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清明節>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通用34篇)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通用34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作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清明節的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

  清明節的習俗,在流傳的幾千年中,無外乎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禁火、掃墓不生火做飯,吃冷的食物,並且清明節這天去掃墓,祭奠先人,這事最為廣泛的傳統清明節習俗。踏青又叫春遊。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萬物生機勃勃,已經從寒冷的冬季完全釋放出來了,此時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植樹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盪鞦韆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

  4月5日清明節,今天整個家族的人約好要去掃墓。我們將車子停在半山腰之後,走上狹窄的小路,一開始路比較平坦,但漸漸的越來越陡、越來越斜了,疼痛的感覺也慢慢反映在雙腳上,為了轉移注意力,媽媽帶著我們邊走邊觀察路旁的植物,就這樣趣味性取代了身體不適的感覺,不知不覺的我們到達了目的地。

  這次是去老太爺、太爺的墓地,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擦拭墓碑、有人刷地,而我則是把落葉掃到外面去,在集中處理掉。整理完之後,媽媽把墓紙排成“士”字形狀,再用大大小小的石頭把它壓住,以免被吹走。我很好奇地問媽媽為什么要排成“士”的形狀呢?媽媽說將墓紙排成“士”的形狀,代表祈求祖先保佑後代子孫能世代繁榮、出人頭地且聰明伶俐。接著,我們插上鮮花、擺好供品,爸爸、媽媽教我們香要拿直,還有在拜拜時要向祖先說些話。

  忙完後,我們又渴又餓,此時,聰明的叔叔料事如神,拿出早已準備好能暫時裹腹的餅乾、飲料給我們吃,我們就一邊吃著點心、一邊眺望山下美麗的風景。希望先人們能在天上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我和妹妹會做個乖寶寶,期待明天再來掃墓時,能將我們良好的表現分享給祖先們得知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3

  那天大街上空無一人,空蕩蕩的,因為這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清明節。

  還記得那天天氣陰涼,天上還時不時下著絲絲小雨,媽媽和舅舅帶我回到了鄉下掃墓。我們帶了一些香和掃墓用的工具,開車連夜去往陝西。一大早吃完飯後,我們開著車,一下開到一個田地裡,田地裡空無一人,只看見一塊巨型石碑聳立在中央。我們帶上了香和工具,一起往石碑那裡走,媽媽和舅舅一路上心情非常低沉,好像丟了魂似的。

  我發現這田中,唯有墓碑那很空闊,那裡有一個很大的小丘,墓碑就在那上面,我想這小丘裡一定是我已故的姥姥。

  舅舅和媽媽把墓碑擦了一個遍,媽媽把香插入土裡,用打火機小心翼翼地把香點燃,然後我們跪在那對著我的姥姥的墓碑磕頭,此時四周鴉雀無聲,天也慢慢下起了小雨,好像上天也為我們而哭泣。這時我發現自己臉上有水,我抹了一下,發現那不是雨水,而是眼淚,我從未這麼傷心過,或許是天上的姥姥也在看我們吧。

  我看著墓碑,我眼淚就向下流,我想起姥姥以前對我的愛:我哭泣時,姥姥逗我笑;我摔倒時,姥姥扶我起來;我生氣時,姥姥也在努力調解我的心情;我被人打時,姥姥就帶我去找他……

  過了一會兒都弄好了,舅舅哽咽的說:“走,我們回家吧。”我們把東西收拾一下,就帶著沉重的心情回了家。

  清明節已經過去,可我的心還在思念著姥姥,姥姥對我的愛是無私的,希望姥姥能在天上快樂的生活著。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4

  清明節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一般都在4月4號至6號這三天。每到清明,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我們家鄉也不例外。

  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清明節前夕,天空中是不是飄著小雨。小雨過後,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我們一家人座著車,去山上掃墓。一路上,成片的油菜花金光閃閃,酷暑之上漲出了嫩芽,禾苗、小草昂然挺立,梅、梨、桃花競相開放。到處洋溢著春的氣息,四周一片綠色。

  站在山腳,一堆堆鵝卵石堆積成了石山。我們爬上崎嶇不平的山路,腳下長滿了野花和野草。我們找到前輩和祖先的墳墓,先開始掃墓:把土堆上的雜草鋤掉,然後再向墳墓獻花、掛條。等一切都打掃乾淨時,我們會燒一些紙幣。順此機會,我們還要磕頭保佑。我們以崇敬的心情來紀念前輩和祖宗,體現了中國人尊老的精神,表達了中國人對祖宗、前輩或偉人愛戴之情。

  掃墓過後,我們還會四處拜訪親戚,歡聚一堂,大家團圓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上一頓飯,整個清明節圓美的結束。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5

  清明節,一個以悲傷和紀念命名的節日。

  爺爺已死了五年了。在這五年裡他一直與黃土為伴,爺爺,在那暗無天日的生活裡,你快樂嗎?你寂寞嗎?

  我還記得自己出喪使得悲傷。從此,我們便身處異地,陰陽相隔。而今,我已不是當年那個小丫頭了,我有自己的信仰和生活。五年一晃而過,有一些東西在這五年裡彷彿已被打磨光了,諸如對你的思念。我們已習慣在沒有他的日子過活。

  墓地緊緊地挨著公路。在那裡可以清晰的聽見汽車呼嘯而過。周圍是林立的楊樹林,可憐的葉子咯在地面上哭泣,形形色色的人都在燒紙,為死去的人送去黃泉上要花的“錢”。爺爺安眠育5一塊寂定的土地上,落葉蓋滿了我們的去路。我和大娘、叔叔跋涉而過,我們開始燒紙。我看到火紙像巨大的波斯菊宛然盛開,火苗吐著信子舔噬紙的邊緣。然後漸變成灰白,如同我們支離破碎的記憶斑斑駁駁。大娘邊燒邊喃喃道:“爺,囁嚅給你送錢了,別捨不得花”

