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貞觀之治》的教案

《貞觀之治》的教案

《貞觀之治》的教案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貞觀之治》的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

  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

  “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設計表格,列出並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課後小結

  透過比較隋朝與秦朝,找出它們的相似之處:都結束了長期分裂局面,統一全國,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都在政治上創立了新的制度,秦朝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隋朝創立了科舉制;都有影響深遠的偉大工程,秦朝修築長城,隋朝開通大運河;統治時間都很短(都歷經二帝),都因暴政而亡國,都被農民起義所推翻。透過比較陳後主昏庸無道和隋文帝的勵精圖治得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國”的道理。

  課後習題

  A、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

  B、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C、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詢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採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_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詢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一、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二、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_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佔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瞭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勳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_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徵,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三、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_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並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複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透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透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和武則天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唐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為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本課的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做出恰當的評價。對於初中學,他們評價一個人物,往往會帶有感情色彩,從“好”或“壞”出發,而不能客觀地分析,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夠掌握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是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

  【教學過程】

  匯入: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然後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滅亡了”,使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講)

  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時間:618年 開國皇帝:唐高祖 李淵都城:長安

  出示《唐朝疆域圖》,強調唐朝長安城的位置。

  二、貞觀之治

  出示材料:

  [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謂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對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及從中可以得到的結論: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係認識較為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齡、杜如晦、魏徵三個人物,也可以讓學生講述有關魏徵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1、注重總結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2、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

  3、崇尚節儉;

  4、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出現繁榮景象,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三、女皇帝武則天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強調)

  展示武則天畫像,邊引導學生看圖,邊簡介武則天經歷。

  重點介紹武則天的統治,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最後,引用郭沫若對其統治評價的話:“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討論: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小結: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

  3、思想教育

  二、教學重點: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如何正確評價唐太宗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

  提問: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學生回答:隋煬帝的暴政。(過渡)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起農民的武裝反抗,隋朝官員李淵和他的兒子李世民也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反隋。618年,隋煬帝被殺,不久,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

  (二)講授新課

  (多媒體投影簡單介紹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取意“濟世安民”,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廟號太宗。626年,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他以貞觀為年號,在他統治時期出現了國富民強的局面,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提問:李世民是怎樣登上皇帝寶座的呢?學生回答:玄武門之變。

  教師簡單介紹一下玄武門之變的過程。

  (多媒體投影展示)玄武門之變發生於626年。617年,李淵在李世民支援下在太原起兵反隋並很快佔領長安。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並立世子李建成為太子。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淵卻猶豫不決。太子李建成隨即聯合四弟齊王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李建成曾經下毒害李世民。武德九年即626年,突厥犯邊,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藉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李世民。有人把這一密議告訴了秦王。李世民在危急時刻決定背水一戰,先發制人。搶先一步殺死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3天后,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詔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2個月後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

  (過渡)玄武門事變之後,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他以貞觀為年號,在他統治時期(627—649)出現了國富民強的局面,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

  探究討論:“貞觀之治”局面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自由發言

  然後(投影展示)逐一重點分析

  一、吸取隋亡教訓,居安思危。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集自鑑錄》

  二、任人唯賢,知人善用。

  “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

  “智者取其智,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無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三、廣開言路,虛心納諫。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

  ——古訓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

  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舊唐書>>

  卷七十一

  四、輕徭薄賦,發展經濟,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製。

  “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其對為本。”

  五、重視教育,完善科舉制,培養人才。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六、不分華夷,民族關係融洽。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鑑唐紀》

  最後教師歸納小結:

  總之唐太宗能吸取隋亡教訓,居安思危;任人為賢,知人善用;廣開言路,虛心納諫;並採取以農為本,減輕徭賦,完善科舉制等一系列開明務實的政策,使得貞觀年間(627—649)出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國力強盛的局面,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進一步發展的基礎。

  (過渡)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很多人對他都有自己的認識和評價,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並歸納一下。(多媒體投影)

  北宋歐陽修在《新唐書太宗本紀》贊曰:“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明明憲宗在命儒臣訂正《貞觀政要》時寫道:“太宗在唐為一代英明之君,其濟世康民,偉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純也。”

  毛澤東:“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過渡)其實唐太宗對自己的功與過也是有說法的。

  (多媒體投影)

  唐太宗曾說過:「朕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翦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安,自謂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頗有自矜之意。此吾之過也。」

