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課文複習文案題目

蘭亭集序課文複習文案題目

蘭亭集序課文複習文案題目

  《蘭亭集序》複習學案

  韓長洲

  姓名: 班級:

  【學習目標】

  1. 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2. 背誦默寫全文

  【學習過程】

  自學自導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一遍,認真檢視課下重點字詞的釋義,然後請用8分鐘時間做“基礎掃描”。

  2.討論5分鐘,解決“基礎掃描”遺留的問題;再嘗試著用10分鐘時間獨立完成“基礎檢測”。

  一、基礎掃描

  (一)、識記 關於序

  序是一種文體,有兩種。一是贈序,也叫文序,一是書序。後者一般寫在書或文集的前面,內容多是介紹書的內容和特色、成書經過,寫書目的等。有的近似論說文,有的近似記敘文,有的則如說明文,還有的寫法上同散文筆調,這一類的多是為詩歌唱和的集子而作。《蘭亭集序》就是。本文是一篇書序,介紹蘭亭集會,併為詩集作序。

  (二)、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崇山峻嶺( ) 清流激湍( ) 流觴曲水( )

  遊目騁懷( ) 癸丑( ) 會稽( ) 修禊( )

  放浪形骸( ) 趣舍( ) 若合一契( ) 嗟悼( )

  (三)、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修禊事也—— 清流激湍——

  映帶左右—— 流觴曲水——

  列坐其次——

  無絲竹管絃之盛—— 一觴一詠——

  幽情—— 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遊目騁懷—— 信可樂也——

  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不能喻之於懷——

  (四)、通假字

  悟言一室之內( ) 趣舍萬殊( )

  (五)、詞類活用

  極視聽之娛(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

  (六)、一詞多義

  一、

  若合一契( ) 其致一也( )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 一殤一詠

  二、基礎檢測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①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邊,指水邊) ②所以遊目騁懷(用來)

  B.①雖無絲竹管絃之盛(借指音樂) ②曾不知老之將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諸懷抱(從……中取得)

  D.①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導致) ②未嘗不臨文嗟悼(面對)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數詞用的一項是( )

  A.①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②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內

  C.①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②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3.下面“其”字的用法,與其他句不同的一項是( )

  A.吾其還也 B.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C.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D.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B.未嘗不臨文嗟悼

  C.齊彭殤為妄作 D.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5.下面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傳久遠。

  B.序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大多用以題贈,或作著作的前言,《蘭亭集序》是朋友之間互相唱和的贈言。

  C.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被稱為“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D.書法藝術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在我國書法史上,湧現出許許多多的書法大家,有並稱“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等。

  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②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③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三、提升訓練

  1.下列加粗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

  A.癸丑(kuǐ) 會稽(kuài) 修禊(xì) 巳日(sì)

  B.峻嶺(lǐn) 激湍(tuān) 流觴(shānɡ) 騁懷(chěnɡ)

  C.娛樂(yú) 會晤(wù) 形骸(hái) 國殤(shānɡ)

  D.虛誕(xián) 酣暢(hān) 玄理(xián) 清冽(liè)

  2.下列句中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畢:全部 B.仰觀宇宙之大。 之:指示代詞,這樣

  C.曾不知老之將至 曾:曾經 D.俯仰之間,以為陳跡 陳:陳舊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B.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C.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活用現象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A.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B.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C.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D.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抒幽情。

  5.下列句子中,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濺的急流,像帶子一樣在左右流淌

  B.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舒暢

  C.不能喻之於懷——不能明白於心

  D.足以極視聽之娛——足可用來享受盡視和聽的樂趣

  四、複習小結

  《蘭亭集序》複習學案【教師版】

  【學習目標】

  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的意義。

  【學習過程】

  自學自導

  1.有感情地朗誦課文一遍,認真檢視課下重點字詞的釋義,然後請用8分鐘時間做“基礎掃描”。

  2.討論5分鐘,解決“基礎掃描”遺留的問題;再嘗試著用10分鐘時間獨立完成“基礎檢測”。

  一、基礎掃描

  答案

  (二)、注音

  崇山峻嶺(chóng) 清流激湍(tūn) 流觴曲水(shāng)

  遊目騁懷(chěng) 癸丑(guǐ) 會稽(kuàijī) 修禊(xì)

  放浪形骸(hái) 趣舍(qǔ) 若合一契(qì) 嗟悼(jié)

  (三)、解釋加點字

  修禊事也—— 一種風俗祭祀

  清流激湍——激盪迴旋的水流

  映帶左右——景物相互關聯襯托

  流觴曲水——觴,酒杯,兩側各有一耳

  列坐其次——地方

  無絲竹管絃之盛——熱鬧

  一觴一詠——飲酒

  幽情——幽雅的情懷

  俯察品類之盛——繁盛

  所以遊目騁懷——放眼四望、舒展胸懷

  信可樂也——實在

  感慨系之矣——隨著

  向之所欣——過去;高興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長短;

  不能喻之於懷——明白

  (四)、通假字

  悟,同“晤”

  趣,同“取”

  (五)、詞類活用

  極視聽之娛:形作動,盡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一:數作動,看作一樣;齊:形作動,把。。。。。。看作一樣