  忽然料峭的春風吹來,我有些眩暈。儘管我和爺爺關係不是很好,當年我在小山般的墳冢前還是想哭。熱鬧總是在市區後才會珍惜,也總是在珍惜後才學會長大。

  如果我死了,有沒有人會在哦的目前放上鮮花?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到公曆4月5日前後,天空便籠罩著一層層灰濛濛的霧,濛濛細雨中,人來人往,大家都擠在小商鋪裡購買掃墓祭祖的紙錢和祭品。

  這天,趁著雨還沒開始下,我和爸爸帶上香火,扛著鋤頭,趕赴陵園憑弔,以寄託思念之情。到了陵園,我接過鋤頭,疑惑地問道:“我拿著鋤頭幹什麼?”爸爸摸了摸我的頭說:“這鋤頭是用來除草的。”我點點頭,開始賣力地除草了。我左鋤一會兒,右鋤一會兒,忙得不可開交。爸爸則蹲在墓前,專心致志地疊紙。轉眼間,一個小時過去了,雜草終於被我清理得一乾二淨了。爸爸遞給我一些紙錢,我又好奇地看著爸爸問:“這是什麼?”“這是冥錢,把冥錢拿去燒,祖先在地下就不愁沒錢用了。”我恍然大悟,開始和爸爸一起燒冥錢。然後,我們恭恭敬敬地在先祖墓碑前磕了三次頭,便回家吃飯了。

  回到家,我就看到了如翡翠一般的清明果。奶奶做的食物最好吃了,味道也分很多種。我吃了蘿蔔餡、豆沙餡和菜肉餡的清明果,味道都好極了!

  吃完飯,天空下起了牛毛般的細雨。望著如煙如霧的細雨,我心裡感慨萬千,不知這飄飄灑灑的細雨,是否代表蒼天也在為人間的真情而動容。但我敢肯定的是,這清明的雨中摻雜著人們無盡的哀思,融合了人們永恆的懷念。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7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諺語。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係,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避禍害,流亡出走。流亡的期間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的大臣都各奔東西,有一次,重耳餓暈了,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讓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又回去做了君主,他對以前跟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都加了封,唯獨忘了介子推,晉文公去找介子推,可介子推不願出來,晉文公就放了把火,本以為介子推會出來,可沒想到介子推寧死都不願出來,介子推死前寫了一首血詩,晉文公看了後悔莫及。所以把這一天定為“寒食節”,老百姓這一天不能點火,在這一天祭拜自己死去的親人。

  至今我們都稱這一天為清明節,人們在這一天都要出來祭祖掃墓,帶一些紙錢、紙房子、紙汽車來燒給自己已經死去的親人,還要帶一些水果寒食擺在墳墓前祭奠,祭奠後自己再吃下。另外在這一天人們還要出來踏青:放風箏、插柳,所以在這春光明媚、柳綠花紅、鶯歌燕舞,天空中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風箏,家家插柳,因為介子推死的時候抱著柳樹。清明節這一天不僅有祭奠親人的悲傷之情,還有踏青玩耍的歡悅之情。

  清明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讓我們在清明節時一起出來踏青吧!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8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後及十日前十日後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源於商代時代,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為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約在每年的陽曆4月5日前後。清明節後雨水增多,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這一時節萬物“吐故納新”,無論是大自然中的植被,還是與自然共處的人體,都在此時換去冬天的汙濁,迎來春天的氣息,實現由陰到陽的轉化。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9

  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都會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流,又有踏青遊玩的歡聲笑語,是一個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並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跟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0

  昨天是清明節,天清氣朗,我去外公老家掃墓。路上車多人多,都提了袋子,袋子中裝了很多錢。

  外公家的墓地在一個林子裡,下了車,大人們便開始勞動,外公燒香倒酒,一個衣著時尚的奶奶爬上墳頭,鋤著雜草,而哥哥拿著棍子和我打架。

  接著,要燒錢了。錢都是假錢,有一百萬的,有一萬億的。姐姐拿著一疊錢,喊道,發工資嘍,發工資嘍。爸爸說,這些錢是給鬼用的,不是給人用的。我們紛紛把錢投到火裡面,菸灰卷著向上竄,外公笑著說,現在燒了這麼多錢,你們二位(公公婆婆)可別爭錢呀。

  森林裡人多了起來,熱鬧起來,人頭在墳頭間移動著,一個白髮蒼蒼的老爺爺扛著一個耙子,掃著葉子,有個大媽在墓碑前倒酒,一對叔叔阿姨在一個沒有墓碑的小土墳前點香。

  我爬上一個墳頭,拿著一根棍子當做槍來射擊。爆竹聲中,濃煙騰起,嫩綠的枝葉間香灰到處流竄,人們紛紛移動。

  下午,我回到老家嗎,去奶奶的墳前祭拜。爸爸燒的錢很少,外公燒了一大摞,面額是幾百萬幾百億的,而爸爸只燒了幾疊,等我們仔細一看,面額居然是兩塊的。外公打的爆竹響了幾分鐘,而爸爸的爆竹几秒鐘就打完了。姐姐和我都笑爸爸小氣。爸爸辯解道:“不要講我小氣,我也給奶奶也送了一套別墅,還有洗衣機,太陽能……”一路上,我們說說笑笑回了家。我覺得,清明節,真好玩。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1

  農曆的2月28日,我們全體村民在村長的帶領下,來到當年抗日戰爭的地方,進行一次緬懷先烈、不忘歷史的活動——掃墓。

  到達了目的地,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個用混凝土建成的灰色方柱形紀念碑,它穩穩地聳立在蔥鬱的密林中,那碑像尖尖的寒劍直指蒼天,上面鐫刻著“抗日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碑”14個剛勁有力的大黑字,底座正中鑄著“千古不朽、浩氣長存”8個敬仰英魂精神的大字。看著看著,景仰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掃墓活動開始了,村長首先具體痛訴了日軍的滔天罪行,講述了抗日戰士和死難同胞頑強反抗的感人事蹟。聽著聽著,我的眼睛溼潤了,我對死難同胞的敬佩忘懷念亡情隨加濃。我緊攥著小拳頭,腦海中浮現出先烈們奮勇反抗、慘遭日軍大屠殺的情景。

