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計劃>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計劃優秀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計劃優秀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計劃優秀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又迎來了一個全新的起點,現在的你想必不是在做計劃,就是在準備做計劃吧。好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資訊科技教學計劃優秀,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計劃優秀1

  一、指導思想:

  為了推廣計算機資訊科技。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發展中小學資訊科技教育。根據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資訊科技課程建設》指導綱要,確定本課程的教學任務。

  二、學情分析:

  這個學期按照學校的安排,我擔任三年級的教學任務,這個年級的學生已經上過一個學期的資訊科技課,具有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技能。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大都非常喜歡計算機,但他們的強烈探索熱情會使沒有組織的課堂完全亂套。本學期我打算採用計算機上機實際操作教學的方法。同時加強四年級學生的教學治理,根據他們好動,不喜歡受約束的特點,多安排實踐性的學習內容。比如課堂學習以遊戲、活動為主,儘量將理論學習時間壓縮在10分鐘以內。小學生要給他們規範的學習方式,用建構主義原理幫助他們建立關於計算機的系統知識,提倡他們運用資訊科技於其他學科學習中,均衡地發展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

  三、教材分析:

  本課程採用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的教材,本教材每年級兩冊,三年級下學期選用第二冊。本教材都有兩個的單元內容,語言紋字童趣化、圖形影象直觀化、學習過程自主化、知識內容趣味科學化、資訊教育整合化的特點。

  四、教學目標:

  三年級:共五課,第一課在電腦裡寫

  日記(一),第二課在電腦裡寫

  日記(二),第三課小海龜的家,第四課椰子節的宣傳海報,第五課幫媽媽記帳。

  五、進度安排:

  三聯單年級:每節課用10—20分種講理論、剩餘時間上機訓練。

  六、計算機治理

  從系統上為確保計算機正常運作,我主要做好以下幾點:

  (1)加強課堂常規管理:課堂管理的好與不好,不但關係到教學質量,而且更重要的是影響網路室的正常運作沒有良好的課堂紀律,就沒有良好學習環境。

  (2)課前檢查:要求每位學生先對號入座,並檢查好自己所用的那臺計算機的鍵盤、滑鼠、顯示器、主機、桌椅等是否有損壞,有任何問題立刻報告教師,教師核實問題所在,然後才開始使用計算機。

  (3)課時監督:上課過程中監督好每位學生的使用情況,如有不按要求訓練,而是去執行其它軟體或進行其它操作的,立刻給予批評警告,以防止學生亂刪除,亂操作,導致計算機系統崩潰現象。

  (4)課後驗收:下課前1——2分鐘,先各小組長下去檢查各組計算機,看使用一節課後那臺計算機有問題或有損壞,有則馬上報告教師,教師再加以核實,有人為損壞的按制賠償,最後教師再親自下去檢查一遍每一臺機,確無損壞。

  透過這樣的監督、檢查計算機出現問題的機率大大減少了,另外,平時上機也要多作損壞賠償宣傳,以防範學生的不軌行為。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計劃優秀2

  一、教材分析;

  三年級本期教材學校選用的是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WindowsXP”作業系統,全冊共分十五個課時。教材主要資料介紹了Windows的桌面、工作列設定,檔案及資料夾的操作與管理,和畫圖軟體的使用。本人認為教材結構編排合理,重難點突出,貼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於小學生上手學習。

  二、學情分析:

  本期三年級共一個教學班,每班學生46人。由於學生人數較少,可全部課時都安排在機房授課。本期所授的作業系統部分教學資料枯燥,且涉及到很多專業的計算機詞彙,對於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有必須難度,所以應多設計精彩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到達最佳的教學效果。

  本校學生上學期學習資料為《畫圖》,和本期知識聯絡不大,但同學們對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有必須瞭解。對於從外地轉入的新學生要著重關注他們計算機素養的訓練。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業系統以前DosWin32WIN98Winme版本的發展歷史及現有的Winxp和Vista作業系統。

  技能目標:

  1、掌握對電腦桌面、屏保、工作列、時間的基本設定。

  2、瞭解檔名、檔案型別、副檔名及檔案屬性等基礎知識和常用檔名的意義。

  3、瞭解檔案的路徑及檔案和資料夾的管理,資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4、對學生計算機素養的培養,在教學中貫穿“選單、下拉選單、標籤卡、對話方塊等”等操作訓練。

