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陶淵明> 陶淵明詩歌的風格

陶淵明詩歌的風格

陶淵明詩歌的風格

  引導語:陶淵明的詩用質樸清新的“田家語”寫平淡自然地“農家事”,獨有一番韻味。細細品味,又有一種醇厚雋永的神韻,使得情景理得以渾融,更有充實、豐腴的內容。下文是有關他的詩歌的風格分析材料,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陶淵明是生活在東晉末年的一位偉大的詩人,在他的家裡祖父和父親都曾經做過大官,年少時候的陶淵明深深地受到了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於是就有了一種“大濟蒼生”的雄心壯志,可是美好願望的實現卻總是伴隨著重重的困難。因為他是身處於封建社會時期的偉大詩人,在當時社會門閥士族制度的限制是非常嚴重的,這就使得出身於庶族的他受到了嚴重的排擠和打壓。即使是到了二十九歲時做官,也僅僅都只是一些有名無實的小官。因此陶淵明的這種“大濟蒼生”的雄心壯志想要得到實現,就必定是困難重重了。可是陶淵明卻有著一種不願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這就使得身在仕途的他在面對達官顯貴時感到心力交瘁。在受到重重打壓之後,陶淵明就決定在他四十一歲時棄官歸隱,以另外一種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性情走完自己的餘生。在歸隱後的生活中,陶淵明用田園寄託他的人生理想,寫了不少的田園詩。他把農村的田園風光融入到自己的詩作中,以一種高遠脫俗的思想意境和才能,形成他自己獨特的詩歌風格。

  一、“質而實綺,癯而實腴”來源

  西晉時期的文人們都是:“雕琢綺麗之風盛行”。因為在當時是“玄言詩”

  籠罩著整個詩壇,而“玄言詩”是以著重表現玄理為主的,題材一般都偏狹專門。而正是在這樣一個玄言詩的雕琢綺麗之風盛行的時代中,陶淵明就以一種嶄新的,前所未有的詩歌風格屹立於當時的詩壇。在他的田園詩中內容甚是平淡自然,而語言卻有一種本色質樸的藝術風格,值得我們去深深的品味、理解。

  我們把陶淵明稱為我國山水田園詩的鼻祖,對他的這種稱呼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一定的依據。從古到今世人對陶淵明及其詩的評價極多,如:元好問《論詩絕句》稱陶詩“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①。這並不是隨便說說的,這正是他的詩歌中所體現出來的。正如他在《飲酒詩》其五中寫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②初次讀來毫無一丁點兒華麗詞藻的堆砌,只是一種平平淡淡的描寫,但是卻在這種很天然的語句中可以讓我們從中看出作者的一種很平和的心境和作者的那種對於大自然真誠的熱愛。這也正是作者基於真真實實的田園生活而超脫出來的一種高於真實生活的藝術真實。然而這種清新自然的味道也正是陶淵明詩歌的“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真實寫照。鍾嶸《詩品》列陶詩為中品,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③。這也正是基於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而言的,他的那種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品格,使得他在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中無法繼續苟活,於是就選擇了歸隱的生活,他的隱逸生涯可謂是古今第一人。因此此稱呼對於陶淵明而言真是當之無愧的。蕭統在《陶淵明集序中》讚揚道:“其文章不群,辭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橫素波而旁流,幹雲霄而直上。語時事則指而可想,論懷抱則曠而且真”④。

  這句話無不真實的再現了陶淵明詩歌的總體特徵,平淡自然、質樸清新、意蘊深遠。他的詩總是以其平實的詩句,將美麗的大自然與自己的內心真正的融為一體,從而達到了一種情景理的完全渾融,為陶淵明的詩歌增添了無數的光彩。蔣燻在《評陶淵明詩集》卷二中說:“直是口頭語,乃為絕妙詞。極平淡,極色澤”⑤。這裡說是口頭語,只是因為陶淵明的詩句平淡易懂,與田家語言相互融通,讀來朗朗上口,更便於直接理解,沒有濃墨重彩的去修飾,這也正是他詩歌的“質”與“癯”之所在。“絕妙詞”正是所說的他的文章一經作者將平淡之片語織入詩,便顯得那麼的與眾不同,有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絕妙可以看出其文章的“綺”。“極色澤”也就是內涵之豐富,意蘊之深厚,這也正是它詩歌的“腴”之所在。劉克莊所評價的陶詩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⑥。外枯就是在表面上看起來是毫無色澤很枯瘦的,就如剛經過寒冬的樹木,整個看起來都是枯萎的,毫無一點兒生機,一點兒綠色的生命力。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樹木之所以會在春天再現生機