  接著村長叫每個村民向紀念碑鞠躬,輪到我了,我拖著沉重的步子向紀念碑走去,恭敬、深情地向紀念碑行了三個鞠躬禮。我思潮起伏,注視著碑前那兩株高大的榕樹,彷彿看見了烈士就在我們面前,我回到原處,聽著那時時變調的溪流聲,彷彿覺得是英雄的讚歌;看著怒放的杜鵑花,映照著我們的臉,不禁聯想起詩句“杜鵑啼處血成花”。是啊,那花是先烈們的血染紅的。我擦了擦溼潤的眼睛,心裡默默地宣誓:一定要好好學習,去完成先烈們未竟的事業,為祖國成為強國而努力,不讓祖國母親承受到任何的屈辱。

  烈士的英名啊,千古不朽;先烈的精神啊,浩氣長存。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2

  清明節到了,家家戶戶都去給過世的大家上墳,國家也為此而定了節假日。本來我也想去給姥爺上墳,可媽媽說不滿12歲不能去墳地,所以很遺憾,沒有能親身經歷。下面我來採訪一下我的舅舅,看他是怎樣給我姥爺上墳的。

  清早,舅舅5:30就起床準備去上墳,因為聽說今年是閏月的年份,就應該上墳添土,而且還是趕在太陽出來以前,越早越好,所以舅舅拿著鐵鍬,提著紙錢,還有姥娘炒的幾樣小菜、香、香菸、酒,花炮,出發了。大約10幾分鐘就到了墳地。他先到墳地的東北角拜北斗,據說那是土地神,會保全家平安的。然後,響過炮以後,就到姥爺的墳前,聽到這我問舅舅:"為什麼還得響炮?"舅舅回答:"那是提示你姥爺,舅舅給他送吃的來了。"他把小菜供奉在墳前,點燃3支香,插在土裡。接下來他把紙錢和香菸全部拿出來用火燒了,舅舅說:"只有把紙錢全部燒完了,姥爺才能在另一個世界用得上。"然後又把酒灑在墳前,這就是他上墳的全過程了。

  大大家都對老人很孝敬,就在清明節去墳地敬敬孝心。我想:這一定是成|人對老人回報的愛。所以,我們也要認真學習對父母回報愛,這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3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因此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因此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4

  4月5日這天,就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就是要祭拜去世的先輩的,表達了子孫們對先輩的尊敬與思念。

  清明節前幾天要準備做清明餜的草,這種草到一定時候會開出花,花謝了以後,會結出一顆顆金黃色的小果實。據說所有植物都不能結出這樣金子似的果實,唯獨這種不起眼的小草能夠結。清明餜就用這個做,是因為表示著富貴、吉祥與安寧。

  做清明餜的程式非常複雜,首先把採來的青草洗淨,在用石灰水浸泡,不過石灰水是不能有石灰的殘渣的,否則吃了會了苦。泡了一個星期後,再把它撈出。撈出時是黃色的,可是用清水沖洗乾淨後,又呈現出耀眼的碧綠色,然後又放進石墩中搗碎,如有殘莖未碎,再用菜刀切碎,又混進糯米、麥大米等食物,搓成團,直到搓到青色為止。然後分成小塊放到鍋上煮,煮好又取出來搓,搓軟,晾至十二小時,幹了之後,再做成小麵餅,中間放上餡,做成包子狀,蒸熟後,就可以了。

  清明節這天早上先要吃清明餜,繼而上墳。上墳的時候要帶上肉、酒、紙錢和黃色或白色的菊花,獻給先輩,在上墳的路上如果身後有雜草,就要除掉。上墳時,要讓小孩先燒紙,表示讓先輩先看看自己的後代,自己未來的接班人。

  清明節還要放風箏。放風箏是在晚上,要選擇沒有大風大雨天氣好時,放飛風箏時,要在風箏後邊掛小燈籠,風箏飛上高空時,看起來就像一顆顆小星星。到一定高度時,就要剪斷線,任憑風箏隨風飄到天涯海角,據說這樣會帶給自己好運。

  清明節的習俗,同樣也顯示出了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厚久遠。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5

  古人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當我想起唐代大詩人的這句詩歌時就想到好像清明節快要到了,清明的腳步已經不遠了,只剩下了一步之差。

  由於,清明節是在學校過的不能在家裡過,在家裡,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不能在家裡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於是,星期六爸爸在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家很空,決定帶我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向他問優秀範文版權所有好,對他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學業有成。

  不愧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節日啊,是那麼的有意義,不平常好多了了,是那麼的有趣不同尋常。又有活動,又有學問,還有佳餚。是一個與其他節日不同的節日。比西方節日有趣多,有深刻的意義。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6

  初春時節的細雨,伴隨著清明節靜靜地下著。天空低沉著,走在泥濘的鄉間小路上,心裡是無盡的悲傷。伴著林裡的鳥叫,本是清麗的風景卻給自己又增添一份惆悵。這個清明,註定我的憂傷。

  祖母走後的第一個清明節,屋裡仍是有那股如往年一般的清香。春風依舊,可卻已物是人非。老屋現在已經不住,到處都堆滿垃圾。望著望著,眼淚就下來。還記得在這裡,我們孩子的歡笑聲還在,地方雖然小又簡陋,但是卻有股野趣。在大大的房子裡,反而如在城市裡般,還少城裡的熱鬧。記得年年我們幾個孩子總是坐在電視機前,等著祖母給我們搬來椅子,大家坐在前面吃著清明饃饃。在山上掃墓時,放著鞭炮,孩子們喜歡裝著害怕,一個個搶著往祖母懷裡鑽。

