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11篇

數學說課稿

數學說課稿11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說課稿1

  一、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P41

  二、 教學準備

  各種形狀的圖形、繩子、捲尺、綵帶、賀卡.

  三、 教學目標與策略選擇

  1、 目標確定:

  《周長》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P41的

  教學內容,它是一節數學概念課。它是在學生掌握認識各種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絡,透過本節課學習,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和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①知識目標:透過多種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長的含義;並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②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分析的綜合能力及小組合作能力。

  ③情感目標:透過探究合作的學習運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以及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

  2、 教學策略選擇:

  本課教學以學生最大程度參與為基本原則,採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到學習中,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髮現知識和學會學習的過程,真正的使學習變得快樂起來。因為周長是一個數學概念,而且在我們整個小學階段,大部分概念沒有下嚴格定義,而是從學生所瞭解的實際事例或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幫助他們感悟概念的本質屬性。所以本節教學內容結合了大量實物和圖形,透過學生的感知、動手操作來理解周長的含義。

  本課教學分為三個環節:首先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節日到了,製作賀卡,出示各種形狀,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讓學生透過小組合作、討論,感知並抽象出周長的概念。

  最後透過結合具體圖形探究求周長的策略,進一步鞏固周長的概念,為下節學習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數學說課稿2

  一、說幼兒、說設計意圖:

  孩子是認知的主體,但作為大班的幼兒,思維特點以具體形象為主並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其意識、能力還不是很強,尚處於探索的狀態。他們在遊戲的時候,常常會分不清左右,對自己的身體的左右也不是很清楚,為了引導孩子能夠清楚區分左右,特設計此活動,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知覺和判斷力!

  二、說活動內容:

  科學活動內容的選擇,既要以幼兒的生活經驗、實際需要、發展能力為基礎,又要根據《綱要》的有關精神。本次活動內容的選擇首先是根據《綱要》對科學領域目標的要求,即“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利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能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科學目標的定位使我們強烈地感到:“數學教育的價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授,而是注重兒童情感態度和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人及環境的積極交流與和諧相處。二是考慮幼兒實際能力和發展需要。本班幼兒對空間方位感知經驗不一樣,為了更好地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在內容的設計上儘可能考慮到寓教於樂中。這樣就能讓幼兒在積極的遊戲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樂趣。

  三、說教學目標:

  在確定活動目標時,我的預設目標從幼兒的實際能力和水平進行考慮的,因此,此次活動的目標我預設為:

  1、以自身為中心區分自己身體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邊和右邊,會向左和右移動。

  2、知道站的方向變了,左邊和右邊的方向也會變。

  3、初步感知參照物的不同所帶來的左右方向的不同。

  四、說教法和學法:

  本次活動我採用了遊戲法、賞識激勵法等教學法,我介紹這兩種方法。

  (1)遊戲法:

  《綱要》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於生活、遊戲之中,”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它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歡愉的氣氛中參與、體驗、感受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因此,活動中我儘可能地將學習的內容轉化為遊戲的形式,如一開始,我就採用與幼兒玩肢體遊戲進行引入,讓幼兒在遊戲中不知不覺中有了“左”、“右”的空間概念經驗。

  (2)賞識激勵法:

  人需要賞識,作為孩子更不例外。他們常常把教師的賞識看成是對自己的評價,當他們得到賞識時,就覺得自己有進步,能學好,有發展前途,以為自己在教師心目中是好孩子,因而產生自身增值感,增強學習的內部動力。因此在每次的遊戲過程中,教師都以激勵鼓勵的方法請幼兒參與,在參加完遊戲之後有相應的反應,若幼兒有錯也給幼兒改錯的機會,讓幼兒大膽嘗試,但不挫傷孩子的自尊。

  五、說活動的組織過程:

  根據本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把此次活動分為四個環節。

  (一)感知自身的左右。

  《綱要》科學領域目標中指出: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我在本活動第一環節中設計了讓幼兒尋找自己身體左右關係的“好朋友”的遊戲,幼兒玩的慾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幼兒很有興趣,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找到的“好朋友”告訴老師和同伴,這樣,幼兒不僅主動地與同伴交流了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同時也加深了對“左、右”空間方位的認識。

  (二)遊戲中辨別左右。

  這是鞏固第一環節中接觸到的對左右的區分,讓幼兒一起感知左右。

  (三) 感知參照物的不同,左右邊的方向也變了。

  此環節在設計過程中是讓幼兒在原有對左右的認知水平上有一個提高,落實第二個目標。

  (五)結束:聯絡生活,應用左右。

  此環節是讓幼兒利用所學知識應用到幼兒的生活中去,可以看到幼兒的學習程度如何。

  反思:

  本次活動的引題還是讓幼兒比較感興趣的,在知道了左邊和右邊之後,讓幼兒說一說自己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時,幼兒的舉手積極性很高。

  從目標的把握上,我對第二個目標的把握有所欠缺,在組織過程中,幼兒沒有能掌握相應的知識。對於數學活動主要是源自於生活,運用於生活,對於這一點的滲透也不是很到位。教師自身的語言組織還不夠精煉,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習,提升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數學說課稿3

  一、教學內容:

  本課是北師大版教材五年級數學上冊中的比較分數大小“通分”第一課時。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

  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

  三、教學目標: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學會把兩個分數通分,能透過通分比較異分母分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重點和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說教法:

  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透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運用口答、等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說學法: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絡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透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說教學過程:

  1、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數的比較大小的複習和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說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

  2、(1)在教學例1時,我先透過題中具體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4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最小的公倍數做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為了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藉助教材上圖形的直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對照板書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在教學例1後,我就指導學生練習了課本54的練一練的第一題有利於進一步鞏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學例1後,就進入了鞏固練習階段。通分的關鍵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練一練的第2題:很快說出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然後練習了練一練的第三題提高了學生的辨別能力,防止通分的兩種錯誤型別。

