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認識角》教學反思

《認識角》教學反思

《認識角》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角》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認識角》教學反思1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於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透過自己的活動去獲取知識。在數學課堂教學上,教師應給學生留下一片空間來,讓學生去看、去想、去說、動手操作、討論、質疑問難、自學、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角”在低年級學生的畫筆下早已出現,但它叫什麼?是怎樣組成的?角的形狀都一樣嗎?怎樣畫角?……問題並非人人都懂得。角的認識是低年級學生對幾何平面圖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種認識飛躍。因此,在《認識角》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透過創設《交警叔叔維持街道上的交通秩序》情境,匯出生活中的角,用實物(紅領巾、三角板、紙扇等)的演示,讓學生觀察,讓學生觸控,讓學生動手、去口、動腦。營造生動、鮮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從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圖形去追索,去發現,去總結,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活動一:認識角。

  師:在同學們的日常生活中,你們見過角嗎?

  生1:我戴紅領巾時,發現紅領巾有角。

  生2:我們用三角板時,看見三角板有角。

  生3:我用紙扇時,看見它有角。

  生4:時鐘上的分針與時針經常形成角。

  生5:五角星也有角,教室的門窗上也有角。

  ……

  緊接著,我就創設交警維持街道秩序的情境,(出示本課的街景圖)讓學生在圖中找角,讓學生說一說看到的角。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路面上十字路口,人行橫道,路邊建築,標誌牌及交警所作的手勢等都存在著角。

  活動二:感受角

  我設計了讓學生動手用紙折角,然後觸控角有什麼感受。並在折的角上標上邊和頂點,同時討論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並聯系實際說說你在生活中還發現哪些物體有角?要求學生親自動手畫角,說說畫角的步驟,還出示一些我課前準備好的圖形讓學生判斷哪個是角?哪個不是角?

  活動三:探索角的大小與邊的關係。

  師:出示兩個一樣大的角,只不過是這兩個角的邊長度不一樣。(一個角的兩邊短,另一個角的兩面邊長)請學生比較這兩個角的大小。

  生1:我覺得角1大。

  生2:我覺得角2大。

  生3:我不同意他們的說法,我覺得兩個角一樣大。

  生4:我不同意生3的看法。

  生5:我同意生3:的說法,我也覺得兩個角一樣大。

《認識角》教學反思2

  課上完了,但思緒卻沒有完。回想《角的初步認識》這一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直觀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學習的,這部分內容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角的重要基礎,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由於學生對角的認識生活經驗不多,教學有一定的難度。本節課根據學生實際和新課標精神,創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感覺本節課體現了以下幾點:

  1、 敢於放手,透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同桌小組交流,使學生經歷了學習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應儘可能的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活動,使他們能夠在活動中感受別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以改變和完善自己的認知。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充分的體現了這一點。通過幾個開放性問題的設計,如:擺動角的時候,你發現了什麼?觀察這三個角你發現有什麼共同的特點?給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組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同時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個性,學生透過操作、觀察,經歷了認識角的過程。正是因為有了教師的放手,才有了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機會,學生真正會成為了學習的主人。

  2、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在充分把握教材知識點的前提下,靈活處理教材內容,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但在取捨教材、處理教材的時候,往往內心都要經歷掙扎。最後我還是沒有直接從書上的主題圖中引進,也沒有選擇從生活中去引入,而是選擇了在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聯絡上,承接上去引入,這樣更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從而達到知識的建構。

  3 、教態親切、自然,語言富有童趣。

  面對二年級的學生,老師的精神狀態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狀態,不要殘酷地說教師的教學行為以及個人魅力剝奪了知識本身對學生的吸引,實在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需要外在的獎勵機制及刺激來激發和維護他們對知識本身的興趣。杭州的那次學習回來,我就已經開始在思索這個問題,開始在反思自己那“小丑”般的角色,希望自己能學學他們那慢條斯理,平靜中掀起漣漪的教學態度。可在前面的幾次試教過程中,可能是自己對內容以及整個教學流程不是很清楚,他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沒有真正地去關注學生、傾聽學生的語言,整個人置身事外得看著孩子,讓孩子們產生了很大的距離感,他們要麼不理你了,要麼就不敢大膽得發言,弄得課堂死氣沉沉,自己也產生了不想上下去的牴觸情緒,不歡而散,很失敗。所以在開課的時候,我還是選擇採用活力、童趣點的方式。效果果然比前幾次試教好多了,

