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編15篇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彙編15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

  教材分析

  《認識鐘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時間的知識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過一些關於時間的知識。一般來說,他們的活動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設計思路

  本課從匯入到實踐活動,學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來設計的。注重了學生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行這一知識的教學,體現以生活為依託,以實踐為第一。在教學中,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找尋數學知識,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使40分鐘的課堂變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應。

  學生的學法:

  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要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其主動掌握時間的基礎知識,透過師生互動學生也參與了有效學習的過程。

  我的設計理念:

  一、感受數學生活化的魅力。

  由於時間在生活當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從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入手引入正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錶,透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

  二、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讓學生應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安排表,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在實踐探究中,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感受數學中的情感。

  數學並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生活,這也是在有效教學中“全人”發展的特徵體現。在本課中我透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媽媽的作息時間,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也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和電子錶面,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讀、寫整時時刻。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數感。

  3.建立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具、學具:教學課件、鐘錶和鐘錶模型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由五個教學環節來完成

  一、激趣匯入。

  1.創設情境。

  (1)猜謎: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創設情景,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出主題圖設題提問。

  提問:你能說出你自己的作息時間嗎?你怎麼知道的呢?(看掛鐘或電子錶。)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錶”。(板書課題:認識鐘錶)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電子錶面。

  (1)觀察鐘面和電子錶面: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觀察的物件,可以觀察鐘面,也可以觀察電子錶面,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教師參與共同研究。

  (2)學生交流、反饋(得出以下幾種答案)。

  鐘面:①有1~12個數字(點選閃爍)。②有2根指標,長針和短針。(身體又細又長的叫分針;身體又粗又短的叫時針。)

  電子錶:①由數字表示時間。②中間有2個點會閃爍。

  (開放式的課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學生自主、有效的獲取知識,學生掌握知識也就更加紮實。)

  2.認識整時。

  (1)課件依次出現“我的一天的生活”。

  觀察畫面,說一說我接下來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交流。

  學生互相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描述任何事物時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學生的評價客觀、真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評價能力。)

  (2)認識鐘面上整時刻。

  ①觀察鐘面,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充分交流

  ③引導學生小結:我們在看鐘面時不僅要看時針,

  還要看分針,如果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④反饋練習。出示模型鍾:說說這是幾時?你是怎樣想的?

  (設計此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探究中發現知識。)

  (3)認識電子錶的整時刻。

  1、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組討論完成。

  2、教師:說一說你是怎樣認識電子錶上的時刻的?

  3、引導學生小結:在電子錶上,如果點的後面是2個0,前面的數字是幾就是幾時。

  4、反饋練習。

  出示模型鍾:這個時刻用電子錶的方式來表示,該怎樣寫呢?

  (強調:電子錶表示的整時刻時,點的後面是2個0。)

  5、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兩種方法來表示整時刻。一種是文字表示,一種是電子錶的形式。(小結加深學生對時間兩種表現形式的理解)

  三、知識延伸。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我起床的時間是6時,看動畫片的時間也是6時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時針每天轉2圈。)

  2.練習十六第3題。

  (1)提問:①鐘面上現在是幾時?

  ②再過1小時是幾時呢?

  (2)反饋(教師演示課件):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4時)

  (3)學生獨立認識其餘鐘面時間。

  3.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安排表。

  (這個實踐活動體現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的關注發展和關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情感體驗。

  你能說出媽媽一天的作息時間嗎?她的作息時間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會這樣呢?(體現有效教學的特徵,關注“全人”發展。)

  五、小結。

  師:學習了這節課後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道理?希望透過這節課大家不僅能認識鐘錶,還要懂得珍惜時間,和時間一起賽跑!應用較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滲透有效教學的內涵,節時高效。相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後總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作為一名剛剛踏上數學教學之路的我來說,整堂課的設計和實施免不了會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給我批評指正,我虛心接受,並將努力改善。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2

  【設計理念】:跟據《數學新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用於生活。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根據一年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對100以內數的認知。我充分利用數字教育資源直觀形象地演示,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使靜態的知識動態化,從而使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生的思維特點達到和諧與統一,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認識人民幣》這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本單元第一課時。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認識1元及小於1元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及其進率。

  2、教材分析:新教材更關注學生的經驗與興趣,以發展人文精神為宗旨,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為導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有淺入深,讓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範圍中學習數學。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認識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幣,瞭解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二)能力目標:

  透過認一認,分一分,付一付,換一換等活動,學會簡單的購物,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與他人之間的合作意識,對學生進行愛護人民幣和勤儉節約的教育。

  三、說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及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

  (二)教學難點:

  人民幣單位間的換算。

  把教學重點定為認識1元以內的人民幣及人民幣單位間的進率是因為人民幣這一生活素材蘊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儘管學生在生活中都接觸過人民幣,積累了一些經驗,但還需要將這些知識和經驗加以整理。使知識系統化,結構化。同時,考慮到一年級學生計算還不夠準確,類推的能力還比較低,在掌握人民幣單位的進率時,還存在一些困難。因此,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定為單位間的換算。

  四、說教法與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透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小組交流與合作的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在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利用數字教育資源,直觀形象地演示,促進學生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情境匯入法

  2、直觀演示法

  3、實物操作法

  五、說教具準備:

  師生各準備一套1元以下教材人民幣。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激發興趣

  首先,讓學生聽一首兒歌《一分錢》。聽完兒歌后提問:剛才這首兒歌裡唱到了什麼。從而自然而然引出課題《認識人民幣》。以學生熟悉的兒歌《一分錢》來帶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是透過學生熟悉的兒歌《一分錢》來帶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而然地引出課題,認識人民幣。

  (二)探求新知,認識人民幣

  1、認一認,初步感知人民幣。

  透過小組認幣活動及討論後得出要認識人民幣就要從正面、背面認識人民幣。還可以根據人民幣上的數字、大小、圖案、顏色來認識人民幣。人民幣上的國徽是我們祖國的象徵,愛國也要愛護人民幣。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我藉助豐富的數學教學資源,使學生很直觀地認識人民幣。

  2、分一分,辨別人民幣。

  透過學生自己動手分一分及小組討論後得出:人民幣有以下幾種分法:

  第一種分法:按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來分。

  第二種分法:按紙幣和硬幣來分。

  第三種分法:按人民幣上的數字來分。

  教師根據這幾種分法著重推出第一種分法。按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來分。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以小組互相合作與交流。讓學生真正成為是學習的主人,教師起到引導者和合作者的作用。

  3、付一付,換一換的深化認識

  出示情境圖,著重引導學生思考買一本練習本一元錢你打算怎樣付錢呢?讓學生在小組裡交流付費方法。買一本筆記本可以有不同的付款方法:教師藉助數字教育資源將人民幣一角一地數出10角來。從中推出1元=10角。以同樣的方法推出1角=10分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設計透過學生親自動手付幣、換幣等活動。藉助數字教學資源,學會簡單的購物,感受人民幣的價值,並加深鞏固對人民幣的認識。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三)實踐應用,鞏固深化

  1、習題1:觀看情境圖,要求學生將物品的價格與對應的人民幣連起來。

  2、習題2:要求學生根據圖意將人民幣進行換一換。

  【設計意圖】以上的這些練習設計形式多樣、層次分明。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將所學習得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讓學生學會使用人民幣。感受人民幣使用價值。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四) 擴充套件延伸,課堂小結

  1、播放兒童歌曲《一分錢》來調節課堂氣氛。並結合兒童歌曲,對學生進行珍惜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2、觀看情境圖。教師藉助情境圖對學生進行勤儉節約的教育。

  3、課堂小結:讓學生一起回顧整節教學的流程,藉助數字教育資源一起讀人民幣的單位是:元、角、分。人民幣的進率是1元=10角、1角=10分。

  七、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簡明精要,重點突出,將學習過程中師生共同探討的知識,很清晰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學生的理解與接受。

  附板書設計:

  認識人民幣

  元 角 分

  1元=10角 1角=10分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分類和比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課教學以“幫媽媽放衣服”為主情境,透過媽媽與小朋友的對話,引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比較“厚薄”,同時根據圖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馬等物品還可以比較“長短”、“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透過“在情境圖中找一找,比一比”,讓學生自己尋找可比的物件,選擇比較的標準來“比”,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和目標。

  二、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2)、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有關“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能初步彙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

  三、 說重點、難點

  重點:透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難點: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

  四、 說教學策略

  1、說學情

  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比較的多種方法。

  2、設計理念

  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氣球、彈力球

  五、課前遊戲:對口令。

  師說上句,生對下句。

  我說大,我對小;我說高,我對矮;我說低,我對高;我說長,我對短;我說薄,我對厚;我說輕,我對重;我說寬,我對窄;我說遠,我對近……

  熱鬧的師生互動的對口令遊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口令的內容緊扣本課知識點,便於學生感知、理解,為“比一比”的學習做好鋪墊。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教師請班裡一名比較高的同學與自己合作比一比個子。得出老師比同學矮的結論。

  2、再請兩個同學與第一個同學比個子,分別得出結論。

  3、引出課題。這些結論都是透過“比一比”得到的(板書:比一比),今天我就來研究“比一比”,看透過“比一比”的活動,還能知道些什麼?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學習,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師民主地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師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駁,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研究“比一比”問題的積極性。】

  二、引導探究。

  1、整體感知情境圖。(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說說圖上都有什麼?

  學生們透過觀察說出畫面中左邊有掛衣櫥和存衣櫃,放有爸爸、媽媽和小明衣服;右邊是博古架,擺放著瓷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課件播放)小明說:媽媽的衣服真多呀!

  師: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樣嗎?你怎麼知道的?

  (多媒體突出放大存衣櫃,便於學生觀察。)

  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數一數媽媽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媽媽的衣服多。

  (多媒體演示比厚薄的過程)……

  小結:同學們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較出媽媽的衣服最多,透過“比一比”,我們還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呢。

  3、比長短。

  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媽媽準備了三件外衣掛在衣櫥裡,(多媒體突出放大掛衣櫃),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討論並在全班彙報。

  學生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結論,如: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媽媽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長,小明的衣服最短……對於能用多種標準進行比較的小組進行表揚。

  小結:比較的時候一定要確定誰跟誰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3、你還能比什麼?

  仔細觀察情境圖,小組確定研究內容,選擇一樣主題圖中的一件物品,合作進行比較研究。

  小組彙報,其它組補充、評價。

  小組可以選擇琉璃球比較大小、輕重等;可以選擇瓷馬比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選擇花瓶比較胖瘦、高矮等。

  小結:(根據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先帶領學生充分感知情境圖,說一說看到了什麼,由“媽媽的衣服真多呀,你也這樣認為嗎”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運用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索的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採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先是領著學生比較衣服厚薄,再半放給小組交流比較衣服長短,最後透過“還可以把什麼東西比一比”,讓小組自選研究題目,進行比較,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透過小組合作,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使他們對新知識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

  三、“闖關”鞏固。

  第一關比多少、厚薄(多媒體出示第23頁第1題)

  師問:哪邊的書最多,哪本書最厚?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第二關比輕重(第24頁第2題)。

  用多媒體模擬天平稱量水果的過程,

  學生獨立思考後判斷輕重。

  說說理由。(學生可以結合壓翹翹板的生活經驗直觀感受天平槓桿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翹的原理。)

  【設計意圖:透過多媒體演示,變教材的靜態呈現為動態呈現,引起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從而更直觀形象的感知天平稱重的有關原理。】

  第三關比手的長短(第24頁第4題)。

  演示活動:教師演媽媽,大同學扮演“我”,小同學扮演“弟弟”,比手。誰的手最長?

  【設計意圖:結合自主練習中的的插圖在課堂上組織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動,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符合兒童欣賞、認知特點,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四關:實踐應用活動:誰哪合適?

  1、出示一個氣球和一個彈力球。

  師:請你猜一猜哪個球重?哪個球輕?

  2、學生們掂一掂、試一試後,說說實際比較的結果。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猜測一下哪個球重,哪個球輕?熟悉這兩種球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判斷出彈力球比氣球重,對與沒有這種生活經驗的孩子教師要組織他們親身試一試,體會大得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的辨證思想。這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開放題,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在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關:實踐拓展活動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裡還有什麼可以比的東西,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說一說。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4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錢,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換錢遊戲、購物購票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人民幣的過程,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動能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及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

  難點:能正確區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係。

  四、教法、學法:

  由於本節課是《認識人民幣》的起始課,學生對人民幣只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採用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我先透過換錢遊戲和購物購票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動”中思。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緊扣知識點,設計各種活動,力求達到讓每一個學生想學、會學、學會、會用。

  五、教具、學具:

  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準備使用真幣或掛圖演示,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徵,我一開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從前,有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著爺爺問問題了:“爺爺,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呀?”爺爺想了想,笑著說:“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錢”。

  這樣,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身心準備和知識準備真正合二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課。

  掛圖2:出示購物、購票、乘車、存錢圖。

  我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幣,讓他們初步感受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和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透過調查班級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錢的習慣,教育學生要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二)、動手操作,認識人民幣。

  掛圖出示3:我國發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幣

  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我國發行的人民幣的品種,讓學生對我國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有一個整體的瞭解。

  掛圖出示4:

  說一說:介紹自己錢袋裡的人民幣

  分一分:學生嘗試將人民幣分類

  辨一辨:說說兩種50元、100元的人民幣有何異同?

  認一認:同單位的人民幣各有幾種?

  學生活動由我的任務而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初步認識了人民幣,在分類活動和簡單的計算中感知了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我又透過區分人民幣的異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三)、提煉知識,綜合運用

  在此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設計了換錢遊戲。

  出示5:1張2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張5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先讓學生明白:以角為單位的3種人民幣之間的關係及它們的面值。

  繼續做換錢遊戲,我出示1個1元紙幣,問“你應拿幾個1角紙幣才能換取老師手中的1元紙幣”?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擺出1個1元硬幣(或紙幣),然後再擺出與1元等價的10個1角硬幣(或紙幣)。最後,我讓學生歸納總結出元和角之間的關係:1元=10角。

  出示6:1張1元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購物活動。

  掛圖出示7:橡皮(1角)練習本(5角),鉛筆(2角)

  1、1元錢能買______塊橡皮。

  2、1元錢能買______支鉛筆。

  3、1元錢還能買什麼?

  聯絡生活實際,在購物遊戲中,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關係,同時,透過對價格的瞭解,感受了1元的幣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掛圖出示8:遊樂園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遊樂園購票”活動,學生根據手中的備用錢,自主選擇遊樂專案,這樣,我把單調的課堂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鞏固認識了人民幣,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幣的價值,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

  評價分析: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中,我把評價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評價方式多樣化,在學生換錢遊戲中,以學生自評為主;在購物購票活動中,以學生互評為主;學生彙報結論時,以師評為主,利用發展性評語。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西師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的《數數數的組成》(板書課題),該內容的知識基礎是20以內數的認識,同時又為20以內讀數、寫數以及萬以內數的認識作鋪墊,就像一座彩虹橋,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在此處安排100以內的數數、數的組成,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的認知發生一個飛躍,那就是引領學生的思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感悟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十組成幾十幾。

  二、說目標

  結合學生實際、教材內容,站在學生髮展的角度,我預設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生會一十一十數100以內的數,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2、經歷數數的過程,讓學生的思維在具體情景中從一個一個數發展到一十一十數,並感悟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和幾個幾組成幾十幾,掌握“數群”策略,體現數群思想。

  3、提供交流、活動平臺,營造寬鬆愉悅氛圍,讓學生感受數的奧妙,體驗學習的樂趣。

  這樣一來,三維目標有機融合,形成一種活力。其中讓學生會一十一十地數數及數的組成是重點,建立“10個一是一十”的數群策略是難點。

  三、說學情

  為了能較好的落實這些教學目標,在上課之前,我還將充分了解學情,瞭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那就是很多孩子都能從1數到100,但只是淺層次的數,沒有思維的深度,因此可以提供展示平臺,做到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對於那些平時思維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動手、勤于思考,讓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當然,對於思維能力比較強的學生來說,要積極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交流,養成善於展示、勇於創新的學習品質。

  四、說教法

  但是這一切的關鍵是要採用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外因只有透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我只是一個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針對100以內數數及組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將採用觀察法、發現法、合作法、展示法、歸納法等。不過,教無定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會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調整和選擇教法。

  五、說設計思路

  我的設計思路是啟動、互動、自動、整合。啟動就是激起數數興趣和動力,互動就是探究出數數方法,形成“數群”策略,自動就是運用數群策略感悟數的組成,整合就是鞏固、拓展、昇華。

  六、說教學流程

  (一)啟動

  數學知識從那裡來?從生活中來,從學生已知發展而來。我首先給學生提供了數數平臺:四人一組,每組提供一堆零散的小棒(46根)。

  小朋友們,請數一數你們的小棒,到底有多少根呢?

