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魯迅> 魯迅風箏課堂實錄

魯迅風箏課堂實錄

魯迅風箏課堂實錄

  風箏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小編收集了魯迅風箏課堂實錄,歡迎閱讀。

  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與資料對比閱讀,多角度探究解讀課文意蘊 ,理解本文的主旨。

  3、透過文字走近魯迅。

  教學難點:

  1.揣摩文中艱深難懂的語句,理解其深刻內蘊。

  2.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課前準備:

  1.   佈置預習:反覆讀課文,藉助工具書疏通字義。

  2.   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3.   可從網上查閱魯迅的資料,初步瞭解。

  課程預設:

  一.匯入

  師:上課,同學們好!

  生(齊):老師好!

  師:請坐。(背景音樂)昨天,老師去蓮花山公園,不經意地抬頭一看,你們知道,我看到了什麼?

  生(齊):風箏。

  師:對,滿天的風箏啊!各種各樣的風箏在天上飛,老師一看啊,心情無比地好。你們喜歡放風箏嗎?

  生(齊):喜歡。

  師:誰放過風箏?

  生:我放過。放風箏的時候風小時很難放,風大時才能夠飛起來,

  師:讓你有了一種體驗。

  生:嗯,蠻有技術含量的。

  師:其他同學呢?

  生:我也放過風箏。當把風箏放高時我很有成就感,很滿足。

  生:當你看見風箏在天上飛時,就像你自己在天上飛一樣,才知道,什麼是自由。

  師:這時候巴不得自己也變成——

  生(齊)風箏。

  師:誰小時候最喜歡放風箏?

  生:我。

  師:現在看到風箏,能讓你回憶起什麼?

  生:我小時候最喜歡和我爸去放風箏(靦腆地笑)——很快樂!

  師:有了一種快樂的體驗。我們小學學過一首詩,清代高鼎寫的《村居》,記得嗎?

  生(齊):記得。

  師:寫的就是放風箏的事情。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好不好?

  (課件出示生古詩,生齊讀)

  村居  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師:好一幅陽光明媚,柳絮紛飛的春天景象,你看,活潑的兒童舒臂牽線,對放風箏的急切與期待躍然紙上。從古代到現在,風箏似乎總能帶給人舒心娛情的快樂和對於童年永遠美好的記憶。今天,我們一起來閱讀21課《風箏》,看看它帶給魯迅的又是什麼。(板書“風箏  魯迅”)

  二.揭題

  師:《風箏》選自魯迅先生的哪一部作品集?

  生:《野草》(師板書“《野草》”)

  師:對《野草》瞭解嗎?

  生:我覺得這本散文集很難懂,一直都讀不懂。

  師:你讀了幾篇?

  生:兩篇。然後就讀不下去了。

  師:魯迅說過,這是寫給他自己看的。

  師:你看的懂嗎?

  生:不太看得懂,有點內涵,如果細細品味的話,有很深刻的涵義。

  師,有很深的涵義,是什麼?

  生搖頭。

  師:確實是這樣的,《野草》這部散文詩集是魯迅先生所有作品中最晦澀難懂,為什麼呢?魯迅自己就說(出示課件):

  “大抵僅僅是隨時的小感想。因為那時難於直說,所以有些措辭就很含糊了。”(《野草》英譯本序)

  還在1934年10月9日致蕭軍的信中寫道:

  “我那一本《野草》,技術並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到了許多釘子之後寫出來的。”

  你們結合這兩段話,想一下,什麼事情,是“難於直說”的?

  生:應該是關於家庭的一些私事吧。

  生:對待感情的一些內心想法。

  生:還有藏在心中的一些秘密。

  師:有了秘密難於直說,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嗎?

  生(不好意思地笑):有過。

  師:你會採取什麼方式表達?

  生:多聽聽音樂,然後唱唱歌,發洩一下。

  師:就是另外換一種方式,不把真正的秘密洩露出來?

  生:對。

  師:都說的挺有意思的。你們知道《野草》為什麼寫得這麼晦澀難懂嗎?

  生:因為說過是寫給自己的,所以就寫得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

  師:同學們(剛想說話,另一學生舉手),你有什麼看法?

  生:我覺得是有一些感受想把它記錄下來,但是因為不能傾訴,只能委婉地寫下來。

  師:大家都談到了可能《野草》想表達的絕對是魯迅(停頓),怎麼樣?

  師、生(齊):個人內心感受的。

  師:《野草》寫於1924年9月到1926年4月,這一段時期呢,是魯迅人生歷程中最痛苦,最“苦悶”和最“彷徨”的時期,而恰恰這個時候,他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許廣平,他的學生,相遇並且相愛了。為什麼“苦悶”?為什麼“彷徨”?為什麼“難以直說”?我想你們猜到一點了吧?