  4、最後我進行了課堂總結,讓學生自己歸納: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5、在一堂課結束之前,我還安排了一定的作業時間,既當堂檢查了教學效果,又減輕了學生的課後負擔,並在作業時,我進行了個別輔導,讓後進生能得到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後我忠心希望各位領導、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數學說課稿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4節《資料的波動》(第一課時)。現我就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序、板書五個方面進行說明。(懇請在座的各位專家、同仁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1.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探究資料的離散程度及認識“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及其實際意義。主要是運用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當兩組資料的“平均水平”相近時,而實際問題中具體意義卻千差萬別,因而必須研究資料的波動狀況,分析資料的差異,逐步抽象出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的三個量度,並掌握利用計算器求方差和標準差。

  2.地位作用:

  縱觀本章的教材安排體系,以資料“收集—表示—處理—評判”的順序展開。資料的波動是對一組資料變化的趨勢進行評判,透過結果評判形成決策的教學,是資料處理解決現實情景問題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本章學習的最終目的和落腳點。透過本節的學習為處理各種較為複雜的現實情境的資料問題打下基礎。

  3.教學目標:

  依據課標對本節知識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會計算極差和方差,並會用它們表示資料的離散程度”要求,確定以下目標:

  (1)知識目標:a、掌握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極差”“方差”“標準差”三個量度。b、會動手和利用計算器計算“方差”“標準差”。

  (2)過程與方法目標:a.經歷感受表示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的探索過程(“極差”“方差”“標準差)。b.透過資料分析的學習,培養學生探索數學規律的能力(“平均數相同的兩組資料,極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一組資料方差越小,波動越小,越穩定”)c.突出關鍵環節,判斷兩組資料穩定性就是抓住計算其方差進行比較。d.在具體例項中體會樣本估計總體的思想。

  (3)情感目標:透過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參與、積極交流的主體意識,透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善於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

  4.重點與難點:

重點:理解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三個量度——極差、標準差和方差,會計算方差的數值,並在具體問題情境中加以應用。

  難點:理解極差、方差的含義及方差的計算公式,並準確運用其解決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

  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啟發學生自主性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提高學生素質。根據這一原則和本節教學目標,我採用如下的教學方法:

  1.引導發現法。資料分析的三個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個概念,必須藉助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設計了一個連線奧運會中韓射箭運動員的場景,並用表格記錄環數,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評判,透過學習分析具體的生活例項來發現當兩組資料的“平均水平”相近,無法用平均數來刻畫時,引入一種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極差”“方差”“標準差”。以此,開啟教學突出教學難點的缺口,充分啟用學生思維,調動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2.比較法。在極差和方差的應用中,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用已有的知識還是難以準確的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新的量度。

  3.練習鞏固法。透過練習,強化鞏固概念,熟練計算器的操作。進一步理解本節知識對於實際問題的意義。這樣更能突破重點、解決難點,在運算中深刻理解“極差”“方差”“標準差”的內涵。使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4.選用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背景。透過一個實際問題情境的匯入和比較,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直觀地估測甲、乙兩名選手的成績,回顧有關資料的另一個量度“平均水平”,同時讓學生初步體會“平均水平”相近,但兩者的離散程度未必相同,僅有“平均水平”還難以準確地刻畫一組資料,從而順理成章地引入刻畫資料離散程度的一個量度—極差;然後,設計了一個“做一做”,因承上面場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選手丙,旨在透過丙與甲、乙的對比,發現有時平均水平相近,極差也相同,但資料的離散程度仍然存在差異,僅用極差還難以精確刻畫一組資料的離散程度,從而引入刻畫一組資料離散程度的另外兩個量度—標準差和方差。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平均數、極差、方差、標準差,並依次比較,讓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問題。

  三、說學法:

  教給學生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本節課注重調動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儘可能地增加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我主要設計的學法指導是:

  (1)引導觀察分析法:連結運動員設計場景,引導學生觀察把環(用眼),關注收集的資料,積極思考,分析兩名運動員設計的穩定程度(動腦),指導學生動手計算(動手)。讓學生學會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引導比較鑑別法:在教學過程中,每出現一個新概念或一個新公式,採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導學生讀,二是解釋關鍵詞語,三是讓學生動手計算、鞏固知識,加深理解概念的內涵,四是回頭看實際情形,認識資料的變化規律,在實際背景中比較形成正確的決策。

  (3)引導練習鞏固:注重“做一做”的練習中強化、觀察、切入公式特點、計算、分析、判斷的方法的鞏固,透過強化加深學生對三個量度的理解和應用。讓學生知道數學重在運用,從而檢驗知識的應用情況,找出未掌握的內容和知識。

  (4)引導自學法:學生自學掌握計數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的操作功能。

  四、說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展示情景(連結奧運會中韓運動員設計的情景)。

  <2>、學生觀察閱讀分析(描述運動員射箭的平均水平)。

  <3>、分析思考尋求解決方案(觀察表格資料求平均數)。

  <4>、透過對以上問題的分析發現在實際生活中除了關注資料的“平均水平”以外,還要關注資料的離散程度。(引出本課課題——資料的波動)

  2、新課:

  (由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來引出課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學習本節知識的興趣)

  <1>、概念介紹:

  a、資料的離散程度(是相對於平均水平的偏離情況);

  b、極差(極差是刻畫資料的離散程度的一個統計量,是一組資料中資料與最小資料的差);

  c、練習鞏固計算極差;

  <2>、展示丙運動員加入的情景,讓學生在乙丙兩人中挑選,計算中發現平均數極差相同,讓學生產生新的困惑。引入本節的第二個知識點——方差和標準差。

  <3>、引進概念

  a、概念“方差”(各個資料與平均數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數),給出計算公式:

  b、給出“標準差”的概念(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c、學生相互交流學習操作計算器計算方差和標準差。

