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頤和園》說課稿(精選5篇)

《頤和園》說課稿

《頤和園》說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頤和園》說課稿(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頤和園》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語第七冊第五單元的《頤和園》,這一單元是以“我國的世界遺產”為專題組編的,《頤和園》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按遊覽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具體生動地寫出了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語言與景色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本篇課文分兩課時教學,這裡重點介紹第二課時。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材要求、學情,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能夠按照遊覽順序用自己的話說出課文主要內容;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按照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透過換詞、比較句子的方式從詞句內容和表達方式上領悟語句,品味優美語言,體會景物特點不同,描寫方法不同。

  (3)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品味優美語言過程中感受景色的美好,激發學生探究“世界遺產”的興趣。

  3、教學重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和學生的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1、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大而美的特點,受到情感薰陶。

  2、學習作者按照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描寫的方法。

  其中第二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課堂教學是一個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雙向交流活動。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式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要讓閱讀活起來,關鍵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全過程。

  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及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確定教學思路:以學定教,以讀為本,提高學生的自學、閱讀能力。教學中力爭做到以讀書訓練為經,語言文字訓練為緯,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讀、說、議、寫,去代替教師單一的講授,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陶冶情操,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三、說教學流程

  1、長文短讀,整體把握

  在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瀏覽課文,圈出作者遊覽的景點。此處我想著重指出一點的是,整篇課文其實分三個大景點,即長廊、萬壽山、昆明湖。萬壽山又包括佛香閣和排雲殿等小景點;昆明湖又包括小島和十七孔橋。教師透過圖片和資料介紹避免學生把所有景點都並列處理。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結構安排。

  然後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樣順序遊覽這些景點的,從課文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找到相應的句子畫出來,並連起來讀。於是一篇長長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幾十個字。

  “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遊人走過長長的石橋,就可以去小島上玩。頤和園到處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你有機會去細細遊賞。”

  為了使學生更直觀地瞭解這幾處景點的方位,可以出示頤和園景點地圖。邊看圖邊說遊覽的順序。

  長文短讀旨在使學生明確作者的遊覽順序,學習按遊覽順序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並在讀中領悟每一段的開頭句所起的承上啟下的連綴作用。同時也培養學生對文字整體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2、品讀詞句,領悟寫法

  “頤和園的景點各具特色,美不勝收。我們跟隨作者先去哪遊覽呢?”預設如下:長廊。

  “長廊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呢?”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味、體會、朗讀。重點指導:

  句①綠漆的柱子,紅漆的欄杆,一眼望不到頭。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

  引導學生體會長廊的長,畫多且美的特點。並以此指導朗讀。

  總結學法:景物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朗讀。

  遷移:

  就用這種方法,你來接著“遊覽”萬壽山,自己讀讀、畫畫、說說。

  學生自學、小組交流,全班彙報。

  句②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聳立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閃閃發光。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雲殿。

  抬頭一看,一座八角寶塔形的三層建築修建在半山腰上,黃色的琉璃瓦,那就是佛香閣。下面的一排排的宮殿,就是排雲殿。

  透過比較句子,引導學生感受佛香閣、排雲殿雄偉的特點,朗讀時要特別強調“聳立,閃閃發光,金碧輝煌”等詞。

  ③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

  引導學生體會昆明湖“靜”的特點。比較“劃”與“滑”。體會作者用字的精準。(如果用“劃”字,就表示用槳來劃,每划一槳,湖面就會產生許多波紋;用“滑”字,寫出了遊船,畫舫就像人在溜冰一樣沒有在湖面留下一點痕跡。所以更顯出昆明湖的靜。一個“滑”字,以動的畫面反襯出昆明湖的靜。)朗讀應以輕柔的語調。

  ④這座石橋有十七個橋洞,叫十七孔橋;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著小獅子。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

  此處留白,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說話:“這麼多的獅子,姿態不一,沒有哪兩隻是相同的。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既培養學生的想象力,訓練說話能力,而且對十七孔橋的壯觀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3、圖文結合,內化語言

  展示圖片,讓學生描述畫面。有三種選擇:一種是直接運用文中的語言來描述;二是利用文中的詞句,自己組織語言描述;三是完全用自己語言創造性描述。

  我們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運用語言。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文字與影象建立聯絡。透過運用,使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在學生對文字有了一定的感悟與鑑賞之後,再出示畫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現有水平選擇不同的方式來描述,既可以增強對語言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4、積累語言,讀寫結合

  從下列幾項作業中選擇其中一項你最喜愛的作業:

  ●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

  ●為頤和園其中一處景觀設計導遊詞

  ●照課文的描寫方法,寫一篇遊記

  以上的幾個作業都緊緊圍繞語言文字,從積累到運用,不同的難度以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一層次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課堂小天地,天地大課堂。自選作業如一道自助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學習的機會,調動了學生自覺學習的內因,又豐富作業的內涵。

