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案> 【實用】科學教案模板8篇

科學教案

【實用】科學教案模板8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8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透過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做實驗,從而知道兩種顏色加到一起會變成別的顏色。

  2、初步嘗試記錄實驗結果,並能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果。

  3、激發幼兒對顏色的變化活動產生興趣,體驗探索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裝有紅、黃、藍顏料的礦泉水瓶每組一份;一次性透明杯人手四隻;裝有黃色顏料瓶一隻;紅、黃、藍、三原色顏料若干;色卡紙若干;演示記錄卡一份;操作記錄卡人手一份;棉籤若干;

  2、經驗準備:認識顏色、熟悉葉子、橘子、茄子的顏色。

  活動過程:

  (一)設定懸念,以變魔術來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1、師:“小朋友魔術有沒有看到過?今天呀!老師也來當一回魔術師,給你們變個魔術好不好?”

  2、師:“那你們先看看老師這有瓶什麼顏色的水?”(黃色)。“是黃色的哦,好了,小朋友仔細看清楚了,魔術師要開始變魔術咯!千萬不要眨眼睛喲!”“好了!我們一起來喊一二三,好不好?一,二,三,變成什麼顏色拉?”(綠色),教師搖晃瓶子,請幼兒觀察。

  3、教師揭開謎底,將藍色和黃色混合就會變成綠色。

  4、師:“誰看出魔術師是怎樣變魔術的呀?他怎麼變?最後怎樣?”(分別請幼兒來講述)

  (二)幼兒第一次嘗試活動,自由探索顏色的變化。

  1、師:“你們想成為魔術師嘛?你們想不想也去變一變呢?”“今天老師為小朋友們準備了紅、黃、藍三種顏色,請你們隨便選兩種顏色混在一起變,看看,你選的兩種顏色合在一起會變成什麼顏色呢?”“不過當魔術師有個小小的要求:不能把顏料塗在衣服或者桌子上。”

  2、幼兒分四組進行操作,每人取兩種不同的顏料少許,放在杯子中輕輕搖晃,觀察顏色變化。

  3、和身邊的同伴進行交流自己的發現,相互比較各自變出的顏色。

  (三)集中交流:我的發現,

  1、幼兒向大家介紹自己在操作中的發現。

  師:“魔術師們,誰來說說你變出了什麼顏色,怎樣變出來的呢?(幼兒講述)教師邊出示操作相應的塑膠色卡,相重疊邊念兒歌:紅和黃手拉手,變出橘黃色畫橘子;黃和藍手拉手,變出綠色畫葉子;藍和紅手拉手,變成紫色畫茄子。

  2、師:“還有哪些小朋友也變出了綠色?”同樣方法展示橘黃色、紫色的變化過程。

  3、引導幼兒互相觀察,發現各自顏色的不同,從而產生進一步探索活動的慾望。

  師:“魔術師們,你們還想不想變呀!”,出示記錄卡提出要求:把自己變得結果記錄下來。

  (四)再次探索操作,嘗試記錄。

  1、幼兒再次回到小組操作,教師指導操作,並注意引導幼兒記錄操作結果。

  2、把做好的記錄卡展示到“顏色變變變”的牆上,感受自己探索的喜悅。

科學教案 篇2

  一、活動題目

  大班科學教案――天然“膠水”――水

  二、活動目標

  透過周圍生活中有趣的科學現象,使幼兒感知身邊溼的物品與乾的物品的不同特性。培養幼兒正確的觀察方法和動手實驗的能力。

  三、適用物件

  5~6歲幼兒。

  四、活動所需資源

  盤子、水、樹葉、花瓣、小紙片、熊貓紙片、布、毛線、塑膠布、地毯、吹塑紙剪成的各種圖形、手套、盤子、用布剪成的各種面具、畫好的大灰狼等。

  五、活動過程

  試一試:哪張紙片能吹動起來?

  方盤子裡放幹紙片,圓盤子裡放溼紙片。

  (1)乾的紙片容易被吹起。

  (2)溼的紙片不容易吹起。

  探究的問題。

  (1)熊貓能站在指尖上嗎?

  ①在手上蘸點水就能讓熊貓紙片站在指尖上。

  ②乾的熊貓紙片不能站在指尖上。

  ③手上有唾液、汗水也能讓熊貓紙片站在指尖上。

  (2)戴幹、溼兩種不同手套有什麼感受?