  情感目標:瞭解世界最大的軟體公司Microsoft的發展,和比爾蓋茨的創業歷史(微軟是做Dos起家),告訴孩子們注重創新的民族是最有期望的民族,鼓勵同學們學習先進的科技知識,進取創新探究,時代雜誌分析過下一個比爾會出在中國。

  四、教學措施;

  每節課教材安排資料不多,但作業系統學起來比較枯燥,可能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受影響,所以在教學中應多與學生交流,多做一些互動的遊戲以提高學習興趣。

  對於每節課的教學任務要精心設計,才能有效的利用課堂時間。

  五、教學進度;

  根據學校教學周曆對課堂教學時間安排暫定每週一節課時,若時間寬鬆可補充作業系統的安裝、控制面板的設定及軟體安裝的相關知識。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計劃優秀3

  一、班級情景分析:

  六(1)班,六(2)班整體情景較好,學生的計算機基礎比較好,學習進取性較高,但學生兩極分化的現象比較嚴重,部分學生經常接觸電腦,不比較熟悉,部分同學幾乎沒用過電腦,操作很生疏。六(3)整體情景稍差,該班大多是外來流動學生,大部分都還是接觸電腦不久,計算機的基礎操作很多都要從很基本的做起,部分上課時學生興趣不高,導致學生上課認真聽講不夠,極個別的學生自制本事差,但全班的學習風氣還是不錯的。

  六年級學生對學習計算機有必須的基礎,基本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景還比較夢想,但大部分學生在計算機的應用方面還嫌狹窄,對於windows系統的基本操作還不夠熟練或者不規範,少部分學生正確使用計算機的習慣還沒構成,研究到六年級學生本學期的上課特點,所以,本學期將繼續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外,提高學生對計算機的應用本事,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學到知識,為下階段的計算機學習打下較紮實的基礎。對必須要求掌握的資訊科技概念及操作要領要加強鞏。

  二、教材分析:

  《小學資訊科技》是浙江攝影出版攝出版得教材,本教材特色鮮明,主題明確,資料貼近學生生活,取材學生生活實際。六年級上冊分總共有三個單元,三個單元講本冊資料劃分為三大塊資料!

  第一單元走進電腦世界

  本單元教學資料以計算機理論知識為主,經過教學,使學生對計算機得組成、應用、防護等方面有更深刻的瞭解。第一課《走進計算機》,經過教學使學生對計算機硬體有初步認識,並瞭解計算機的工作流程。第二課《未來得計算機》,經過了解計算機得發展歷史,感受科學技術得飛速發展,並設想自我夢想中的未來計算機。第三課《小小工程師》,經過了解環境對計算機得影響以及資料整理備份得重要性,使學生養成良好得計算機使用習慣。第四課《安全小博士》,讓學生了解計算機病毒的危害及防治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機安全意識。

  第二單元探索網路奧秘

  本單元教學資料以網路中得各種實際應用為主線,突出網路在生活中得實際應用。從學生認識網路以來,對網路得應用大多停留在找找文章、圖片、玩玩遊戲,聊聊天的層面上,很容易給學生造成網路就僅有這些用處得印象。事實上,網路能夠做得事情還很多,比如查天氣、交通、網上購物等,網上還有各種各樣得學習小工具,只要有心,就能夠發現更多得功能和應用。

  第三單元研究生活點滴

  本單元教學資料以簡單得研究性學習為主線,經過“早餐與茶”的兩個主題研究,讓學生體會一般得研究方法。早餐得研究,其實是對學生生活中的小事進行研究,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體會,只要自我有心,研究的課題是很多的。

  從資料上看,有以下特點:

  1、知識點介紹重點突出,有詳有略,適當分散、更易入門。

  2、學習方式為學生構想,更多樣。

  學生的學習資料能夠有所選擇,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如:電子小助手),注重知識點的聯絡、遷移和歸納(如:旅遊計劃書)。

  3、與學科結合更緊密。(如:早餐的學問)

  4、激發學生想象,發揮學習主動。(如:茶中知真味)。

  5、注重習慣培養,養成良好素質。

  三、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掌握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WINDOWS操作技能。