  不足之處:

  1、 不要讓課件鎖住了學生的思想、教師的教學、課堂的生成。

  在講授角的各部分名稱的時候,由於我的試教以及課前調查情況表明,學生總結各個角的共同點的時候,更傾向於先找出“兩條直直的邊”。於是,我的課件做起來就是先出示“邊”,不料學生先發現“尖尖的點”。本來這是相當好的學生生成的資源,我如果及時得抓住,稍一點撥,一個重點問題就解決了。可由於課件的“死”,讓我自己不得不對這麼好的資源先棄之不管,真是一大敗筆呀!經驗總結:其一,提高自己製作課件的水平,讓課件更靈活一些。其二,課前考慮得還應該更加全面,學生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都要考慮到。切記,課堂就應該是生成性的,作為教師一定要好好把握這生成的寶貴資源。

  2、 追求更高效的課堂,每一個教學行為都來之有道!

  追求高效的課堂,一直是我自己追求和努力的方向。雖然自己也想極力得做到這一點,到由於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和經驗不足,做的還是不能盡如人意。課堂上還是出現了走過場的環節。如折一折這一環節,學生出現了很多反面的例子,我都沒有加以利用來鞏固教的各部分名稱。而是花了大量的時間在把折的角畫到黑板上,為的就是引出“角的大小”這一環節。正如曾老師說的,有的時候,並不是說每個環節都要去引的。其實折角真正的意圖應該放在鞏固角的各部分名稱上的。這點,我自己課前本身就定位錯誤。

  3、 讓學生們的探究更有意義,不做無病呻吟。

  兒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從兒童誕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沒有過停止過探究。而我們教育者所要做的,不過是促使兒童這種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斷提高和完善,促使兒童從自發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學的探究。。在《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只有引領孩子們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可是,我們還得思考什麼時候應該探究,什麼情況下探究是毫無意義的無病呻吟。如課上,讓學生在活動角這個環節,讓學生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學生能根據你給他提供的空間去發揮自己的思維,在探究中有所收穫。而讓學生,給角的各部分起個名字,就完全沒有必要,就算學生的想象力在豐富,想的名字再好聽,也沒有用,也不會被採納。因為這些名稱都已經是約定俗成的東西,誰也改變不了。這個環節我就做了無用功。

  4、 數學課堂教學的細節成就數學教學的完美

  細節決定成敗是時下很流行的一種說法。對於課堂教學來說我們固然不能說一兩個細節的失誤就決定了課堂教學的不成功,但是最起碼我們可以說細節的完美可以成就課堂教學的完美。更何況如果細節的失誤太多,也註定了課堂教學的失敗。細節雖小,但是對這些細節的處理同樣受我們老師自己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教學智慧和課堂教學調控能力的制約,真可謂是細節之處見精神。我的課也一樣,存在很多細節處理的問題,課完了,我總是在想如果當時自己這樣處理該多好呀?可是我們的課堂本身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要我們在不段的遺憾中不斷得進步,積累經驗,讓我們的遺憾越來越少!

《認識角》教學反思3

  本節課的設計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知識水平在課前教師針對學生己有的認知水平,設計本節課的重點在於比較角的大小以及角的大小和邊之間的關係。通與普通的教學相比,本次教學更強調學生參與角的概念的形成過程,同時注重了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的感悟。學生得到的知識是透過他們自己動手操作而得出的結論,並不是由老師包辦。

  教學中以學生的主動探索學習為基本活動形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敢於放手,給學生的活動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整個教學過程,無一不是學生的主動操作與探索,可以說,正是由於教師敢放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探索與思考,才有了學生的全員參與,才形成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態,才有了學生的主動體驗。