  唐太宗自己承認,「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

  最後教師小結: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輝煌的政績足以使得唐太宗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他在與大臣論治過程中,所形成的政治思想和君臣一體的政治局面,是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對後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歷代政治家多把唐太宗作為自己效法的楷模,把貞觀之治作為自己追求的政治目標。

  史海拾貝

  唐太宗和長孫皇后

  長孫皇后,隋右驍衛將軍晟之女。八歲喪父,由舅父高士廉撫養,13歲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冊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爭取李淵後宮對李世民的支援,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勉慰諸將士。之後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冊封為皇后。在後位時,善於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為政的失誤,並保護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後為皇帝誕下三子四女。貞觀十年薨。諡號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諡號為文德聖皇后。李世民譽之為“嘉偶”“良佐”並築層觀望陵懷念。

  (三)作業佈置

  結合學過的史實來說一說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唐朝的建立和統一;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推行三省六部制,發展科舉制,輕徭薄賦;“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開元盛世”。

  (二)能力訓練點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說唐太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從而培養他們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引導學生找出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並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從而培養他們正確分析歷史事實的異同點,正確把握歷史規律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1.正確認識唐太宗作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他吸取隋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他的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進步性改革措施,最終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局面的出現。使學生從中感悟歷史上傑出人物的人格品質。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頓吏治,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學生透過對這一盛世景象的學習,體會祖國的偉大,增強學生對偉大的祖國的熱愛。

  (四)美育滲透點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出現,離不開廣大人民的辛勞,但其中也有李世民、李隆基個人能力美的體現。

  二學法引導

  1.教師可用歷史故事導人新課。

  2.學習本課重點要識記理解四個人物和四個概念。

  (1)四個人物:

  ①李淵:唐高祖,唐開國皇帝,公元618年建立唐朝。

  ②李世民:唐太宗,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③武則天:我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善用人才。

  ④李隆基:唐玄宗,我國古代比較有影響的一個皇帝,前期頗有作為,把唐王朝引向鼎盛。

  (2)兩個概念:

  ①“貞觀之治”;

  ②“開元盛世”。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一)重點及解決辦法

  1.“貞觀之治”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由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構成。第一,是唐太宗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的起因。第二,是開明政策和措施的具體內容。第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根據這一內容構成的特點,要突破重點,可採取提問法,從史實的結果分析原因。教師可提出問題:第一,形成“貞觀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麼?第二,唐太宗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問題可以由學生在課前閱讀自學時去思考總結。)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正確地回答問題。

  2.“開元盛世”,也是本課的重點。突破的方法,可結合學生對“貞觀之治”的認識。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事物發展之間有類似的特點,即“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出現都是因為統治者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從而形成盛世局面,讓學生把握這一規律,從而實現重點突破。

  (二)難點及解決辦法

  本課難點是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個歷史人物的評價。如何正確地評價歷史人物是初中一年級學生比較難把握的問題,教師可以採取逐步培養的方法。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個歷史人物,只要求學生客觀地論其功過,以達到正確評價的目的。

  對唐太宗的評價,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概括唐太宗對歷史的貢獻是什麼?”引導學生總結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形成開明的政治思想,實行了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賢良,虛懷納諫。二是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三是大興學校,發展科舉。經濟方面,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推動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對唐玄宗、武則天的評價,可以弓[導學生運用客觀的辯證的分析方法。一方面肯定歷史人物的功績,同時更應該客觀地分析其在歷史上產生的消極作用,評價歷史人物要側重對歷史發展所產生的作用。這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會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對武則天,可以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總結出武則天對歷史的貢獻: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員。三是由於武則天採取了一系列的進步政策,使唐朝盛世局面繼續發展。另外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小字總結武則天從政的表現,最後可以引導學生總結性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有貞觀遺風,她是我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對唐玄宗的評價,可以由學生概括其功績:任用賢相,整頓吏治,重視農業生產,推動盛世局面形成。另一方面,關於唐玄宗統治後期的腐敗政治,可在講第6課時總結。兩課結合起來,總體評價唐玄宗。

  這些難點的解決,關鍵是讓學生學會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在以後學習中運用。

  (三)疑點及解決辦法

  本課的疑點是對女皇帝武則天的正確認識。

  解決辦法:可以透過對武則天的正確評價,尤其是強調她對歷史的貢獻,解除學生由於受電視、電影藝術形象的塑造而產生的對這一歷史人物的正面作用的懷疑。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首先由學生帶問題自學5分鐘,對本課有一個概括的感性認識。