  ①溼的手套不易戴也不易脫。

  ②乾的手套容易戴也容易脫。

  幼兒討論:生活中的現象。

  (1)褲子尿溼後不易脫下來。

  (2)下雨淋溼衣服後也不易脫下來。

  (3)洗澡後馬上穿衣服會很難穿。

  畫一畫:把自己探索的過程用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

  六、拓展思路

  雨後讓幼兒做值日生,感知溼的落葉粘在地上不好掃,也不容易吹走,請幼兒提出解決的辦法。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在探索活動中發現磁鐵的秘密,感知磁鐵的特性。

  2.願意參與探索活動,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

  3.初步感知磁鐵的磁性與生活的關係。

  4.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5.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慾,體驗成功快樂。

  活動準備:

  1、實驗器材:磁鐵、帶回形針的紙小魚、水彩筆、螺絲帽、棉籤、螺絲釘、釦子、別針、髮夾、橡皮筋、紙片、回形針、小棒、塑膠玩具、硬幣、氣球一人一份。

  2、觀察記錄表一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釣魚遊戲。

  二、大膽的猜想。

  1、認識實驗材料。

  2、想想哪些會被磁鐵吸住,哪些不會被吸住?

  3、學會把自己心裡想的記錄在記錄表的第一排中

  三、大膽嘗試磁鐵吸吸吸。

  1、動手實驗,並記錄實驗結果。

  2、與小夥伴交流結果。

  四、大膽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五、拓展經驗,瞭解磁鐵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動反思:

  1:在備課過程中我沒有全面的考慮到幼兒的動手能力和認知能力及場所,以至於在活動的過程中實驗過程的混亂和超時。

  2:對活動過程的反思:

  (1)上課之前沒有做到保密,我準備了一幅小熊過橋的圖,我直接粘在了黑板上,沒有給幼兒帶來該有的懸念。

  (2)在給幼兒變魔術小熊過橋並引出磁鐵過後沒有讓幼兒自己來嘗試這個魔術,馬上就進入下一個環節,感覺時間太緊,幼兒都還沒從這一環節中出來,馬上又進入下一個。

  (3)讓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去尋找磁鐵的好朋友時,沒有把目標明確的跟他們說讓他們用磁鐵去吸一吸,粘一粘,所以讓幼兒不知道怎樣動手去找,幸好在巡迴指導時有提出來。然後沒有考慮場所的原因,使過程有點混亂。

  3:如果重新上這節課,我會再匯入部分加一個環節,就是讓幼兒來感受一下小熊過橋的樂趣。在活動過程中,我一定提出明確的目標,讓幼兒更能很快的進入角色,並且在尋找磁鐵好朋友時,我會讓他們小組比賽,激發他們進入這個活動的興趣。

  4:這節課上了下來自己就感覺我說的太多,幼兒說的很少。我相信透過這次的活動反思,我會把我這些不足之處慢慢改掉,以幼兒為中心,老師起引導的作用,爭取下次做得更好。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名稱:《動物保護色》

  講課人《動物保護色》選自大班上冊主題三多彩的秋天,是一節科學活動。

  一、教學理論依據:

  《綱要》中科學領域提出:教師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發現問題。追隨幼兒園大班孩子的特點,喜歡小動物,親近自然,樂於動手動腦發現問題並能透過簡單的判斷你推理,瞭解事物的一些簡單的本質特點。所以我讓孩子圍繞"動物與生活環境的簡單關係"生成一系列的探索動物保護色奧秘的活動,讓幼兒感受自然,培養幼兒觀察思考的習慣。

  二、實施策略:

  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不是為了教而教,而應採取恰當的方法讓幼兒自主愉快的發現問題。《綱要》中指出"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加嘗試。"為滿足幼兒對動物充滿好奇的天性,本次活動我採取以下策略:

  1、情景匯入法:透過設定情景集中幼兒注意力,激發幼兒的興趣。

  2、發現法:透過為幼兒提供進行發現活動的圖片材料,是他們自己嘗試探索,發現知識,充分體現幼兒學習的主體性,積極性。

  3、遊戲法: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本次活動我以遊戲"我來幫幫你"為幼兒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既能更好的達到活動目的,又能很好的鞏固所瞭解的知識。

  三、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動物為了生存利用保護色來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2、透過觀察操作,培養幼兒善於觀察,樂於思考的習慣。

  3、感受"保護色"的神奇,萌發探索動物保護色的願望。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5、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四、活動重難點:

  1、重點:讓幼兒瞭解有些動物是利用保護色來保護自己的,萌發探索動物保護色的願望2、難點:理解什麼是動物保護色。

  五、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竹節蟲,蜥蜴,北極熊,蜜蜂等動物圖片;3、小動物卡片若干;4、花園背景圖;5、教學資源。

  六、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情境匯入,集中幼兒注意力,激發興趣。

  (森林裡要開一場盛大的舞會,動物們邀請我們一起去參加,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咦,怎麼這麼安靜?動物們都去了哪裡?我去打聽打聽,做聽的動作。原來,動物們開舞會的時候,飛來了一隻老鷹,老鷹餓的肚子咕咕叫,想要抓小動物吃掉來填飽肚子,動物們害怕極了,都藏了起來,藏在哪裡了呢?我們一起去找一找。)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課件,進行提問,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動物保護色。

  (1)、青蛙圖片:

  提問:這是誰?它藏在了哪裡?