  生思考、靜然。

  師:能不能猜到一些?

  生(部分回答):能。

  師:下面讓我們翻開課本第110頁,我們來仔細地閱讀文字作品,來咀嚼咀嚼裡面的奧妙,看看《風箏》能不能告訴我們一些什麼?

  三.感受

  師:這篇文章你們讀了幾遍?

  (生陸續回答)

  生:兩遍

  生:一遍

  生:三遍

  師:講述了一件什麼事情?

  (生紛紛各自說)

  生:他看見弟弟躲在小房子裡做風箏,然後他把弟弟的風箏給砸爛了,事後覺得很愧疚。

  師:還有沒有同學要補充?

  生:他自己認為放風箏是不好的行為,是沒出息的孩子才做的,然後有一次他看到弟弟在悄悄地做,便非常的憤怒,便毀了弟弟的風箏。後來他看到了一本書,知道了“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後,非常後悔,他想彌補自己的過錯,就做了一些補償的事——送他風箏勸他放,可是他們都已經年紀大了;他又想祈求弟弟的寬恕,希望他弟弟說“我可是毫不怪你啊,”可是呢,他弟弟卻說,“有過這樣的事嗎?”

  師:這位同學把整個事件比較詳盡地複述了一遍,哪位同學嘗試一下用概括的語言來說一說?

  師:作者魯迅他不喜歡風箏,也不給弟弟放風箏,然後破壞了弟弟的風箏。

  師:破壞?你覺得用哪個詞更合適?

  生(齊):毀壞。

  師:是發生在現在的事情嗎?

  生:不是,是過去的事情。

  師:已經成為魯迅先生的——

  生(齊)回憶。

  師:魯迅回憶起自己小時候不但自己不愛放風箏,還不讓弟弟放風箏,並且還毀壞了弟弟偷做的風箏的一件往事。多年後看到風箏,觸景生情,想起了這件往事。還有一個後續,剛才這位同學說到的,本來一件事情,過去也就過去了,卻接觸了另一種新觀念——

  (生小聲說“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師:有同學說到了,我們一起說出來。

  生齊讀“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師:魯迅接觸到這種新觀念後,不竟回想起原來自己童年所做的那一幕竟然是對弟弟的——

  生(齊)精神虐殺!

  師:風箏帶給魯迅的是什麼?

  生紛紛答:愧疚。

  師:那這篇散文,你讀了有什麼感受,想一想,同座前後可以討論討論。

  生思考,小聲討論。

  師:我們來交流交流。

  生:魯迅看到風箏,觸景生情,回憶起兒時毀壞弟弟風箏的事,想彌補過失,沒想到弟弟竟然全忘了!

  師:讀了這篇散文,有怎樣的感受?

  生:帶給我一種悲傷,悲哀的感受。

  師:為什麼會悲傷悲哀?

  生:因為文章的開頭寫:“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從這些語詞我讀出了悲哀。

  師:哦,你從文字中的詞語讀出了悲哀。

  生:讀出了沉重的感覺。魯迅毀壞了弟弟的風箏以後,後來接受新的觀念,他想要跟弟弟道歉,可是弟弟完全不記得這麼一件事情,連道歉的機會都沒有。

  師:哦,無從說起,心情沉重。

  四.品鑑

  1.第1~2段:嚴冬的回憶

  師:魯迅先生這段兒時的回憶是被什麼勾起的?

  生:風箏。

  師:我們來讀一讀課文的一二段。

  生齊讀第1—2段。

  師: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兩段的不同?

  生:第一段講的是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第二段講的是春天的時候,春二月。

  師:還有嗎?

  生:第一段寫的是沉重,第二段讀起來稍微有點兒放鬆。

  師:放鬆?從哪個語詞讀出來?

  生:“但此時地上的楊柳已經發芽,而山桃也多吐蕾,和和孩子們的天上的點綴相照應,打成一片春日的溫和。”

  師:第一段是沉重,第二段是春日的溫和,鬆緩一些了。這裡同學們都找出來了。一個是季節的不同,一個是嚴冬,一個是春天;還有一個不同大家發現了沒有?一個是北京,一個是——

  生(齊):故鄉。

  師:還有一個是沉重,另一個是輕鬆。好,再來讀一遍,把這些不同、變化讀出來,好不好?

