流,關注每個幼兒的發現和感受,獲得相關經驗。

  如:孔打得高,噴泉噴得高;用力吹,噴泉噴得高。

  四、遊戲表演:

  1.幼兒分組競賽,比比誰的噴泉噴得更遠?

  2.表揚遵守遊戲規則的幼兒。

  3.欣賞音樂噴泉,幼兒表演:我們一起來當噴泉,跟隨音樂一起表演吧!

  五、總結延伸:

  1.我們欣賞了神奇的噴泉,小朋友們表演得真棒!在大海深處,藍貓又有神奇的發現了,我們快點跟隨藍貓去海底探險吧!

  2.欣賞影片《藍貓淘氣3000問》之《海底噴泉》

  3.總結活動:大自然真神奇,我們小朋友好好學習,長大了發現更多的科學奧秘。

  活動反思:

  活動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活動內容、教學理論、幼兒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以下方面無論是與否,都應該分析是與否的原因,從而總結經驗或提出改進措施)

  ⑴對幼兒發展的反思,例如,是否被理解、尊重、接納?是否有適度的自由空間?是否能透過與環境材料、同伴以及教師的互動,在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得到自主發展?

  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反思,例如,是否瞭解幼兒的經驗水平、學習特點和個性特徵?是否能把握教育內容的核心價值及其發展線索?能否以自己最小的支援,促進幼兒最大限度的發展?

  ⑶對師幼互動的反思,例如,師幼配合情況,教師能否依幼兒的需要調整教學。

  3.對活動效果的評析。在對目標、策略的驗證與分析中找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並明確今後改進與完善的方向。

  4. 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課,你會怎樣上?有什麼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課有什麼評價?對你有什麼啟發?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力的有趣現象產生興趣,並有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透過實驗瞭解小膠囊翻跟頭是重心轉移的現象。

  3、學習用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想法。

  活動重點

  能理解鋼珠在小膠囊裡翻跟頭的原因。

  注意事項

  膠囊和鋼珠的安全性。

  活動準備

  膠囊、綠豆、鋼珠、螺絲釘、紙滑梯

  活動過程

  一、活動引入:講故事,引發幼兒興趣

  雜技團裡有一個會表演的小膠囊。有一天,雜技團團長要求小膠囊出一個新節目,要表演從滑梯上翻著跟頭下來。這可難住了小膠囊,它不停地練習,小朋友們幫它看一看。(示範小膠囊從滑梯上滑下來)這是翻跟頭嗎?在它著急的時候,雜技團團長跟它說:“你肚子裡是空的,怎麼能翻跟頭呢,”你要放進東西去試一試。小膠囊想:我要在裡面裝什麼才能翻跟頭呢?小朋友,你們幫它想一想吧。

  師:你覺得小膠囊裡放什麼可以讓它翻跟頭呢?為什麼?

  二、活動實施:

  1、幼兒認識材料。

  師:我們取出的都有什麼?這三個材料哪兒不一樣?放在手裡掂一掂,在盤子裡滾動一下看看。

  :這三個材料形狀不一樣、重量不一樣、滾起來也不一樣。

  2、幼兒進行猜想。

  師:你覺得這三樣東西哪個放進膠囊裡哪個能讓小膠囊翻跟頭呢?

  3、幼兒進行實驗。

  師:小膠囊裡面放什麼材料可以讓它翻跟頭?另外兩個材料可以讓小膠囊放跟頭嗎?

  4、幼兒記錄實驗發現。

  5、幼兒進行實驗分享。

  師:為什麼鋼珠可以讓小膠囊翻跟頭?它和另外兩個材料有什麼不一樣?

  三、活動:

  教師進行經驗:透過讓小膠囊翻跟頭我們知道了:圓的、重的東西可以讓小膠囊翻跟頭。長的、輕的不可以。我們下來可以再試試還有什麼東西可以讓小膠囊翻跟頭。

  活動

  幼兒能說出小膠囊在斜面上翻跟頭是因為鋼珠在裡面滾動的.原因,並說出鋼珠與兩外兩個材料的不同。

  活動延伸

  尋找可以讓小膠囊翻跟頭的材料,發現它們的共同點。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欣賞城市交通中現代的橋:立交橋、天橋,瞭解它們在城市交通中的重要性。

  2、小組討論、合作並採用多種方法制作立交橋模型。

  3、大膽地在集體面前介紹自己的作品。

  活動準備

  1、課件“立交橋”欣賞。

  2、故事圖片“馬路上面的橋:天橋”、“交叉的橋:立交橋”

  3、積木,各類廢舊紙盒、瓶子若干。

  活動過程

  1、故事“交叉的橋”,引出活動,瞭解立交橋給人類交通帶來的便利:

  提問:狗熊司機為什麼急得滿頭大汗?後來是怎麼解決的?

  2、欣賞立交橋,進一步瞭解立交橋。

  (1)幼兒小組交流:

  提問:你見過立交橋嗎?在哪裡見過的,是什麼樣的?

  (2)欣賞課件

  教師引導幼兒主要從造型上欣賞。

  你喜歡立交橋嗎?為什麼?(教案來源:) 你喜歡晚上的立交橋還是白天的立交橋,為什麼?