  <4>、引導學生理解一組資料的極差、方差、標準差越小,這組資料就越穩定的內涵(透過資料與圖比較說明,使抽象概念具體化)。

  <5>、計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標準差。(作用:一是鞏固“方差”的計算方法;二是用方差來刻畫引例中的資料離散程度,加深學生對方差意義的理解。三是會用運“方差”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3、鞏固練習:

  <1>、樣本4、7、5、2、3、8、5、6的平均數是______,眾數是_____,極差是____,方差是________,標準差是______。(透過這組練習強化概念和計算方法的運用)

  <2>、P235隨堂練習(1)(透過這道習題鞏固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小結談體會:教師引導回顧所學概念;讓學生談學習、運用的體會。

  5、佈置作業:P199(1)(2)(3-選作題):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為表格式,這樣的板書簡明清楚,重點突出,加深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便於比較和記憶,有利於提高教學效果。

  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組織教學。

  二、重視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1、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中體驗和理解數學。2、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重視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1、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2、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四、教師對教學目標,難點,重點把握要恰當、具體。

  數的計算非常重要,計算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的工具,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中才能讓學生真正認識計算的作用。首先應當讓學生理解的是面對具體的情境,確定是否需要計算,然後再確定需要什麼樣的計算方法。口算、筆算、估算、計算器和計算機都是供學生選擇的方式,都可以達到算出結果的目的。

數學說課稿5

  教材分析:

  這一節的內容包括8,9的認識,有關8,9的加減法 以及8,9加減法的應用三部分,共5課時。

  "用數學"是第三課時,其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透過同一情境反映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二是讓學生學會看已知數量和問號之間的關係找到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並計算;三。讓學生能看圖提出簡單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內容對剛入學不久的兒童來說,既有現實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戰性,另外,咯市還透過結合"用數學"的教學過程來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設計理念和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教學理念。它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創設符合其水平的思維情景和條金,使學生思維活躍,興趣盎然。

  本節的"用數學"是讓學生能尋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結算出結果。在教學中還應讓學生尋找問號的數量時側重透過計算的出,而不是去數未知數的數量,所以本節的設計意圖是在指導學生找出求"一共有幾個蘑菇"用加法解決,而求"剩下有幾隻小象休息"用減法解決。讓學生初步知道求整體,用加法,求部分用減法,再透過加減法兩個題目的對比,引導學生總結出口訣:求總數,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求部分,用減法。總數減另部分是答案。再讓學生運用這個口訣,看圖提數學問題,層層遞進,讓學生逐步理解接受。

  針對以上的教學設想,卻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加,減法的意義,和10以內的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 培養和提高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 能根據已知量和問號之間的關係,選擇合適的計算方法列式計算。

  4 能根據圖畫提出至少三個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

  教學程式:

  依據這節課的教材知識結構及小學生認知規律和發展水平,為最佳化教學過程,實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的課堂教學要求,這節課的程式安排為:

  一、創設情境,引新設疑

  1(播放錄音)

  (出示電腦畫面,有聲音出:嗨,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新朋友哈利,小朋友們,今天我要帶你們去快樂的森林玩一玩!,

  提問:① 你們知道哈利要帶我們去哪裡玩嗎? (快樂的森林)

  老師板書題目:快樂的森林

  ② 你見過的大森林是什麼樣子的?———————(有美麗的樹木,可愛的小動物……)

  老師教育學生要愛護大自然,愛護環境,愛護小動物

  二、合作探究,體驗發現

  1,引導學生體驗加法的含義

  電腦出示動態蘑菇園,匯入:哈利首先要帶我們去快樂蘑菇園聽小蘑菇們唱歌

  問題 ①:透過觀察,你看到現在在唱歌的是幾個蘑菇呢?

  (透過觀察,現在有6朵蘑菇在唱歌)

  師: 你再聽聽,(有聲音出:真好聽,真好聽,我們也想來一起唱。———————進入兩朵小蘑菇)

  問題 ②:誰來幫哈利算一算:現在一共有幾朵蘑菇在唱歌了呢?並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①交流演算法:6+2=8,一共有8朵蘑菇。把左邊的6朵與右邊的2朵加起來就是8朵

  ②引導理解:列式2+6=8對嗎?

  (求一共有多少蘑菇就是把這裡的蘑菇加起來就得出結果了,可以是左邊加右邊,也可以是右邊加左邊,所以2+6= 8 6+2=8都對)

  小節總結與評價;

  小朋友們這麼聰明又這麼樂於助人,哈利為了感謝你們對他的幫助,特意邀請你們去看看森林裡的節目表演—小象跳舞

  2,引導學生體驗減法的含義

  (電腦出示的一共有9頭象的字樣。再3頭小鹿跳舞的畫面和音樂。再出示問題:有幾頭小象沒有跳舞?

  ①引導觀察,組織討論

  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弄清問題是:

  有9只小鹿,3只小鹿在跳舞,不跳舞的小鹿有幾隻?

  ② 引導學生列式解決問題:

  因為一共有9只小鹿,3只跳舞,求不跳舞的小鹿就是用總共的9只小鹿減去跳舞的3只小鹿列式為:9—3=6

  3、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再總結方法

  (電腦出示蘑菇和小象圖的比較圖)

  ①提問:為什麼求小蘑菇的題用加法解決,而求小象的題用減法解決

  ②引導學生明白小蘑菇的題目是求整體的數,即總數,求總數就用加法。小象的題目是求其中的一部分。求部分就用減法

  ③老師總結口訣:

  求總數,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減法,總數減另部分是答案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① 出示課件一:(一共有8只小鴨子,水裡面有3只,求在岸上的有幾隻?)