  2.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觀看有關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錄影資料。

  3.學習“貞觀之治”“女皇帝武則天”“開元盛世”三個問題時,可讓學生總結三位歷史人物的功過。

  4.在對本課進行總結擴充套件時,教師可以提出下列問題,由學生討論解決。(教師可以進行一定的引導和歸納)

  (1)為什麼說唐太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評價武則天、唐玄宗的歷史功過及其對歷史的作用。

  (3)對比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六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知識目標

  (1)唐朝的建立和統一的簡要過程。

  (2)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形成開明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經濟方面採取了哪些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從而推動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

  (3)武則天統治的特點: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人才,任用名臣,使唐初盛世局面繼續發展。

  (4)“開元盛世”的形成。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評價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三位統治者,從而培養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和能力。

  (2)透過引導學生對秦、漢、隋、唐四個朝代的回憶學習,總結對比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從而培養學生正確分析歷史事實,正確把握歷史規律的能力。

  3.德育目標

  (1)正確認識唐太宗作為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使學生從中感悟歷史上傑出人物的人格品質。

  (2)唐玄宗前期,任用名相,整頓吏治,繼承唐太宗和武則天的業績,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中國古代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學生在學習中可結合我國的偉大社會主義改革和祖—國繁榮發展的盛世景象,體會祖國的偉大,增加學生對偉大祖國的熱愛。

  (二)整體感知

  隋末農民起義後出現了群雄割據的局面。李淵建立唐朝,他和李世民鎮壓了農民的起義軍,消滅了各地的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唐太宗調整了統治的政策,在經濟上注意讓農民修養生息,減輕賦稅和徭役,恢復發展農業經濟。政治上搜羅各方人才,兼聽各種意見,擇善而行,進一步完善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唐朝前期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貞觀之治奠定了唐朝前期強盛的基礎;女皇帝武則天的統治承上啟下,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唐玄宗時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繁榮昌盛的頂峰時期。

  (三)教學過程

  1.學生自學過程

  根據下列問題進行獨立閱讀。

  (1)簡單概括唐朝建立、統一的情況。

  (2)簡要總結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實行開明政策,在政治、經濟方面的措施是什麼?

  (3)武則天、唐玄宗在歷史上的功績是什麼?

  2.教師指導學習過程

  (1)關於唐朝建立,概括知識點。起兵者:隋朝官吏李淵父子。時間:618年。都城:6長安。唐高祖:李淵。

  (2)關於“貞觀之治”,這是本課的重點。教師首先講述什麼是貞觀之治。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接著提出問題:形成“貞觀之治”局面的前提是什麼?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總結歸納。

  政治上,一是唐太宗善於用人,名相房玄齡、杜如晦有“房謀杜斷”的美稱,重視納諫,重用敢於直諫的名臣魏徵。二是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數,合併州縣,節省開支,減輕人民負擔。三是大興學校,發展科舉,中央設國子學、太學,地方州縣也設學校,科舉增加考試科目,進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

  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教師提出第二個問題,唐太宗實行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的指導思想是什麼?(接受隋亡的教訓。)

  (3)“女皇帝武則天”一目,教師提出問題:武則天對唐朝社會的貢獻是什麼?引導學生總結為兩點:第一,繼續發展生產,破格提拔人才,名臣有姚崇、宋璩。第二,唐朝盛世局面繼續發展,武則天成為我國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

  (4)“開元盛世”一目,教師引導學生從“貞觀之治”“武則天的統治”的前提條件入手,概括唐玄宗的政治、經濟措施。政治方面,任用賢相姚崇、宋壕,整頓吏治。經濟方面,重視農業生產。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四)總結、擴充套件

  1.教師總結

  唐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全盤時期,它從隋朝滅亡的教訓中走了出來。首先出現了唐太宗時期的盛世局面,後又歷經女皇帝武則天時期的繼續發展,到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人全盛時期,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同學們應該從這一歷史的發展過程中,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及其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絡。

  請同學們思考下列問題:

  (1)為什麼說唐太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2)你如何評價武則天、唐玄宗的歷史功過?