  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必須強調個體的親歷性,即讓學生親身實踐和真實體驗,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經歷教學的過程中,逐漸建立概念。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清晰的空間觀念。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就教育過程而言,重要的不是著眼於學生現在己經完成的發展過程,而是關注他那些正處於形成的狀態或正在發展的過程。從前期的調查中,可知絕大多數學生對於角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對角己經有了很樸素的初步認識,故教學中可以深挖角的初步認識的內涵,這也對教師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認識角》這一課中,要讓學生知道什麼樣的圖形是角。課堂教學中針對性的出現練習,讓學生明白,兩條線相接的地方不是一個尖尖頂點,而是一段彎曲的線,所以不是角。兩條線沒有一個公共頂點,所以也不是角。

  由於學生對怎樣的圖形是角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故本節課教學步驟有所調整。首先課前引入環節進行了設計,在發現角的這一環節,更多的是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教師只是起到引導作用。雖然學生並沒有形成角的概念,但是能夠初步辨認出現實生活中的很多角。所以,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角的環節不需花費太多時間,重點在於如何畫角、理解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

  同時,為了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在教學中,加入一定量的時間,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創造出角,這就是將學生大腦中己有的角的形象用具體的實物呈現出來。接下去,透過分組合作討論、全班展示交流,教師會盡可能的讓學生展示自己創造出來的作品,再給予適時的引導和評價,幫助學生進行有效的創造工作,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培養。這既保護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又在交流中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角的認知。

  而透過活動角的操作,學生在把角變大邊小的過程中,將進一步明白角的大小和兩邊張口的大小有關,和邊的長短無關。強化了認知,在他們的動手活動中,獲得了積極的、深層次的體驗。他們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中感受,在感受中思考,從而把握概念的本質、建立清晰的空間觀念。

  通過後續調查,筆者發現學生對於角的大小的辨別方法,己經有了很直觀的認識,教師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直觀的材料,透過課堂上一系列有關角的大小的操作活動,學生己經在腦海裡建立起角的大小的概念。明瞭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大小有關,與邊的長度無關這一角的特點,初步發展了空間觀念。

  但是問題同樣存在,學生在教學後對角的概念己經有了本質的理解,他們在教學後,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夠舉一反三,他們己經能夠找到角,但是他們對兩個角拼起來也是一個角這點,還缺乏一定的認知。

  而這一點則需要教師在課後加強引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舉一反三能力。可以透過讓學生自己動手在練習紙上畫一畫角的符號,同時標上數字的方法。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更多的是形象思維,他們無法在大腦中直接形成很清晰的角的形象。透過畫圖的方法,能讓他們把頭腦中的表象具體到紙上。在畫的過程中,學生頭腦中會產生衝突。兩條邊能組成一個角,在中間再添上一條邊,則又形成了兩個角。那麼,原來的那個角算不算角呢?衝突產生學生自然而然會理解,原來的那個角也要計算在角的總數之內。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空間觀念也獲得了建立,同時思維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進步和發展。

《認識角》教學反思4

  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畫面的角及實物角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圖形角,再透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加深對角的認識和初步瞭解角的基本特徵。教學中我透過以下幾個層次使學生形成關於角的正確表象:

  一、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展開學習。

  在課的一開始,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情景引出角,並透過觀察實物抽象出所學的角,使學生經歷抽象數學知識的過程,感受到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問題,從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有大有小,從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這樣的教學不僅符合學生由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進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注重學生的實踐操作活動。

  “角的初步認識”直觀性、操作性比較強,我設計了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等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充分活動起來,透過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動手操作具體感知角的頂點和邊,瞭解角的組成,然後透過動手做一個活動的角,從動態中認識角的形狀及大小變化,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豐富了對角的認識,發展了空間觀念,真正體現“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的過程”這一基本理念。

  三、給學生創設自由度較大的學習空間與時間。

  教師敢於放手,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尤其是做角環節,為學生提供了創新的思維空間,學生依據對角的各部分的認識,自由選擇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發現角是有大小的,進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麼因素有關,一層緊扣一層,層層都體現出教師的大膽放手、學生的自主參與。

