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的練習題

桃花源記的練習題

桃花源記的練習題

  《桃花源記》寫作年代大約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於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願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下面是桃花源記的練習題,和小編一起看一下吧。

  一.解釋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2)未果,尋病終( )

  (3)阡陌交通( )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5)無論魏晉( ) (6)處處志之( )

  (7)屋舍儼然( ) (8)阡陌交通( )

  (9)便要還家( ) (10)乃不知有漢( )

  (11)不足為外人道也( ) (12)漁人甚異之( )

  (13)悉如外人( ) (14)桑竹之屬( )

  (15)怡然自樂( ) (16)不足為外人道也( )

  (17)欣然規往( ) (18)豁然開朗( )

  (19)鹹來問訊( ) (20)餘人各復延至其家( )

  二.判斷。

  1.下面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漁人甚異之(異:認為……奇特非凡) B.無論魏晉(無論:不要說)

  C.處處志之(志:記住) D.尋病終(尋:不久)

  2.下列各組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欲窮其林 其人端視容寂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猶魚之有水也

  C.不復出焉 萬鍾於我何加焉

  D.乃不知有漢 乃重修岳陽樓

  三.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2)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3)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4)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5)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6)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8)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9)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10)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12)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四.內容理解及拓展延伸。

  1.本文的作者是 (人名), (朝代)詩人。

  2.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概括)

  3.文中體現“村中人”熱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② 。

  4.選文第①段中.作者虛構了一個怎樣的理想社會?

  5.本文包含許多成語,至今仍然使用的有:

  如世外桃源

  6.“我們來到大新名仁田園,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遠離喧囂,陶醉在這優美的山水田園之中。”句中“世外桃源”來源於“桃花源”的故事,在這裡比喻什麼?

  7.選段中與陸游詩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個成語是 ,源於本文且借指不受外界影響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的一個成語是 。

  8.從選段中可以看出陶淵明所向往的是怎樣的一種理想社會?

  9.漁人把桃花源中的秘密告訴了外人,對此你有何看法?

  10.作者描繪了一個怎樣的“世外桃源”,請結合選文作答。

  11.本文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儒家、道家思想,請選擇其中一“家”作簡要說明。

  12.文中說“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聯絡全文,說一說桃源人為什麼“嘆惋”?

  13.離開桃花源時漁人“處處志之”,再來尋找的人劃“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14.本文演繹出的一個成語是什麼?本文寄託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15.請就文中所描繪的桃源生活,談談你的看法。

  16.緣溪而行的漁人忽然看到美麗靜謐的桃林,此景激起了他極大的好奇心,並讓他產生了窮盡桃林的願望。請從文中找出這處景物描寫。

  17.漁人穿過山洞,眼前豁然開朗,展現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請你談談漁人從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

  18.盛世少有隱者。面對當時的社會,作者在不苟且、不同流、難釋懷的複雜情感下,隱居山林並描繪出儀真儀幻的“桃花源”。請你說說作者創作此文的目的是什麼?

  19.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桃花源裡,沒有剝削和紛擾,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歡樂,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形象體現。

  B.在聽了漁人對外界的介紹後,桃源人嘆惋不已,從上下文推知,他們發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時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漁人不要把這裡的情況告訴給外界,目的是希望遠離戰亂和苦難,永不受打擾,繼續享受這寧靜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繪了桃花源裡一幅鮮活的人間生活的圖景,又極力表現它的似有似無。尋覓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20.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其實並不存在,他這樣寫有什麼用意?

  21.千餘年來,中國的讀書人,一直把桃花源當成一個洞天福地。這是為什麼?

  22.文中寫到“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請你遊說村中人為什麼“皆嘆惋”?

  23“老有所終”“幼有所養”是“大同社會”的特徵之一。在選文中,哪一句話具體描繪了這樣的生活畫面?

  24..根據本文內容,恰當選用文中的四字短語填空。

  武陵漁人“忘路之遠近”,發現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進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麼“□□□□”。離開桃花源時,他“□□□□”,但再來尋找時還是“□□□□”。

  25.從第②③段對桃花源的描寫可以看出,桃花源讓作者嚮往的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

  26.請用簡潔的文字補充下面對“漁人”行蹤的概括:

  發現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離開桃花源→ 。

  27.“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會理想,請談談你對作者這一社會理想的積極意義的認識。

  28.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第一段著眼於“異”字,為下文描寫更令人驚異的桃花源作了鋪墊。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點,無論是寫桃花源人們的生活環境還是寫人物的交談,都有一些生動可感的細節,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人。

  C.文中真實地描繪了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場景,生動地展現了一個人人勞作、生活安定、風氣淳樸的現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