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西部》教學反思範文
《歐洲西部》是世界地理“認識區域”中選取東半球的國家之一。歐洲西部雖然與我國同在東半球,但地域環境、自然資源和人文方面卻各具特色,尤其是歐洲西部是快速發展的發達國家集中地區之一,其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經驗,所以本節課緊緊圍繞歐洲西部和我國的區域差異,重點討論歐洲西部自然環境對畜牧業發展的影響,讓學生體會到人地和諧發展的重要性。
本節課依然採用“五步三查”教學模式,結合在備課和聽課過程中學習的經驗,改進了教學方法。第一課時以獨學和群學為主,學生共分五組,每組6人,學生在群學過程中能充分展現小組合作的精神,對於本課的'基本內容能夠透過獨學和討論基本掌握。對於集中存在的問題採取師生共同研究討論解決,突破難點。第二課時以展示為主,各小組透過抽籤確定了本組展示的內容,並利用課餘時間準備和查詢資料,課上進行組內小展示,後分組進行班級的大展示,展示後及時評價。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但也有很多不足之處:
1、學生在展示過程中沒有體現出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滲透,三維目標落實的不好。
2、展示問題設計的層次性不足。本節課設定的五個展示單元,分別是:“指圖介紹歐洲西部的位置特點和其發達國家的分佈特點”、“指圖說明歐洲西部的地形和地勢特點,以及其地形對氣候的影響”、“說明歐洲的地形和氣候對本區發展畜牧業的有利影響”、“超級導遊”、“美廚工坊”,問題提出的不夠明確,指向性不強,學生在討論展示時問題較多。
3、教學評價方式過於單一,不夠詳細,所以在展示過程中問題較多,效果不好。
4、學生髮現問題和質疑問題的能力不足,展示過程中,其他小組的學生扮演了聽眾的角色,卻沒有發揮評委的角色,環節中脫節,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進一步研究教材,研究課改,改進評價方式,改進課堂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其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