  今年大家格外的沉默,一個個不吵也不鬧,安靜地走到祖母的墓前,一個個都閉著眼睛,跟祖母講著自己心裡的話。總是覺得祖母還在,還在聲聲念念著叫我不要挑食,叫我吃飯。那些時候還是浮在眼前,走不開。可人已經走…只是希望祖母在天上,不會再受病痛的折磨。鞭炮放響,心裡的痛一陣陣襲來,這個清明過得好悲傷。每次夢迴,夢見祖母,淚浸溼枕頭。

  鄉村裡的清新撲面而來。村裡的人過來看一眼,幫忙墊黃紙道:“走都走,還是別太傷心。”抬頭,望著天空,讓眼淚回到眼眶中,靜下心來,好好體會這鄉村景色。

  草沾溼身體,樹木從頭到尾透著一股蒼老又是一種新生。天空其實還是明亮的,純淨的沒有一絲雜質。純藍的感覺突然有股明媚。或許,我們該好好地去觀看世界,好好珍惜站在這裡的一分一秒。

  請讓這股憂傷,隨著清明的過去隨風消逝吧。

  朦朧中,似乎有種“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的感覺。祖母,走好。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7

  清明節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因為它不僅代表著我們可以在這一天,祭奠我們已經過世的親人,替他們掃墓。也代表著我們可以出遊踏青了。

  在我的家鄉快到清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做清明果了。說到清明果,在不同的地方也分很多種,有的地方的清明果是圓形的也叫“青團”。像我們這裡的清明果是餃子形的,我們都叫它清明果。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我們除了吃清明果祭拜祖先外,還有著很多特別的意義。

  正如詩中所說:清明雨紛紛,此時清明節還未到,便雷雨陣陣了,此不為“清明雨上”嗎?

  清明果這東西大部分中國人都吃過,大部分的清明果形如餃子,外皮大多數用清明草(鼠鞠草)做成,據說清明果是祭奠祖輩的,製作清明果時還隱隱有一些清香,令人陶醉!說到製作清明果,那講究可多著呢。先用清明草、糯米、大米捻成粉後再做成皮,之後再加以裝飾,再包裹進去各種各樣的餡。

  掃墓這個節日習俗,可謂充滿了悲歡離合,也充滿了對祖先的敬佩之情。掃墓,顧名思義,便是去祖輩的墳上祭拜老祖宗或親朋好友,這掃墓的經歷,我也有一次呢!這是幾年前的清明節,學習放假,便於老爸同行去老家去掃墓。回到老家,雨,也是紛紛地下著。帶上香、白紙、雨傘,便上路了。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樹木的存活率也高,這,正是老天賜予人類補償的機會,一個植樹的機會。組織起來,帶上幾棵樹苗,鐵鏟,水桶等材料,便可去植樹了,植樹方法也要學習對的那種。

  清明,令人意味深長的名風名俗並不止這些,期待,今年“雨上的清明”。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8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風俗。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風俗仍很盛行。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熱食節,禁菸節,冷節,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節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食備好的熱食,冷食,故而得名。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互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從2008年開始,我國將清明節認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為三天。一直延續至今。

  清明掃墓是我國的傳統風俗,它表達了我們對先人的懷念,同時又是踏青賞春的絕好機會。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19

  我國傳統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經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了。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節日,清明到,氣溫高,正是來春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重種瓜得豆”。

  清明節不動煙火,只吃兩東西。傳說有:春秋戰國時,晉融公的愛妃讓自己的兒子繼承王位就害死太子,太子被自殺。太子的弟弟為了沒有害人,就逃亡了。只剩下幾個中心大臣。

  第二個好玩的習俗讓我給大家說一說,道一道吧!

  清明節的習俗比較有趣的,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的體育活動。為了防止寒食上身特別讓大家一起運動一下,以鍛鍊身體。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因清明節也是一個活動節。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0

  春天來了,大地綠了,綠在草原,綠在田壟 綠在山巒,綠在溝溝坎坎,綠在那飄香的清明菜,綠在我家的餐桌上……

  清明菜,一個綠油油水靈靈的名字,聽起來就感覺格外親切,給人很大的誘惑。為什麼呢?因為它是大自然每年春天送給人們的禮物。

  每到了春天,我都與老婆到鳳凰山、翠屏山、犀牛山等地,漫步於鄉村小道上,欣賞一望無際美麗的山林,欣賞路邊五顏六色的花花草草時,卻十分注意草叢中或者是麥地裡有沒有的清明菜。如果到了清明,即或是天下毛毛細雨,我們也會專程上山去摘清明菜。

  清明菜,生長能力特別強,不需要人們播種,也不需要人們精心管理,自生自滅。它的白白的枝杆上掛滿白白胖胖的葉子,十分憨厚,頭頂上還頂著黃黃的小花,令人喜愛;更重要的是它可以用來食用,製作的耙耙不僅口感好,而且清香味會溢滿廚房客廳……

  清明菜,不論它長在山坡上,還是在坎坎下,老了的我們總會冒險去摘;僅管我們笨手笨腳的樣子,讓路人大笑,甚至自己也覺得好笑。唉,歲月不饒人,畢竟沒有兒時那樣靈活了。在嘲笑中,自然而然地回憶起了童年,思緒也會溢滿在山野裡中。

  清明菜,而今也有人賣,愛它的我們不會去買,因為買的沒有自己辛苦爬坡上坎摘來的香,吃起有味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清明菜的愛愈來愈濃。因為清明菜裡,不僅溶入了我的愛,而且還有許多兒時的故事……也可能是年老了,面對它總有一種說不清楚滋味在心頭,那清香可口的清明菜滋味勝過這些年品嚐過的所有美味佳餚……