  這是學生們已經擁有的知識和能力,每組的小朋友以自己喜歡的方式數著小棒,並爭先恐後地說著最後的結果“46根”。在學生數的過程中,老師千萬不能閒著,要到他們中間去走一走、看一看,摸清學生的思維脈搏,那就是大多數學生的數數方法是“一個一個地數”。這是學生思維從一個一個地數發展到一十一十地數的生長點,探究活動就從這兒開始,接下來進入互動部分。

  (二)互動

  1、肯定:老師微笑著肯定著學生的成功,並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數數方法:一根一根數(並板書:一個一個數)

  2、再次提供數數平臺:(出示10枝裝的鉛筆整整4盒,盒子外面還零散著6枝鉛筆)你能數出這些鉛筆一共有多少枝嗎?

  學生一會兒就能報出準確的結果:46枝!這時老師千萬不能只關注“46枝”這個結果,一定要把住學生思維的跳動:他們會一根一根地數嗎?應該不可能!因為學生只能透過觀察,發現10枝一盒,4盒40枝,盒外的6枝也可以一眼看出,不必也不需要一根一根地數,而是一群一群地數,即採用“數群”策略,得出“46枝”。這個情景把學生逼到了思維的邊緣,在潤物無聲的思維衝突中從“一根一根數”突圍而出,發展到“十根十根數”,可謂一個飛躍,全新的教學理念就體現在這樣的細節上。

  3、匯出“數群”策略:“十根十根數”

  當老師追問學生的數數方法時,學生會驚喜地發現自己居然採用了“十個十個數”的方法,學生能不高興嗎?(並板書:一十一十數)在快樂的學習中,學生“創造”了數數的方法,有了成就感和自豪感,“數群

  ”思想不知不覺滲透到學生的腦海中。這樣,我充分尊重學生,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認識。這正體現了一種理念,那就是:真正的數學學習,是讓學生自己學會而不是教師教會,是讓學生想懂而不是老師講懂。自己學會才是真會,自己想懂,才是真懂。

  (三)自動

  當得出“一十一十數”是數數的好方法時,學生的學習內動力更加強勁,一切水到渠成,進入自動狀態。

  1、數小棒(請小朋友們拿出開始的46根小棒):這時我們來數這些小棒,你準備採用什麼數數方法呢?

  我們可以大膽地預測,學生大多數會認可“一十一十數”的方法。此時此刻老師組織每組學生合作將每十根小棒捆成一捆,每組4捆零6根。學生會在觀察、操作中深刻地思考:10個一是一十。這種有觀察、有思考的操作活動就是“做數學”。捆完之後,請他們看著自己的操作成果一起數一數,學生會興高采烈地數著:一十、二十、三十、四十、四十六,體驗著數數的快樂。

  2、數動物:出示例2的主題圖(灰兔、白兔、黑羊、白羊數量不一,依次排列,每行10只,共10列。)

  讓學生說出各種動物的只數,彰顯數數方法及數的組成。比如:灰兔有多少隻?(28只)你是採用什麼方法數的?(十隻十隻數)你知道28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嗎?(2個十和8個一)……

  當說到灰兔、白兔、黑羊、白羊一共有多少隻時,老師要特別留心,因為學生可能出現兩種思維,一種是四種動物的只數相加(28272322=100),另一種是在圖上數,剛好10個十,10個十是一百。這時老師要把住學生的思維,不否定“只數相加”的方法,但要張揚“10個10個數”的方法,讓學生在“一十一十數”的基礎上感悟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還可以安排學生一捆一捆地數小棒,深化知識:10個十是一百,一百就是由10個十組成的。這是從10到100的飛躍,是“數群”策略的進一步發展。

  (四)整合

  1、數數活動:一個一個數,從66數到88;一十一十數,從10數到100,再從100數到10。感受著兩種數數方法的策略。

  2、數的組成:例3的情景圖(乒乓球、鋼筆、月餅),運用、鞏固幾個十組成幾十,幾個十、幾個一組成幾十幾的認知。

  3、說說生活中你用到的數(幾十或幾十幾),學生激動地說著。

  4、延伸:老師話峰一轉,如果我們遇到很大很大的數,你還會採用一十一十數的方法嗎?請小朋友們課外去交流交流。此時讓學生的思維又有了一個新的生長點,那就是:遇到很大很大的數,能一十一十數嗎?假如不能,又會是怎樣的數數方法呢?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簡單明瞭,適合一年級小學生的'特點,能呈現出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

  數數數的組成

  一個一個數:

  一十一十數: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

  一、 說課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4

  頁到65頁《10的認識》。

  二、 我對教材的理解

  1、 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教材先是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位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掌握10的組成

  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

  4、教具、學具準備

  Flash課件,為每兩個學生準備一張記錄紙和十個卡片蘋果。

  三、 教法設想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住還要藉助於形象直觀的實物圖象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直觀教學法,操作發現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四、 學法滲透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五、 說教學程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裡設計了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課堂,故事主要是說“在數字王國裡,9以為自己是最大的數,常常欺負比它小的數,後來1和0想出了一個辦法來對付9……”課件演示到這,我就讓學生來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麼辦法來對付9?這麼一問,學生的思維就像被激活了一樣,同學們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興致盎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性高。同時,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絡的,是可以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塊兒就變成“10”,然後就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數一數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學習新知的有效平臺,在這一環節中,我就設計了孩子們喜愛的魔術表演情境,讓學生邊看魔術表演邊複習1?——9的數數過程,並體會“9添上1就變成10”的過程。還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真觀察,讓學生說說畫面中還有什麼東西的數量也可以用“10”來觀察,如“畫面上有10朵花、10顆星星……”最後讓學生用“10”來說一句話,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數字娃娃找家”

  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把教學直尺圖這一枯燥的內容改為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數字娃娃找家”。這裡先是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然後,我就請小朋友幫這些數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數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後,我就讓小朋友說10以內數的順序,如:5相鄰的前面一個數是誰?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有助於學習目標的落實。

  為了鞏固學生10以內數的順序,我還創設了神舟六號發射現場倒計時的情境,學生們熱情高漲,為了這個偉大的時刻而自豪,為了能夠與宇航員一起倒計時而喝彩。整節課的氣氛到了高潮時刻,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後的學習態度,這不正是同時和他們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學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嗎?