  四、發揮想象,訓練提高。

  這節課的練習是我精心設計和安排的,我讓同學們在“藍貓對話室”裡和兩位小朋友開開與心心一起判斷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並增加一道思考題,讓學生比較數學課本表面上的角和課堂練習本上的角,這樣的安排,一方面把練習放在學生感興趣的一個情境中,為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練習八的習題穿插在整堂課中,避免了集中練習給學生造成的疲勞感,特別是在課的末尾安排學生利用角來創作畫,將趣味性、創造性、思維性融為一體,豐富了學生對角的認識,同時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得到極大的鼓舞,可謂一舉多得。

  不足:

  第一: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比如學生在判斷兩個邊長不一樣便角的大小一樣的角時,決大多數學孩子都說這兩個角是邊長長的那個角大,這時我沒有把兩個角做成實物的形式從黑板上拿下來,重疊在一起比一比,如果這樣學生就能更加直觀的看出角的大小與它的邊長無關。

  第二:我覺得在比較角的大小的時候也處理不好,學生折角後比較角的大小時,由於時間關係這個比的過程還太短,給學生提供的素材學生還不大會用,沒有提供一些有利於學生觀察、比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學效果還不夠好,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認識角》教學反思5

  記得這樣一句話:“聽過了,就會忘記,看過了,就會記住,做過了,就會理解”,所以在這節課,我們力爭讓學生去做數學,玩數學,注重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體驗,理解和反思的過程。

  (一)聯絡生活,抽象出角的圖形

  首先給學生提供各種實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觀察、感知,摸一摸、看一看它們上面的角。這個活動旨在喚起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激起參與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接著我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從剪刀、吸管和扇面上抽象出角的過程,使學生逐步擺脫實物,抓住角的本質屬性,初步感知角的特點。透過上面的一系列活動,學生已經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這時我及時組織學生觀察、對比、討論:“這些角有什麼共同的地方?”引導學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稱——頂點、邊,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然後設計一組“判斷”練習,透過辯認與說理,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本環節的最後,引導學生再回到生活情境中,安排了“找一找、指一指、說一說”的體驗活動,讓他們尋找周圍物體上的角,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使學生再次加深對角的本質特徵的認識,及時對某些錯誤的認識進行糾正與彌補,同時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要讓學生從生活中學數學,並把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中,把現實問題數學化,把數學知識實踐化,真正體現數學的魅力。當然這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努力,相信只要我們努力,就一定會有收穫!

  (二)動手做角,感悟角有大小。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讓學生用準備好的小棒,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一個角,同桌互相說一說,擺的角的頂點和邊分別在什麼地方,他利用兩根小棒擺出了四個角,說明這個孩子的空間思維能力是比較好的,我在課堂中是抓住了這個生成的,讓他將自己擺的角介紹給了全班同學聽,我覺得在這一點上還是做的比較好的。其後在教師示範後,讓生用紙片動手摺出一個角,並標出角,指出頂點和邊,展示學生作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樣透過直觀的具體實物,使學生在操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角的瞭解更加深刻。

《認識角》教學反思6

  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 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較以前的數學課堂有很大的進步。現自評一下。

  回顧整堂課,有三方面: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後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節又包括5個小環節,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徵、做角、研究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及畫角。

  二 、能夠做到“扶”“放”結合,如:折角、做活動角及比較角的大小,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究,而畫角是先教學生再讓學生獨立畫。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兩個紙條的優勢,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一、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比如:在找角的特徵時,我意在引著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我也無

  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我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煉。尤其是對一些數學術語把握得不夠。導致學生對角的認識不是很清晰,從而在數角時走了許多彎路。

  透過這次講課,我感覺自己又學到了知識,並時時提醒自己,在以後的教學中,努力進取,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認識角》教學反思7

  長寧中心小學 毛雪緣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透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為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為困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

  透過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個活動的角。

  【學具準備】

  活動角、球、圓柱、長方體、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透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並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透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裡,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為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

  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透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裡。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著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藉助直觀形象,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3、重資訊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為本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認識角”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透過親身實踐、經歷的過程,初步認識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兩棵樹圖片(樹幹由一些竹竿支撐著),提出疑問:你知道為什

  麼這兩棵樹要用竹竿支撐著嗎?有什麼作用?