  我童年是在物質極度匱乏中度過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家每戶經濟是不寬裕,希望尋找一些食物填滿肚子。春天裡不僅有野花野菜,所以大家都非常盼望開春。開春了,大人們可以上山挖野菜來解決吃菜的問題,而我們卻愛摘清明菜。那個年代,沒有農藥,沒有化肥,更沒人種植,完全是原生態食品。那個時候,大人都在地裡幹活,摘清明菜的活落在了我們身上,放學後,顧不得回家放書包,就上山去摘。當然,也借摘清明菜盡情的玩,因為玩可以大膽的玩,即或是弄髒了衣服,大人也不會罵我們;甚至掛爛了衣服,煤油燈下縫補衣服的母親,還會關心地問摔倒沒有……

  清明菜,可炒可燒湯,也可拌冷盤;我們更多的是用它來做粑粑。清明菜糯米粑,不僅清香可口,而且還十分抗餓。每當小河歡唱,大地披綠裝之時,它便從地裡探出頭伸展腰肢,瘋長開來;它不僅在田埂上點頭微笑,而且還在山坡上搖手,南方的候鳥飛來湊熱鬧,本地小鳥在草叢中悄悄私語;它的嫩葉黃花,不僅點綴著山野,引來了鳥鳴蝶舞,而且還豐富了人們的餐桌,同時招呼提示著農民揮鞭趕犁,開始了春耕播種。在這一片綠色的山林裡,即或是幹活,也會有活不累人自醉的感覺。

  當我們滿載而歸,那收穫感是無法用詞彙來形容的,因為手中肥嫩清明菜不僅有美味,而且還有一份收穫了春天的心情。白駒過隙,一晃兒,那個時代已經走遠了。我的生活環境發生深刻的變化,吃的口味也繁雜起來。

  每年春天,我都找時間邊踏青,邊走邊尋找清明菜,讓有些疲憊身心與大自然零來一個零距離接觸。這個時候,當腳踏陽氣升騰鬆軟的土地上,敞開懷擁抱著明媚陽光,呼吸著清新空氣,看見春是怎樣從鬆軟的泥土裡拱出嫩芽,碰觸春日融融裡的一縷微涼,握著溫溼的土壤,那份喜悅,那份感動,那份情緣,那份失落之後的找回,那種感恩大自然心情是最愜意,最幸福的。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1

  我與奶奶一起長大,奶奶的菜園裡種了很多蔬菜,包括生菜,菠菜,大白菜,菊花……我最喜歡的菜是清明。

  在清明節前後,叔叔農民種了綠色油菜籽。如果他每隔一天澆水,他將能夠在五天內吃蔬菜。如果他每三天澆一次水,他就能在十天內吃蔬菜。清明菜長到20釐米左右,是最新鮮,最美味的菜。在下雨天,新鮮種植的清明菜貪婪地吸吮“春油如雨後春筍”,並且生長很快,就像“雨後春筍”一樣。

  吃清明菜的方法有很多,讓我列舉兩個。

  摘幾把清明蔬菜清洗乾淨。當鍋變熱時,將蔬菜倒入鍋中,然後用抹刀炒。加入鹽,味精和糖,不要放在蓋子上。一兩分鐘後,您可以將其放在盤子上並品嚐:脆,香,新鮮,細嫩而美味!

  清明菜也可以用湯煮。首先將一鍋熱水燒開,然後將洗淨並晾乾的清明菜放入鍋中,蓋上鍋蓋,等待水燒開後,立即打一些雞蛋,攪拌均勻後倒入鍋中。過一會兒,水會沸騰。加入鹽,香油和味精。這也很好!

  如果您來我的家鄉,我奶奶一定會炒一盤超級美味的清明菜來招待您。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2

  清明節到了,家鄉人又在忙著侍弄清明菜粑粑!

  清明菜粑粑,顧名思義是摻和清明菜做成的粑粑。據《本草剛目》記載:清明菜又名鼠麴草,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從基部分枝,葉子互生,匙形或條形,有柔軟的白毛,頭狀花序,花黃色。莖和葉可入藥,有鎮咳祛痰等功效。

  在我們川東農村,每逢清明前後,家鄉的田邊地角,房前屋後到處都生長著清明菜,胖胖的,嫩嫩的,經過一夜露水一浸染,煞是可愛。

  那些年,家鄉人戶戶都窮得叮噹響,人們一年四季只要能吃上一頓白米飯就算了不起的享受了。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每年的清明節便是鄉親們忙農活的時候了。頓頓喝那清得可見碗底的稀粥或麵糊糊是難抵擋那繁重的體力活的。於是家鄉人不知從何年開始,一到這時節,便紛紛發動自家孩子到野外掐摘清明菜。清明菜掐回去後,主婦們便將它洗淨砌碎,然後燒上一小堆稻草灰,再將剛燒出灰裝入筲箕過上適當的清水,將過出的灰水和砌細的清明菜拌上適量的鹽巴煮上幾分鐘後,再將其和入預先準備好玉米麵裡攪拌均勻,搓揉成粑粑,再沿著鍋邊貼上幾圈兒,粑粑搓完後再蓋上鍋蓋密封好蒸上一陣,這時便有一股香噴噴的氣味撲鼻而來,待蒸熟起鍋後咬上一口更是滿嘴的香,惹得旁人也饞得流口水。那時,只要母親將鍋蓋一揭,早就守在灶邊的我就會伸手從鍋緣上抓起一個清明菜粑粑,顧不得熱氣燙手迅速地往嘴裡塞。總惹得母親好氣又好笑地罵。

  當然,那時的家鄉人是不會知道 清明菜的什麼藥用的,他們只是認為它好吃又耐餓,而且能節約糧食。只要早上吃上一頓清明菜粑粑,那一天干活就有了精神。為了節約玉米麵,主婦們往往把清明菜和得很多。因此,清明時節,家鄉滿坡遍野都是揹簍挎籃的小孩子在尋找清明菜。童年的我也加入了掐清明菜的隊伍。好在家鄉的清明菜多,而掐過的清明菜隔幾天又會長出一茬。家鄉的清明菜是掐不完的,家鄉的清明菜粑粑也是永遠吃不夠的。只是夏至一過,清明菜便少了、老了,家鄉人便沒那份口福了。