  《頤和園》說課稿2

  一、說教材

  《頤和園》一課是一篇遊記,它以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向我們描繪了頤和園美麗的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然後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部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抬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的壯觀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景色;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的讚美之情。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組課文的訓練點“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想象課文描寫情境,留心文章表達的方法。”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優美語言,學習按遊覽順序、抓景物特點寫景的方法。

  2、過程目標:在讀書、深入讀書中,透過合作開放式交流,感受頤和園的美麗。

  3、情感目標:在感受頤和園優美景色中,激發孩子們對頤和園的熱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優美景色,收到情感薰陶。

  教學難點:體會課文的寫作方法。

  三、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美景色,受到情感的薰陶。

  2、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寫作方法並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實際,本節課採用情境教學的教學方法,採用以讀促悟、小組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情境再現法:

  課堂中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對照,以次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引領學生主動學習課文,共同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走進文字,做頤和園中的一名小導遊,為前來參觀的遊客們進行解說、介紹,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課文。

  設計理念:

  1、葉聖陶老先生說:“學語文的方法很簡單,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本節課,我把讀定位了感悟美麗的重要手段,在層層深入地讀中品味了語言美,記住了景觀美。

  學貴有法。亞里士多德說過:“給我個支點,我可以把地球撬起來。為了讓孩子掌握學語文的一個支點,我在課上注重學法指導,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學語文的方法

  五、教學流程

  (一)首尾連讀,以疑激情。

  教學伊始,首先讓學生齊讀首尾兩個自然段,發現“美麗”一詞重複使用,再次連讀,注意加重音突出“美麗”一詞。這樣讀中作者的喜愛之情以自然透過讀表現出來。在此基礎上引導質疑:頤和園到底怎樣美麗呢?讓我們帶著乾隆對頤和園的讚譽“何處燕山最暢情,無雙風月屬昆明。”一同到頤和園去看看。以此問題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品讀全文。

  (二)駐足景點,品味美麗。

  1、學生結合學習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全文,進行自學。(提示如下):

  (1)初讀,想想作者描繪了頤和園哪些景點?

  (2)細讀,你認為頤和園哪處景點美麗,畫出能體現景點美麗的詞句,在旁做批註。

  (3)品讀,把自己感悟到的“美麗”讀出來。

  2、抓景點,小組合作品味美麗。首先小組內交流自己喜歡的景點,說出喜歡的原因。然後集體互動交流中抓住體現景點美麗的詞句,品詞,品句,品描寫方法。並輔以景點圖片,錄影加深感悟。接著利用舒緩的古箏曲,加上範讀,配樂讀,藉助錄影導遊讀等讀的形式,利用讀釋放自己在語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麗。

  合作學習“萬壽山”部分

  1、學法總結。

  2、師述說出合作學習的要求:

  在四人小組中透過合作學習找也最能體現萬壽山美的特點的句子,在小組內交流。並以小導遊的身份介紹這一景點。

  3、學生進行合作學習。

  4、彙報交流學習所得,以小導遊的身份介紹萬壽山。

  板書:

  金碧輝煌、聳立

  (這是實現學法遷移的一個點,我覺得在老師引導學完“長廊”這一部分後,再選擇一處在小組中合作交流,這樣同學之間透過相互幫助,可能會掌握這種方法,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資源共享。)

  體驗成功,自主學習

  1、過渡談話:

  頤和園簡直就是一幅長長的畫卷,長廊、萬壽山的美還歷歷歷在目,我們站在山頂舉目遠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現在了眼前,下面讓我們自學寫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認為寫出得美的句段找出來與大家分享。還可以選擇你最擅長的方式表達出你體會出的美。

  2、學生自學。

  3、彙報體會:

  板書:

  綠、靜

  重點引導體會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啟發學生針對十七孔橋上的獅子的姿態進行發散訓練,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樣子。

  (這一部分的學習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之後進行的自主學習,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自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進行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培養學生品詞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圖體現新課標所倡導的語文教學要著力指導學生進行紮紮實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在學的過程中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三)讀中領悟,理順文路,體會結構美。

  本文文脈清晰,結構嚴謹。為了學生領會這種結構嚴謹的寫法,在感悟到頤和園的美麗後,以設問引領:默讀全文,討論:作者是按怎樣順序遊覽的,從課文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找到相應的句子畫出來,並聯起來讀。其次將過渡句與景點內容分讀,在讀中領悟其承上啟下,清晰的連綴作用。

  (四)首尾再次連讀,讀中升情。

  課的最後,設計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連讀,在一潮高過一潮的朗讀中,表現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頤和園》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頤和園》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

  1、瞭解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使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和愛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為: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美景色,受到情感薰陶。