  3、比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點子圖的,著重強調9添上1就是10,讓學生比較10與9的大小時,我要求學生說出為什麼要填大於號、為什麼要填小於號?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維。

  4、教學10的組成和分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這一教學過程我努力挖掘數學的“應用性”。學習“10的組成”是本課的難點,尤其是讓學生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的抽象思維過程。因此,我就設計了“分蘋果”這一手腦並用的活動來衝破難點。活動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朋友,現在是蘋果成熟的季節了,果園裡的叔叔想請全班同學來幫忙摘蘋果,但蘋果摘下來以後,要把它們放到這2個筐子裡,同學們想想,如果讓你來放的話,可以怎麼放?”學生以同桌2人為一組,自己進行分工:一個負責寫記錄表,一個負責分蘋果,然後,讓學生看著這些分法,說說自己的發現並彙報展示,學生說出了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是:看到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最後把10的組成進行板書,學生看著板書很快就發現到: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10”,而且左邊的數越小,右邊的數就越大,這樣安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同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提升了本節課學習的思維性,達到了知識的內化。為了鞏固學生們對10的組成的學習,我分別設計了猜糖遊戲和對口令遊戲。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

  5、10的書寫

  在教學10的書寫時,我先讓學生觀察10和我們前面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讓學生比較得出10是由兩個陣列成的,而且左邊的1和右邊的0與我們以前學過的“1”和“0”寫法一樣,然後教師範寫數字“10”,最後讓學生練寫。這樣設計是遵循了兒童的認識規律,因為寫數是一年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教師的示範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兩個數字符號組成的,跟前面寫的0——9有不同之處。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讓學生完成了書本第65頁“做一做”和第67頁的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透過老師的提問:今天你認識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學得最高興的是哪一部分的內容?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收穫,既能引導學生理順知識,又體現了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延伸。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突出重點、難點、又便於學生觀察,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加與減(二)》中《有幾瓶牛奶》一課。(點選)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有幾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幾的進位加法。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前面的相關內容有本冊教材第三單元《加與減(一)》中的1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而本課又同時是為本單元的20以內數進退位加減法、及一年級下冊的100以內數的加減法及其應用做鋪墊。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教學大綱和教材分析,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點選)

  知識目標: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能力目標:透過組織擺小棒、數小棒、說一說的教學活動,教會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情感目標:透過創設“有幾瓶牛奶”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三、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的教學目標,我制訂了以下教學重、難點:)(點選)

  教學重點:會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

  教學難點:會運用“湊十法”計算進位加法。

  四、說教法說學法

  (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利用效率,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宗旨,

  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點選)

  教法: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比較,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學法:自主探究、小組交流合作。

  五、說教學過程

  (點選)(教學過程是教學有效性的實施途徑和保證,為了有效實施教學,我設計瞭如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我在開課時以談話方式匯入新課,問學生早上有幾個人喝牛奶。我接著說:“小明家裡有好多牛奶,你看!”並出示情境圖(點選)。匯入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要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並試著自己提問題—“一共有幾瓶牛奶”。板書課題:有幾瓶牛奶(板書),並用多媒體呈現問題。

  2、自主探究,學習新知(點選)

  第一環節,理解圖意,列出算式。(點選)引導學生從問題入手,解決一共有幾瓶牛奶。學生在本冊第三單元已經學過10以內加減法,列算式可以讓學生自己完成。

  第二環節,動手擺小棒。可以用多種方法,也可以同桌互相幫助合作,並試著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的。我提出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用手中的學具進行演算法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學習。我在這個時候巡視班級,加入到學生的探究活動中,這樣一方面可以瞭解到學生對多種演算法的探究達到了什麼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幫助他們去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彙報交流演算法。(點選)說說看誰的方法最多、。”在彙報中,學生一般都能夠首先想到用“一個一個數”的方法進行計算,接著可能會有學生仿照這種方法“兩個兩個”的數等等。我可以說:“這些同學說的其實是一種方法,就是數小棒的方法,誰還有其他的方法?學生討論。

  第四環節,講解湊十法。(點選)我用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湊十法”,規範講題語言,“我想將9湊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於10,10加4等於14,所以9+5=14。”然後組織學生邊擺小棒邊講題,採取的形式有自主練習和指名彙報,目的是讓學生透過擺小棒和說一說的過程理解“湊十法”。在學生基本能夠理解“湊十法”的基礎上,我提出問題,“這個算式用“湊十法”還能怎樣計算?”學生在這裡馬上會想到還可以將5湊成十,我組織學生進行擺小棒和說一說的活動,採取的形式是自主練習、同桌交流和全班指名彙報。目的是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湊十法”,讓學生能夠用“湊十法”正確的進行計算,同時檢驗學生對於“湊十法”的理解應用程度。針對算式9+5=,我提問“還有其他演算法嗎?”學生如果有其他方法就彙報,只要合理,就給予鼓勵。

  第五環節,介紹撥計數器的方法。我用計數器模型演示,先在個位上撥9個珠子,再在個位上撥5個珠子,滿十進一,向十位進一。個位上剩下4個珠子,所以9+5=14。此處的教學目的在於利用計數器幫助學生理解十進位制,為一年級下冊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法打下基礎。這部分只需要學生理解,不需要掌握。

  第六環節,為了幫助學生能夠運用“湊十法”解決9加幾的進位加法,在這裡設計了兩個小練習:9+3=;6+9=。

  要求:用“湊十法”計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彙報、交流。

  3、鞏固練習,解決問題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所以我設計了由易到難的三道題目。)

  (1)“圈一圈,算一算”。設計此題目的在於鞏固“湊十法”。

  (2)“看圖列示,解決問題”。目的是在解決問題中鞏固進位加法。教學時先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然後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鼓勵演算法多樣化。

  (3)“登山遊戲”。採取小組競賽的形式,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合作意識。

  4、總結提升,複習小結。

  總結本課的知識點,教師提問“這堂課你學到了什麼?”(板書9加幾的進位加法)學生總結計算方法。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優點和不足,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系統的構建,為此我把板書設計如下:)我的板書內容一目瞭然,重點突出。

  說教學效果:

  (最後,我來預設本節課的教學效果:)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擺一擺想一想》是一個純數學探索實踐活動課。這個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之後安排的一次實踐活動。透過學生用棋子擺一擺,進一步認識100以內數的組成、數位和位值的概念。一年級的學生剛接觸100以內的數,最基礎的知識是數的順序;要弄清楚同一個數字放在不同的數位上,表示出來的數就不同;還要弄清楚一個數的組成,它可以分成兩個不大於9的數(或兩個數字)之和。鑑於學生的年齡小,以上內容學起來較難理解,這個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兒童喜好動手玩的心理,把好玩的習慣引導到學習上,設計出生動有趣形象的“玩法”,使兒童在動手操作中感悟100以內的數和領會、理解有關的基礎知識,並得到美的感受。這節課就是使抽象枯燥的數讓學生“玩”出數學道理來。

  教科書出示了活動的兩個範例,學生可以仿照教科書上的樣子進行活動。首先由小精靈提出問題:“能用2個●表示不同的數嗎?”(由於到目前為止,學生學過的數只限於100以內,所以這裡的數只指一位數和兩位數。)下面展示了四名學生小組活動的情景,其中三名學生在數位表上擺圓片,根據十位和個位上圓片的數量說出擺出的數,例如,兩個圓片都放在個位,說明個位上數字是2,這個數就是2;兩個圓片都放在十位,說明十位上數字是2,個位數是0,這個數是20;十位和個位各放一個圓片,說明十位數和個位數都是1,這個數就是11。另外一名學生透過列表的方式把這三種答案綜合起來,表的左邊是所用的圓片數,右邊是擺出的三個數。在這裡,要求學生理解不同數位的位值概念(十位上的2表示2個十,個位上的2表示2個一),同時熟練掌握2的組成(和是2的加法):2=0 2,2=1 1,2=2 0,就能不重複、不遺漏地擺出、說出所有答案。

  接下來,用同樣的方法,用3個●擺出不同的數。三名負責擺的同學已經擺出3、12、21這三個數,負責列表的同學已經把他們的答案都寫在紙上,但認為還有沒擺出來的數,提示學生思考除了上面這三個數,用3個●還能擺出什麼數。接下來,小精靈提出問題“用4個●、5個●……分別能表示哪些不同的數?”提示學生用同樣的方法實際擺一擺,把列表中的其他情形補充完整。最後,教材讓學生不用擺,說出用9個●能表示哪些數。這就要求學生在擺的過程中找出規律,利用歸納的方法來得出答案。