  青蛙和草叢的顏色怎麼樣?

  它為什麼要藏在這裡呢?

  小結:青蛙藏在草叢裡,青蛙和草叢的顏色很相似,老鷹不容易發現它。

  (2)、枯葉蝶圖片:

  提問:這張圖片裡藏著一隻小動物,你發現了嗎?

  它藏在了哪裡?你認識它嗎?

  枯葉蝶的顏色和大樹的顏色怎麼樣?

  它為什麼藏在大樹上?

  小結:枯葉蝶藏在了大樹上,它身體的顏色和大樹的顏色很像,老鷹來了沒有發現它。

  (3)、花螳螂圖片:

  提問:它是誰?

  它藏在哪裡?為什麼藏在這?

  小結: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花螳螂,它藏在和自己身體顏色和相似的花朵上,老鷹來了發現不了它。

  過渡語:青蛙,枯葉蝶,花螳螂,它們可真聰明,都藏在與自己身體顏色很相似的地方來保護自己,老鷹來了都沒有發現它們。那森林裡還有哪些動物也藏好了?

  2、出示圖片材料,請幼兒自己觀察交流,感知發現動物保護色,萌發幼兒探索動物保護色的願望,培養幼兒觀察思考習慣。

  指導語:還有那些動 物藏好了?請大家自己找一找,和小夥伴說一說。

  個別提問:你找到了誰?它藏在了哪裡?

  你覺得它為什麼會藏在這裡呢?

  小結:大自然中的動物們可真神奇,它們身體的顏色和生活的環境特別相似,遇到危險時,它們會用身體的顏色來保護自己,不被敵人發現,我們把動物身體的這種顏色叫做動物保護色。

  3、遊戲"我來幫幫你"

  指導語:你們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的小眼睛,可是,還有一些小動物沒有找到安全的地方,它們需要大家的幫助,你們願意幫助他們嗎?

  我們一起看看小動物們都藏好了嗎? 小螞蟻藏在了哪裡?小青蛙藏在了哪裡?

  小結:小動物們都藏得很好,都能用自己的保護色保護自己,它們說謝謝大家。

  4、播放教學資源,瞭解動物保護自己的其他方法。

  指導語:小朋友們知道嗎?動物們除了用保護色保護自己,還有其他的辦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小結:壁虎遇到危險時斷掉自己的尾巴來救自己,刺蝟會蜷成一個球,敵人不敢靠近,狐狸放臭屁,它們辦法可真多。

  活動反思:

  這是一節科常活動,科學活動要求教師的語言更精準、更簡明扼要,有豐富的知識的儲備及很強的操作活動掌控能力。在本次研討活動中,我對動物的'保護色的知識做了一次認真地功課,因此當幼兒說到某種動物保護色時,都能準確地進行判斷。在目標與環節方面,我覺得目標與環節是匹配的,環節是很清晰的,一共分為三個環節:第一環節,讓幼兒知道什麼是動物的保護色;第二個環節就是透過分辨、討論認識瞭解哪些動物是有保護色的,都有些什麼作用;第三個環節就是經驗的遷移,激發幼兒進一步的探索。在第三個環節中,我運用了讓幼兒拼圖找出動物,幼兒的興趣很高,操作也很快樂,都能找出動物,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日常生活中不同的聲音,嘗試分辨一些不同的聲音。

  2、能聽辨音源的方向,提高聽音能力。

  3、能遵守遊戲規則,愉快地參與遊戲。

  活動準備:

  1、會發聲的樂器,裝有米粒、黃豆、石頭的鐵罐若干。

  2、空鐵罐若干,黃豆、石頭若干。

  3、每人一個小兔子頭飾。

  活動過程:

  一、感知聲音。

  1、請幼兒自由選擇桌子上的材料進行操作,想辦法讓它們唱歌。

  2、聽一聽小樂器是怎樣唱歌?是用什麼聽到的?