  (3)對比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並分析亡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

  2.學生活動

  教師引導歸納,學生討論回答。

  參考答案: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任賢、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整頓吏治,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大興學校,發展科舉。這些開明政策和措施,促成了政治清明、經濟初步發展繁榮、民族關係融洽、社會太平的“貞觀之治”。所以說他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2)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間比較重視發展農業生產。684年下令獎勵農桑,減輕徭役。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武則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員,對封建國家的鞏固和強盛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其執政期間,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武則天不失為唐代有作為的皇帝、政治家。但是,其統治期間,弊政諸多,如重用武氏家族、大肆崇佛、廣建寺院等,百姓深受其苦。這與武則天的腐朽生活和對權勢的貪婪是分不開的。唐玄宗統治的前期,他不失為一位英明的君主。唐玄宗任用名相,裁汰冗官,整頓吏治,淘汰僧民,重視農業生產,開創了唐朝的極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3)相同點:秦朝和隋朝都是完成統一後很快滅亡的,滅亡原因都因統治者殘暴無度,濫用民力,使統治秩序很快崩潰,農民起義很快爆發,這都給後繼的漢、唐統治者以深刻的教訓。因此,漢、唐兩代初期的統治者都採取了緩和階級矛盾;注意發展生產,與民休養生息的政策。漢、唐都出現繁榮局面。不同點:時代不同,繼承關係不同。秦漢處於封建制開始階段,因此,漢初一方面繼承了秦制,同時又分封諸侯。隋唐則處於封建制度發展的中期,隋與唐完全是繼承關係,使中央集權進一步得到完善。在亡與興之間起主要作用的是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矛盾尖銳即亡,矛盾緩和即興。這是因為,農民起義是農民階級反抗地主階級壓迫的最激烈方式。正是農民起義使秦、隋滅亡,地主階級最高統治者接受教訓,注意適當減輕剝削程度,又促使漢、唐興盛。這是農民戰爭推動作用的直接反映。

  七佈置作業

  1.教材中課後練習題。(書面作業)

  2.資料使用指導。

  (1)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唐太宗虛懷納諫可以補充以下“唐太宗令眾臣知而必諫”的故事:

  魏徵逝世後,太宗對朝中大臣們說:“我派人到魏徵家中,在他的書信中發現魏徵未寫完的奏章,使者帶回來,我看了看,字寫的很亂,惟有前數行稍能分辨。魏徵說:“天下的事情有好事有壞事。人,有好人有壞人,任用了好人,則國家安泰,任用了壞人,國家就要大亂;朝中大臣之間有愛有憎。有的對他愛的人,只看見長處,對他憎的人只看見短處。這是不正確的,應當是:能看見所愛的人的短處,看到所憎的人的長處。如果這樣,就能去掉真正的壞人,任用好人,天下就興旺了。”’太宗又說:“這是魏徵未寫完的奏章。我看了以後,想了想,今後,我難免會遇到這樣的事,你們把魏徵的語言寫在笏上,看到我有過錯時,隨時提出來,幫助我改正。”

  (2)在介紹武則天其人其事時,可引述其《臘日宣幸上苑》一詩:“明朝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短短20個字,將武則天潑辣專斷(有時又表現為創造性與勇氣)的性格勾勒得再鮮明不過了。這是典型的自我寫照的佳作。

  八板書

  略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詢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採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詢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麼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並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瞭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勳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盪,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鑑,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係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併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於任賢納諫

  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著名的諫臣魏徵,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展示兩段資料:

  “(貞觀初期)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

  ——《貞觀政要納諫》

  “(經過唐太宗一段統治後)天下大稔,流散者鹹歸鄉里,米鬥不過三四線,終歲斷死刑才二十九人。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焉。”

  ——《資治通鑑》

  學生討論兩段資料的含義,對比說明唐太宗治國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及治世局面的形成。

  (3)學生歸納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除了開明的政策外,還有哪些原因?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

  設計表格,列出並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複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

  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麼?懂得了什麼?

  更多內容請點選:

  初中>初一>初一歷史教案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7

  透過學習唐王朝的建立,瞭解“貞觀之治”的歷史背景。

  透過學習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貞觀新政,瞭解“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培養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能力目標

  透過課堂學習、練習,課後自我檢測,掌握基本知識。

  透過課後活動,加深對“貞觀之治”出現原因的認識和對唐太宗的正確評價。

  採用合作學習與個人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探究式學習。

  情感目標

  透過學習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貞觀新政,使學生認識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他的進步行改革措施,符合歷史的發展規律,終於促成了“貞觀之治”。