  2、課件演示竹竿與樹幹、地面之間形成了夾角,引出“角”。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感覺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角的興趣。)

  3、出示剪刀、扇子、鐘面圖,引導學生知道身邊的物體就有角,引出課題。

  二、聯絡生活,探索新知

  (一)認識角

  1、摸角:

  讓學生分別摸一摸,仔細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圓柱、長方體(正方體)、長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圖形上有角?

  2、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觀察到的角是什麼樣的。

  (設計意圖:從熟悉的圖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學生建立角的表象,從而感受到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

  3、出示一個角,讓學生判斷是不是角,再引導學生認識角的組成,小結角的特點。

  4、學生用小棒擺角,再展示。

  5、找角:學生與同桌討論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設計意圖:透過實際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發展及形成的動態過程,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二)標畫角

  1、質疑,引出標畫角。

  2、示範標畫角。

  3、學生在兩個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角並標畫出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體驗中反思,準確、科學地掌握標畫角的方法,深化對角的認識。)

  (三)比較角的大小

  1、引導學生玩一玩活動的角,感受角是怎樣變大、變小的。

  2、引導學生小結: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3、讓學生把剛才在兩個三角形中所標畫出的兩個不同的角進行比較,說說哪個角大?是怎麼比較出來的?

  4、讓學生在數學書上找一個角,再和課桌上的一個角進行比較,說說哪個角大?引導學生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設計意圖: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學生缺乏感性的經驗,只有透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根據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特設計實際操作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幾何知識。)

  三、鞏固知識

  1、判斷下面的圖形哪個是角,哪個不是角?

  2、比較每組中兩個角的大小。

  3、拓展練習:找出下面圖形中有幾個角?

  (設計意圖:透過這一系列練習,讓學生對本節課的認識得到昇華,檢測學生的認知效果。)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總結過程中相互啟發、共同發展,自覺地將知識系統化,並在自我評價中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五、欣賞角

  給學生欣賞一組圖,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

  (設計意圖:用美麗的圖調動學生的感觀,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角為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再一次體會角無處不在,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教學反思】

  縱觀整節課,感覺好的方面有:

  一、緊密結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學生對新知的認識有一種親切感,不是突如其來,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東西。同時因為他們對角並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學生學習新知的信心。從“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擺角”給了學生實踐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學會展現自己並有機會展現自己,在實踐中探索新知。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願意嘗試的勇氣和實踐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做數學”中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

  易,學生接受起來也較為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透過操作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麼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透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為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透過展示彙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三、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課堂教學中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數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多向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

  程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四、不足之處

  教然後才知不足,這節課如果我的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參與,能面向全體,結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會更有幫助。另一方面,我覺得設計內容偏少,對角的知識延伸拓展還不夠,對低學段學生認知經驗準備不足,認識不足,以後應加強對重點知識的重複和強調,以及教學時間的把握。

  教學這節課後,我深知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並不是那麼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後,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透過一些創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

  20xx年5月

《認識角》教學反思8

  一、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

  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國旗,鐘面,剪刀引入,將新知識的學習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上,從生活中引入,逐步確立“角”的表象,從而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 合理創造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

  教學中我注意聯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活動經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經歷知識的形成和探究過程,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透過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讓多種感官合作來初步認識角,建立“角”的表象。在初步認識“角”之後,讓學生透過拉一拉“活動角”進一步理解角是有大小的。透過親自操作,學生獲得了自己去探索數學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三、 充分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勢,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烏申斯基說過:如果教師的教學充滿形象、聲音、色彩,就能為兒童多種感官所接受,我們就能使講授的知識為兒童所接受。我運用多媒體,演示去除實物中角的非本質的屬性,抽取角的本質屬性,引出角的圖形,幫助建立角的表象,向學生動態的演示“形物”的分離,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