  活力,是因為它的內心並沒有如同表面一樣枯萎,而是內心充滿生機活力的,正如陶淵明的詩歌一樣意蘊無群。雖看似平淡卻有著無限魅力。後來蘇軾評價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真可謂評價最中肯⑦。

  二、“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含義

  “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是蘇軾對於陶淵明的詩歌最為中肯有力的一種評價。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評價完全是由於陶淵明的詩歌與當時文壇的主流趨勢是不相同的,他有著自己獨特的一種風格。他的詩歌是沒有追求字句的過分修飾,就和他本人不隨俗的高尚品格是一樣的。他詩歌的風格真可謂是獨樹一幟的,也充分的體現了他的個性特徵。從他的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他有著豐富的生活感受,並以此來表現自己高遠的思想意境。蘇軾會這樣評價陶淵明還是因為,蘇軾和陶淵明兩人有著相同的人生經歷,不僅官場失意,而且貶官又基本相似,甚至於蘇軾是瞭解陶淵明最深的一個人。在蘇軾的心目中,陶淵明的詩歌無疑是達到了文學作品中最高的一種境界——絢爛歸之於平淡,此時的平淡並非是真正的平淡,而是一種絢爛之極的平淡。“質而實綺,癯而實腴”就是說在極其平淡之中卻蘊藏著無限的風采,質樸無華之中又蘊含著深厚的情味,這也正是這種絢爛之極的平淡。其中“質”“綺”主要指的是詩歌的語言方面:“質”指的是語言質樸、平淡,極易理解,毫無修飾,多為“田家語”;“綺”指的是語言很華麗,這裡所說的華麗並不是說語言經過修飾的矯揉造作之美,而是前面所說的質樸平淡的語言之中所流露出的一種極其平淡的華麗,是看似平淡,實則語言充滿色彩。

  “癯”“腴”主要指的是詩歌的內容方面:“癯”指的是詩歌的內容乾瘦,不充實,給人的感覺就是簡單無條理的,讀來肯定也沒有多少意思;“腴”指的是詩歌的內容很豐腴、豐滿,一點也不骨幹,意蘊非常充實。如果真以前面所說的內容很乾瘦來理解陶淵明的詩那真是大錯特錯了,陶淵明的詩歌是初次看起來內容很乾瘦,什麼意思都沒有。但是,當你細細的讀來,仔細的分析,你就會感覺到它的不同之處,那是一種乾瘦之中又蘊藏有無線思緒的詩作,它需要慢慢的去品味。陶淵明的詩歌即使是文學功底較低的人讀來也會毫不費力,這也正是陶淵明詩作的一大特色,他善於提煉語言,但卻又看不出任何一點修飾的痕跡,他能從當時的主流傾向中脫穎而出,可見其能力真的很不一般。正如鍾嶸《詩品》中所說的“其詩亦如其人,淡泊而有雅韻,素樸而有深意,外質內秀,似俗而實雅,往

  往直抒胸臆,不假雕飾,語言樸素,卻有如天籟,呈現出一種自然簡約的本色之

  ⑧美。”總體來說陶淵明的詩歌呈現出了一種平淡之中見警策,樸素之中又見綺麗的獨特的蘊味。陶淵明的田園詩也正是以這種淳樸自然的田園生活為所描寫的物件,以一種少有華麗辭藻的描寫手法,表現出了一種高遠脫俗的藝術境界。