  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我早已離開家鄉身居城市,只是每年臨近清明時節,我便彷彿聞到那清明菜粑粑的香味兒,總想再嚐嚐那味道。不料,到農貿市場買菜,無意中竟發現有清明菜賣,四塊錢一斤,買的人竟還很多。本想買些來做粑粑,可又想到找不到稻草,只得作罷。便與賣菜的農民嘮叨,得知買者大多是些有錢人,因大魚大肉吃膩了要換換口味兒。

  一次上街,忽然聽到“買清明菜粑粑——買清明菜粑粑”的吆喝聲。尋聲過去,才發現一個小商販踩著一輛小三輪車,車上是一摞高高的蒸籠,有四、五層,每一層蒸隔裡都碼滿了小籠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問,要五角錢一個,比小籠包子貴一倍多。管他的,還是買來嚐嚐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是加了糖的,甜得膩人,一點也沒有昔日的那種香味兒了。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3

  今天,我、黃瑞靈和劉彧琦放學時因幫助同學所以走得有一點晚。

  我抓住了身旁的一垛草,手往上一舉,興奮地大叫:“耶,我先爬上來!”忽然我意外地發現手裡舉的不是別的,而是“清明菜”,媽媽說過“清明菜”是一種野菜,可以用來烙餅吃。

  我舉起它,好像天文學家發現了新行星一樣,激動地對她們說:“快,你們來看呀!”黃瑞靈和劉彧琦異口同聲地說“怎麼啦?大驚小怪的,你手中拿的不就是一株草嗎?”我興高采烈地說:“不不不,這不是普通的野草。這是清明菜,可以烙餅吃的呀!” 她倆半信半疑地問:“這是菜嗎?駱偉銘你眼花沒有?這能吃嗎?”我又一次看了看手中的野菜,胸有成竹地對她們說:“我敢保證我沒眼花,這確實是清明菜,可以吃的,媽媽她原來小時候就吃過的。”她倆齊說:“真的?那我們採一些回去吃吧!”

  我們彎下腰生怕看掉了“清明菜”,一步一仔細地找著“哇,我這的葉子長得好寬啊!”我大叫,“這個好大呀,快來看,我又採到一個形狀像“啞鈴”一樣的清明菜”。

  劉彧琦說:“採野菜真開心呀!咦!為什麼駱偉銘的手變黃了?黃瑞靈的手沒變色,我的手變白了?”我看了看大家的手,手握拳頭託著腮部,像偵探一樣閉上眼睛思考後,我笑了一聲,“哈哈哈,這還難?我採‘大號清明菜’,手沾到泥土變黃了;黃瑞靈採‘中號清明菜’,只摘到菜的莖部,手沒變色;劉彧琦採‘小號清明菜’,很嫩的清明菜上面有很多很短很密的白毛,劉彧琦採的時候沾到了白毛,所以手變白了。”她們笑著說:“哦,原來是這樣!”

  黃瑞靈說:“哎呀呀,5:30了,該回家了。”再看看成果,哇!採了小山一樣多的清明菜,沒轍!只有勞煩袋子了。

  886!我先閃了!回去晚了會被罵的哦!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4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這天,我和爸爸去給逝去的祖先們掃墓。

  天空下起了濛濛細雨,田野間飄起了薄薄的霧,地上溼漉漉的,我和爸爸拿著準備好的祭祀品,如:鞭炮。香。水果等……便踏上了祭祀之路,時隔365天,儘管這條路已經走的非常熟悉,但再次踏上這條路,心裡還是感慨萬千。

  走了大約半小時,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望著至滿山遍地的墳墓,心中一股莊嚴之情油然而生。找到我們需要祭拜的墳墓,我和爸爸先站著看了看,然後我開始清除雜草,這麼長的時間沒有打掃,雜草已經長滿了墳墓,我們用工具一下一下的剷除一根根的雜草,墳墓漸漸有了該有的樣子。我的身體開始發熱,額頭上也冒出了細細的汗珠,我和爸爸終於把墳墓上的草除完了。

  開始祭祀首先爸爸把準備好的水果拿出來擺放好。然後是燒紙,只是黃色的,長方形的',只見爸爸從口袋裡拿出了一張百元大鈔。我心想,為什麼拿出100元錢呢?只見爸爸把雙手放在紙上放平,輕輕地撫摸著。他把所有的黃紙全部用錢過了一遍,然後把紙分成了好幾份。只見爸爸走到墳前,嘴巴里唸叨著說:“爺爺奶奶起來收錢了。”聽完爸爸說的話,我毛骨悚然。心想,:他們該不會真的從墳裡出來拿錢吧,越想頭皮越發麻。爸爸把紙點燃後,等有了火苗,把它放在墳前,再把剩餘的紙一張一張的放到火裡。然後爸爸讓我去地裡撿一塊石頭壓著紙,不讓大風颳跑,望著燃燒中的火焰,我的內心忐忑不安。

  接下來便是祭拜祖先,雙手躺平合攏在一起,雙眼桌布再舉三個躬,這便是祭拜完成。當然,如果有必要的話,還需要跪在地上幾百。我跪在地上,雙手合十,心裡默默的唸叨:牛家的祖先保佑我們全家平平安安。

  最後一項是放鞭炮,把長長的鞭炮鋪在墳墓兩旁,我站在了離墳墓不遠的地方,而爸爸在放鞭炮,我就靜靜的注視著。

  祭祀就這樣結束了。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5

  有這麼一首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首詩句就是描寫清明的。

  我記得每年的清明我都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起上墳。今年也不例外,我早早地起了床,等待著爸爸媽媽。我又仔細的看了一下要帶去上墳的東西,那麼多的紙錢,還有手機、麻將、各種各樣現代高科技,甚至還有搖錢樹,我不由的嘆了口氣。

  我國自古就有祭祖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我們的祖先,我們的親人,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我們雖然沒有見過他們,但是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是他們給了我們的今天,難道我們不應該去祭拜他們嗎?