  生(齊):好。

  生齊讀第1—2段。

  2.3~4段:“精神虐殺的一幕”

  師:嚴冬,北京,魯迅看到風箏,勾起了兒時的回憶。可是他為什麼不許小兄弟放風箏,而且還把他偷做的風箏毀壞呢?。請大家在下面輕聲讀3、4段,想一想。

  生讀作品

  師:誰來說說!

  生(小聲):魯迅“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再把這句話讀一遍,大聲一些。

  生:因為魯迅“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課件出示“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魯迅認為什麼?(手指大螢幕)一起來。

  生齊讀“以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所以弟弟喜愛風箏,在魯迅看來是(引讀)——

  生:“笑柄、可鄙”。

  師:所以當魯迅先生髮現弟弟在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風箏時,理所當然的反應是——

  生:毀壞了。

  師:怎麼毀?

  生:“我即刻伸手抓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

  師:你看到這裡,感受如何?

  生:好可惜啊!弟弟辛苦了那麼久的風箏,就這樣毀了。

  生:心痛。他毀了弟弟的童心。

  師:你覺得不但把弟弟的風箏踏扁了,更把弟弟的童心給毀了。

  師:同學們,看大螢幕,我們再來品讀這句話,老師有個疑問,這不是魯迅先生回憶他童年的事情嗎?難道當時的魯迅不是孩子嗎?

  生(紛紛答):是。

  師:同樣是孩子,弟弟是那樣喜歡風箏,為什麼做兄長的魯迅卻那樣嫌惡?為什麼?你們帶著這個疑問,再來讀讀這句話,仔細品讀品讀,想象一下舊式家庭長兄和弟妹之間的關係,你讀出了什麼樣的口氣?

  生(紛紛答):長兄為父。

  師: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生:父母不在的時候,最年長的兄長就應該擔當起責任照顧好弟弟妹妹。

  師:哦,長兄是有這麼一種責任的。那我們看魯迅和他的弟弟,是一種什麼關係?平等嗎?

  生(齊答):不平等。

  師:體現在哪兒?

  生(齊讀):“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我當然得到完全的勝利”

  師:“論長幼,論力氣,他是都敵不過我的”,這是外表上的'不平等,年長几歲,當然佔優勢,你們覺得心理上呢?

  生(紛紛答):不平等。

  師:你們和哥哥可不可以吵鬧?

  生(笑,紛紛答):可以。

  師:打架?

  生(笑,紛紛答):可以。

  師:你覺得這些事情會不會發生在魯迅和他的弟弟之間?

  生(紛紛搖頭):不會。

  師:為什麼?

  生:因為弟弟對哥哥感到恐懼。

  師:哦,不是親密無間的兄弟關係,而是恐懼?有點奇怪。

  生:因為哥哥肯定是管弟弟的,還當成孩子來管。

  師:哥哥是要管弟弟的,因為他不單單是哥哥,剛才你們都說到了,而且還是—生(紛紛答):長兄為父。

  師:確實是這樣的,在中國的舊式家庭,長兄如父。周家兄弟三人,老大周樹人,就是魯迅,老二週作人,老三週建人,魯迅作為家庭的長子,按照習俗,已經被置於一種負有責任的地位。周父死去之後,魯迅才十六歲,十六歲才只是少年吧?可他責無旁貸地要擔當年輕父親的角色。那時的魯迅還沒有從舊文化中走出來,覺得必須按照傳統的道德倫理看管弟弟,讓弟弟朝哪個方向發展?

  生(紛紛答):有出息。

  師:所謂“有出息”就是傳統的倫理道德對人的要求,而風箏呢?

  生(齊):沒出息。

  師:所以魯迅要不要管弟弟?

  生(齊):要。

  師:他有這種——

  生(紛紛答):責任。

  3.5~11段:“沉重”的變異

  師:一晃二十年過去了,魯氏兄弟都已人到中年,他們都受到新文化的衝擊,接觸到什麼理念?

  生(齊):“遊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師:接觸到這一嶄新理念之後啊,魯迅回憶往事,才意識到兒時上演的是對弟弟心靈的——

  生(紛紛答):“精神虐殺”。

  師:他的心情之沉重可想而知。可是,同學們,這時魯迅和周作人兄弟關係已經失和,關係走向決裂。請大家看一段資料,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

  魯迅是很看重兄弟情誼的。弟弟周作人自從十六歲離開家鄉紹興後,一直在魯迅的庇護下生活,從南京到日本再到北京,魯迅一直儘自己所能為弟弟妥帖安排一切。但兄弟最終卻走向反目。1923年7月19日,周作人交給魯迅一封絕交信,魯迅立即派人請周作人詳談,可惜他的主動並未得到對方的應和;8月2日魯迅搬出了八道灣,大病一場,10個月後,即1924年6月11日,魯迅回八道灣拿書籍,竟遭到周作人夫婦的謾罵毆打。《風箏》就寫於兄弟失和後的1925年1月24日,時值正月初一。

  師:如何體會他回憶這段往事的複雜心情呢?要知道寫作《風箏》的這一天是中國人最看重的閤家團圓的春節啊!請大家讀一讀課文的5~11段,特別注意一下7個自然段中不斷出現的一個詞和相關的句子。看能不能找出來。

  生看書,師巡迴。

  師:找到這個詞了嗎?