  (六)、一詞多義

  一

  若合一契:一起

  其致一也:一樣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看作一樣,動詞

  一殤一詠:一點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①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它的旁邊,指水邊) ②所以遊目騁懷(用來)

  B.①雖無絲竹管絃之盛(借指音樂) ②曾不知老之將至(乃,竟)

  C.①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交往) ②或取諸懷抱(從……中取得)

  D.①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導致) ②未嘗不臨文嗟悼(面對)

  2.下列句子中“一”作數詞用的一項是( )

  A.①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②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B.①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②悟言一室之內

  C.①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②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

  D.①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②一夫作難而七廟隳

  3.下面“其”字的用法,與其他句不同的一項是( )

  A.吾其還也 B.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C.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 D.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B.未嘗不臨文嗟悼

  C.齊彭殤為妄作 D.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5.下面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

  A.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既是散文佳作,又是名帖,流傳久遠。

  B.序是古代文體的一種,大多用以題贈,或作著作的前言,《蘭亭集序》是朋友之間互相唱和的贈言。

  C.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被稱為“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為“行書第一”。

  D.書法藝術是我國特有的藝術,在我國書法史上,湧現出許許多多的書法大家,有並稱“二王”的王羲之.王信之,有“顏筋柳骨”之稱的顏真卿.柳公權等。

  附答案:

  1.D.思想情趣。 2.A.B.C兩項中①的“一”是相同.同等的意思,D項中的①“一”是副詞,相當於“很”。 3.A.語氣副詞,表婉商,其它三項作代詞。4.D.“由”通“猶”。

  5.B.《蘭亭集序》是詩集的序言,不是贈序。

  三、提升訓練

  1.下列加粗字注音無誤的一項是( )

  A.癸丑(kuǐ) 會稽(kuài) 修禊(xì) 巳日(sì)

  B.峻嶺(lǐn) 激湍(tuān) 流觴(shānɡ) 騁懷(chěnɡ)

  C.娛樂(yú) 會晤(wù) 形骸(hái) 國殤(shānɡ)

  D.虛誕(xián) 酣暢(hān) 玄理(xián) 清冽(liè)

  2.下列句中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畢:全部 B.仰觀宇宙之大。 之:指示代詞,這樣

  C.曾不知老之將至 曾:曾經 D.俯仰之間,以為陳跡 陳:陳舊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B.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

  C.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D.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4.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活用現象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A.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B.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

  C.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 D.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抒幽情。

  5.下列句子中,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清流激湍,映帶左右——清澈而浪花四濺的急流,像帶子一樣在左右流淌

  B.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舒暢

  C.不能喻之於懷——不能明白於心

  D.足以極視聽之娛——足可用來享受盡視和聽的樂趣

  答案詳解:1.解析:A.癸:ɡuǐ;B.嶺:lǐnɡ;D.誕:dàn,玄:xuán。答案:C2.解析:曾:竟然。C3. A.“由”通“猶”,如、像;B.“趣”通“取”,往、取;C.“倍”通“背”,背叛答案:D4.解析:B與例句均為名詞作狀語;A.形容詞作名詞;C.使動用法;D.名詞作動詞答案:B5.解析:像帶子一樣環繞在亭子的四周。答案:A

  四、複習小結

  王羲之《蘭亭集序》閱讀練習及答案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14.下列句子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感慨系之矣 系:附著,隨著 B.雖趣舍萬殊 趣:同“取”

  C.終期於盡 期:註定 D.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盛:盛大

  1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思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引以為流觴曲水 ②亦足以暢敘幽情

  ③及其所之既倦 ④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A.兩個“以”相同,兩個”之”字相同

  B.兩個“以”相同,兩個”之”字不同

  C.兩個“以”不同,兩個”之”字不同

  D.兩個“以”不同,兩個”之”字相同

  16.翻譯文中劃線的句子。(4分)

  (1)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2分)

  (2)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2分)

  答案:

  14.D 盛:熱鬧

  15.C

  16.(1) 藉以放眼縱觀,舒展胸懷,足以盡享視和聽的樂趣,實在是快樂啊。(2分,“極”和“信”各1分)

  (2)我一向認為把生和死看作一樣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虛妄的。(2分,“一”和“齊”各1分)

  《蘭亭集序》基礎知識複習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修禊事也: (古代習俗,實際上這是古人的一種遊春活動)

  (2)引以為流觴曲水:(把……作為) (3)所以遊目騁懷: (用來……的……)

  (4)修短隨化: (長)(自然)(5)不能喻之於懷: (明白)(6)雖趣舍萬殊(“趣”通“趨”,“趣舍”同“取捨”)(7)信可樂也( 的確,實在 )

  (8)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本來 )(虛妄荒誕 )(9)終期於盡( 至,及 )

  (10)向之所欣(以前,過去)(11)列坐其次(旁邊) (12)因寄所託(依,隨著)(所愛好的事物)

  (13)以之興懷(因,發生,引起 ) (14)感慨系之(附著)