  讓學生觀察,把題意說給你的同桌聽聽,再把算式填寫完整

  8-3=5

  ②出示課件二;(左邊有7只小狗,右邊有2只小狗,求一共有幾隻小狗?)

  2+7=9

  ③引導彙報,結合學生回答,電腦演示,進行訂正

  四、唱歌,休息

  五、聯絡生活、整體感知、加深理解

  (出示小鳥圖:原來有5只小鳥,後來飛來了4只,)

  引導學生提問:① 原來有5只小鳥,後來飛來了4只,現在一共是多少隻?

  5+4=9 4+5=9

  ②有一些小鳥在樹上,後來又飛來了4只,現在一共是9只,求原來有幾隻?

  9-4=5

  ③現在一共有9只小鳥,原來有5只小鳥,求後來飛來了幾隻?

  9-5=4

  ④原來的小鳥比後來飛來的小鳥多幾隻?

  5-4=1

  ⑤後來飛來的小鳥比原來的小鳥少幾隻?

  5-4=1

  六、活動練習,鞏固舊知

  (用數學)說課稿,標籤:一年級數學說課稿,小學數學說課稿,

  發給20位小朋友每人一張卡片,每張卡片上都有一道數學題,讓學生把得數是“8”的投入到“8”號信箱中,把得數是“9”的投入到“9”號信箱中,還有一些小朋友的卡片得數不是8也不是9,便找不到信箱,就請他們講講,自己沒有把信送出去的原因。

  七、總結收穫,滲透聯絡

  ①透過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②回顧並記憶口訣:

  求總數,用加法,部分相加是答案

  求部分,用減法,總數減另部分是答案

數學說課稿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人教版七年級數學下冊第五章第一節《相交線》第一課時。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對頂角、鄰補角的定義,對頂角的性質。下面,我將從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設計、教學媒體設計,教學過程設計、教學評價設計等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背景分析

  (一)學習任務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線段和角的有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平面內兩條直線相交形成4個角的位置和數量關係,為今後學習幾何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證明幾何題提供了一個示範作用,本節對於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推動作用,同時“對頂角相等”是今後證明其他命題成立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節課教學重點:鄰補角和對頂角的概念及對頂角相等的性質。(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的孩子思維活躍,模仿能力強。同時他們也具備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能針對某一問題展開討論並歸納總結。但是受年齡特徵的影響,他們對知識遷移能力不強,推理能力還需進一步培養。因此本節課教學難點:寫出規範的推理過程和對對頂角相等的探索。

  教法: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模式展開教學。學法:採用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相結合。

  二、教學目標設計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對頂角和鄰補角的概念,能從圖中辨別對頂角和鄰補角。

  (2)掌握“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3)理解“對頂角相等”的說理過程。

  2、數學思考目標

  (1)經歷探究對頂角、鄰補角的位置關係的過程,建立空間觀念。

  (2)透過分析具體圖形得到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問題解決目標

  透過小組學習等活動經歷得出對頂角相等的過程,進一步提高學生應用已有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4、情感態度目標

  透過小組討論,培養合作精神,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樂趣,增強學習興趣;在解題中感受生活中數學的存在,體驗數學中充滿著探索和創造。

  三、課堂結構設計

  教學活動流程圖

  活動1:找出圖形中的相交線活動2:認識鄰補角和對頂角活動3:探究對頂角相等活動4:對頂角性質的運用活動5:鞏固練習

  活動6小結和佈置作業

  四、教學媒體設計

  為了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我採用了直觀的教具演示和多媒體、以及黑板相結合輔助教學。

  教師準備:課件、長方形紙片、剪刀、自制相交線模型。學生準備:長方形紙片、剪刀。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多媒體顯示立交橋、棋盤。

  設問:從這些圖片得出什麼幾何圖形?學生會指出:相交線。從而引出了課題:相交線。讓學生藉助已有的幾何知識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建立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

  (二)新課探討

  1、對頂角、鄰補角的位置關係。

  讓學生用已備好的剪刀剪紙片、向他們提出以下問題:

  問題1:一把張開的剪刀能聯想出什麼幾何圖形?說一說,剪刀剪開紙片的過程中有關角的變化?

  學生觀察,很容易把剪刀的構造想象成兩條相交直線。在剪刀剪紙片的過程中,把手和刀刃之間的夾角不斷髮生變化,但是這些角之間存在著不變的位置和數量關係。

  透過生活中的情景抽象出幾何圖形,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發展幾何直覺。

  問題2:任意兩條相交的直線在形成的4個角中,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角?各對角存在怎樣的位置關係?

  學生以事先分好的小組(四人為一組)為單位,透過觀察,思考,討論,並填好表格中的內容。接著我加以適當啟發引導,讓他們歸納出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以及對頂角和鄰補角的判定方法。然後讓學生依據這些判定方法找出圖中的對頂角和鄰補角。有些同學可能概括得不太好,我將肯定他們探討的熱情和發言的勇氣。同時,幫助他們進行糾正。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對他們不拋棄,不放棄,建立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這樣,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以至解決問題,體現了新型的課改精神。

  2、對頂角的大小關係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可以肯定鄰補角互補,也可以猜到對頂角相等,但不是很肯定。為了讓學生的猜想得於肯定,在綜合了學生討論的結果後我的做法如下:

  (1)我演示教具(自己製作),也給學生操做。

  (2)讓學生透過量角器測量。

  (3)讓學生把畫好的對頂角剪下來,進行翻折。

  (4)引導學生根據同角的補角相等來推導對頂角相等的性質。

  引導他們寫出推理過程後,我在黑板上板出規範的過程。學生透過觀察,比較,找出自己寫的和老師寫的有哪些異同點。

  學生的自主學習應接受老師的指導與引導,這也體現了新課程理念下新型師生關係,即教師是合作者,引導者。透過學生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嚴謹的治學態度,使學生初步養成言之有據的習慣。