  根據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特點和教材特點,我從情感、能力、知識三方面制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透過這個實踐活動,使學生從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激發學生學習的情感和探求知識的慾望,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競爭的心理,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2)透過探索活動,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和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初步的歸納和抽象思維能力。(3)透過這個活動,使學生鞏固對100以內數的認識,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學會歸納整理。

  二、說教法、學法

  由於本堂課是一節數學活動課,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所以本堂課主要採取小組合作活動的形式,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師只是起著一個引導者的作用。

  三、教學過程

  按照以上教學目標,我對本課進行了下面的設計。

  1.複習鋪墊。

  由於這個活動要求學生對數位和位值的概念比較熟悉,所以在開始活動前,我就利用數位表和計數器對相關知識進行復習。例如,計數器的十位和個位都是兩顆珠子,讓學生說一說著兩顆珠子分別代表什麼。

  2.激發興趣,探索求知。

  利用學生熟悉的兩個可愛的小精靈聰聰和明明提問題來引入新課。例如,這兩個數學王國裡的小精靈也來參加我們這個活動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注意發揮四人小組合作,注意面向全體學生,人人動手操作,讓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中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快樂。

  3.導放結合,培養學生的能力。

  在這個活動中,我注意儘量多給學生留一些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去發現規律,去歸納整理。努力做到:凡是學生能解決的問題,師決不代替;動手讓學生做,動口讓學生說。學生透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等方式去獲取知識,達到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目的。

  總之,這節課的設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指導,努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學的輕鬆,充分發揮主體作用,發覺自己的聰明才智.

  談話激趣

  師:今天有那麼多老師來聽課,大家高興嗎?那麼老師要看一看我們班哪個小朋友表現最好,最聰明,最愛動腦筋,能得到老師發的智慧花。

  複習鋪墊

  1.數位順序。

  2.師:首先,老師提一個問題,前邊我們學過了100以內數的認識,誰能告訴大家,數位順序哪邊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什麼位?第三位呢?

  師:個位上的數表示什麼?十位上的數表示什麼?百位上的數呢?

  2.用計數器撥數。

  師:現在老師在計數器上撥一個數,看仔細,十位和個位都撥上2個珠子,這個數是多少?誰能說一說這兩個數位上的2分別代表什麼?(學生回答。)你說的真好,大家給他鼓鼓掌。

  師:現在請小朋友們拿出你的計數器,我說數你撥珠,注意要邊撥邊說4,13,22,31,40。

  生:4,個位撥4。13,十位撥1,個位撥3。22,十位撥2,個位撥2。

  師:剛才小朋友們在撥這幾個數時,你有什麼發現?

  上的數加起來都是4。每個數與前面

  相鄰的數相比,都是個位少一,十位多一,相差都是9。)

  師:你們說的真好!聽了你們的發言老師真高興,大家給他鼓鼓掌。下面請你們把計數器放在桌角,把數位表和準備的圓片拿出來,我們來搞一個有趣的活動。這個活動我們就叫“擺一擺,想一想”(出示課題)。在這個活動中大家要善於動腦筋,找規律,使我們的活動進行的又快又好。

  激發興趣,合作求知

  師:瞧!我們的好朋友誰來了?(聰聰和明明。)這兩個數學王國裡的小精靈呀,也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了。(出示問題。)看,聰聰給我們提問題了“你們能用2個圓片表示不同的數嗎?”

  1.用2個圓片擺數。

  師:大家能不能呀?提醒一點,到目前為止,我們學過的數只限於100以內。所以,在數位表上只能擺一位數和兩位數,不擺三位數,大家開始,用2個圓片看能擺哪幾個數?

  師:擺好的同學,誰來告訴大家你是怎麼擺的?要說清楚,你把圓片放在哪一個數位上,這個數是多少?

  預生1:我把2個圓片都放在個位上,就是2。

  生2:我把2個圓片都放在十位上,個位上沒有,就是20。

  生3:我把1個圓片放在十位上,1個放在個位上,就是11。

  板書:2個圓片。2,11,20。

  師:大家想一想,為什麼2個圓片擺在個位上得到的數是2?而擺在十位上得到的數是20呢?

  生4:因為擺在個位上表示2個一,所以是2,而擺在十位上表示2個十,所以是20。

  師:你講的真好!大家給他鼓鼓掌。接下來,我告訴大家,看!咱們另一個好朋友小精靈也來湊熱鬧了,他是誰呀?(明明)對,小精靈明明他也要給大家提問題(出示問題)。(1)你能用3個圓片表示不同的數嗎?大家能回答他嗎?(2)用3個圓片擺數,請動手擺一擺,看能擺出幾個數?說一說你是怎麼擺的?

  板書:3個圓片,3,12,21,30。

  師:從剛才擺的這兩組數中,你發現些什麼?怎樣才能知道擺出的數不遺漏?回答的真好(鼓掌),你真聰明。

  2.用4個圓片,5個圓片擺數。

  師:看,這兩個小傢伙又給大家提出了更難的問題“用4個圓片,5個圓片……分別表示哪些不同的數”。

  好!大家真勇敢!你們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精神讓老師佩服。

  3.小組合作,共同探索。

  師:下面,咱們分四個小組合作,共同研究討論幾個圓片都能擺出哪幾個數。每一小組老師發一個彙總表,分工合作,3個同學在數位表上擺圓片,小組長在彙總表上作記錄,表的左邊是圓片的個數,右邊是擺出來的數。

  師:注意:作記錄的同學要綜合你們小組這三個同學擺的數。不要有重複的數。比比看,哪一組擺的又快,寫的又好,寫字的同學字要大一些,寫工整,活動開始。(教師巡視。)

  師:大家在擺的時候呀,要善於動腦筋,善於發現規律,這樣擺起來既快,又不容易遺漏。

  4.學生彙報。

  師:4個圓片能擺出哪幾個數,哪一組給大家彙報?

  生:我們用4個圓片擺出了5個數(板書:4個圓片,4,13,22,31,40)。

  師:介紹介紹經驗,你們怎麼擺的這麼快。(表揚這一組。)

  師:5個圓片能擺出哪幾個數?(板書:5個圓片,5,14,23,32,41,50)哪一組要補充?

  5.勇於想象,探索規律。

  師:從剛才小朋友們用圓片擺數的過程,你發現有沒有規律?下面我們不擺圓片,能不能在腦子裡想擺圓片的方法,直接寫出6個圓片,7個圓片,8個圓片,9個圓片都能表示些數?好,四個人合作,看哪一組填寫的又快又好!學生彙報,教師板書(略)。

  總之,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想出儘可能多的方法,並形成交流。

  師:是不是所有的小組都擺完了,四人小組長請到前面來,把你們組的作品展示給大家,大家互相評一評好嗎?