  我每次清明節上墳時,總有一個奇怪的問題,那就是我們燒的紙錢,上的香,他們能收到、能看到嗎?我們當然會說,肯定不會啊!可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如果是紀念祖先的一種方式的話,那麼我們是不是迷信了呢?

  祭祖,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我們繼續發揚下去吧!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6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的清明都是伴著濛濛細雨而至,它給人的感覺總是憂愁的。

  這不,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伴著濛濛細雨到來了。

  這天早上,又是濃郁的天,徘徊了一會了,感到了分外的憂愁,仍是不適宜!被爸爸拉去吃了早飯,拿起香紙,扛起鋤頭掃墓去了。

  踏著路上的荊棘,順著泥濘的小路,我們來到了老爺爺、老奶奶的墳前。爸爸把墳四周的雜草除掉之後,我在上面貼黃紙,插上香就離去了。

  眾多親人的墳前都去過了,我們又冒著小雨,準備去爺爺奶奶的墳前。一路上,花呀,草呀,我無心欣賞;鳥叫聲,蟲鳴聲,我無心聆聽,只顧著早些來到墳前。一會兒,我們到了。望著孤零零的墳墓,我不禁滿腹憂愁。待爸爸鋤完草,貼完了紙之後,我們又拿出紙錢跪在墳前,將它們全部都撒在墳上……

  雨越下越大,花草被打得東倒西歪,周圍一片都是死氣沉沉的。此情此景,使我一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想想他們生前對我的關愛,帶給我的歡樂,想到他們臨終前的遺囑,我不禁一陣惆悵,頓時淚流滿面。此時,爸爸也流淚了。雨勢並不減退,我們已經哭成了一個淚人,好久才站起來。

  這時,我看見了遠處火紅的杜鵑花。聽媽媽說,杜鵑花又稱清明花,它之所以在清明時節開放,是因為它是紀念和安撫亡靈的最佳物品。於是,我跑了過去,摘了幾束插在爺爺奶奶的墳前,希望他們都能得到安撫……

  年年都有清明,年年都有不同的憂愁。這憂愁,不是任何人都能感受到的。我向往在這雨中的憂愁,所以我向往清明節的光臨!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7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清明一個的細雨紛紛的祭祀節日,這一天大家要上山進行祭祖掃墓、吃寒食。放風等習俗。

  清明節這天家家都要上山祭祖掃墓,我們家也不例外。這天我和父母風雨無阻長途跋涉的來到山上掃墓。父親開車帶我們來到一個山青水秀的地方,我們跋山涉水來到爺爺的墓碑前,爸爸拿出鐮刀把墓確邊的在雜草砍掉。爸爸用金粉把墓碑上的字恭裝敬敬的一遍後大家一一磕頭叩道。大家懷著沉重的心下了山,爸爸把鞭炮點燃後,掃墓就結束了。

  清明節的風俗不止有上山祭祖掃墓還有吃寒食(青團)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家家都要做青團,青團作法十分簡單。把艾草煮出綠水,把剛剛煮好的綠水倒入時先準備好的糯米粉中攪拌成團團,分成一個個小份的小圓團,放入鍋中蒸熟一個個圓圓的,小小的青團就出鍋了,吃起來香香的甜甜的。

  清明節少不了放風箏的習俗,爸媽帶著放我來到溼地公園,買了個好看的風箏,風箏在空中飄飄揚揚,好似要落下一般兒不知道這風箏是不是也在訴說清明節那悲傷的心情。過了很久風箏飛起來了,我們拿出剪刀把風箏線剪短斷。這是為了放走疾病。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風俗,一定要傳承下去過他獨特的風俗讓我們學會孝敬老人、熱愛生活,我們一定要把清日節的風俗習慣傳承發揚下去。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8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懷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今天是星期五,我們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掃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長到了我的大腿,我們經過了田野,繞過了小溪,爬上了陡坡,來到爺爺的墳前。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爺爺走了,不可能再回來了,我非常思念、悲傷、痛苦。

  我們拿起掃帚,把墳的周圍掃了一遍,再用鋤頭把旁邊的草鋤乾淨,又各拿了一把黃土灑向墳頭。奶奶拿出祭品,開始向爺爺祭拜,我向爺爺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拜了拜。奶奶嘴裡嘮嘮叨叨地向爺爺訴說著什麼。我想起奶奶平時對我說:“爺爺是一個勤勞肯幹,吃苦耐勞的人”。但我已經沒有機會能看見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們掃墓結束,就要回家了。我心裡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楊柳青了,桃花開的時候,我一定會再回來看您的。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29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節氣就是按照陰曆制定的,陰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清明節就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3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3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一聽到這詩句,我便想起清明節掃墓的場景。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通常都在農曆的3月12,又名踏青節。

  早晨,天陰暗暗的,烏雲密佈,小雨濛濛的,被風一吹,似霧卻不似霧,似雨卻又不似雨。

  我坐在車裡,看著小雨點綴的窗外。“嚓”的一聲,爸爸剎了車,我們到了。大夥撐著雨傘,提著東西,就下了車。到了祖宗的墓前,只見草木覆蓋了大部分的空地,爸爸就拿著鋤頭把雜草都除掉,剩下一些小樹根就用手拔,直到變成光禿禿的一片後,才停下。這墓,是太姥姥的,當我們放上酒菜,點上蠟燭時,爸爸已經把鞭炮準備好了,放在墓前,點上火,“噼裡啪啦”的聲音便響了起來,大家在聲響中拿著香,在東南西北各個方向稍微拜一下,陰雨綿綿,雨大了點,打溼了我們的衣服,打溼了墓碑,印著的,是太姥姥慈祥的笑容。我沉思了,想起了太姥姥生前對我的好,念著我對太姥姥的懷念。接著,我們收拾了下東西,又去掃他姥爺的墓。

  太姥姥的笑容,如微風一樣溫柔,聲音如樂曲一樣動聽。這些回憶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頭。