  (三)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

  學生可以透過合作性交流、思考、發表見解。

  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對頂角相等的例子,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對頂角的性質,體會生活中的對頂角,讓他們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打破了他們一直誤認為數學是一門枯燥無味的學科這一觀念。增加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例題解析

  例如圖,直線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數。

  引導學生先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位置關係,再尋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間的數量關係,透過具體問題再次強化對頂角的概念及性質,並培養學生的說理習慣,發展符號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用幾何語言交流的能力。

  此題難度不大,讓一位學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學一起來批改。

  (五)習題反饋

  為了再次強化對頂角、鄰補角的概念及對頂角性質的理解,加強對本節所學知識的鞏固,實現重難點的落實。我設計瞭如下練習,對於習題,循序漸進提高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於提高,同時學生的思路得於拓展。

  (六)課堂小結

  1、這節課學了哪些概念和性質?

  2、你還有什麼疑惑?

  3、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想進一步探究的問題是什麼?

  圍繞三個問題,師生以談話交流的形式,共同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穫。將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進一步培養他們歸納、總結能力。

  (七)佈置作業

  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差異,我佈置了必做題和選做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發展的空間,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反思學習過程的習慣。

  六、教學評價設計

  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漸進認知規律,以啟發探究式學習為主導,以學生熟悉的生活例項為情景引入課題,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讓學生增強對相交線的生活原型的認識,從而建立直觀形象的數學模型。

  在教學程式設計上,強調自主學習,注重交流合作,讓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過程中進行,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性質,並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探究、發現和創新的能力。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設想,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數學說課稿7

  一、課題

  各位專家,各位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年級()冊第()單元的內容,屬於(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機率、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的知識

  二、說教材、目標

  在學習本課內容以前,學生已經系統地學習了(),已經有了()的經驗,本節課教材首先出示()場景圖,列舉了()種方法來解決問題,聯絡已在生活中的感性經驗,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方法的多樣化),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認識,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制定瞭如下目標:

  xx

  本課時的重難點是:

  三、說教學流程

  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與學法的基礎上,我預設的教學程式分()大環節進行:

  (下面就以上四大環節做具體的闡述)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激趣匯入(引出問題、發現問題,激疑匯入)

  這一環節我透過創設()情景,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從而引出課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老師經常問學生“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有助於培養學生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的意識與習慣,從而促使學生在下面的環節中進行研討、探究、思考,也為以下解決問題的環節做好鋪墊。)

  古人云:疑者,覺悟之機也。這種匯入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就如在其“思維的水池”中投以一片磚石,激起思維的波瀾,收到“一石衝開水底天”的效果。

  第二環節:自主合作、探索方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分()個層次組織教學。

  第一層次,獨立思考、(互相討論)說說方法第二層次,選擇方法,小組合作(獨立計算)第三層次,互相交流,比較分析,進行小結(這樣的設計,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落腳點,讓學生從事主動的觀察,猜測,推理,實驗,交流等活動,鼓勵學生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不知不覺的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和感染,從而進一步體驗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並在分析比較中,感悟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恰如教育家文蘭森所說:最不完美的創新也要比完善的守陳偉大一百倍。

  牛頓有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明和發現。

  (放手讓學生操作,並把學生的操作與語言、思維聯絡起來,這樣的操作就不僅僅是操作,而是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供了源泉,讓學生凸現真實的個性,他們在操作中求新、求異,有利於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鞏固深化(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結合書中練習,分()層次進行鞏固

  xx

  (在這些多層次的練習中,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既是對知識的鞏固,又是對思維的又一次拓展,使他們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第四環節:總結提煉(俗話說:編筐編簍,全在收口,透過總結,促進學生對一堂課的教學進行梳理,並把學習的觸角向外拓展延伸,培養學生探究的能力。)

  整堂課,我力求體現以下教學理念:

  1、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讓學生在生活中“觸控”數學。

  2、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鼓勵解決問題策略與演算法的多樣化。而鼓勵解決問題策略多樣性的前提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待點燃的火把。把學習的主動權——學習交流、探索新知的機會交給學生,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探索和建構自己的數學意義,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並透過比較各種策略與演算法的特點,選擇最佳化適合自己的策略與演算法。從而發展學生的思維,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讓課堂成為學生思維的運動場。

  3、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把數學學習與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叢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體會數學的廣泛應用與實際價值,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4、始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注重評價,關注學生情感與態度形成的發展,讓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成為學生們態度,情感,價值觀及學習能力全面發展的過程,讓問題解決的過程,成為學生們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的過程。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充滿人文氣息,充滿師生的靈性與共性。

  各位評委,以上所說的,只是我預設的一種方案,但是課堂是千變萬化的,會隨著學生和教師的靈性發揮而隨機生成的。預設效果如何,最終還要和學生、課堂結合。

  說課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導,同時希望各位評委能給我一個實踐的機會,謝謝!