  師:大家都擺完了嗎?一齊看黑板,從以上我們所擺的圓片個數和寫出來的數來看,同學們觀察到有什麼規律了嗎?誰能說一說。

  小結

  師:誰能說一說今天研究的什麼?你都有哪些收穫?希望大家在今後的學習中要學會觀察,善於動腦,發現規律,使我們的學習能提高效率。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之前,經過了學前教育,有很多孩子在沒有學習這一課之前,對於100以內的數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他們的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對於100以內的數的概念還比較模糊。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的數的概念,透過估計和比較建立數感,為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內的數的過程,感受100以內的數的大小,感受100以內的數就在身邊。

  2、使學生獨立的數100個物體,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百,對“個”“十” ”“百”有一個感性認識。

  3、透過生動有趣的活動,經歷數的概念的形成過程,並能夠結合實際進行估計,發展學生的數感。

  4、在認識100以內的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讓學生能夠靈活的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出100以內的數。

  難點:數數過程中整十數的連線。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的編排意圖,本節課主要採用了學生動手操作、師生合作、學生合作的教法和學法。這樣安排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四、教具和學具: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的選擇上,儘量提供學生熟悉的素材,如紅豆、鉛筆、巧克力豆……這些材料作為學習的物件,學生既熟悉又新奇,可以提高學生數數的興趣。

  五、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參與者和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秉承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安排了一下幾個教學環節:

  A、激趣匯入

  這個環節我主要安排了一個師生互助的活動,老師和學生進行數數比賽,而且在數的過程中要用手勢比劃出所數的數,之所以要用手勢進行配合,是考慮到對學生進行“手口一致”的訓練。在數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口型和手勢,如果學生是一個一個的數,老師就兩個兩個的數,如果學生是兩個兩個的數,老師就五個五個的數,甚至十個十個的數。這樣安排,從學生知識角度和思維趨勢進行探底,既瞭解學生的起點,把我教學起點,又能使學生感受數數方法的多樣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B、操作探究

  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這個環節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教學。

  1、第一次數、估數、初步感知100

  讓學生建立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學生數感的建立主要依賴於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他們熟悉的素材,紅豆、巧克力豆,併合理利用這些素材進行教學。

  (1)數出20粒紅豆,讓學生看一看,20粒紅豆就是這麼多,先感受20粒紅豆的多少,在提出問題:100粒有多少呢?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引到教學情境中進行思考,學生的數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建立。

  (2)讓學生抓一把紅豆,估計一下夠不夠100粒,如果不夠,就再抓一把,直到認為夠了為止。

  (3)驗證結果,每組一個一個的數一數,看看哪一組估計的最準確。透過學生自主的數出100以內的各數,體會到數是在數物體的過程中產生的,為脫離實物抽象數數做準備。

  (4)估一估,一袋巧克力豆大約有多少顆?透過這個步驟,進一步訓練學生們估數能力,並進一步體會估數在生活中的重要,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2、再次數,建立對計數單位的感性認識,進一步認識100

  雖然同樣是數數,但對學生的要求卻提高了。剛好數出100,又要讓人一眼看出是100。提出了這些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能用自己認為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數數,並在操作中,發現十個一是十,十個十是百。

  3、第三次數,理解數的組成

  教材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數數過程中整十數的連線,以及數的組成這兩個知識,安排了兩個例題進行教學,這一環節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1)實物數出35根小棒(鉛筆),要求學生邊擺邊說出有幾個十和幾個一。接著擺到42,當擺到39的時候,問:39裡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9個一再擺一個是多少?一共有幾個十?是幾十?透過一系列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難點,同時加深對數的組成的理解。

  (2)脫離實物,強化訓練。想一想,57裡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從57數到73,數到59時,強調上面提過的類似的問題。透過再次訓練,學生對於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3)小遊戲。師生互說,學生互說的數數遊戲和數的組成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數數的興趣,也可以幫助老師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4)小練習,用學的數說一句話。透過學生用學的數說一句話,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絡起來,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促進了數感的培養。

  我今天的說課內容就這些,謝謝大家。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2. 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透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及圖形的排列規律。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並能根據找出的規律往下襬、往後塗,加深對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能夠觀察出事物的規律是《找規律》這個知識點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學難點: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麼引導學生跳一跳再夠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裡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學時,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另外,還注意讓學生透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 創設情景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3.聯絡生活,發現規律

  4. 動手操作,擺出規律,鞏固發展

  5.教學總結

  四、說學法

  本節課要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有數字、算式及圖形的排列規律。學生在學的時候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比較法;2、討論交流法;3、練習法;4、動手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景匯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看魔術表演嗎?(喜歡)今天老師來變個魔術,猜猜老師今天會變什麼?學生說(……)說完後,教師先從口袋裡變出一朵紅花,又問:猜猜老師還會變出會什麼?(生猜……)接著教師從口袋裡變出一朵紫花,接著讓學生猜猜老師下面一朵是什麼花?學生說,老師出示,並說說自己的理由。繼續讓學生猜下一朵是什麼,接著把花全部拉出來,讓學生說一說這些花是怎麼排的(一朵紅花、一朵紫花、一朵紅花、一朵紫花……)

  師:看來規律能告訴我們接下來的花的顏色。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

  (這部分設計是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首先讓學生猜沒有規律的東西,學生猜不準,接著讓學生猜有順序的花朵(即有規律),學生一片高興,這樣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對比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樣的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規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律的價值。)

  (二)新授

  師:過幾天是什麼節日呀?(六一兒童節)六一兒童節是我們小朋友的節日,有一個一年級小朋友正在佈置教室,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佈置得漂亮嗎?

  出示課件:

  師:誰能說一說天花板上有什麼?是怎麼排列的?

  1、出示主題圖,引導觀察:小花是怎樣放的?燈籠是怎樣放的?小旗是怎樣放的?同學們站得有什麼規律?(學生回答)

  師:我們可以從什麼地方來研究它的規律呢?

  生1:紅旗按紅黃、紅黃這樣排列的。花是按綠紫、綠紫排列的

  師:他是從

  生:顏色上觀察的。

  生2:他們都是一種一個的。

  師:哦,你是從數量上來觀察的,也就是XXX對嗎?

  (教師邊說邊板書:XXX)

  2、小結:小朋友真厲害,發現了這組圖形不僅在形狀、顏色上有規律,而且在數量上也是有規律的。

  3、講解例1,課件出示例1,後面一個應是什麼?

  師:小朋友們,你能猜猜後面一個應該是什麼嗎?請在你的書上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彙報,說說理由

  4、師小結:像這樣一個紅一個黃,一個紅一個黃……這樣的稱為一組,像這樣一組組重複三次以上我們就把它稱為有規律。

  讓學生練習說“紅旗是一面紅一面黃重複排列,花是一朵綠一朵紫重複排列……”

  5、闖關遊戲

  (小朋友們真聰明)

  師:你能應用你剛才學到的知道完成下面的闖關遊戲嗎?看看誰闖關又快又好,老師就送給他一個紅蘋果。

  (1)第一關,擺一擺

  課件出示例2,先讓學生說說哪些圖形為一組,它是按什麼規律重複排列的?

  小組討論後彙報。

  (2)第二關:塗一塗

  課件出示例3,同桌交流,並說一說它是按什麼規律重複排列的,應該怎樣來塗?

  (3)第三關,猜一猜

  課件出示做一做,

  把題目改成,猜一猜是什麼顏色的?

  先讓學生猜,再獨立完成。

  6、生活中的數學

  (1)先小組討論再說一說,我們身邊有哪些東西是有規律的。比如說:我們的桌椅排列,衣服上的圖案。

  (2)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有規律的擺放的,請看(播放動畫)

  7、小結

  師:小朋友們,能說說你今天學到了什麼嗎?

  8、拓展練習

  師:小朋友,你們說得可真好,那你能用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你的作品嗎?

  用準備好的圓片按一定的規律擺一擺,可以擺成條形的,也可以擺成正方形的。展示學生作品,學生邊展示邊說:我設計的是xxx的圖案按一個x一個x依次重複排列。

  板書設計:

  找規律

  一組組重複三次以上稱為有規律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1

  尊敬的評委、在座老師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團隊課堂教學再現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認識物體和圖形》。我團隊在確定內容後首先理解教材:《認識物體和圖形》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課件出示結構圖)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這是教材的編排特點(課件出示)它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在理解了教材後我們進行了課前調查瞭解學生,據我們課前調查,學生大多是六歲,年齡偏小,處在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對形狀的知覺是透過視覺、觸覺、運動覺協同運動的。關於這節課內容學生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擬定目標

  基於以上的認識,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將教學目標定為:(課件)

  1、透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這是知識與技能方面的目標);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這是數學思考方面的目標);

  3、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這是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目標)

  教學重點與難點是: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在教學資訊和感知材料的呈現上,我選用多媒體課件、各種立體模型、學具,等,來作為這節課的教具和學具。

  學法與教法

  接下來我來說一說本節課的教法與學法:新課標還強調:要讓學生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身經歷、體驗、探索,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體驗——就成為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之一,所以,在教學中,我安排學生在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玩一玩、這些活動中來親身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我綜合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嘗試教學法、活動教學法等,來促進學生對新知的建構,在合理選擇教法的同時,我還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還要會學,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融觀察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為一體,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們將本課的教學設計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激趣匯入

  (課件播放匯入環節)

  師:今天的數學課我請來一位朋友,瞧!它來了?(展示機器人)

  師:是啊,這麼漂亮的玩具機器人就是由平時許多廢棄的物品拼成的,這就是變廢為寶,這不僅讓我們有了漂亮的玩具,更做到了“廢物利用”。為環保貢獻了一份力量。不知不覺我們成了“環保小衛士”真是一舉多得。

  這裡用拼裝機器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滲透環保知識,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並能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第二個環節:組織活動,探索新知

  這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新課標強調: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性的學習,根據這一理念,我設計了三個活動,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

  1、分一分

  小組活動,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課件)師:叮叮要考考我們,他說: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動手吧!