  生(紛紛答):找到了。

  師:是——

  生(齊):沉重。

  師:(板書:沉重)讀一讀相關的句子。

  (課件展示:“我的心也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墮下去而至於斷絕,他只是很重很重的墮著,墮著。”

  “而我的心很沉重。”

  “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生讀。

  師:你們覺得沉重背後的心情,都一樣嗎?

  生紛紛搖頭。

  師:好多同學搖頭了,誰來說說,你讀出了什麼?

  生:我覺得魯迅心情沉重是因為兄弟失和,讓他很痛苦,所以寫了《風箏》,表達一份情感。

  生:不僅這樣,還帶有一種自責。

  師:為什麼?

  生:因為他認為對弟弟進行了精神虐殺。

  生:我覺得魯迅先生寫《風箏》是渴望得到弟弟的寬恕,還有懺悔。

  師:為什麼這樣說?

  生:因為魯迅先生回憶起小時侯毀壞弟弟風箏的事,讓他覺得這是一種“精神的虐殺”,現在兄弟又失和了,想起這件事,更讓魯迅覺得不堪回首,於是寫下這篇散文,以表達希望得到寬恕的心情,渴望兄弟和好。

  師:大家都同意“沉重”表達的就是懺悔和尋求寬恕嗎?

  生沉默思考。

  師:魯迅認為自己做錯了有沒有采取積極的行動來補過?

  生(齊):有。

  師:怎麼補?

  生:第一種約弟弟一起放風箏,可是兩個人年紀都很大了,不可能再像小時候那樣放風箏;第二種,找他弟弟會談,問弟弟還記得那件事嗎,如果記得,請他原諒。可是弟弟卻給他一個驚人的回答。

  師:魯迅採取積極的行動去補過,剛才這位同學說了,第一種送他風箏,和他一起放風箏,可是,時過境遷了,都是小老頭了,不能還原童年的快樂;第二種,親面討得他的寬恕,可是,弟弟說了一句——

  生(齊):“有過這樣的事嗎?”

  師:“有過這樣的事嗎?”,證明弟弟——

  生:全忘記了。

  師:真的忘了嗎?

  生有的點頭有的搖頭。

  生:我認為是報復打擊。

  師:哦?從何理解?

  生:因為魯迅的弟弟知道魯迅因為這件事而自責,要奢求他的原諒,如果不原諒他,魯迅的心就會一直沉重下去。所以說,叫你當年折磨我的風箏,我現在也來折磨你。

  (生大笑)

  師(笑):所以你認為是報復,故意說不知道了。(另一同學舉手),你來說說。

  生:魯迅知道自己當年踩壞弟弟的風箏做錯了想補過,可那件事對弟弟打擊太大了,弟弟想打擊回他,才會說這樣一句話。

  師:現在有兩種看法——一種是弟弟真的忘了,不記得這件事兒了,一種是弟弟有可能沒忘,他是——

  生(部分):故意這麼說。

  師:其實啊,關於風箏時間真實性的問題,周作人和周建人都予以否認,說沒有這樣的事,《野草》是一部散文詩集,運用了象徵的寫法,老師和你們說過,周作人寫了絕交信給魯迅,魯迅馬上派人找周作人詳談,周作人有沒有回應?

  生:沒有。

  師:這個事件和文中哪個細節比較相像?

  生思考。

  師:一個是現實中想和解得不到回應,文字中呢?想討得寬恕,對方卻說忘記了,文中有一句話,(引讀)“全然忘卻——”

  生(齊讀):“全然忘卻,毫無怨恨,又有什麼寬恕之可言呢?無怨的恕,說謊罷了。”

  師:假如,魯迅先生想討得弟弟的寬恕的心是滿腔熱血,這時,弟弟的反應無疑是——

  生(應答):潑了一盆冷水。

  師:哦,潑了一盆冷水,這時的魯迅,什麼感受?

  生(小小聲):恨!

  師:有一種恨,(學生應和),我這麼積極地想要求得你的回應,你卻不給我機會,不回應。我們再來讀一讀“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看從這個“沉重”你體會到什麼?

