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小學三年級《揠苗助長》教學反思

  《揠苗助長》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七單元中一篇課文,是一則傳統寓言。它展現了一個急於求成而揠苗助長的可笑而滑稽的農夫形象,讓學生明白做事不能急於求成,違反規律的道理。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讓他們自己說出來這則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較難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可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怎樣讓學生既明理又會表達呢?我是這樣設計本課教學的:揭題釋題--初讀了解大意--品讀體會“焦急”--感悟寓意--點明寓意。

  首先,從《揠苗助長》的課題著手,在圖片的輔助下,理解揠苗的意思,並從文中找出有關揠苗意思的句子。當學生明白揠苗的意思後,我適時追問: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裡拔是為了什麼呢?這樣讓孩子們理解揠苗助長的意思就水到渠成。緊接著我給孩子們一個問題:這個種田人為什麼揠苗助長?結果怎樣?孩子們明白了這個問題也就能說出故事的主要內容。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體會農夫的“焦急”。例如:說說“巴望”還可以換成什麼詞語?什麼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子……對於句子“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則透過3次不同層次的引讀體會農夫的焦急。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不是死板地用語言來解釋,而是讓學生看圖想象農夫拔完苗會有什麼感覺,這樣就非常自然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整個板塊教學中, “讀”貫穿始終。我採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練讀、指名讀、範讀等,做到了在讀中“悟”,在讀中“思”,在讀中“說”。既培養了朗讀的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最後,借用植物生長規律的經驗,引導學生體會寓意。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讓他們說出故事所要告訴我們的道理比較難。因此,我先讓孩子們觀看番茄生長的錄影後讓他們說說自己從錄影中明白了什麼?再追問孩子文中的這個人犯了什麼錯誤?當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其中的道理時,我再做稍微引導,如此一來,孩子們就能明白其中的寓意。

  一堂好課應該是一堂真實的紮實的有爭議的課。在這節課中,也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設計好教案後,總習慣於按照教案一步一步走下來,時間來不及了,就開始為了完成教案中的設計開始趕教案。學生在對於《揠苗助長》的寓意沒有理解透徹的時候,就可以再多花些時間,讓學生讀書、思考、討論,而不是為了一定要把後面的趕完而匆匆了事。其實上課就和生活一樣,很多時候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要我們學會放棄,先把前面一步紮紮實實打牢,再往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