  在進行角的大小比較時,大小不明顯的角,透過使兩個角直觀地移動與重合,讓學生清楚地看出兩個角的關係,從而掌握比較方法,充分顯示了多媒體的優勢,達到了最佳的效果。

《認識角》教學反思9

  《角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個獨立段的教學資料。對角的認識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角有必須的生活經驗,然而卻不會用規範的數學語言來指、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課時的教學目標這樣設定:“結合生活情景及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稱,透過各種學習活動,領悟角的一些特徵,感受角的生活原型;會用尺子畫角,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動手操作潛力。”同時把“角的大小的決定因素—與兩條邊叉口張開的程度關,張得越開角越大,反之越小;與邊的長短無關”作為本課的難點來進行突破。作為低段數學教研組的第一堂教研課,多少感覺有些壓力。上完課之後,自我感覺這節課基本達成了教學設想期望的目標,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構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開門見山由“角”字帶給你的想法到情景圖中找、指角再到揭示課題,其次是放手讓學生在猜、折、做、畫等各種數學活動中認識角,再拓展延伸,最後是歸納交流。各環節過渡比較自然,而且自我感覺流暢。

  課堂教學中,我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教學方案,思考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為潛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主動活潑、主動有效的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用心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2、注重語言表達。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等心理特點,引導他們敢想敢說。凡是透過思考能說的我從來不包辦代替,留給學生充分發言的機會。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1)在時間上分配的不夠好,以至於討論時間稍長,影響了之後學生的畫角和相應的練習,這部分資料,學生還沒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結束了。原訂討論角的大小時為第一個高潮,練習之後透過巧妙剪角遊戲再出現第二次學生情緒的高潮,很可惜,沒有達成。

  (2)對學生備的不夠。比如:一開始我在板書完“角”字問學生,你對“角”的理解是什麼?結果學生回答:“角,是人民幣的單位,象1角錢、2角錢。”這一狀況就出乎我的預料,我只預設到孩子們會說:角在我的眼裡是尖尖的,比如黑板的角、桌子的角等等。所以,提醒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必須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我想,如果這樣問:在你的眼裡,角是什麼樣貌的?這樣問就應會更好些。

  另外,在做活動角過程中,我拋給學生的問題是:“你發現了什麼?”我的意在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兩邊叉開越大角越大,但是有的學生就是不能明確我的意思,不能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述,說不到點上。之後我引導說:從大小上看,它們和什麼有關?學生們這才能夠說出來。這也難怪,學生對角的本質特徵的理解有一個過程,很多時候我太著急。而且,對教學語言的把握我得再用心些。

《認識角》教學反思10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料,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資料。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那裡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潛力和對所教學資料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狀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裡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明白髮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說出他說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用心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帶給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務必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用心的、有價值的學習。

《認識角》教學反思11

  本節課讓學生透過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徵,並感知角的大小。角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認識角是進一步認識其他幾何圖形的基礎。

  本節課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首先,我用多媒體出示生活中的物體,讓學生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選取剪刀、三角形紙片、鐘面這三個實物抽象出三個角的基本圖形,並告訴學生這些圖形都是角,讓學生初步體會角的基本特徵。接著,介紹我讓學生拿出三角板,讓學生摸一摸上面的角,說一說你有什麼感受?從而更好的體會角的組成,並適時告訴角各部分名稱,讓學生初步明確構成角的基本要素。最後我讓學生基於已經形成的對角的初步認識,回到場景圖中尋找其他的角,進一步鞏固對角的基本特徵的認識。結合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認識角,有助於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看,自主構建角的概念,同時也有助於學生進一步體會認識平面圖形的一般方法。

  在隨後的“試一試”中,我讓學生用兩根小棒搭出一個角,並指出它的頂點和兩條邊,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徵,明確角的各部分的名稱。

  接著藉助鐘面上由時針和分針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先讓學生透過觀察和比較體會到角是有大小的,並透過具體的操作,滲透角的大小是由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決定的,與邊的長短無關。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直觀判斷上述由分針和時針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中,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從而使學生初步掌握直觀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之後,我讓學生把兩根硬紙條釘在一起做成一個活動角,並讓學生透過活動兩條邊感受角的大小的含義。