  生齊讀“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師:讀出“恨”了嗎?來,再讀一次。

  生齊讀“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師:“只得(děi)”,再來一次。

  生再次齊讀“我還能希求什麼呢?我的心只得沉重著。”

  師:確實只能沉重啊!學術界對《風箏》究竟是表現懺悔還是怨恨一直有些爭議,你們也都讀出來了。究竟是懺悔還是怨恨,我們不忙下結論。

  五、穎悟

  師:我們來讀最後一段。

  (課件展示最後一段,請一名學生讀。生讀得不甚流利,再讀。)

  師:6年前,也就是1919年,魯迅先生寫過一篇內容幾乎一模一樣的文章,題目是《我的兄弟》,你們對照著讀一讀,尤其注意兩篇作品的最後部分,體會有什麼不同?

  生:《我的兄弟》比《風箏》簡單多了。

  師:誰還想說說?

  生:《我的兄弟》待最後要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一種懺悔。

  師:找出來,讀一讀。

  生:“阿!你沒有記得我的錯處,我能請你原諒麼?然而還是請你原諒罷!”

  師:《我的兄弟》結尾反覆強調的是什麼?

  生(齊)讓弟弟原諒。

  師:《風箏》結尾還祈求原諒嗎?

  生:不!只能讀出沉重、悲哀!

  師:說不清道不明?

  生:還有一絲怨恨。

  師:怨恨、悲涼、沉重。

  師:注意到沒有?文章開頭出現了冬天和春天的對比,在最後一段,又出現了沒有?

  生:出現了。

  師:春天和嚴冬的對比在這裡又出現了,你能理解它們的象徵意義嗎?

  生:我覺得故鄉的春天指的是回憶中的兄弟情,溫暖人心;嚴冬是兄弟決裂的現實,令人心寒。

  生:我覺得春天是一種希望的代稱,而冬天,他用的是是“肅殺”。

  師:你怎麼理解這個詞?

  生:沉重的心理覆蓋了春天的美好。

  師:這位同學說春天象徵親密無間的兄弟情,但春天還在嗎?

  生(齊):不在了。

  師:已經——

  生(齊):逝去了。

  師:現在是——

  生(齊):嚴冬。

  師:魯迅經歷了從想補過、討得寬恕到補過不得而失望再到弟弟的忘卻而沉重而怨恨,一路走過來,到最後,當春天和嚴冬讓他選擇時,他選的是?

  生(齊):嚴冬!

  六、小結

  師:同學們,五四新文化運動是現代中國具有特別意義的思想啟蒙運動。五四一代的青年高舉個性自由解放的旗幟,我們來看一看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宣言:

  (出示課件):

  陳獨秀:“欲轉善因,是在以個人本位主義,易家族本位主義”

  理解嗎?“易”什麼意思?

  生:改變。

  師:就是說,五四的青年,要走出——

  生(齊):家族本位主義。

  師(板書“走出家族”):走向——

  生:個人。

  師(板書“走向個人”):魯迅自己也說:

  (出示課件):

  魯迅:“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峽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

  生齊讀。

  師:你們讀出了什麼?

  生:堅定!

  師:堅定地幹嘛?

  生:向前走。

  師:對於當時的魯迅來說,他面臨兩難的抉擇,這兩難的抉擇包括家族,包括個人。一是選擇遵從母命、媒妁之言娶來的妻子朱安,還是選擇和自己有共同語言、自由戀愛的許廣平;二是選擇——

  生(紛紛答):兄弟情誼。

  師(點頭)是選擇努力恢復失和的兄弟情誼,還是為了追求個人的價值理想而不惜放棄已經決裂的兄弟情誼,這兩個選擇都讓魯迅面臨巨大的痛苦,《野草》,正是在這樣的氛圍裡應運而生的,它就是這種痛苦與彷徨的記錄。它是一部愛情散文詩集,而《風箏》,看似沒有涉及愛情,卻是用充滿象徵的筆觸,向一直關注魯迅兄弟失和事件的許廣平委婉地表達出的一份痛苦與而決絕——忍痛捨棄兄弟情誼,走向真正的自我!魯迅說:《野草》是真正為他自己寫作的。著名學者李鷗梵也認為《野草》是“由他的黯淡的情緒和受苦的感情所組成的潛意識超現實世界的文學結晶。”(課件)這些作品之所以難以直說,原因就在這裡!好,讓我們再次朗讀最後一段。讀出魯迅先生的痛苦、決絕!

  生齊讀(配樂)。

  師:下課。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