  2、解釋成語

  ①崇山峻嶺: 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峻的山嶺

  ②茂林修竹: 修:長。茂密高大的樹林竹林。

  ③天朗氣清: 朗:明朗。形容天空晴朗,空氣清新。

  ④放浪形骸:行為放縱不羈,形體不受世俗禮法所拘束

  ⑤情隨事遷: 思想感情隨著情況的變遷而發生變化。

  ⑥感慨系之: 感:感觸;慨:慨嘆;系:聯結。有所感觸,慨嘆不已。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古今義

  (1)列坐其次 古義這個地方今義次一等的。 (2)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 萬物。今義:物品的種類。

  (3)或取諸懷抱 古義:思想抱負今義: 懷裡抱著

  (5)所以遊目騁懷 古義用來……的……今義: 連詞,表示因果關係。

  (4)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夫人”古義: “夫”用在段首引發議論,是發語詞,可不譯。“人”,人們今義 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俯仰”古義: 形容時間短暫今義低頭抬頭

  (6)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義 這篇文章 今義: 文雅;文化或文人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1)修禊事也: 判斷句 (2)死生亦大矣: 判斷句 (3)其致一也: 判斷句

  (4)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狀語後置 (5)當其欣於所遇: 狀語後置(6)不能喻之於懷: 狀語後置

  (7)亦將有感於斯文: 狀語後置(8)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定語後置

  5.說明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1)一觴一詠足 名詞作動詞,喝酒 (2)以極視聽之娛 形容詞作動詞,窮盡 (3)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意動用法,把……看做一樣 (4)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形容詞作名詞,賢才;年少的人和年長的人(5)映帶左右。名詞作動詞,像帶子一樣環繞

  (6)引以為流觴曲水 (7)猶不能不以之興懷發生,引起(8)所以遊目騁懷使……遊,使……騁,動詞作使

  6、解釋下面一詞多詞。

  (1)之:

  A暮春之初 的 B及其所之既倦到、到達C不知老之將至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D以之興懷 代詞

  E向之所欣 的 F不能喻之於懷 代詞,悲傷的緣由 G興感之由 的 H夫人之相與 取獨

  I悟言一室之內 的 J仰觀宇宙之大 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誌 K後之覽者 的

  (2)一

  一觴一詠 一點,少量 俯仰一世 數詞 悟言一室之內 一間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相同,一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意動用法,把……看做一樣

  (3)致

  家貧,無從致書一觀獲得,得到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情致,情趣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達到

  (4)修 茂林修竹 高高的 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長 乃重修岳陽樓 修建 修守戰之具 整治

  5、把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嘗不臨文磋悼,不能喻之於懷。

  我每看到前人發生感慨興嘆的原因,發現都像符契那樣相同相合,我曾對前人的文章嗟嘆傷情,但往往不能明白為什麼會如此。

  (2)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何況人的壽命隨著自然造化而有長有短,但最終都要完結!

  《蘭亭集序》說課稿4(魯教版必修三)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蘭亭集序》:

  一、說教材地位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魯人版必修三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這一單元的單元主題是文明的蹤跡,這篇序言代表了曾經輝煌一時的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們應該重溫並永恆銘記。它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而且在思想、語言上也具有獨特的價值。兩者相得益彰共同確立了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說學生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習這類課文要透過閱讀和鑑賞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此文入選教材更體現了這樣的一個理念。另外,學生是在高一下半學期接觸到這一課,他們雖有一定的基礎但仍很薄弱,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理念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設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1、瞭解序文的特點,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

  2、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歸納積累文言字詞;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背誦課文。

  3、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四、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中的文言現象,歸納文言實詞虛詞的義項;(2)背誦課文

  2、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和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

  結合該課的教學目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採用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進行教學。

  2、學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重視師生的語言交際和心靈溝通。”據此我確定了以下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疏通文意。

  2、討論質疑法,透過討論交流疏通詞句及設計的問題,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又可以解決疑難。

  3、歸納展示法,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小組內要及時歸納討論成果並積極展示。

  五、說教學過程

  匯入:

  以課件展示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和《蘭亭集序》的圖片匯入

  這樣匯入可以讓學生初步領略王羲之書法的“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藝術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古文興趣。

  1、目標展示

  目的使學生了解本課的學習任務,學習重點。便於檢驗學習效果。

  2、 簡介作者並介紹“序”

  讓學生讀導學案上有關作者簡介和“序”的相關內容,讓學生簡要了解一下“序”的內容、分類。

  3、學生自由朗讀全文,標劃重點字詞。

  4 、教師範讀

  透過老師的範讀,可以提醒學生注意字音和語調、語氣,注意一些字詞的讀音,比如“禊”、“觴”、“怏”等;常考名句中易寫錯的字詞,比如“禊”、“激”、“觴”“幽”等。同時, 再讓學生齊聲朗讀一遍,使學生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精練優美、自然清新語言之美。教師相機有針對性的做朗讀指導。

  5、小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預習時存在問題的詞句。

  基於這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先解決閱讀理解上字詞的障礙,因此我設定了小組合作探究,逐段交流疏通預習時存在問題的詞句的環節。