數學說課稿8

  一、說教材:

  簡便計算》這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冊數學第三單元P44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意義並且對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的定律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力求突出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所以整個教學過程要求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為主,透過學生的觀察、歸納、運用等數學學習形式,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學生在認知的過程中熟練地應用乘法結合律和連除的簡便計算等一些定律並把前面一節課所學知識與今天的內容聯絡起來,從而更好地進行簡便計算,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與效果。

  二、說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自學討論法進行教學。師生作適當歸納或總結性的講解;最後進行鞏固練習。透過這種教法,引導學生充分提出問題並充分討論問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活動的組織者。

  三、說學法:

  學生自主學習,小組交流的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

  四、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應用乘法結合律和連除的簡便方法進行簡便計算。

  2、使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化與計算方法的多樣化融為一體。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學生經歷觀察、概括的過程,理解乘法結合律,透過體驗,感悟、運用乘法交換律、結合律進行簡便計算。

  (三)情感態度目標:

  透過學習感悟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絡,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五、說重點、難點:

  理解乘法的結合律的意義及運用。

  應用乘法結合律和連除的簡便方法進行簡便計算。

  六、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口算題。(卡片)

  12=4×()25=100÷()

  32=4×()125=1000÷()

  2×5 50×2 25×4 8×125 125×80 40×25

  透過剛才的口算題,你們很快算出結果,那你們想不想知道在乘法運算中有哪三對好朋友呢?

  教師板書: 5×2 25×4 125×8

  請同學們要牢記這三對好朋友,一會兒它要給我們很大的幫助。

  2、師生比賽看誰算得快(直接寫得數)

  25×42×4 69×125×8 4×39×25

  【這一環節的目的:既複習了乘法結合律和分配律,又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思想,雖是知識的延伸和拓展,但學生完全可以運用知識得以加深認識,沒有增加負擔,反而增加了學生探究的樂趣。為新課做了鋪墊。】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創設:同學們來解決一道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王老師買了5副羽毛拍,330元,還買了25筒羽毛球,每筒32元。

  ⑴首先讓學生說說“一打裝”是什麼意思?

  讓學生明白一打裝是12個。

  ⑵你們根據這些條件能提出什麼問題?小組討論並記錄。

  請小組長彙報。(鼓勵學生可以提出各種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①每副羽毛球拍多少錢?

  ②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錢?

  ③一共買了多少個羽毛球?

  ④買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

  ⑤買羽毛球拍和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

  ⑥買羽毛球拍比買羽毛球多花了多少錢?

  【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就能獲得學生思維火花,同時體現“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合作發現、體驗成功、健康發展”的教學思路。充分給學生以自主權,鼓勵學生可以提出各種問題,落實了“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教學理念。】

  2、解答第三個問題:

  你能用兩種簡便方法解答嗎?

  四人小組交流,彙報。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3×100

  =300(個)

  【運用數學規律解決生活問題。創設了生活情境,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透過素材呈現後,讓學生髮現規律:三個數相乘,先把前面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三個數,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乘,再乘以第一個數,它們的積不變。哪種方法簡便,可以湊成整十、整百數就用哪種。】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個)

  【解法二是一個難點,它就是用100÷4來代替了25,我們可以在教學時把25盒看成100盒,問學生擴大到原來的幾倍呢?怎樣才能使積不變?擴大了4倍,再除以4,使積不變這樣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

  我們知道應用加法的交換律、結合律可使一些計算簡便.同樣我們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也可以進行簡便運算。(板書:簡便演算法)

  3、用簡便方法解答其餘的幾個問題。“買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錢?”解答後請人彙報並核對自己的簡便演算法是否正確。第五、六兩個問題較簡單,可以課後去做。

  “買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錢?”的解法與上一題的解法類似。

  4、“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錢?”誰能用上節課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

  330÷5÷2

  =330÷(5*2)

  =330÷10

  =33(元)

  【注意知識的延伸和拓展。為使學到的知識能為解決問題服務,我注意極力選取與本節課知識聯絡緊密的、又是發生在身邊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去解決。“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錢?”我注意把新學的知識與舊知建立聯絡,】

  (三)練習:

  1、進行簡便計算。

  24×25 8×7×25 43×25×4 88×125

  2。連線:

  25×57×4 90×(125×8)

  90+(125×8)

  90×125×8 25×4+57

  (25×4)×57

  15×(16×a) (15×16)×a

  (15×16)+a

  3。下面等式中應用了乘法結合律,請在括號內打“√”。

  4×(15×3)=(4×15)×3 ( )

  (3×4)×5×6=3×(4×5)×6 ( )

  6×(3×a)=6×(a×3) ( )

  【這一環節的設定將整節課有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了知識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的是應用定律如何進行簡算,透過同學們的觀察與思考,根據乘法結合律對許多題目進行了簡算。今也就是在幾個數相乘的條件下,如果其中有兩個數相乘得整十、整百……的數,就可應用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使計算比較簡便。大家以後做題時要仔細觀察題目特點,更準確更巧妙地把題目計算出來。

數學說課稿9

  【教材分析】

  垂線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垂線的概念、性質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在教材上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掌握垂直的定義,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數學思考:探索垂線的性質,發展學生的幾何直覺,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並透過“做數學”,讓學生對猜想進行檢驗,作出正確判斷。

  解決問題:培養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時的合作意識和習慣。

  情感與態度:讓學生體驗數學充滿著探索和創造,感受數學趣味,獲得發現的喜悅。

  鼓勵學生感想敢說,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垂直概念的建立、垂線的畫法與性質。

  教學難點:

  用數學語言描述垂直的定義以及學生猜想能力的培養。

  【學情分析】

  大多數學生感到數學枯燥,學習興趣不高。所以這節課利用普通的多媒體教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透過例項的展示及動畫演示,讓學生充分感知圖形中蘊含的垂線特徵,使知識的生成過程更直觀更形象。對學生的認知、理解以及教學重難點突破起到了關鍵作用。

  【教學過程設計】

  根據這節課的特點,我把整堂課分為課題匯入、合作探究、課堂小結、拓展創新四個環節,靈活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突出重點,化解難點。為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設立了預習導航,準備了大量有關本節課的學習資料,並鼓勵學生自己到網上查閱資料,提高學生的資訊素養。

  1、課題匯入

  課題匯入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熟悉的馬路、籬笆、小棒等實物形象,並提出問題:仔細觀察各組圖形中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什麼共同點?讓學生感到數學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