  2、揭示概念。

  待學生分好類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直接把物體形狀抽象成圖形,並揭示各種圖形名稱,

  經過第一個活動,學生有了一些感性的經驗,這時教師揭示名稱,出示一般模型,幫助學生將感性認識抽象化。

  3、操作感知特徵。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這些實物,然後用自己話說一說各種圖形的樣子與同桌交流。

  這裡我採取讓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再同桌交流的形式進行,我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希望他們透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身體驗,

  (2)在班上彙報交流。

  學生在彙報時有的說了(播放影片)

  這裡,我想透過摸得活動,讓學生體驗這幾個面都是特點,

  (3)讓孩子在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說一說等活動中找到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相同點一不同點;發現圓柱和球的共同點和區別點,在動手操作實踐中直觀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不能滾動、圓柱和球能滾動等特徵。

  前面的小組活動學生以實物和模型為研究物件,,經過認真觀察,親自去摸一摸,玩一玩,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然後和同學的交流即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有利於豐富對這些立體圖形的認識。

  第三個環節:遊戲

  讓學生在遊戲中體驗圖形特徵,加深對圖形特徵的記憶。

  遊戲(1):找朋友

  分別請4位同學手執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嘴裡說兒歌:找啊找啊找朋友,我是長方體,我的朋友在那裡?其它學生拿出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彼此辨認誰拿錯形狀了。用遊戲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學生快樂地學習,對幾種立體圖形的特徵有更豐富的體驗。

  兩人遊戲(2):你摸到的是什麼?

  一人蒙上眼,摸一摸別人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這一組活動的目的是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四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聽故事感受圖形在生活中的應用

  結合一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徵,我設計了故事欣賞讓學生邊欣賞邊感受圖形與生活的聯絡

  笑笑、淘氣、機靈狗在山下游玩,山腳下有各種形狀的建築材料,他們一路高歌來到了山上,山上的風景太漂亮了,有野花,有蜜蜂,還有飛舞的蝴蝶,他們商量在山上建造一座小房子。回到山下,笑笑和淘氣找來了一隻長方體的箱子,往裡面堆放了磚塊,兩人抬著氣喘吁吁的往山上走,“哎喲!哎喲!”快抬不動了,他們只好放下來歇歇。機靈狗推著一隻球在旁邊滾來滾去,笑笑和淘氣看看機靈狗這麼輕鬆,決定想辦法,他們決定給箱子裝上輪子,淘氣拿來正方體一裝,推一推,推不動,好不容易推動了,箱子裡的東西都跳出來了。機靈狗把球送過來了,兩人把球裝上去,車子搖搖晃晃,方向不好控制。

  淘氣和笑笑又在想辦法,找來了圓柱體的輪子裝上,推一推可輕鬆了。他們輕鬆的推著車子來到了山上。來到了山上,笑笑和淘氣開始建房子,他們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磚砌牆,用圓柱體的木材做房粱,很快一幢漂亮的房子建好了。智慧爺爺過來了,他誇淘氣和笑笑聰明能幹,大家盡情的玩著,享受著勞動的收穫和快樂。

  1、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說什麼?(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在生活中的作用可大了。

  2、說說下面物體的形狀

  3、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安排這一環節是引導學生將知識與生活聯絡起來,培養學生數學思考的意識和能力。

  第五個環節: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今天我們學習認識那些形狀?(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它們分別有怎樣的特徵?我想透過這個環節來及時反饋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說出這幾個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還有一首好聽的兒歌,我們來唸一念,回到家裡把這首好聽的兒歌念給你爸爸、媽媽聽聽。(課件)

  ②、唱兒歌

  圓圓滾滾圓柱體,正正方方正方體,長長方方長方體,骨碌

  骨碌是球體,誰最有用比一比。長方體,來做牆。正方體,

  來做窗。圓柱體,做屋樑。圓圓球體來裝飾。麵包房子真漂亮。

  在課程結束時,把所學的圖形特點編寫成一首兒歌,讓學生在歌聲中結束課,這樣,不僅幫助記憶圖形特點,也增加的知識的趣味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2

  學生已經在一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本冊第六單元又學習了萬以內數的加減法。本節課在此基礎上,創設了“買洗衣機”的情境,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提倡方法多樣性。然後,再讓學生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決問題。本節課創設的“買洗衣機”的情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素材,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會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學生來自城市,知識面比較豐富,對教材中的情境非常熟悉,幫小明解決問題時,學生情緒高漲,因為這就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只是平日從不參與,這次讓他們自己當“管家”,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出來了。學生對數學學習興趣濃厚,敢想、敢說、敢問,思維活躍。低年級學生好奇心強,小組成員按每組4人進行合理搭配,有利於合作交流。課堂上,小組討論氣氛熱烈,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種多樣。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得到知識,相信將會令他們終身難忘。

  本課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透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問題

  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創設“買洗衣機”的情境,緊密聯絡了學生的現實生活,學生感到非常熟悉。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家庭的“理財”計劃中,使學生在理財的過程中,探索加減混合的計算方法,使他們感受學習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2、探索計算方法,鼓勵解題策略多樣化

  百以內加減法已經為學生學習萬以內加減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因此,應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本節課,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小組合作交流,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透過解決“買洗衣機”這一問題,讓學生學會3位數的加減混合運算,並獲得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著重體現了以下四個方面:

  一、體現問題性

  問題是開啟任何一門科學的鑰匙,是生長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匯入時,我說:“願意幫忙解決買洗衣機的問題嗎?”這種探討問題的資源來自於學生,縮短了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

  二、體現體驗性[+小學教學設計網+}

  本節課透過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體驗數學活動充滿著活動與創造,這樣所學的知識記得深,記得牢。

  三、體現合作性

  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眼點。本節課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4人小組合作探索“每月節餘的錢需要攢幾個月可以買一臺620元的洗衣機?”這個問題,在合作中小組長對組員的任務進行分工、安排;記錄員及時記錄每人的思考情況;發言員把小組中的想法在全班中反饋。學生在合作中體現了組內合作,組外競爭的探討氛圍,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

  四、體現解題策略多樣化

  解題策略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鼓勵學生多角度多策略解題主要包括下面三方面:

  (1)尊重學生獨立思考;

  (2)學生表達多樣化;

  (3)解題方法多樣化,但不是讓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本節課中,我尊重學生自己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學得生動活潑,大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創新的火花在課堂中自然而然地迸射出來。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3

  《認識圖形.一》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透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3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教學目標

  1、透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透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袋子,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學生上臺演示,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並板書名稱。然後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並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2、摸一摸,感知特徵。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彙報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3、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並用手比劃。

  (3)遊戲:猜一猜

  學生閉上眼,摸一摸老師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四)、遊戲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書:

  認識圖形:

  正方形 長方形 圓柱 球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透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辨別出這四種平面圖形,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透過實踐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感知這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徵,並會辨認。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有了一定的動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識,所以這節課我將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釋疑、訓練檢測”四環節教學模式呈現教學內容。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學習。