  由學生四個人組成學習小組共同合作,這個環節我們可以讓學生把重點的多義實詞,如:“畢”、“鹹”、“修”、“引”、“次”等,重點的虛詞,如“之”、“以”、“其”等,詞類活用和句式,歸納整理在導學案上,討論總結並分組在黑板上展示,討論不能解決的難句,教師加以講解,教師重在點撥,學生積極參與。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透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做好詞句疏通工作。

  6、再讀課文。

  在疏通文字之後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為理解課文做準備,接著分析課文理解思路,由學生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句子和字詞。這一環節既可以讓學生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情感思路,又可以讓學生理清文章思路。在明確文意的情況下,學生應該能總結出作者的感情是體現在“樂、痛、悲”這三個字上。但是,由於學生生活閱歷上的侷限,他們很難理解作者在遊樂的時候為什麼會生出“悲痛”之感,這也是學生理解文意的難點。根據這個情況,就可以設計問題,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探究,激發學生的思維。

  問題一:作者的樂由何來?(要求學生結合文字思考,回答)

  問題二:作者為什麼而“痛”?

  問題三:“痛”與“悲”是一樣的情感嗎?作者因何而悲?(質疑法)

  問題一是對文字的分析比較容易解決。問題二需要老師結合著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過的文章、名句加以引導去感受作者對美好易逝、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感慨。如:“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蘇軾的“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莊周的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這樣學生就能順暢的理解文中作者由“樂”到“痛” 的情感轉變了。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死和生都是大事,作者為何而痛?是學生理解的.一個難點,這部分也是本課的難點,我準備這樣來突破:讓學生回顧當學案上的時代背景,東晉士大夫們深受老莊思想影響,玄學、清談之風盛行。而王羲之的人生觀是反對清談,頗想有所作為,聯想到當時的社會風氣和自己的處境及在有生之年無法實現的人生理想之痛,怎不令他“感慨系之”! “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的真正含義,也在於此。

  設定問題三,目的是讓學生透過交流討論領悟:俯仰古今,人們對死生問題都會發出同樣的感嘆,這裡的悲不同於一般的痛,由一己之痛想到天下人之悲,是千古同悲。

  7、能力拓展

  根據《蘭亭集序》中的有關描寫,發揮聯想和想象,描繪王羲之與文人墨客在蘭亭集會的盛況,100字左右。

  設定這一環節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詞句的理解,又可以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8、佈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 歸納整理文言詞語

  (3) 利用網路資源蒐集並欣賞王羲之的其他書法作品,相互交流。

  附板書設計:蘭亭集序

  “樂”

  “痛” 死生亦大

  “悲” 深化中心

  《蘭亭集序》教案

  高中語文優秀教學設計參賽作品

  蘇教版必修 五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滕州一中西校高 二 、三 部語文組李慧敏

  課 題

  蘭亭集序

  課 型

  文言文新授課

  課 時

  第1、2、3、4課時

  教 具

  多媒體

  教學目標

  知識點

  文言知識

  能力點

  結合課文註釋及工具書讀通全文,增加文言積累

  教育點

  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重難點

  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匯入,檢查預習

  素有“書聖”美譽的王羲之不僅擅長書法,也擅長詩文。書法作品《蘭亭集序》被後世評論者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出示臨摹圖),只可惜我們看到的是臨摹本,據說其真跡已隨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為散文佳作的《蘭亭集序》膾炙人口,流傳至今,《蘭亭集序》可謂 “文質雙絕”。二、目標導航,自主閱讀

  1、初步感知課文

  2、學生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和斷句:

  3、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相關存在的疑難問題(字詞)。

  4、選三個學生讀,隨時正音,糾正錯誤,學生初步理解內容即學生談本段講了什麼。

  5、學生再讀課文,看圖說話。(等於翻譯課文)明確:

  6、讀全文,提醒學生思考:

  提問:(1)《蘭亭集序》與通常的序文有什麼不同?

  (2)作者情感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的?

  第二課時

  三、合作學習,交流探究

  一、自由朗讀第一部分。

  ①提問: 本文記敘了一次蘭亭集會盛況,這是一次怎樣的集會?何以見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確:良辰—美景—佳處—樂事,“信可樂也”。

  師生共同研習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即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結合“癸丑”,簡介古代干支紀年及相關知識。

  佳處:“會稽山陰”即浙江紹興,蘭亭在紹興蘭渚山,據說勾踐曾經在那裡種過蘭花。

  樂事:“修禊事也”。古人規定三月上旬的巳日為修禊日,但三國魏以後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提問:春天在古代分幾個階段?明確:孟—仲—暮。)

  人物:“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重點落實“鹹”字。

  美景:“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解釋詞語並板書,重點落實研習“修竹”“清流”。

  明確:作者用簡潔雅淨、鏗鏘有致的語言,寫出了宴集之地優美的自然風光。崇山峻嶺,氣勢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靜謐;清澈溪流,潔淨明朗;湍急的流水,飛花濺玉。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機盎然。

  歸納一下,可樂者幾個?