  教材分析

  隋末農民起義後,李淵建唐並統一了全國。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調整了統治政策,在經濟上輕徭薄賦、政治上廣搜人才,兼聽各種意見,多方完善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其在位時期,被世人稱為“貞觀之治”,它奠定了唐朝前期強盛的基礎。貞觀時期的政治體現了封建專制制度最鼎盛時期的風貌。因此,本課是學生了解隋唐盛世的政治制度的最重要的機會,教師一定要引起重視,把本課內容講好講活。

  教學重點

  貞觀新政

  教學難點

  對唐太宗的評價

  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形象思維能力比較突出,對新事物的興趣相對比較濃厚。但是,他們理解抽象問題的能力還比較弱,特別是辯證思維能力基本上還未形成。因此,教師在教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教學素材,分析問題也應該做好具體事例的鋪墊,否則,學生將難以理解。

  教學方法

  重點突破

  “貞觀新政”的內容並不困難,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閱讀,並歸納“貞觀新政”的主要措施。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分析這些措施為什麼有利於唐初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高學生理解歷史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絡的能力。

  難點突破

  對唐太宗的評價,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概括唐太宗對歷史的貢獻是什麼?”引導學生總結得出: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形成開明的政治思想,實行了一系列開明政策和措施。政治方面,一是任用賢良,虛懷納諫。二是發揮國家機關的效能。三是大興學校,發展科舉。經濟方面,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推動了“貞觀之治”局面的形成。因而唐太宗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為進一步學習和掌握唐朝的歷史奠定基礎。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二帝的開明思想及其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到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貞觀之治”。

  難點: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唐朝相關多媒體、唐太宗、武則天人物圖

  [教學過程]

  1、複習提問:

  隋朝大運河開鑿的目的、起始位置。

  2、匯入新課:

  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農民起義過程中,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太原起兵,618年攻佔長安,建立唐朝。

  3、講授新課:

  一、唐朝建立和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2、繼唐高祖之後,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他吸取隋亡的教訓,認識到皇帝要勤於政事,大臣要廉潔奉公,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統治才能鞏固。

  4、唐太宗以善於用人和重視納諫著稱。他任命富有謀略的房玄齡和善斷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稱他們是“房謀杜斷”。

  5、唐朝時沿用並發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

  6、唐太宗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有所發展,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一目是本課的重點,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國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師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然後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親眼目睹隋朝的覆滅,親身參加反隋鬥爭,認識到君民關係如同舟水。和學生一起討論這段話的含義後,教師小結:由於唐太宗對君民關係認識較為深刻,貞觀年間,他的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思想而制定的。

  二、女皇武則天:

  唐太宗的兒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則天掌權,高宗死後,武則天做了皇帝,繼續推行唐太宗發展生產的政策,還破格她提拔的,提拔許多有才能的人,後來的姚崇、宋 就是史稱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郭沫若這樣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

  三、開元盛世:

  武則天之後玄宗即位後中國封建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稱“開元盛世”

  四、全課學完後請學生就本課內容,談談對唐太宗和武則天統治的看法。

  五、教師小結:

  唐太宗、武則天都推行了比較開明的政治經濟措施,促進唐朝的繁榮強盛,對他們的統治應給予肯定。

  六、問題探究:

  想想上學期所學的歷史知識,比較一下唐太宗和漢文帝有什麼共同之處?

  七、作業:

  製表:設計表格,列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附:板書設計

  一、唐朝建立唐朝,立和貞觀之治

  1、618年李淵稱帝,建都:長安。

  2、繼唐高祖之後,李世民做了皇帝,年號貞觀。李世民就是唐高祖。

  3、唐朝時沿用並發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以進士科最為主要),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大力興辦學校。

  4、 “貞觀之治”。

  二、女皇武則天:武則天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9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隋末農民起義,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於用人、納諫等內容,培養和提高客觀、全面、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透過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培養和提高梳理歷史現象、歷史事件的能力。透過對“貞觀之治”原因的分析,認識“貞觀之治”的實質,逐步培養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過程與方法:

  瞭解和收集有關隋朝滅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關資料,探討“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圍繞唐太宗用人和納諫、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及實質等問題開展討論;以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為題展開辯論,最終對唐太宗這一重要歷史人物和“貞觀之治”這一重要歷史現象做出自己的評價,從而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掌握探究式學習的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隋煬帝殘暴致隋迅速敗亡;唐太宗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調整統治政策與民休息,遂成“貞觀之治”。兩相比較,凸顯以德治民、以德治國的重要性。認識唐太宗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的所作所為,雖然是為鞏固其統治服務的,但合乎潮流,順乎民意;“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統治比較好的歷史時期,它為唐代的強盛和中華文明輝煌燦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教學重點

