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陳爐古鎮散文隨筆

陳爐古鎮散文隨筆

陳爐古鎮散文隨筆

  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同學在一起小聚,無意間談論起陳爐古鎮的事,我只是默默的聽,沒有去回答他們的問題,讓我顯得很尷尬。久居銅川近五十年,竟然沒有去過,真是遺憾。好在其中還有一個同窗也說沒有去過陳爐,這樣的尷尬局面才得以緩解。為此,我下決心一定去陳爐鎮看看。

  今年六月最後一天,星期日。早上起來的時候已經是烈日高照了,陳爐這個地方始終在我的腦海裡遊蕩。和同學小聚回來,我就在網上把陳爐古鎮粗略的查看了一下,原來是這樣啊,很讓人驚訝。今天就去認識一下陳爐古鎮。

  我從耀縣出發,騎摩托車沿210國道北行。車行至銅川火車站南站後,便駛上了銅陳公路。陳爐古鎮位於陝西省銅川市東南15公里處,屬於銅川市印臺區管轄。地形為土石低山樑丘陵地貌,平均海拔1200米。當我停車佇立在陳爐古鎮遠處眺望的時候,我驚呆了,陳爐古鎮就坐落在四面環山的大山坳裡。東、南、北三面高,西面低,底部相對平坦,很像一個窯爐。除了西面沒有人居住外,其它三面一層層、一排排都住滿了人家。陳爐古鎮

  走進陳爐,人們都會詫異這裡的牆,那是一道道用陶瓷罐罐壘砌的“罐罐”牆。依地而築的窯洞,即是住所,又是制瓷作坊。通往陶戶(這裡的人種田的很少,大部分都是以製作陶瓷為業,所以稱為陶戶)家的小路,路面都是用不同顏色的陶瓷片鋪成。雖說是小路,小車也可以過去,為得是讓遊客的車可以開進來。自打把陳爐列為國家名鎮,現在的陶戶,不是單一的製作瓷器,也開發了旅遊服務,吃、住、遊玩一條龍服務。他們的大門上方懸掛著“陶家樂”的字樣。你可以到製陶作坊裡,親手去製作你喜歡的各種陶器,感受一下手工製作的樂趣。你的思想也可以透過陳爐古鎮的時光隧道,把你帶到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感悟古代陶瓷藝人的心情。雖然兩手泥巴,可是你的心是舒暢的,感情是快愉悅的。

  “為什麼叫陳爐,難道和姓陳的某個家族有關係嗎?”我問“陶家樂”的主人。主人一聽,很是驚訝,連忙說道:“不是,不是。看起來和姓陳的有關係,其實沒有。”我不解地看著他。

  “陳,就是鋪開,擺放,陳列的意思。在宋朝的時候,這裡到處都是燒製陶瓷的爐子,一個挨著一個,很是壯觀,與陳姓是沒有聯絡的。咱陳爐鎮為什麼這麼有名氣?就是因‘陶爐陳列’而得名,因陶瓷而留名。它是咱陝西乃至西北最大的製陶窯場,它被譽為‘東方古陶瓷生產活化石’……”

  我靜心地聽著。

  “陳爐鎮的誕生,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必然。最早的耀州瓷產於現在的黃堡鎮。目前考古發掘證明黃堡鎮陶瓷燒造歷史最早在唐代,北宋耀州窯是最紅火的時候。為什麼後來逐漸遷移到陳爐鎮呢?眾說紛紜。可能是當時的規模很小,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罷。瓷器不是什麼土都可以燒製的,它是一種專用土,化學上把這種土稱作高嶺土,我們當地人把它叫做坩子土。黃堡是沒有坩子土,當時交通不便,只能靠騾馬的馱運來完成這項任務。隨著黃堡鎮陶瓷業的發展,似乎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於是,在唐朝中葉的時候,已經有很多製陶藝人開始在盛產坩土的地方燒製瓷器,大大減少了運輸的成本,這就是立地坡和上店兩個地方。在這兩個地方,現在依然可以看到古井、古寺古窯址,尤其是金元明清的瓷窯窯址。陳爐鎮就在這兩個地方的中間,這裡的坩子土比立地坡和上店的都好,所以陳爐鎮的窯爐日漸增多。

  “黃堡鎮的制瓷業在宋朝的時候達到鼎盛,後來很快衰敗。陳爐鎮的爐火燃燒了一千多年,直到今日還在燃燒。一會你們可以去看看。我們陳爐鎮燒製的瓷器,都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其製品有碗、盤、盆、罐、瓶、壇、燈、盒、爐、缸、甕……太多了。我自己都不能說清楚陳爐鎮到底燒製了多少種瓷器。陳爐最有名就是燒製的大老碗,個頭大的驚人,比我們家的小盆還大,白底蘭花甚是漂亮。假如你把它擺在家中的几案或書架上,會給你的居室增添幾分文雅的情趣。很多文化人、喜歡瓷器的人臨走的時候都會買上幾個,正是因為老碗的碩大無比,送朋友是最好的禮物,高雅而不俗氣。青花大老碗只有咱陝西陳爐鎮的窯爐燒製,全國僅此一家……”