  2、合作探究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合作探究分為垂直的定義、課堂練習、試試身手、垂線性質、你來當老師、走進生活五個小版塊。其中,垂線的定義鼓勵學生自己概括,並積極與大家交流。課堂練習梯度明顯,答案靈活,儘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收穫。“試試身手”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的發現,學生在輕鬆愉悅中很容易發現垂線的性質。“你來當老師”、“各抒己見”鼓勵學生積極主動的發表自己的見解,營造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探求的慾望,給學生一份自信,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質疑、學會發現。“走進生活”藉助多媒體把學生的生活體驗真實的再現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學有用的數學,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總結,談本節課的收穫、體會、本節課還有什麼問題、新發現。鼓勵學生大膽發言、鍛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語言概括能力。

  4、探究創新:“創新園”讓學生利用本節課所學知識,課後去思考、去動手製作、去創新發現。既能激發學生課後去學習、去探索的慾望,又能讓學生感悟數學來源於生活,並反作用於生活的道理。培養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創新意識。

數學說課稿10

  數學說課稿通用模板

  各位評委,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___________。首先,介紹下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結構與內容簡析

  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____________》是初中數學新教材第___冊(__)第___章第____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部分,因此,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佔據_______的地位。

  數學思想方法分析:作為一名數學老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給學生數學思想、數學意識,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力圖向學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

  2、能力訓練目標:

  3、創新素質目標:

  4、個性品質目標:

  三、教學重點、難點、關鍵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過______________突出重點

  難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過______________突破難點

  關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為了講清重點、難點,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教法

  數學是一門培養人的思維,發展人的思維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知識和方法的思維過程。基於本節課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應著重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教學方法。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 指導。

  1、理論:

  2、實踐

  3、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教學程式及設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地沉思,期待尋找理由和證明過程。

  在實際情況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於保持,而且易於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對於本題:

  2、由例項得出本課新的知識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講解例題。

  我們在講解例題時,不僅在於怎樣解,更在於為什麼這樣解,而及時對解題方法和規律進行概括,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 維能力。在題中:

  4、能力訓練。

  課後練習______

  使學生能鞏固羨慕自覺運用所學知識與解題思想方法。

  5、總結結論,強化認識。

  知識性內容的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漸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6、變式延伸,進行重構。

  重視課本例題,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例題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累積、加工,從而達到舉一 反三的效果。

  7、板書

  8、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 減負”的目的。

  結束:說課是教師面對同行和其它聽眾口頭講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根據的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以上,我僅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上說明了“教什麼"和“怎麼教”,闡明瞭“為什麼這樣教”。說課對我來說仍是新事物,今後我也將進一步說好課,並希望各位專家領導對本堂說課提出寶貴意見。

  相關閱讀:小學《植樹問題》說課稿

  一、說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數學廣角》第一課時。

  二、說學習目標:

  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出植樹問題模型的過程,掌握種樹棵數與間隔數之間的關係。

  會應用植樹問題的模型解決一些相關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感悟構建數學模型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說學習重點:

  讓學生髮現植樹的棵數和間隔數之間的關係,並用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四、說學習方法: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五、學習過程:

  一、初步感知間隔的含義

  1匯入:我們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做操,上體育課都少不了要排隊,你會不會派隊呢?

  現在老師請三位同學到前面按照老師的要排隊,誰願意來?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師排成一路縱隊

  2每兩位同學之間相隔一米

  告訴學生:第一個同學到最後一個同學的距離叫隊伍的長,兩個同學之間的距離叫間隔.

  提問:這路縱隊長几米?你是怎麼知道的?如果我們把剛才的三位同學看成三棵樹苗的話,那麼三棵樹苗之間有幾個間隔?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來嗎?師生共同總結得出結論:排隊人數比間隔多一,間隔比人數少一

  2過度語:其實,這樣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

  3再次感悟: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左手,互相說說手指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比如: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空格?也就是說,5個手指之間有幾個間隔?4個間隔是在幾個手指之間?

  如果我們把五個手指當成五棵小樹苗的話,五棵樹苗之間應有幾個間隔呢?四個間隔在幾棵樹苗之間呢?你能用一個圖表示出來嗎?

  提問找生回答:如果畫了8棵樹,他們之間有幾個間隔?9棵樹之間有幾個間隔?那你們再想象一下,如果從頭到尾有10棵樹,他們之間又會有幾個間隔呢?那20棵樹呢?

  仔細觀察,你發現植樹棵樹和間隔數之間有什麼規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據學生的反饋板書:兩端要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同學們不僅會觀察,而且還能發現其中蘊含的規律,真不錯,那就讓我們一起進入今天的數學廣角運用這些規律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吧!

  二、新授

  出示例題: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指導學生讀題:

  1.從題目你們知道了什麼?(說一說)

  2.題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麼意思?

  3.題目中有什麼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嗎?(兩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你能自己想辦法找到問題答案嗎?有困難的同學可以藉助線段圖畫一畫。

  5.交流。

  6.反饋。

  (1)請你們兩人把你們的方法寫到黑板上展示給大家看看,好嗎?

  (2)學生分別說想法。

  7.剛才我們要求路的兩端都要栽時,得出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知道了怎樣求路的長度。如果知道了棵數與間隔數,你呢感求出路的長度嗎?(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如果兩端都不栽的情況下,棵樹與間隔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

  我們還以這道題為例來研究一下:

  (1)同學們在全長100米的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米栽一棵(兩端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樹苗?

  (2)分小組交流,也可以藉助線段圖分析

  (3)反饋

  (4)展示結果:兩端不栽時,植樹棵數=間隔數-1,間隔數=植樹棵樹+1

  小結:生活中有許多問題都可以用方法解決,如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等

  四、聯絡實際、拓展應用

  1一根木頭長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鋸一段要8分鐘,共要花多長時間?