  三、陶淵明田園詩中的“質而實綺,癯而實腴”

  (一)陶詩的“質”與“癯”

  1、平淡自然的“農家事”

  陶淵明由於看不慣爾虞我詐的官場生活,於是就選擇了歸隱,在歸隱後他就一直生活在農村而且又與農民為友。他曾經親自參加了農業生產勞動,親身感受了人民疾苦。在他的詩中所描寫的也都是農業生產生活之中的一些平凡瑣碎之事。詩中出現過的景物、事物、人物等幾乎都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易見的。他把淳樸的田園生活和純潔的田園風光描繪的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如其詩《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⑨

  這首詩正是寫了陶淵明在初歸田園時的歡快情景。他之所以歡樂是由於他終於擺脫了“塵網”的束縛,再次迴歸到了田園中,而此時的所見所聞,是真正令他感到了心曠神怡,從而忍俊不禁發出了一種“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⑩的感嘆。在詩的第一部分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描寫的詩人的本性就是非常熱愛大自然,偶爾誤入仕途的羅網之中,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詩人的本性與境遇的矛盾。詩中的“魚”、“鳥”本來就是自然之中的常見之物,在這裡作者藉此作比來寫自己的思念歸隱之情,是內心的一種真實的表達。在接下來又描寫自己歸田後守拙開荒,又親自參加農耕的生活情景。所有這些都是農家日常生活之中的常見之事,也是淳樸平淡的田園生活。在詩歌第二部分中的“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雞鳴”等詞語,也都是田園日常生活之中不可缺少的靚麗風景,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及景物中卻讓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恬靜又

  美好的農村田園生活的場景。也使我們從中感受到了詩人的愉快心情。在“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11這兩句中,我們依稀可見的是到處散落的村舍,飄著的裊裊炊煙,以及深巷中的狗吠以及雄雞的不停蹄喚等,種種情景以大自然中獨見的特色形成了一幅淳樸寧靜而又充滿情趣生機的`農村生活圖景,這也正是純潔的田園風光。陶淵明將這些普普通通而又平淡無奇的“農家事”放在詩作中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很乾瘦,在初次讀來僅僅只是感受到了作者在敘述農家生活,但細細品味,其中卻有著一番很獨特的韻味。其實這也正是陶淵明詩歌中“癯”的表現,內容也僅僅侷限於農家生活,使人感覺到索然無味。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枯燥乏味的農家事,才更讓我們感受到了陶淵明對於田園生活的真正的熱愛,從而也看出了當時腐敗的黑暗的社會現實生活。詩人本就是厭惡於這種官場生活之中的明爭暗鬥,因此而選擇了歸隱田園的生活。詩人在詩作中將田園生活描寫的更加的形象具體、生動可愛,而將官場卻比喻為“塵網”“樊籠”等,從而更加激起了人們對於汙濁的仕官生涯的厭惡,和對淳真自然的田園生活的無限熱愛。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農耕生活中的異常艱辛,這也就是田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工作。詩人親自參加農耕生活,每天都是早出晚歸,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莊稼能有一個好的收成,然而卻總是不能事隨心願。儘管詩人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可是結果卻依舊還是“草盛豆苗稀”。這也許就是他初次歸隱田園,而對農業生產生活勞動沒有任何的經驗,才會導致了這樣的結果。可幸的是,詩人並沒有因為此事而感到氣餒,而是非常珍惜、喜歡這種自食其力的生活,唯恐不能如自己的心願。詩人感受到了這種農村之中的日常生活之美,從而發出了一種對於勞動的讚美和對於田園生活的樂趣的深深感嘆。詩人在作品中所取材的躬耕生活的素材也正是“癯”的表現。這些普普通通的農家日常生活場景中,沒有一絲一毫的矯揉造作之美,卻真正以其平淡、清新、自然之中顯見真情。

  2、質樸清新的“田家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雕琢綺麗之風盛行的時期。然而在陶淵明的田園詩歌中卻是很難找到這種奇特的形象描寫、華麗的辭藻形容。他的田園詩很少在使用形容詞等描述性詞語,所寫的詩句讀來都是明白如話的,都是如實的描寫自己的所