  二、傾聽分辨不同的聲音。

  1、老師搖動鐵罐,請幼兒說說聽到了什麼聲音,是否一樣。

  2、分別將黃豆、米粒、石頭裝入空盒子中,請幼兒傾聽辨別,並根據聲響找出與罐子內相同的物品,然後檢驗是否正確。

  三、遊戲:“小仙女的音樂盒。”

  1、讓幼兒傾聽故事。

  2、出示小仙女的音樂盒,發出好聽的聲音,請幼兒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

  3、請幼兒扮演小白兔,到大森林裡去玩。聽見老師說:“天黑了。”幼兒將頭飾向下拉,遮住眼睛,表示“天黑了。”小仙女拿出音樂盒來幫助大家,大家跟隨“小仙女”音樂盒裡的音樂前進,尋找走出森林的路。音樂停止,幼兒把頭飾往上拉,一起說:“謝謝小仙女!”。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認知目標:

  認識蝸牛並初步瞭解蝸牛的一些生活習性。

  技能目標:

  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以及幼兒的想象力。

  情感目標:

  培養幼兒愛護小蝸牛的情感。

  活動重點培養幼兒愛護小動物的情感活動難點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活動準備前經驗準備:觀看小蝸牛的課件錄影物質準備:在種植植物的盆中放入小動物(蝸牛)

  活動過程匯入:

  帶幼兒到自然角觀看植物盆中的小動物(蝸牛),引發幼兒興趣。

  基本環節:

  1、討論各自的想法(想象力)觀察後,教師讓孩子們說一說:“你們看了小蝸牛,小蝸牛在幹什麼呀?”幼兒發揮自己的想象力。2、引導幼兒繼續觀察,分時段進行觀察,充分發揮想象力。3、討論、小結。再次集中,教師提問:“小朋友觀察了小蝸牛很多小朋友的想法很好,很棒,還有誰有更棒的,想一想。”

  結束:教師小結:小朋友在觀察小蝸牛,和小蝸牛成了好朋友。小朋友很關心小蝸牛,小蝸牛讓我們知道它的活動過程。我們的周圍還有很多的動物,小朋友只要仔細的去觀察它們,我們會有更多的好朋友。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透過認識油燈、蠟燭、煤油燈、電燈,瞭解燈的簡單演變過程,知道電燈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2、透過觀察對比,簡單瞭解各種燈所存在的缺點,培養幼兒思維的批判性。

  3、讓幼兒體驗和使用照明工具,感受光明帶來的幸福感。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5、透過實際操作,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佈置一個山洞;油燈、煤油燈、檯燈各1"2盞;小兔頭飾一個;風爺爺頭飾;錄音機、磁帶、電話機、圖片一張;手電筒、礦燈、蠟燭許多;絨毛玩具每人一個。

  活動過程:

  (一)引題,幼兒感受黑暗。

  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提問:怎樣才能在黑暗的地方看清東西?

  (二)認識油燈、蠟燭、煤油燈、電燈、簡單瞭解其缺點和優點。

  1、教師以遊戲的形式,向幼兒逐一介紹各種燈,並請幼兒觀察。

  2、幼兒操作:給四種燈排列前後發明使用的順序。

  3、教師向幼兒講述正確的排列順序。

  (三)引出手電筒和礦燈。

  1、遊戲《小雞找蛋》,引出手電筒帶來的方便。

  2、遊戲《小熊家停電了》,引出礦燈帶來的方便。

  3、教師小結:針對電燈的缺點,人們發明了手電筒和礦燈。

  (四)體驗活動:遊戲《營救行動》

  教師佈置一個山洞,讓幼兒自己選一種照明工具,想辦法照亮後,去山洞營救動物和娃娃。

  (五)結束活動

  集體舞《兔子舞》。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魔術的概念和奧秘,能積極探索,體驗成功的興趣。

  2、透過欣賞,學習1-2個簡單的魔術表演。

  活動重點:初步瞭解魔術的概念和奧秘。

  活動難點:學習1-2個簡單的魔術。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空瓶、透明的直筒、硬幣、小鐵球、塑膠球、筆、繩子各20個。

  2、教師操作材料:空瓶2個、透明直筒2個、紙筒、硬幣、鐵球、塑膠球、記錄表、劉謙照片與片段。

  活動過程:

  一、出示劉謙照片、觀看魔術表演。

  1、小朋友今天有一位神秘的嘉賓來到了我們幼兒園,看他是誰?(劉謙)他是幹什麼?(表演魔術)

  2、對,他是我們中國現在最有名的頂級魔術師,今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中他給我們表演了雞蛋裡面變戒指,震驚全國,讓我們都認識了他,今天他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個魔術,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3、觀看劉謙的魔術表演。

  4、提問:剛才劉謙哥哥給我們表演了什麼?