  2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

  3每隔6米種一棵樹,共種了36棵,從第一棵到最後一棵有多遠?

  4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電線杆(包括兩端)共10根,求路長?

  六、總結: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麼收穫?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與間隔有關的數學問題,在數學上我們統稱為植樹問題,(板書)植樹問題不只在植樹當中才有,植樹只是其中的一個典型,像鋸木頭,上樓梯,插彩旗,擺花等現象中都含有植樹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的植樹問題僅僅是兩端都栽時和兩端都不栽時的情況。在以後的學習中,我們還會學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閉圖形的植樹問題。

  七、反思: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

  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給出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壓電線杆,相鄰兩根的距離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約有多遠?練習題3從一層到三層共48個臺級,如從一層到六層共多少個臺級?由於學生初次接觸植樹問題,還不能融匯貫通,所以做起來有些難度。他們不明白從一樓到二樓算一層,很多學生認為樓梯的拐角處也該算一層,後來我在另一個班上課之前就先讓學生分成小組,去觀察,體驗,感受,然後討論,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認知過程,就不會出現前面的問題了。還有一道時鐘的問題,五時時鐘敲響5下,需要8秒,12時時敲響12下,需要幾秒?要想做好這類題,就得讓學生明白,需要的時間應該是第一次鐘響與第二次鐘響間隔的時間。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

數學說課稿11

  尊敬的各位考官你們好,我是今日的X號考生,今日我說課的題目是《小數乘整數》。

  現代教育理論說,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而數學教學更要適應學生和個性發展需要,所以從這一角度出發,我將從教材、學情、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開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準確理解教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小數乘整數》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小數乘整數》的資料,本節課是小學數學的數的計算的方向。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小數的加法和整數的乘法,同時本節課的學習對之後學生學習小數乘小數的計算能夠起很好的鋪墊作用。

  二、說學情

  合理的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現代教學理念的觀點要求教師須充分了解學生情景。對於小學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必須的知識儲備,能夠在教師指導下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絡,同時仍有注意力不易集中的性格特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採取靈活的教學方式。

  三、說教學目標

  在對教材和學情的合理認識下,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會用列豎式計算解決小數乘整數的應用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經歷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探索過程,提高運算本事。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增強數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目標確立下,根據授課資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列豎式計算小數乘整數的方法。因為豎式計算中比較難理解的是算理,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小數乘整數豎式計算中的算理。

  五、說教法和學法

  陶行知說過: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明白的交給學生。基於此,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我結合本節課的資料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採用了講解法、練習法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下頭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新課匯入

  首先在匯入環節,我會大螢幕展示出售西瓜的示意圖,並提問:夏天一千克西瓜元,買3千克西瓜共花多少元錢

  由情景問題引出本節課課題《小數乘整數》。

  利用生活中購買西瓜的情景問題匯入,能夠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的事實,並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將學生的思緒從課間活動中牽引到課堂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設計很好的貼合了小學生的性格與認知特點。

  (二)新知探索

  接下來在教學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環節,我主要設計3個教學活動。

  在第一個教學活動中,由學生列出橫式,我會讓學生自我嘗試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回顧之前學習的小數加法,學生不難想到利用小數的加法,將3個經過列加法豎式的方式算出結果為。

  那裡我會進一步問學生們:還有其它的解題方法嗎

  那裡會有學生將元換算成8角,繼而算出花了28角,也就是元錢。

  之後我會向學生提示,對於小數乘整數還能夠經過列豎式計算。那裡讓學生回顧整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並向學生們講解乘3的列豎式計算方法,經過講解學生們能夠理解本節課的難點:3乘8個十分之一就是24個十分之一。

  這一過程學生能夠初步認知小數乘整數的列豎式計算方法。利用由元到角的換算抽象出乘3的豎式計算能夠用3乘8個十分之一,再按照整數乘法的豎式計算方法計算更有利於學生理解。

  為了進一步得出豎式計算小數乘整數的演算法我會設計第二個教學活動,向學生提問:冬天西瓜漲價,一千克元,買3千克共花多少元錢讓學生自我嘗試列豎式計算。

  那裡我會想學生們提示:在計算乘3時能夠用3乘8個十分之一,在計算要用3乘什麼

  學生不難模仿乘3的豎式自我寫出乘3的豎式。在這我會向學生強調乘數能夠表示235個百分之一。

  接下來是我的第三個教學活動,也是這節課的重點。向學生們提問:用計算器計算課本試一試的三個題,思考它們的乘數和積有什麼關係你發現了什麼並與同桌交流。

  學生不難能夠發現第一個乘數的小數位數和積的小數位數相同。順勢我和學生們一齊總結得出小數乘整數的列豎式計算方法:小數乘整數先按照整數乘法算出積,再點小數點,乘數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小數點要對齊。

  經過計算器計算得出結果,比較積與因數的小數位數,更容易讓學生思考並和同桌交流總結出小數乘整數的豎式計算方法。這樣設計能夠鍛鍊學生的觀察與總結歸納的本事。

  到那裡新知探索的3個活動就結束了。學生在對小數乘整數的演算法的認識基礎上很容易類比得出後面小數乘小數的豎式計算方法。

  (三)課堂練習

  對於鞏固提高這一環節。公眾號:小明開講啦

  這樣的練習能夠加深學生對小數乘整數列豎式計算的演算法的印象。

  (四)小結作業

  在課程的最終我會提問:今日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們回顧:小數乘整數的演算法是什麼在計算過程中要注意什麼

  為了更好鞏固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我會佈置作業:

  自我課後出幾個小數乘整數的算式,列豎式算一算。

  七、說板書設計

  為了更好的體現我這節課的重點,遵循直觀的原則,我這樣設計我的板書: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