  最後的練習設計:第1題,要求學生從一組圖形中辨認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讓學生在比較中進一步體驗角的基本特徵。第2題要求學生正確數出每個圖形中角的個數,教學中首先讓學生正確辨認圖中的角,而這樣的活動,能使學生在鞏固對角的認識的同時,進一步豐富對相關封閉平面圖形特徵的認識。第3題透過紙扇和剪刀的開啟與合攏的操作,讓學生體驗角的兩條邊叉開的程度變了,角的大小也隨之改變了。第4題讓學生用一張紙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掌握直觀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認識角》教學反思12

  下面就束老師“角的認識”一課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應當說角的認識是我們小學數學空間與圖形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作為角的起始課, 束 老師從孩子們熟悉的校園生活中的角匯入,將觀察、操作、演示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運用,遵循了概念教學的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摸一摸、指一指、折一折、畫一畫、做一做、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初步形成角的概念。縱觀本節課,我認為有以下特點:

  一、還數學素材以生活本色。

  低年級的孩子更多的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束老師在進行教材的選取及呈現上充分利用了教材。在課的開始課件呈現了一個校園的情境圖,透過觀察,先讓學生感性、直觀地看到角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做操同學伸開的雙臂、足球門、足球場的邊界、小旗、花工的剪刀、教師手中的三角板等。透過找角的活動,使學生對角圖形的認識由模糊到清晰,由具體到抽象,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運用的廣泛性,激發了學生探求數學的興趣。

  二、重視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領悟數學知識。

  本節課中,在引導探索,形成角的表象這一過程中,束張老師引導學生透過找角、摸角、指角、折角、畫角等多種操作活動,充分感知角的形狀,在此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認識角的各部分名稱,初步形成角的表象,由實物到圖形、由具體到抽象,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中所倡導的知識來源於生活,再回歸於生活這一基本理念。束張教師又設計了在生活中找角這一過程體驗,透過在圖形中找角這一體驗,學生把頭腦中形成的角的表象與角的圖形對應了起來,學生經歷了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的過程,積累了一定的對圖形的個體經驗。並通過後面練習的辨認作出了一些判斷,從而強化了形成的表象,培養了學生分析、判斷的能力。

  三、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輔助教學。

  本節課束張老師充分利用多媒體優勢,如:課的開始的校園情境圖、生活化的角、角的畫法等多媒體的呈現,由實物直觀過渡到抽象,有效幫助學生建立了角的概念的表象,突出了重點。校園實物圖中閃現的紅色的角,易拉罐、水龍頭、剪刀等具有典型性的物品的角過渡到圖形逐漸放大的顯示效果,在本節課中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也為後面的畫角打下了基礎。的確,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對教材的解讀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彼此傾聽和分享各自的認識成果的過程。由此要求我們教師應具有收集教育教學實踐資訊資源的能力,能對資訊加以整合,揚長避短,從而不斷創新出新的課程資源。

《認識角》教學反思13

  教材簡析:

  認識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徵,並感知角的大小。共安排了兩個例題:第一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隨後的試一試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角的基本特徵。第二道例題是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透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下來的試一試讓學生透過做活動角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含義。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題,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第1、2題,意在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為第3、4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它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一些常見多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為學生在第二學段繼續認識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為學生繼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積累感性經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

  3、學會用尺子畫角.

  4、透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5、透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實物角逐步抽象出幾何角,並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準備:

  三角板、硬紙條、圖釘、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影片匯入

  1、師問:平常大家喜不喜歡看動畫片?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就先請大家看一個動畫片(課件播放幾何王國動畫片)

  2、師:動畫片看完了,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這些圖形分別叫什麼?這幾個圖形中有一個新朋友角,它也是幾何圖形的一種.那到底什麼是角呢?為了弄清這個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

  3、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們先來明確本節課的目標,請大家一起來讀學法指導。

  二、小組探究合作

  請大家以學法指導為方向,以你們的提前預習為基礎。三人為一組,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合作完成你們手中的小組探究合作卡。

  三、小組交流展示

  展1:

  探究一:認一認角各部分的名稱。

  展2:

  探究二:畫一畫角。

  展3:

  探究三:找一找教室中你看到的各種角。

  展4:

  探究四:判一判角。

  展5:

  探究五:數一數每個圖形有幾個角。

  展6:

  探究六:比一比角的大小。

  展7:

  探究七:想一想紅角的藍角相等嗎?