  2、讓學生進一步瞭解計算機的廣泛用途,並從小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方法處理資訊的意識。

  3、從小培養良好的用機習慣,掌握正確的操作方法。

  4、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本事,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本事和創新思維及創新本事,進行創新實踐。

  5、能針對相關的練習進行上機操作,進而以點帶面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務,做到學以致用。

  四、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

  1、瞭解計算機的構成,瞭解計算機得歷史發展。

  2、瞭解網路的用途,正確地使用網路。

  3、用電腦查詢生活中的常識,讓學生體會到電腦及電腦網路的強大功能

  難點:

  1、計算機的結構,計算機得簡單的工作原理。

  2、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網路,正確合理地使用各種資源。

  3、引導學生如何快速準確的篩選資料,並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五、本冊的教學目標:

  1、以計算機理論知識為主,經過教學、使學生對計算機的組成、應用、防護等方面有更深刻的瞭解。

  2、以網路中的各種實際應用為主線,突出網路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體現網路對生活的改變以及網路的實際應用價值。

  3、能夠運用搜索引擎查詢自我需要的資料。

  4、INTERNET:瀏覽網頁。

  六、教學措施

  採用任務驅動的等多種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我動手操作。

  1、多動手實踐,掌握基本的技能與操作技巧,培養學生良好的資訊素養,把資訊科技作為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資訊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2、應用知識,構成本事,經過上機實踐,課後作業練習,解決實際問題,減少再現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本事。

  3、以學生上機操作為主,教師講解為輔。儘量加大學生上機操作力度,做到熟練的掌握所學的知識。認真組織資訊科技操作考核:對學過的每一單元及時進行雙基考核,及時分析、指正、查漏補缺。

  4、注重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典型問題,並能舉一反三。認真組織輔導:根據學生實際情景採用多元化的輔導,幫忙分析原因,啟發思維,尋求正確的操作習慣和方法。採用多關心、多提問幫忙學困生,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對於異常有興趣的同學能夠組織課外活動興趣小組,以培養學生的特長。

  5、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及自學本事、創新本事的培養。

  6、結合組織相應的競賽提高學生的興趣。

  7、有意識地注重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七、教學進度安排表

  本學期共有21周,每週一課時,其中:

  第一週:課堂常規教學

  第二週:走進計算機

  第三週:未來的計算機

  第四周:小小工程師

  第五週:安全小博士

  第六週:軟硬“兼”施

  第七週:學習好導師

  第八週:網上圖書館

  第九周:電子小助手

  第十週:旅遊計劃書

  第十一週:神奇導購員

  第十二週:早餐的學問

  第十三週:做個調查員

  第十四周:撰寫提議書

  第十五週:茶中知真味

  第十六週:小小宣傳員

  第十七、八週:期末考試

  機動:3課時

小學資訊科技教學計劃優秀4

  一、班級學生基本情景:

  本人本期承擔高一的資訊科技教育教學工作任務,每週每班安排二個課時,另外加上學校部分電腦的維修工作。

  雙基掌握情景:

  本期入學的新生,儘管初中階段均開設了資訊課,但由於受客觀條件(師資、上機條件等)的限制,一部分初級中學的資訊課有其名而無其實,據我們調查個別班級學生尚不具備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本事,但班級學生大多語、數、外等文化基礎課底子較好,這為教學好本門課供給了保障。

  二、教育教學目標:

  (1)德育目標:

  培養班級學生學習品質和資訊素養,為加快社會資訊科技的發展而努力學習。使班級學生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構成與資訊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職責感。

  (2)智育目標:期評及格率到達100%,優秀率達60%。

  (3)雙基教學要求:

  1、使班級學生理解資訊科技的基本概念,樹立良好的資訊意識,培養良好的資訊道德品質。

  2、提高班級學生的資訊科技素養,全面而又富有個性發展班級學生的資訊科技實踐本事,努力培養班級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必須的人生規劃本事。

  3、經過學習,使班級學生了解並掌握一些學習方法和技巧,培養班級學生的學習進取性和主動性,鼓勵班級學生之間相互交流,進行某些創新設計。

  三、教材分析:

  本期所用教材為廣東基礎教育課程資源研究開發中心資訊科技教材,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6年審查經過的高中《資訊科技﹒必修》教材,必修模組是以“資訊處理與交流”作為構建知識體系的主要線索,在貼近真實社會生活的基礎上,必修教材按照“資訊的獲取與評價——資訊的加工與表達——資訊的釋出與交流——資訊的儲存與管理”的邏輯線索組織起來的資料體系。

  課標中必修模組有4個主題“資訊獲取”“資訊加工與表達”“資訊資源管理”“資訊科技與社會”,該教材把“資訊科技與社會”進行分解,融入以“資訊處理與交流”的主線中,“資訊資源管理”也滲透到“資訊獲取”章節資料當中。全書共分為五章,各章資料前後呼應,對教與學具有必須的指導和啟示作用。第一章是各章的總領,第二、三、四、五章則圍繞資訊的獲取、加工、表達、交流、管理、安全維護的線索展開,前面資料為後面作鋪墊。對於課標提到的計算機處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則先從自動化資訊加工的個性化(程式設計技術)以及智慧化(人工智慧)地解決問題入手,然後再到使用通用軟體工具(文字、表格及多媒體技術)人性化地解決問題。

  該教材選擇了班級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例項作為學習活動的例子,如“心繫奧運”、“選課管理”等;每節經過例項引入正文資料,在呈現過程中供給相關學習資源,並利用“實踐”欄目引導班級學生思考和完成相關認知活動;每章都設定了“綜合實踐”,以引導班級學生對所學知識及過程體驗進行提煉與遷移運用;穿插了有關資訊科技與社會問題、資訊倫理道德問題的知識和學習,對班級學生養成良好的資訊習慣和行為可能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該教材的“實踐”“綜合實踐”設計精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幫忙班級學生內化知識和習得技能有很大益處;認真考察該教材的正文資料與閱讀資料,我們會發現兩者除了資料翔實之外,也能夠看得出兩者不一樣的作用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對班級學生閱讀教材以及啟發班級學生思考會有不小的幫忙。該教材的幾大特色:

  (1)各章資料之間前後呼應,構成一個完整而嚴謹的學科知識體系。全書以“資訊的處理與交流”為資料線索,資訊資源管理的資料分別滲透在第二、四、五章當中,也十分注重技術應用的效率、思想方法的提煉與總結。

  (2)從技術思想、文化價值發現進行課程資料改造與建設。如資訊獲取與表達是人本能,從感覺剝奪實驗開始;文字是表意工具;文字輸入與內外碼;表格中反映出來的二維關係;技術與技術價值——資料與關係;文化陣地——話語權;演算法與程式設計——如何呈現技術翻譯軟體的使用。

  (3)教材中沿著明確的資訊處理過程來安排實踐資料。例如第六章的“資訊整合”是以第五章的“多媒體資訊加工”為基礎進行綜合,使班級學生在掌握必要技術技能前提下體驗軟體工程設計流程和思想方法,這可能比較貼合班級學生認知規律和基本需要。資訊釋出的活動以第二章網路資源獲取過程為基礎,讓班級學生對網路檔案在網路上的釋出過程和方法進一步加深理解。

  四、教研教改自學活動及主要措施:

  1、教研課題:資訊科技如何進行課改

  2、參與團體備課8次,相互聽課16節,上公開課2節。

  3、理解名師或同科教師的指導或幫忙青年教師提高教學水平或與同行教師互教互學。

  4、主要措施:

  (1)落實好學校常規管理制度,認真備好、上好每一節課;備課時應做到“三備”,即備教材、備班級學生、備教法。上課時要注重培養班級學生本事,尤其是班級學生的自學本事和創新本事。

  (2)精心組織每一次上機課的教學;做到上機有教案、有準備、有目的要求。

  (3)積極參加教研教改活動,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探索新課程理念下的資訊科技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提高自身教學業務水平;

  (4)及時檢查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景,獲得教學反饋資訊,改革教學方法,更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

  (5)把資訊科技課與其它學科的學習結合起來,與班級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結合起來,與課改實驗結合起來;

  (6)引導班級學生合作與交流,不僅僅要讓班級學生學會資訊的獲取,還讓他們學會加工資訊以各種形式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