  三、說教學流程

  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透過課件出示一個由一些立體圖形拼成的機器人,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做好準備。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達到新課標強調的“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

  1、幫新朋友取名

  2、給新朋友找家

  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透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自體驗從體上找面,體會面在體上。透過摸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後透過觀察課件:面從體上滑下,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突破本課的難點,切實反應“學數學”不如“做數學”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紹

  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假如你是這些圖形,怎樣向大家介紹自己呢?我這樣做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徵,突出本課的重點。

  (三)、聯絡生活,深化新知。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為了將數學課上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生活中,你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些圖形呢?透過找圖形讓學生體驗到,這些圖形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同時滲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練習,拓展新知

  我透過讓學生找、塗、數、拼等多層次的練習,鞏固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1、教材37頁練一練第一題,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先指名學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連一連。

  2、第2題塗一塗,第5題數一數。加深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3、拼一拼,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幾何美。

  四、板書設計

  平面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圓

小學一年級數學說課稿15

  教材分析:學生在一年級上冊中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本單元要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後續還要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萬以內數的加減法》。十幾減九是二十以內退位減法教學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掌握了10以內的加減法、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習退位減法的起始課,是學習十幾減幾的基礎,既是為學生學習退位減法鋪路,又為四則運算奠定了基礎。因此,必須切實學好這部分內容。教材用賣氣球、賣風車、猜字謎、套圈遊戲等多個畫面創設問題情景,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準備。但這個情境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為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我們創設了元旦遊藝活動的大情境來貫穿整節課的始終。

  學生情況:在一年級上冊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20以內的進位加法,對於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說,他們在生活中已經有了計算十幾減九的知識經驗,這部分內容,對於他們來說不是新知識,而是舊知識。但是一年級小學生年齡小,以具體形象思維為特點,而且有意注意時間短、愛說、愛動。因此,在教學中,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採取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透過觀察、操作、交流等多種形式,掌握新知識。

  我的思考是:怎樣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該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主動學習。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交流演算法中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創設生活中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

  2.透過動手操作、交流演算法,使學生經歷十幾減9的過程,知道想加算減、破十法、連減等多種計算方法,理解算理,掌握演算法。能正確計算。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簡單的推理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正確、熟練的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經歷十幾減九的過程,感受演算法多樣化,理解算理。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四個大環節,其中第二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我又設計了五個小層次:下面我就具體說一說我的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複習匯入(3分鐘)我以元旦快到了,班裡要舉行遊藝活動這樣的情境進入練習。

  【設計意圖:在帶著學生走向新知之前,再現與新知有關的原認知,複習前面所學的20以內的進位加,數的分解和組成及10減幾等知識,為今天學習新課做好鋪墊。】

  接著我以元旦遊藝活動,班裡要用氣球佈置教室來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以學生感興趣的身邊問題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興趣,並巧妙引出新課。】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大環節 自主參與,探究新知 這裡 分為5步來完成的。

  (一)提取資訊,提出問題 我是這樣處理的。

  (二)動手操作,探究演算法

  1.動手操作,同桌交流

  (1)師:你們都知道13-9=4,它是怎麼算出來的?請同學們自己先想一想,再動手用小棒擺一擺,驗證一下。然後跟你的同桌說一說你的方法。

  (2)在學生操作交流中教師巡視。

  2.全班彙報,交流演算法

  (1)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麼方法算的,你是怎麼想的?

  預設:①學生1:我是這樣想的:1、2、39,拿走9個,1、2、3、4,剩下4個氣球。

  師評價提升:哦,你是用數一數的方法來算的。

  ②學生2:我是這樣想的,從9接著往下數10、11、12、13,一共數了4個數,所以13-9=4.

  ③學生3:我不擺學具,想9加幾得12?9+4得13,所以13-9=4。

  a.學生3彙報後,教師板書這種算的過程:

  想:9+(4)=13,

  算:13-9=4

  b.總結演算法並板書:想加算減。

  ④學生4:我是透過擺學具,先從10根小棒裡拿掉9根,剩下的1根和另外3根合起來是4根,所以13-9=4。

  a.學生4彙報並用小棒演示,

  b.問:誰和他的方法一樣,你再來說一說。

  c.師:哦,我聽明白了,他們剛才說的就是這樣的意思。(課件演示)

  d.指名再讓學生把這種演算法完整地說一遍。教師板書思維過程:13-9=4

  評價:你說得即清楚又明白,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拆10法,補10法)

  e.總結演算法並板書:破十法。

  ⑤學生5彙報:13-3=10,10-6=4。

  評價:你是從13裡面先減去3,再減去6這種連減的方法來算的。

  (2)總結: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的方法,可真聰明。現在咱們就用你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算一算,看誰算得又快又對。

  【設計意圖:透過交流彙報鼓勵演算法多樣化,尊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允許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透過練習,鞏固方法

  1.出示風車圖,看圖說圖意,列式說方法。

  2.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看同學們都在參加哪些遊藝活動?(出示主題圖)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畫面,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遊藝活動,發現資訊,提出十幾減9的數學問題,並獨立解決。

  3.彙報交流:你發現了哪些資訊?提出了什麼問題?和大家說一說。

  預設:

  生1:我選擇的是套圈活動,小朋友投了14個圈,套中9個,有幾個沒套中?

  列式是:14-9=5,

  師:說一說你是怎麼算的?

  生2:有16個風車,9個小朋友來領獎品,每人一個,還剩幾個?

  列式是:16-9=7,

  生3:有15個字謎,9個小朋友,每人猜一個,還剩幾個?

  列式是:15-9=6 ,

  3.小結: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快速地解決了這些問題,你們想不想自己出幾道十幾減9的題考考你的同桌呢?

  【設計意圖:迴歸主題圖,感受數學的作用,體驗學習的樂趣,為後面的學習做好情感上和思維上的準備。】

  (四)練習體會,最佳化方法

  1.自由出題,搶著說答案,說方法:學生出十幾減九的題目。

  2.教師有目的的板書(按從小到大排列的順序)

  3.最佳化演算法:剛才這些同學算得這麼快,他們用的都是什麼方法呀?

  預設:生:他們用了想加算減,破十法。

  師:用這兩種方法算題可真快呀!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提倡演算法多樣化,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但是學習還有社會性的一面,要從與別人的交流中吸取好的營養,不斷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覺比較、批判中建立起自己的計算方法即最佳化演算法。】

  (五)觀察題目,發現規律。

  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發現這些數字有什麼特點?

  預設:生1:我發現它們的被減數都是從小到大排列的。

  生2:我發現它們的得數都是按從小到大排列的。

  生3:我發現它們都是十幾減9。(教師板書課題)

  學生能發現規律就說,不能發現教師可以根據情況適當點撥規律:十幾減九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1。

  4.課件演示,理解規律。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得數中多的1,是從10裡減去9個,剩下的一個1。

  【設計意圖:談收穫,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後的喜悅,在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全面瞭解的同時,知道十幾減九還有更巧妙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對知識的初步概括能力和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二、運用方法,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12頁2題。獨立做訂正。

  2.遊藝活動:送小鳥回家,算對了你會得到獎品。

  【設計意圖:對十幾減九的方法進行鞏固,同時,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3.按得數,排大小【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

  4. 聯絡生活實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練習是為了更好地鞏固學生學到的知識,進一步使學生掌握十幾減九的計算方法。能正確的口算十幾減九的題。培養學生靈活的解題能力。】

  三、課堂總結 完善新知

  引導學生從知識、方法方面進行總結。

  四、回顧本節課的設計,我突出了以下幾點:

  1.情境貫穿始終,激發學習興趣。

  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將計算教學融入到學生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主動學習。

  2.自主參與探究,親歷知識形成。

  透過遊藝活動,鍛鍊學生思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讓不同的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思維得到不同的發展,尊重學生主體。

  3.運用課件演示,理解規律內涵

  學生在學習了十幾減9之後,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算理,總結規律。透過形象直觀的課件演示,讓學生明確十幾減九的得數比被減數的個位數多1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