  四、談談收穫

  1、每一組的展示都很精彩,相信大家的收穫也不少,接下來誰來談一談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根據大家的收穫,在幾何王國中還有這樣一首兒歌,請你們看一看。

  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知識,體驗知識是本節課的最大特點。在教學設計上,我做到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師恰到好處地引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做到了內容多但有結構、有層次。

  本節課的教學容量相對來說較大。要教會學生指角、認角、找角、比較角、分辯角等許多知識。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亂,並儘量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活動餘地,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於是,我在課堂中始終貫穿認一認,找一找,畫一畫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探索,成為學習的主人,加強學生動手操作以及培養初步實踐能力的培養。把能力培養納入課堂中。

  3、在練習的設計上注重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拓展。

  首先,練習的設計能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透過課件直觀演示,增強形象感,直觀感。這些都是為了進一步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當然,任何課堂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比如對學生整體照顧的不夠,尤其是在學生展示環節。當學生在個別問題的回答上語言表述還不完整不精確時,老師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在練習的反饋上也不是很透徹和全面。另外教師的語言也有不恰當之處。教師在在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性還有所欠缺,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這些都有待於今後的不斷積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所提高。

《認識角》教學反思14

  本單元教材原來分三步出現:1、直線、射線和角(包括角的大小比較)2、角的度量和畫法(包括角的大小比較)3、角的和差(包括角的分類與二或二個以上角的和差),每一步都由一個角延伸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角。這樣的佈置不利於概念的形成,不利於同學從形式掌握到實質掌握概念,且易造成同學思維的混亂,為此我調整了思路,首先是調整了教材,將教材分為1、直線、射線和角的分類。2、角的度量和畫法。3、角的大小比較和和差。三區域性即讓同學先學一個角,再學幾個角的。本課時為《直線、射線和角的認識》,教材著重於直線、射線的認識,角的組成,特殊角與一般角的認識。透過演示角的形成過程中特殊角與一般角的差別,從特殊-----一般的過程。透過演示,使同學更理解周角的含義,進一步理解任一一個角內夾與外夾形成360度,所以在研究角時,除了特殊角外,還要研究銳角和鈍角。同學透過分類和觀察360度角的形成過程,建立起對線與角的基本敏感。

  二、同學實際分析:

  同學初步感知線段與直角,為同學學習本堂課提供了基礎。這節課對同學來說,將一堆混亂的資料(直的線、曲的線、直線、射線、線段),進行分類整理,有利於激發同學學習興趣和分類思想的培養。透過典型的感知資料,和教師根據概念的特點組織感知活動,讓同學體驗到由射線發展成角,由特殊角引申出各類角的過程,是這堂課的突破口。對同學而言,重要的是形成以上概念,而不是記憶上述概念。

  整堂課目標設定合理,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同學會會根據端點的個數區分直線、射線、線段,會用字母表示直線、射線。能知道角的分類和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會用符號“∠”表示角。基本建立起對線與角的基本敏感。

《認識角》教學反思15

  《認識角》是我們低陣列大組彙報課,對劉老師的這節課,我們有以下幾點學習的地方。

  第一,貼近學生的生活,從生活的常見物品中引入新課,例如剪刀、五角星、扇子等等,進而把生活中的原型抽象成數學概念,在透過對教的認識尋找周圍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充分體現了數學知識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讓學生經歷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過程,將數學知識植根於生活的沃土。

  第二,從直觀形象的事物入手,重視讓學生親自感知。教的概念比較抽象,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根本無從解釋、概括,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劉老師多處讓學生親自感受、體會。例如新授前先讓學生觀察實物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圖形後,讓學生在生活中找角,透過這樣不同層次的感知,初步加深了學生對角的認識。

  第三,注重學習過程的動手操作,劉老師多次讓學生動手操作,做角、玩角、比角,這些活動不僅僅圍繞學習內容,讓學生在玩中學,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認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第四,教學重點、難點突出,教學過程層次清晰。由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開始,接著用不同的材料做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探索出多種角的大小和比較方法。這樣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把學生的學習狀態有被動變為主動,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在玩中學,在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