  “貞觀新政”

  教學難點

  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與貞觀之治的關係以及如何看待“貞觀之治”

  教學過程

  [匯入新課]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滅亡隋煬帝繼位後,連年大興土木,多次發動對外戰爭,不惜民力,酷虐殘暴,終於引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農民起義沉重打擊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淵等人乘亂起兵,隋帝國迅速瓦解。至此,隋朝滅亡的原因一目瞭然。

  2、唐朝建立在隋朝統治搖搖欲墜之際,隋朝唐國公、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反隋,力量迅速壯大。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納諫本目從兩個方面對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紹:

  一方面,他是透過殺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寶座的,關於這一點教材明確寫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個兒子”,雖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功勳卓著”,但由於中國封建社會的王位承襲實行的是嫡長子繼承製,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將與帝位無緣。於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玄武門之變,射殺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淵立其為太子,後再威逼李淵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號為貞觀,是為唐太宗。

  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賢明的有作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後,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甚至對人民群眾產生敬畏之情,意識到“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虛心納諫,“兼聽則明”,才能長治久安,所以他鼓勵、倡導臣下提意見,並能虛懷若谷,從諫如流,從而湧現出魏徵這樣的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諫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選賢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儘量做到惟才是舉,兼收並用。上述兩個方面的介紹,不僅使學生對唐太宗這一歷史人物有了一個正確認識,同時也說明了“貞觀之治”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客觀上,隋朝由於統治殘暴招致迅速敗亡給唐初統治者特別是唐太宗以極大震撼,使得他們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施德於民;主觀上,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從這一點上說,本目與其說是介紹了唐太宗,不如說是分析了“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從而為第三目“貞觀新政”的展開奠定基礎。

  三、貞觀新政

  1、“貞觀新政”出現的原因,貞觀之治”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客觀上,隋朝由於統治殘暴招致迅速敗亡給唐初統治者特別是唐太宗以極大震撼,使得他們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施德於民;主觀上,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選賢任能,勵精圖治,兢兢業業。

  2、“貞觀新政”的主要內容,

  1)是賦役制度方面的改革,突出了百姓服勞役天數的減少和規定可用交納實物的方式代替服勞役,農民對封建國家的人身依附逐漸鬆弛。

  2)是沿襲、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製為隋朝首創,唐朝加以沿襲並進一步完善,使得這一制度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並對今天中國乃至亞洲其他國家的行政體制產生重大影響。3)是在《隋律》的基礎上,多次修訂法令,主要原則是刪繁就簡,化重為輕,並且編纂了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法典《唐律疏義》。

  3、何謂“治世”以及如何認識和評價像“貞觀之治”這樣的封建治世。關於“治世”,“治世”通俗地說就是統治得比較好的時期,其主要表現是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繁榮,社會安定,國力強盛。關於如何看待和評價像“貞觀之治”這樣的封建治世,留給學生自己去思考和體會,然後做出自己的評價。板書設計:教學反思: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10

  課標內容: 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透過分析唐太宗的執政措施和政績,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引導學生分析概括貞觀之治的內容,初步瞭解歸納、分析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盛世”現象,初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和歷史觀點。

  3、①唐太宗與玄武門之變,輕徭薄賦、知人善任,重視納諫;②加強中央權力,完善科舉制度;③貞觀之治。

  4、結合課文的引文、課中思考題及課後練習題,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分析比較能力和以史論證、史論結合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貞觀之治內容的教學和觀看圖片、錄影資料,讓學生感知唐太宗的治國思想,認識盛世局面的出現是統治者為穩定社會、鞏固統治而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合理調整統治政策的結果。

  2、蒐集有關唐太宗的史料,運用“自學——問題——討論”法,對歷史現象、歷史人物的有關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唐太宗是傑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他接受隋亡的教訓,進一步調整統治政策,因而出現了“貞觀之治”。透過對其統治措施和政績的教學,加深學生對傑出人物和人民群眾推動歷史前進所起作用的理解。

  2、輕徭薄賦是歷代統治者恢復經濟、穩定社會、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之一。透過對唐太宗輕徭薄賦的原因、措施及作用的講述,使學生認識到減輕民眾負擔、以民為本的重要性。

  3、透過唐太宗重視和善於納諫的故事,培養學生勇於接受批評的品德。

  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

  1、“貞觀之治”的含義

  2、“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

  3、“貞觀之治”的內容

  二、難點:

  1、如何評價唐太宗

  2、如何看待歷史上出現的“盛世”現象

  教學方法: “自學——問題——討論”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式:

  (簡要複習上一課知識,匯入新課)

  提問:隋朝為什麼會像秦王朝一樣建立不久就爆發了農民起義?結果如何?