  3、教師介紹天橋。

  故事“馬路上面的橋”。

  4、幼兒分組討論合作製作立交橋或天橋。

  (1)介紹材料。

  (2)小組討論,並把打算和想法介紹聽。

  (3)幼兒分組製作。

  5、作品介紹參觀。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時在學習同伴作品基礎上再次創造。

大班優秀科學教案 篇6

  此次活動是大班主題活動《奇妙的水》中的一次常識活動,這個主題對孩子們來說很感興趣,非常喜歡動手操作。

  活動目標:

  1、瞭解水由於溫度的高低,會發生變化的物理現象。遇熱會變成水蒸氣,遇冷會結成冰。

  2、透過實驗驗證水的三態變化,發展探究能力。

  3、透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活動準備:

  1、請幼兒在家裡用冰箱做“水和冰”的實驗。

  2、準備一隻煤爐、鍋、燒杯。

  3、掛圖一幅。

  活動過程:

  一、朗誦散文詩《會變的水》,引導幼兒思考水是否真的會變,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引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二、回憶生活經驗和在家做的“水變冰”的小實驗,講述“水是怎樣變成冰的”。

  三、幼兒觀察水遇熱的變化

  教師操作實驗,引導幼兒觀察:

  1、你們發現水燒熱後有什麼變化?

  2、你們看到杯口冒出了什麼?

  3、水氣是從哪裡來的?

  4、水變成水蒸汽後到哪裡去了?

  5、杯子裡的水有沒有少?

  6、水在什麼時候變成水蒸氣的?

  四、引導幼兒討論“怎樣把水蒸氣變成水?”

  1、提問:我們能不能把水蒸汽變成水?

  2、幼兒討論,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利用實驗材料進行操作驗證。

  五、幫助幼兒梳理有關水的三態變化規律的經驗:當水的溫度在“0”度

  以下時,水就變成冰。冰融化了變成水。水熱了就會變成水蒸氣了。水蒸氣遇冷又會變成水。

  六、跟讀散文詩《會變的水》,啟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進一步觀察水的變化。

  活動反思:

  反思一:創設環境有利於孩子發展。

  這次活動是以透過實驗讓幼兒瞭解水的三態變化,所以我選擇在室外進行活動,讓一部分幼兒坐在兩排臺階上,一部分幼兒圍坐成圓圈,以便能讓每個幼兒都能看清楚實驗的全過程,引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事實證明,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情緒愉快輕鬆,大部分幼兒的注意力能集中。

  反思二:追隨孩子的興趣,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當我出示孩子們自己帶來的冰塊問“水是怎麼變成冰”時,由於從冰箱中拿出來有段時間了,小朋友看到冰有些融化了,就開始爭論:“冰怎樣變成水了?”“這個冰塊怎麼這麼小了?那塊還很大呢?”……這是我在教學中沒有設計到的,顯然大家對這個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我決定把這個問題交給孩子們討論,將幼兒分成小組,進行小實驗。鼓勵他們用各種辦法把冰塊變成水。如太陽曬、暖氣烤、開水澆、涼水泡、小手捂等。讓幼兒比較哪種方法能讓冰融化得快一些。引導幼兒發現溫度越高冰融化得越快。

  反思三:當提問不利於幼兒活動時,及時引導,加以調整

  在活動中我設計了這個問題:“水可以變成水蒸氣,我們能不能把水蒸氣變成水?” 幼兒一時難以回答上來。我就請幼兒運用以前學過的知識,提示在歌曲《雲》中這樣唱:“白雲白,藍天藍,……不裝魚,不裝蝦,裝的卻是小雨點”。對幼兒講解水蒸汽升上天空後,會變成白雲,遇冷後會變成雨水落下來。提問:小朋友在洗熱水澡的時候,有水蒸氣嗎?牆上為什麼會有水珠呢?再提醒幼兒思考,我們現在有什麼辦法讓水蒸氣變成水。這樣一下子就啟發幼兒想出了好多方法。“找來冰箱裡冷的空氣。”“玻璃是冷的,把玻璃蓋在上面”。“我的手也很冷,也可以放在上面讓它變成水”……

  反思四:重視幼兒的探索讓幼兒,在操作中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在把水蒸氣變成水的實驗當中,有小朋友想出把手放在水蒸氣上,水蒸氣也會變成水時,小朋友都圍過來試一試。這時我很猶豫,是阻止還是支援呢?結果我沒有阻止他們,而是在一旁提醒他們注意安全,等他們都一一親自實驗過,然後與他們一起討論這是為什麼。就這樣循序漸進地將引導幼兒回到主題。

  存在問題:

  1、我在課前還應為幼兒提供豐富的便於操作觀察的材料,如每組準備一隻酒精爐、燒杯,讓每個幼兒都能親自進行實驗探索,從而能更加引發孩子們的探索慾望。

  2、在活動中還應認真的觀察孩子,傾聽他們的談話,在於他們的談話中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經驗,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

  3、對活動的組織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調整的教育行為還比較謹慎,不夠大膽。如在這次活動中的生成課程轉換得比較猶豫。

  4、及時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還不足,活動後立即反思顯得條理性不夠強。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還應認真的觀察孩子,傾聽他們的談話,在於他們的談話中發現他們的興趣和經驗,激發孩子們主動學習,對活動的組織調控能力還有待提高,調整的教育行為還比較謹慎,不夠大膽。如在這次活動中的生成課程轉換得比較猶豫,及時反思、整理思路的能力還不足,活動後立即反思顯得條理性不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