  見所聞和所感,讀來都是極為平淡自然的。正如《歸園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13等詩句中,“方宅”、“草屋”、“榆柳”、“桃李”、“狗吠”、“雞鳴”等這些詞語,都是接近口語的一些文學語言,也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之中常見的口頭語的表達形式,但是這些詞語一經過詩人組織入詩便馬上就成為了一個完美的故事。我們看到的是一位田家“老農”在欣喜歡快地介紹著自己的田園生活環境,完全就是娓娓而談,毫無一點兒矯揉造作之美,詩歌的語言也極易平實、易懂、通俗,但是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派生機勃勃的田園景色。這就是一種“無一修飾之詞,而其間有無窮妙味”的寫法,恰恰體現陶淵明詩之真面目。14

  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作當中,其詩句都是簡約通俗的,絲毫沒有一點點誇飾虛浮之詞。雖然這些都僅僅只是些極其普通的“田家語”但卻都是一些經過作者的高度的藝術提煉出來的一種爐火純青的“田家語”。在這些平淡無奇而又意蘊深厚的語言之中,都有著極其豐富的形象。無論是在自然風光還是社會生活的描寫上作者都是以日常現實生活為基礎的。詩人在詩作中所使用的通俗、簡樸、精煉的語言無不給人以一種十分自然、親切的真實的美感。如“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凱風因時來,迴飆開我襟。”(《和郭主薄》其一)。15這是作者在寫他夏日裡恬適的生活環境。僅僅一個“貯”字這個看似很平常的字眼,就在這裡使用的卻是極為的鮮明生動,就彷彿這個清幽涼爽的林蔭是可以貯存起來似的,更是隨時就可以汲取的清泉似的。然而此時南風也是很體貼人意的,它及時的吹來揭開人的衣襟。這些語句讀來自然生動,並且不難理解,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田家語”,但它給人的感受卻是那樣充滿色彩。“有風自南,翼彼新苗”一個“翼”字,使我們清晰的看到溫和的南風撫愛著欣欣向榮的禾苗的景象,16作者也只有經過在田園生活之中的親自體驗才會感受到這些美景的真實存在,從而也只有真正融入到農村生活之中,才能真正的使用“田家語”。正是陶淵明的這種純淨的去盡華麗修飾的語言,才真正的體現出其詩作中的“質而實綺”的“質”的特點。因而這種簡單純淨的、質樸無華的、天然去盡雕飾的純淨美,也正是陶淵明詩歌最大的特色。

  3、真樸曠逸的“田家情”

  從陶淵明的田園詩歌中,我們不難發現它的真樸。說它真樸是因為詩歌的取材,詩歌僅僅取材於農村田家生活。但對於陶淵明來說這種鄉土田園並非暫時的

  居住場所,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生存的空間,是作者的靈魂與肉體的永遠的棲息地。他把自己完全真正的融入到田園生活中,而他的田園詩歌就是他生活狀況的一種真實的寫照,也是他人生理想的又一種表達方式,這也是他田園詩的真之所在。說它質樸是因為他詩歌的語言易懂,一反當時的主流趨勢。但這並不影響人們的閱讀,相反的是,正是這種簡單易懂的獨具特色的風格才會使他的詩歌更加具有魅力。

  陶淵明的田園詩真實的描述了他所生存的環境,以及在這期間的所見所聞。但這並不是他的真正目的,他只是把田園當做了一種理想的寄託,所以他所描寫的生活場景並不全是當時人們的真實社會寫照,多多少少增加了自己的主觀情感。他的田園詩歌給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平淡質樸。這和他詩歌的內容與語言是分不開的,他的田園詩歌主要的內容就是農村平淡的田園風景、農村的日常生活場景和他在這種環境中生活所形成的一種恬靜的心境。而種種這些情景都是作者透過質樸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實自然的再現出來,讀來毫不費力,就像迴歸到了大自然的懷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