  指出:在隋朝統治土崩之際,群雄並起,一些隋朝官員乘機起兵反隋,其中就有後

  來建立唐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

  教學綱要:

  一、玄武門之變:1、唐朝的建立 2、玄武門之變

  二、輕徭薄賦:1、原因 2、表現 3、作用

  三、知人善任:1、原因 2、表現 3、作用

  四、加強中央集權

  五、完善科舉制度

  六、“貞觀之治”的含義

  (導學小結) 要求學生談談對唐太宗的評價,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以突破難點。 課後作業:

  1、( )年,( )建立唐朝,定都( )。

  2、唐太宗的名字叫( ),他要位期間的年號為( ),他是發動( )做了皇帝。

  3、認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的是( )。他重用富於謀略的( )和善斷大事的( )為相,人稱“房謀杜斷”。前後向唐太宗上諫200多次的大臣是( )。

  4、唐太宗貞觀年間,為了防止宰相專權,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採取的措施是( )。

  5、唐初沿用( )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 )、( )和( );六部是指( )( )( )( )( )( )。六部隸屬於三省中( )省。

  6、唐太宗為解決“民少吏多”的弊端,採取的措施是( )。

  7、唐朝科舉的常設科目是( )和( )。在當時透過科舉考試做官,應該考( )科。

  8、唐太宗在位期間,政治較為清明,經濟得到發展,國力逐漸強盛,史稱( )。

  9、“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樣出現的?

  《貞觀之治》的教案 篇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文獻資料,學生查詢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採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傑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及其突破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可採用課前蒐集有關資料、觀看影視片斷、合作交流、小組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完成重點內容的學習。

  本課學習的難點是對唐太宗的評價。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讓學生先談印象中唐太宗,然後再透過學習歷史事實,瞭解歷史上唐太宗,逐步達到對這一歷史人物全面評價的目的。

  三、教具

  多媒體教學裝置和小黑板。

  簡易含圖片的簡報。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指導學生閱讀教科書,從教科書提供的材料中,有針對性地提取有效資訊。

  採用合作交流、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掌握“貞觀之治”和“女皇武則天”等基本知識。

  採用自學互論的方式,讓學生正確評價歷史人物。

  五、教學內容及教學過程

  (一)唐朝的建立:

  1、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麼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回憶第1課的知識,討論唐朝建立的背景。

  如:⑴隋煬帝好大喜功,修建大運河、三徵高麗,修建東都……勞民傷財,人民不堪重負;

  ⑵人民揭竿而起。

  3、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瞭解唐朝建立的時間、都城,並說說有哪些王朝曾在長安建都。

  如:以長安為都城的有:西周、西漢、西晉、秦朝。

  4、講解農民起義的任用,指出唐高祖和唐太宗的行為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

  希望學生能夠休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領會人民群眾在推動歷史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5、唐朝建立後,又實施了怎樣的統治?引入下一問題的學習。

  (二)貞觀之治:

  1、觀看唐太宗畫像,講述玄武門之變,太宗繼位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提問:唐太宗為什麼實行開明的政策呢?

  學生思考、回答:唐太宗是吸取隋亡教訓,決心實行開明的政策以鞏固統治。

  3、佈置學生討論,唐太宗實行了哪些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學生分小組討論,並派代表發言,老師歸納:

  ①政治上整頓吏治、作用賢良、虛懷納諫;

  ②經濟上輕徭薄賦、重視生產4、指導學生閱讀關於魏徵直諫的故事,體會其不畏強權、為了國家利益不顧一切的優秀品質。

  5、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內容,提問:“貞觀之治”的表現是什麼?引導學生討論治世局面的形成與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政策和措施之間的聯絡。

  學生:“貞觀之治”的表現是經濟發展、政治清明、國力強盛。

  學生:由於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政策和措施,國家才有可能發展經濟,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也才可能出現“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

  6、引導學生討論、分析:為什麼說唐太宗是一們傑出的政治家?

  學生討論、分析,教師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