  “陶家樂”的主人如數家珍地給我們幾個吃飯的客人講著,眉宇間露出一種自豪的喜悅。他說的這些,大都是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我見過不少。只有陝西人的大腦裡有“大老碗”的概念,我們平時吃飯用的大老碗和這種青花大老碗是兩種形式,因為碩大,所以不能用手端著,它現在已經成為了工藝品。你會捨得把它拿來盛飯嗎?不會的,因為它太漂亮了……陳爐的陶瓷以圖案古樸渾厚,民間氣息濃郁而著稱。陳爐燒的老碗、蒸碗、攪盤,人們都要用它;陳爐燒的黑釉敦子,人們用它灌油、灌醋、灌醬油;陳爐燒的大缸大甕,人們用它裝糧食、盛水。可以說,陝西關中人的生活離不開陳爐燒的.瓷器。

  今天的陳爐,已經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鎮,它對於每一個有文化人的吸引力那就是陶瓷。作為繼黃堡以後的東方陶瓷古鎮,陳爐是一個大概念,它包括了立地坡、上店等周邊的所有古窯場。

  到陳爐旅遊,首先要看當地人家的庭院。陳爐人家的庭院最大的特色是窯洞和院牆。陳爐人生在窯洞,長在窯洞,生活在窯洞,勞作在窯洞;窯洞裡有陳爐人的愛,也有恨;窯洞裡有陳爐人的快樂,也有苦悶;窯洞是陳爐古鎮人心靈的世界,也是陳爐人陶瓷世界的心靈。每一排有三孔窯洞,窯洞前面有廈子房,廈子房一般不住人,然後把窯洞前三面圍起來,形成一個獨立的院落,一個家庭世界就成立了。走進窯洞,家家的陳列和擺設大致都差不多。一個可以睡下七、八個人的大火炕,佔據了窯洞裡面很大的地方。炕的對面是一張桌子,桌子的兩邊分別各擺放著一把椅子;桌子上只有一套茶具,桌面上顯得很整潔;茶具是專為自己燒製的。火炕的那一頭,就是面向窯洞後牆的地方,灶臺和火炕緊緊的連在一起。冬天在這做飯,炕也就自然的熱起來。窯洞的最裡面,擺放著衣櫃和麵櫃。陳爐人喜歡吃麵,所以家家都有一張碩大的案板,平平的擺放在窯洞裡。還有一個就是陳爐人引以自豪的大缸,裡面裝滿了水。好多年前的火炕都是土炕,夏天易生跳蚤。現在的炕完全變樣了,四周都是用瓷磚拼對而成,令人清新整潔。為什麼現在陳爐人還喜歡居住窯洞呢?有些人只知道冬暖夏涼,這隻能算說對了一部分,主要是和陶瓷有著密切的關係。

  陳爐人做碗都在窯洞裡,泥汰盡洗潤,就拿到窯洞裡和泥,拉坯、成型、晾乾、刻花,一道道工序都是在窯洞裡完成後送往窯爐,給泥土以火,給泥土以生命,一件件陶瓷作品就完成了。窯洞裡的溫度變化不大,對成型的泥坯不能暴曬,需要陰乾,窯洞是最好的地方,這可能就是陳爐人喜歡住窯洞的緣故吧。

  陳爐人庭院的圍牆,都是用罐罐圍砌起來的,這些罐罐都是燒製報廢的。從一個個窯院前走過,從一條條小路蜿蜒而上,在一層層參差的窯洞前徜徉,在一處處蒼崖碧樹前駐足,那一堵堵、一圈圈造型各異的罐罐牆,就像一幅幅油畫展現在你面前。罐罐牆是裸體的,不需要裝飾,沒有人為塗抹的色彩,但在人們的視覺裡,是那樣的完美和諧,沒有一絲的羞澀感,更加體現了秦人的粗獷和豁達。罐罐壘牆是陳爐人的發明,於是罐罐牆就成為東方陶瓷古鎮陳爐的一個特色。走遍華夏大地,只有在這裡可以看見這奇妙神奇的景觀。陳爐人的確很聰明,他們不但用罐罐壘砌牆院,還用廢棄的瓷片鋪設小路,曲徑通幽,很是優雅;鋪就的大道,車馬皆宜,既美觀又方便了陰雨天行人的出行。家家的窯頂上都有罐罐的風景。在陳爐陶瓷廠的護坡上用費瓷片拼對的四個大字“美在陳爐”,看罷,讓人思緒萬千……只有親自到陳爐古鎮,你才會看到這樣的風景,如果憑你的大腦去想象,你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想象地到的。古鎮以外的人是不會知道古鎮的奧妙,你最好還是親臨陳爐古鎮。

  當夕陽西下,我仍站在遠處眺望古鎮的時候,古鎮變了。在夕陽的照射下整座山鎮由於陶瓷色彩的相互映襯,籠罩在一片五彩斑斕的光芒中;到了夜晚,燒製陶瓷的爐火格外豔麗,將整個古鎮映襯的神秘妖嬈。

  近二十年來,在現代工業產品的衝擊下,陳爐鎮的制瓷業一度蕭條,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年紀大的“匠人”相繼去世,使得流傳了一千多年的傳統陶瓷技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危機,急需搶救。希望“爐山不夜”的美景能繼續下去,讓我們的子孫後代也可以看見古鎮陳爐的神韻。

  陳爐古鎮在地圖上雖說是一個很小的地方,但是,其內涵、知名度和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它自身。它是古陶瓷的活化石;它是我們北方陶瓷歷史的發展和見證;它是留給後人的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它讓我們也看到了秦人的聰明和智慧。

  祝願古鎮陳爐的爐火越燒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