  我在回家的路上,雨更大了,望著窗外棟棟被打溼了的房屋,如同一位老人靜坐在那,接受雨的洗禮。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32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我們一家準備去掛親。

  姑姑他們大清早就來了,我們先去小賣部買西,要買塑膠紙、紙錢和紅蠟燭。

  在差不多九點的時候出發,先去菜地。我和大哥把塑膠紙拿跟棍子勾起來,再把棍子扎進泥土裡。然後放鞭炮,把紅蠟燭點燃放到墓碑前,臘肉、雞、酒擺前邊,最後燃燒紙。我們小孩子要把手心合攏,奶奶他們唱保佑,大家排成一排在火前面拜一拜。

  去下一個目的地,還是像上回那樣重複。這次我不用扎棍子了,在觀察墓碑上的字,有一些看不清。我想起之前我和閨蜜走山路,看到墓碑就趕緊跑,好害怕,現在想想都好笑。

  回到家,吃飯時,爺爺奶奶會盛兩碗飯放在桌上,用筷子往最近的菜碗上架起來,還說是“下姥姥”。之後要拿煤球在走廊上放著,把紅蠟燭點燃放到煤球洞裡,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這樣以後再把飯倒進電飯煲裡。

  這就是我的家鄉邵陽掛親的風俗。清明節有這樣一個風俗真好,似乎不會感到寂寞了。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33

  全國各地都有清明節在門口屋簷下或門框上插楊柳樹枝條的風俗。而我們的家鄉江蘇省泰州市、興化市與其他地區的傳說略有不同。

  說的是歷史上有個叫黃巢的紅豆子造反,也就是唐末農民起義。其人武藝高強,且比較兇殘,殺人如麻。一直夢想做皇帝,這事被皇帝知道了,便在民間悄悄他傳播,“黃巢想做皇帝,殺人不眨眼,他在清明節這天,要從姓楊的身上開刀”。黃巢的舅舅姓楊,皇帝有意讓他們自相殘殺。黃巢的舅舅,他也知道外甥的殘暴,便先躲起來。黃巢的舅舅高興地說:“躲得好,躲得妙,躲得皇帝找不到”。黃巢信以為真,既想做皇帝,又不至於親手去殺舅舅。他來到一棵大楊柳樹旁,對著楊柳樹說,就以這棵楊柳樹來代替殺舅舅吧。於是,手起刀落,將這棵大楊柳樹給砍倒了。可是,這棵大楊柳樹倒下來的時候,同時掉下一顆血淋淋的人頭。黃巢仔細一看,竟是自己舅舅的人頭。原來,他的舅舅為了躲避殺身之禍,已悄悄地躲進這棵大楊柳樹的樹洞裡。他總以為能夠逃過這一劫,哪知道,外甥偏偏去砍了這棵大楊柳樹。

  事情發生後,黃巢後悔不已,於是派人去找造謠的人。找啊找,找的人來到一個村莊。挨家挨戶查詢,一家都不肯說出謠言是誰傳出來的。在查到一個叫穆林的人家時,穆林說是皇帝叫傳的,為的是要防紅頭子造反,說是紅頭髮野人,見人就殺。穆林幼年失去父親,母子倆相依為命,但穆林從小不學好,遊手好閒。其母親含辛茹苦才把他拉扯長大。有句歇後語說“穆林家媽媽——苦鬼”,可見穆林的媽媽吃了多少苦。她起早貪黑,才把穆林教育成一個孝順的孩子。來人回去向黃巢稟報後,黃巢要殺光那些不肯說出實情的人,但囑咐那人暗地裡在穆林家門口,插上楊柳枝,待第二天殺人時不殺穆林家母子倆。穆林外出回家後,看到門口插有楊柳枝,又到鄰居家看了看,鄰居家沒有,就問鄰居上午有人來你們怎麼說的,鄰居如實相告。黃連一看不好,大禍來臨,就叫左右鄰居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枝。清明節早晨,黃巢派人去殺人,按照命令不殺門口有楊柳枝的人家。到了村莊後,一看這家有,另一家也有,這個小村莊家家都有。只好回去稟報黃巢,黃巢想了想,也罷,怪就怪的是當今皇帝,與百姓無關。於是就收回殺老百姓的命令。

  清明節的風俗作文450字 篇34

  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那個要的節氣,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後來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了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了清明節的一個習俗。

  由於,清明節是在鄉下不能在家裡過。在家裡,吃上那平時吃不到的的清明果,那可真是佳餚啊!而且和家人一起去鄉下掃墓(踏青),給死去的故人請安,給他們拜年,送上家中做出來的佳餚——清明果讓他們保佑我的學習更好,學業成功。

  清明節這一天,我們全家人在一起決定回鄉下去給奶奶掃墓。我立即拿來自己家裡做出來的清明果,拿來一個籃子在下面鋪了一張乾淨的報紙,然後小心翼翼的把清明果平鋪在裡面,以免發生一想不到的“事故”。最後,我把籃子放在車子的後備箱中。一切準備就緒,我們全家就坐上了車子。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車子不停的顛簸,這時我想起了後備箱中的佳餚非常擔心,心急如焚。我叫爸爸開慢些特別是有坑的地方。我們就慢慢悠悠的坐車,就像老牛拖慢腿。

  經過,半個小時的顛簸,我們終於到了奶奶的墳前,我拿出清明果放好,拿香深深的鞠了一個躬,拜了幾拜。給奶奶請了安,對她行完了中華民族的禮儀以後,就拿出鞭炮“劈劈啪啪”的響了起來。那聲音震耳欲聾,就像天上打雷一樣。把弟弟嚇的嗚嗚大哭起來,後來我又默默的在墳墓前許願“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學習快些進步,全家生活快樂,身體健康”。

  現在,每逢清明節的時候,我們這裡的老百姓依然保持著這裡的民風民俗,掃墓,踏青這些活動還在繼續。清明節是個獨具特色的節日。它將永遠流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