  二、教師表演魔術,幼兒探索發現其奧秘。

  (一)、小鐵球穿硬幣進入瓶中

  1、老師也會變魔術,你們相信嗎?好,現在老師就來變給你們看,我表演的魔術名字叫《神奇的小鐵球》,先請出我的道具朋友。

  2、教師一一介紹道具名稱(空瓶、硬幣、小鐵球、紙筒)。

  3、師:小鐵球說:它想要到瓶裡去,(掉)這樣稀奇嗎?對一點也不稀奇,你們也會,不過今天我要用硬幣蓋住瓶口,讓鐵球穿過硬幣掉入瓶裡,你們說可能嗎? (幼兒回答,並請幼兒上來示範),但是老師今天就要借用這個紙筒,讓奇蹟發生。來幫我吹口氣,一起喊:小球進去、進去......(教師邊操作邊說:鑑證奇蹟的時刻到了,1、2、3。。。。。。)

  4、師:啊,小鐵球真的進去了,它真是穿過硬幣進去的嗎?我們一起來看看硬幣是不是還在?(請一幼兒上來檢視)它到底是怎麼進去的呢?(幼兒回答)

  其實這個實驗你們也能做,老師在後面為你們準備了一些操作材料,還有一個透明的直筒,請你們仔細觀察,鐵球到底是怎麼進去的?

  5、幼兒動手操作,教師巡迴指導,觀察。

  6、提問:你成功了嗎?鐵球到底是怎麼進去的?(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小朋友真聰明,把這個魔術的秘密給揭開了。對,小鐵球在掉入直筒後與硬幣相互碰撞,這時它們被彈了起來,硬幣與瓶口產生了縫隙,這時小鐵球就趁機掉了進去。魔術就是運用科學原理來完成的。

  (二)、塑膠球穿硬幣進入瓶中

  1、瞧,這是什麼?(教師出示塑膠球,請幼兒觀察)它是用什麼材料做得?(塑膠)小塑膠球也想穿過硬幣掉入瓶中,你說可能嗎?(猜,把幼兒的猜測記錄在紙中)那現在請你們小魔術師再去試試,小塑膠球到底會不會進去?

  2、幼兒再次操作,教師指導。

  3、師:你成功了嗎?為什麼小鐵球能進去?小塑膠球不能進去?

  (幼兒回答)

  4、教師用實驗來驗證,出示兩個操作材料進行示範。師:現在老師把這兩個球分別放下去,請你仔細觀察硬幣的變化?(教師操作後幼兒回答)

  5、教師小結:小鐵球比塑膠球重,球的重量決定了魔術的成功與否。重的球掉下去,硬幣彈得高,與瓶口出現的縫隙時間長,球就很容易掉下去,相反就難掉下去。其實,在這個魔術裡還有許多的秘密,不僅跟球的重量有關,還跟硬幣的重量,瓶子的材料,直筒的高度都有關係,等下課後老師把它們放到區域角中,你們再去找找秘密。

  三、學繩子魔術

  1、師:我變、我變、我變變變。。。。。(教師邊說邊出示繩子)。這是什麼?現在老師要用繩子給你們變個魔術,看好了又一個奇蹟就要發生了。。。。。。(教師表演繩子魔術打結)

  2、師:我打結了嗎?厲害嗎?你們想不想學啊,好,現在老師就來教你們吧,請拿出你的繩子。教師講解步驟:第一步:兩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繩子,輕輕地拉開一段距離,中間的距離不要太大。第二步:把右手的這段繩子放到左手的上面,注意右手不要放開。第三步:把右手的繩子從裡到外穿過去,別鬆手,給繩子吹一口氣,最後輕輕的拉開,就成功了。

  3、幼兒自己操作練習。

  4、請幼兒上來表演。(個別—小組)

  5、師:這個魔術我們採用的是魔術的另一種手法叫障眼法,你們知道什麼是障眼法嗎?(障眼法就是運用很快的速度來掩飾真相,造成一種視覺上的錯覺,是魔術的一種常用手法。)

  6、師:今天我們看了魔術,學了魔術,你們認為魔術還是真的嗎?(不是真的)

  教師小結:魔術不是真的,是一種假象,它依靠科學原理,借用道具,利用障眼法、心理變化法等等用藝術的形式來完成的,給我們一種不可思議的、神奇的感覺。

  四、延伸活動:

  1、師:今天我們小朋友學了魔術,後面的客人老師你們想學嗎?讓我來教你們一招吧。(教師再次用繩子變魔術)

  2、教師講解方法。

  3、小朋友如果想學的話請客人老師教你,互動。(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