  名士濟濟,聚首蘭亭 一可樂也

  山環水繞,境界清幽 二可樂也

  飲酒賦詩,暢敘幽情 三可樂也此矣”。

  天朗氣清,日暖風和 四可樂也

  仰觀俯察,遊目騁懷 五可樂也

  良辰,美景,賞心,佳事,四美齊臻——信可樂也

  二、朗讀第二部分:

  ①提問:接下來一段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找出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一個字。

  明確:“痛”。那麼是痛心、痛惜還是悲痛?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實地生活在現實裡,總要與各種人打交道,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對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兩類不同的人生態度:其一是“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把自己的胸懷抱負,在室內暢談。其二是“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自由放縱地生活

  ②提問:這兩種人生態度可取嗎?能否有更積極的人生態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華,到社會上去實現自己的抱負?

  明確:王羲之所處時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時代,許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務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談玄悟道,有的人歸隱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寫的:“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他們陶醉於一時的快樂,追求暫時的滿足。可就在一時的滿足和陶醉中,歲月流逝,青春已經不再,而功業無成,作者自然發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將至。

  三、齊讀第三部分:

  前面兩部分分別講到了“樂”和“痛”,那麼接下來作者的感情會有怎樣的轉變呢?

  請一位學生朗誦,師生一起感受作者潛藏在字裡行間的情感。

  ①理清這部分思路。

  明確:首先,作者陳述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對人生的深入抒寫,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隨後作者發出“後之視今”的感嘆,最後交代了作品的成因,總結全文。

  第三課時

  四、重點講解,深度研習

  學生討論:弄清本文抒情為什麼先樂後悲?

  本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後兩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敘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周圍的環境、宴會的活動內容、當天天氣等,是實寫,以一“樂”字為基調。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寫宴集後的感慨,是虛寫,這部分則以一“悲”字為基調。

  2、專家的看法:

  這種先樂後悲的寫法有其歷史的和現實的兩方面的原因。就其歷史原因來說,這種描述聚會後轉悲的作品並非始自《蘭亭集序》。當年漢武帝行幸河東,途中與群臣歡飲,自作《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東漢《古詩十九首》之四雲:“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寫宴遊之歡後:“樂往哀來,愴然傷懷。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可見歷史上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那麼《蘭亭集序》如此用筆就不足為奇了。就其現實原因說,這種寫法符合人們的心理變化規律: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景本來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

  第四課時

  五、當堂達標,拓展提高

  例1 下面對句式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A.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判斷句) B.於是與亮情好日密(省略句)C.死生亦大矣(賓語前置句) D.欣於所遇(狀語後置句)解析:C項應為判斷句。答案:C

  ★例2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抬頭觀覽浩渺的宇宙,低頭審視繁多的物類,憑藉它們縱目瀏覽,舒展胸懷,足以盡情地享受著看和聽的樂趣,確實很愉快啊。B.俯仰一世——很快地度過一生。C.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虛假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D.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等到他對所向往的事情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轉移,感慨就隨之而產生了。解析:C項中對“一”的理解錯誤。“一”為動詞,應為“把……看作一樣”。答案:C?

  ★例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蘭亭集序》是作者為他和名士們在山陰縣蘭亭舉行聚會所寫的詩而作的序,是一篇詩序。

  B.首段點明聚會的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和事由,著重表現宴會的奢華和與會人的快樂。

  C.二、三段由快樂轉悲傷,抒發了作者由蘭亭聚會引發的人生盛事不常而流年易逝的感慨。

  D.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寫景、敘事、議論和抒情相結合,語言清新自然,簡潔雅緻。

  答案:B.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4~7題。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例4下面“其”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安陵君其許寡人 B.其致一也C.錄其所述 D.當其欣於所遇解析:A項中的“其”是副詞,可解釋為“可要”。B、C、D三項中的“其”都是“代詞”,可解釋為“他們”或“他們的”。答案:A

  ★★例5下列各項與例句中“之”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A.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B.猶不能不以之興懷C.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D.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解析:例句與A、C、D三項中的“之”都作助詞“的”講,B項中的“之”用作代詞。答案:B

  ★★例6下面各項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B.未嘗不臨文嗟悼C.齊彭殤為妄作 D.悟言一室之內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對通假字的掌握情況。A、B、C三項中均沒有通假現象。D項中的“悟”通“晤”,面對面。答案:D

  ★★例7下列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這一部分文字,王羲之著眼“死生”二字行文。

  B.本段段首,承上文“樂”字而來,談“欣”,談“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然後急轉,談得意總有盡頭,人生總有盡頭,從而逼出本文正題“死生”二字。

  C.轉入“死生”這一正題後,作者否定了在當時的士大夫中很有市場的莊子的“一死生”“齊彭殤”的觀點,很有積極意義。

  D.文章結尾處,作者以曠達的話作結,有無窮逸趣。

  答案、D

  附:

  板書設計:

  樂——時、地、人、物、事

  痛——生命短暫、人生易老

  悲——亙古不變的規律

  教後記: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係,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後“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語文教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指導和組織學生自主地參與學習。也就是說,如何讓每一個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學習,並取得最大化的學習效果,這才是備課最關鍵之處。並不是每個學生都一定會跟著教師的教學設計走,稍不注意,甚至會出現與教師意願相反的情況。這種情況一旦出現,如果缺乏課堂的掌控和應變能力,將很難應對。所以,必須儘可能從多方面為學生設想,考慮學生在課堂上出現的種種狀況,力爭保證教學過程的萬無一失。對於文言知識這一板塊的教學,採取了讓學生在利用《叢書》結合註釋自我口述課文的基礎上,各組展示成果,同時提出譯不通的地方,交予全班討論解決,這一方案得到較好的落實。在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敢於提出問題,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提出問題,學生解決,學生無法做到的,老師首先引導,共同探討解決,但絕不把結論直接告訴他們。以學生為主體,順著學生的思路走,整個教學過程完整而流暢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25

  《蘭亭集序》教學設計

  石家莊一中 馬瑞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作者的人生情趣。2、掌握重要實詞“修、期、致、次”等。3、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作者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對人生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學課時:2課時

  第一課時

  小組合作交流,八個小組分別完成八個問題。

  一作者及文化知識 二如何誦讀

  三整體感知 四1、2段詳析

  五1、2段評析 六3、4段詳析

  七3、4段評析 八拓展延伸

  第二課時

  引入:前面我們學習了蘇東坡物我皆無盡可共適清風明月的情懷,體悟了王安石盡吾志

  可無悔的精神,今天讓我們一道走近一代書聖,共赴蘭亭盛會,分享王羲之對人生的感喟吧! 板書 蘭亭集序 王羲之

  教學流程

  1.展示教學目標

  2.2組王逸凡誦讀課文

  2組同學點評和補充

  老師補充: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夫/人/之/相與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3.全體同學齊讀

  4.整體感知,本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作者的情感有哪些變化?

  3組同學回答問題

  內容: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

  點敘宴集盛況——抒發人生感慨——交待作序目的

  用原文回答作者情感變化:樂——痛——悲(板書)

  5.作者為何而樂?

  4組疏通1、2段,5組同學分析

  師補充:遊目騁懷 理解

  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 “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

  本文可謂良辰美景俱得,賞心樂事兼有,且有群賢畢至,少長鹹集——信可樂也!

  6.全體試背1、2段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誰人不樂,誰人不爽?緣何而來“痛”與“悲”呢?

  7.6組疏通3、4段、7組分析

  師補充:

  痛之因——俯仰間 老之將至,已為陳跡————人生短暫

  ——俯仰間 所之既倦,情隨事遷————世事無常

  ——俯仰間 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命運難測

  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由此而痛

  不同的天性,不同的人生,但一點是相同的,那便是盛會難在,好景難繼。昔日的歡樂都如過眼雲煙,隨風而逝。歡快會成為過往,新戀會成為舊愛,美麗如生命中匆匆過客,不會為誰而停下達達的馬蹄。而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心情陡然一落,“豈不痛哉”

  悲之由——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古人

  後之視今,猶今之視昔————今人、後人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一死生為虛妄,齊彭殤為妄作

  直面死,認真活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孔子

  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

  少壯幾時奈老何————漢武帝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曹操

  莊子說生便是死,死和生是一樣的。而王羲之卻表達出自己的看法,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死和生是兩碼事。“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作者大膽的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不迷信古人,揭示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他認為,有生之年應做點事,不應空談玄理,表現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

  消極者說:今朝有酒今朝醉。積極者說:我們雖不能增長生命的長度,但可拓展他

  的寬度。智者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勇者說:在烈火中永生。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敢於正視人生之痛,不逃避,不苟同於已有之成見,大膽發表自己對宇宙的看法,表現出其真性情。

  後人評價,有人說他消極,有人說他受侷限,不一而足。然而這根本不損他的光芒,他只是提出一個話題,至於答案是後世之讀者的事,你可以根據你的人生去闡發,去推想,去演繹。經典應有不同的演繹,時間的淘洗越發散發出他的芳香,神秘的意蘊和強大的生命力。你欣賞,我欣賞,你在思考,我在思考,世界在思考,美感在生長。

  全體同學試背3、4段

  8組同學總結,拓展延伸

  教師補充

  魏晉時期通常被認為是我國曆史上人的自覺和文的自覺的時代。魏晉人對自身和外在於人的客觀世界都有深廣精微的體認和探求,這使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充溢著濃郁的人生意識和宇宙情調。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記下了與會者的千古風流。時至今日捧讀,仍惻然動人。

  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2.完成課後練習三。

  《蘭亭集序》導學案(蘇教版必修五)

  課標導航

  (1) 知識目標:瞭解序文的特點,掌握實詞“修、期、致、臨、次”等詞的意義;背誦全文。

  (2) 能力目標:體會文章精練優美、自然清新的語言;藉助註釋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結構,提高文言閱讀能力;

  (3) 情感目標: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變化,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預習知新

  1. 字音填充

  癸( )醜 會籍( )( ) 修禊( ) 流觴( ) 管絃( )一觴( )遊目騁( )懷 放浪形骸( ) 曾( )不知 臨文嗟( )悼( ) 趣( )舍萬殊 彭殤( ) 虛誕( ) 若合一契( )

  一、 詞語解釋:

  1、 足以極視聽之娛 極:

  2、 是日也,天朗氣清 是:

  3、 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致:

  4、 少長鹹集 鹹:

  5、 茂林修竹 修:

  6、 及其所之既倦 既:

  7、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興:

  8、 向之所欣 向:

  9、 致:1、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致:

  2、家貧,無從致書以觀(《送東陽馬生序》) 致:

  10、 次:1、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次:

  2、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陳涉世家》) 次:

  11、 期:1、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期:

  2、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鄒忌諷齊王納諫) 期:期年:

  3、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陳太丘與友期) 期:

  12、 修:1、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修:

  2、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修:

  3、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修:

  13、 列坐其次 其次:

  14、 亦將有感於斯文 斯文:

  15、 引以為流觴曲水 以為:

  16、 所以遊目騁懷 所以:

  17、 解釋下列“之”字的用法:

  ①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之”:

  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之”:

  ③仰觀宇宙之大。 “之”:

  ④放浪形骸之外。 “之”:

  ⑤向之所欣。 “之”:

  ⑥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之”:

  ⑦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之”:

  ⑧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之”:

  ⑨暮春之初。 “之”:

  ⑩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 “之”:

  2. 詞類活用

  1、 群賢畢至,少長鹹集賢: 少長:

  2、 死生亦大矣 大:

  3、 足以極視聽之娛 極:

  4、 映帶左右 帶:

  5、 一觴一詠 觴:

  6、 引以為流觴曲水 流:

  7、 所以遊目騁懷 遊: 騁:

  8、 齊彭殤為妄作齊:

  9、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一:

  4.通假歸納

  1、悟言一室之內( )通( )

  2、雖趣舍萬殊( )通( )

  5.句式判斷

  1、死生亦大矣 句式特點:

  2、(眾人)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句式特點:

  3、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句式特點:

  6.名句必會(留空填充)

  1、 ,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 , 。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 ,亦足以暢敘幽情。

  2、是日也, , 。 , ,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3、夫人之相與, 。或取諸懷抱, ;或 , 。

  4、雖 , ,當其 ,暫得於己, ,不知老之將至。

  5、 ,齊彭殤為妄作。

  7.常識應知

  1、序,文體的一種,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性文字。其作用在於推薦介紹某人著作,說明寫過程過、寫作目的、主要內容或說明一些同書本有關的事情,幫助讀者更好地去閱讀或理解。如 。後又有宴集序、贈序等。古人宴集時,常同賦詩,詩成後公推一人作序,為宴集序,如 ;後雖無聚會,也作文相贈,以表惜別、祝願、勸勉之意,就是贈序。如 王羲之《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序》、《臨河序》、《禊序》、《禊貼》,為宴集序。

  2、古代紀年方法: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所謂"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地支"則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個字。紀年的方法,從"天干"中的"甲"開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個組合,俗稱作"六十花甲"。這種"天干地支"紀年法,六十年為一週期。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3、修禊:中國古代民間的一種風俗,古人視季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周禮》中都有記載。孔子的得意門生曾點將春禊視為其志,得到孔子的讚賞。"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三國魏以後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動內容也改為在水邊宴飲、賦詩等。

  4、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2位文人學士、社會名流,在浙江山陰的蘭亭作"修禊"之會。各人分坐於曲水之旁,藉著宛轉的溪水,以觴盛酒,置於水上。他們一邊喝酒一邊作詩,也發表一些議論。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推舉王羲之寫一篇序。王羲之遂乘興作《蘭亭集序》,文采燦爛,雋妙雅迪,書法更是遒媚勁健,氣勢飄逸,被後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

  文字探究

  1. 整體感知

  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蘭亭集序》,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儘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淒涼和悲哀。作者在前段敘事寫景的基礎上,加以議論和抒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王羲之與魏晉時期一般談玄文人不同,在此序中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2.要點探究

  1、《蘭亭集序》中蘭亭的景色突出了什麼特徵?與作者的情有何關係?

  2、《蘭亭集序》中表達的思想和老莊思想一致嗎?

  成功體驗

  閱讀下面文言語段,完成1—4題。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取捨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1.下列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永和九年,歲在癸丑 歲:時間

  B、足以極視聽之娛 極:窮盡

  C、晤言一室之內 晤言:對面談話

  D、終期於盡 期:期望

  2.句中“之”字用作代詞的一句是( )

  A、暮春之初 B、不知老之將至

  C、及其所之既倦 D、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3.翻譯橫線上的的句子

  (1)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4.下列對語段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從時間、地點、緣由、人物、環境,以及人物的心情等方面較具體地寫了蘭亭集會的盛況。本段以寫盛會始,以抒感慨終;以做“修禊”為名,以行快樂為實。

  B、第二段寫了兩種人:一個是喜歡“靜”的人,一個是喜歡“躁”的人。兩者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人世觀上沒有相通之處。

  C、探索人生哲理,發表對人生憂樂和生死問題的看法,亦即所謂“暢敘幽情”。

  D、文章借快樂年華的易逝的感嘆,借生命長短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感嘆,借古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引出作者對人生的痛惜,充分肯定了“死生之大”的觀點。

  閱讀下面三篇序文,回答文後的問題:

  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松柏、藥草之屬,莫不必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時徵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餘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遊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築,合載車中,道路並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

  故具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著後。後之好事者,其覽之哉…… (石崇《金谷詩序》)

  辛酉正月五日,天氣澄和,風物閒美。與二三鄰曲,同遊斜川。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於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彼南阜者,名實舊矣,不復乃為嗟嘆。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遙想靈山,有愛嘉名。欣對不足,率共賦詩。悲日月之遂往,悼吾年之不留。各疏年記鄉里,以記其時日。(陶淵明《遊斜川詩序》)

  夫天逝者萬物之逆旅①,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②假我以文章。會桃李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③。吾人詠歌,獨慚康樂④。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李白《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

  [注]①逆旅:客舍 ②大塊:大自然 ③惠連:南朝謝惠連,與族兄謝靈運並稱“大小謝” ④即謝靈運

  5.下列句子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

  ①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齊備) ②道路並作(寫作) ③以敘中懷(內心情懷) ④又寫詩著後(顯著) ⑤魴鯉躍鱗於將夕(躍起露出鱗片) ⑥各疏年記鄉里(分條陳述) ⑦良有以也(誠、確實) ⑧序天倫之樂事(排列) ⑨群季俊秀(即群弟) ⑩何伸雅懷(抒發)

  A、②④⑧ B、①③⑥

  C、⑤⑦⑩ D、④⑦⑨

  6.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虛詞的意義用法不同的的一項是( )

  A、悲日月之遂往

  B、序天倫之樂事

  C、眾果松柏、藥草之屬

  D、後之好事者

  7.不屬於介詞“於”的省略的句子是( )

  A、晝夜遊宴 B、合載車中

  C、獨秀中皋 D、獨慚康樂

  8.找出《金谷詩序》《遊斜川詩序》中有與《蘭亭集序》“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同懷的的語句。

  (1)《金谷詩序》

  (2)《遊斜川詩序》

  9.翻譯:

  (1)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

  (2)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

  10.對上面三序的比較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從《金谷詩序》到《蘭亭集序》《遊斜川詩序》,處處可見對時光易逝的敏感、對人世無常的哀傷、對生命短暫的無奈,韶光易逝,歲月難留。不難看出,感時傷懷在魏晉文學表達中已佔了相當大的分量。

  B、石崇、王羲之、陶潛文中所以著列同遊詩作及年裡、名號,為的是留記當日那一段歡悅時光,據以抵免凋落遂往的悲慨。重在抓執今朝、是日之“樂”,而有意忽忘明日甚或一世、千載之“憂”。

  C、寫陽春,而稱“召我以煙景”;敘大塊,而曰“假我以文章”,用誇張手法,拉近物我,融和天人。“開瓊筵以坐花”,扣緊題目“桃”字;“飛羽觴而醉月”,又切中題目“宴”字。

  D、與同類作品相比,《春夜宴諸從弟桃李園序》確實是別開生面。同樣寫遊宴,卻完全擺脫了“即喜而復悲”的陳套,給人以樂觀情緒的感染,表現一種曠達的情懷。

  參考譯文

  永和九年,歲星在癸丑,三月初三日,我們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舉行祓禊活動。許多著名人士統統來了,年輕的和年長的都聚集在一起。這專訪有高峻的山嶺主,茂盛的樹林,外長的竹子。還有澄清的急流,在左右映襯環繞,引來作為流觴的曲水。大家依次坐在水邊,雖然沒有琴、瑟、簫、笛演奏的盛況,但邊喝酒邊賦詩,也足夠暢敘衷情。這一天,天色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抬頭看到天空的廣闊,低頭看到萬物的眾多,藉此放眼觀賞,開暢胸懷,可以盡情享受耳目的樂趣,確實是歡樂的。

  人與人的相處,時間很短暫。有的把自己的抱負傾吐出來,和朋友在一間房屋裡談論;有的憑藉愛好的事物寄託志趣,過著放縱性情的生活。雖然各人謀求的和拋棄的千差萬別,性格的安靜和浮躁也不一樣,可是當他們對接觸到的事物感到高興,被自己暫取得,就愉快地自滿起來,不知道衰老即將來到。等到他們對謀求或者取得的事物已經厭倦了,盡情就隨著事物的改變而改變,感慨也隨之而來了。從前所喜歡的,在極短的時間內已經變為陳舊的事物,還不能不因此而產生感慨。何況壽命長短,跟著自然界變化,終究要走向結束。古人說:“死生也是一件大事啊。”難道不令人悲痛嗎!

  每次我看到從前人產生感慨的原因,同我們好像契約一樣相合,沒有不對著前人的文章悲傷感嘆,可是心裡又不明白會這樣。本來就知道把死和生看作一樣是虛妄的,把長壽和短命看成等同是荒誕的。後來的人看現在,也象現在的人看從前一樣,這是多麼可悲啊!所以我把與會的人一個一個地記下來,並且把他們所作的詩抄錄下來。雖然時代不同,事情也兩樣,但是人們產生感慨的原因,那情景還是一樣的。後代閱讀的人,也會對這些詩文有所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