  教學難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設計理念

  1、關注學生的情感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知道,小學生有個最為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感興趣的事物就會想方設法研究它、解決它。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充分分析學生的心理特點,創設民主、寬鬆的環境放鬆他們,使學生產生閱讀的興趣,主動來參與閱讀,並在閱讀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運用資訊科技的資源進行設計

  資訊科技作為教育現代化程序的開路先鋒已經越來越多的運用到課堂,為課堂的資訊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徑,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改革創新營造較好的外部環境。將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有機的進行整合,特別適合於新課改的要求。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便把網上的一些資源展示給學生看,這樣就會把學生引進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慾望,使學生學得更輕鬆、更愉快,也為傳統課堂教學增添了勃勃生機。

  3、依據課改的新理念進行設計

  新課程改變了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學習方式,它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師在課程改革中不斷實現自我更新,而且使學生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學會學習,不斷成熟,不斷進步,教師要與新課程同行,就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幫助者、引導者、促進者”,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決策者”。

  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更多的是讓學生去“自我學習”、“自己主動的去學習”,在讀中去感悟,在讀、看、思、議中體會頤和園的美麗風光,經歷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了都會得到發展。

  三、教學方法

  1、談話激趣法

  學生在交流頤和園的美麗風光時,教師適時談話激趣,撥動學生理智的琴絃,由此“披情入文”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

  2、情境在現法

  課堂中主要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對照,以次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引領學生主動學習課文,共同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3、以讀促讀法

  在教學中,實行多項互動,讓學生在讀中感知、感悟,理解課文。用聲音讀出美、用心靈感受美。

  4、體驗教學法

  讓學生走進文字,做頤和園中的一名小導遊,為前來參觀的遊客們進行解說、介紹,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學生更深入地瞭解課文。

  四、教學程式

  (一)複習引入

  課的伊始,讓學生說一說透過上一節課的學習,頤和園給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讓學生整體感知對課文的理解。也為進一步感受頤和園的美麗景色作下鋪墊。

  (二)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

  請同學們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作者重點遊覽了哪些景點,把這些表示地名的詞語標上記號。為進一步感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三)學習課文

  首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讀文,想一想,在這裡你都看見了什麼,有什麼感受呢?在書的旁邊做一做批註。

  《頤和園》說課稿4

  一、說教材分析

  這組課文是以“我國的世界遺產”為專題組編的,頤和園作為一座皇家園林,是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典範,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觀。課文移步換景,按照遊覽的順序記敘。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二、說學情分析

  1.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好動,對新鮮事物好奇,但生活經驗有限,他們當中很少去過北京,對那些景物缺少感性認識,很難深刻理解文中描述的美,所以我準備了課件,創設情景,把學生帶進頤和園,使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感受頤和園的美。

  2.四年級學生已經具備蒐集資料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課前我讓學生去搜集有關頤和園的資料和圖片,以備上課時小組學習時使用。

  我計劃安排兩課時進行本文的教學。第一課時:教學生字,學習課文第一段和最後一段。第二課時:教學二至五自然段,總結全文。下面就第二課時的教學來談談自己的設想。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大綱要求,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我擬定兩課時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因此,根據新課程的三維理念,本課時,我設計以下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感受頤和園美麗的景色和課文優美的語言,激發探究中國的“世界遺產”的興趣。

  3、學習按遊覽順序抓住景物特點寫的方法。

  四、說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優美景色,受到情感的薰陶。

  2、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寫作方法並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

  五、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實際,本節課採用情境教學的教學方法,採用以讀促悟、小組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細讀,精讀,品讀,再現這一幅美麗的畫卷,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增強語言感受力。

  六、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與實踐”。因此,本課時,我緊緊圍繞“以讀為本,以讀代講,以讀悟情、悟理”的新課程理念來進行教學設計。

  七、教學流程

  本節課我講的為《頤和園》第二課時內容,以下是我的教學流程。

  1.複習匯入,由詞入文。

  2.自由讀文,整體感知。

  3.品讀感悟,歸納學法。

  4.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5.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1、複習匯入,由詞入文。

  出示上節課詞語:長廊橫檻神清氣爽聳立建築金碧輝煌蔥鬱掩映氣魄雄偉堤岸雕刻姿態不一

  透過讀詞引入課文《頤和園》中,把詞放入課文中理解,以詞代文,以文學詞。

  2、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自讀感知,明白文章的結構,事篇課文其實分為三個大景點,即長廊,萬壽山、昆明湖。萬壽山又包括佛香閣和排雲殿等小景點,昆明湖又包括小島和十七孔橋,要避免學生把所有景點都並列處理。並且教師在這裡適時板書,加深印象。

  (設計理念:透過自讀感知,明白文章的結構,事篇課文其實分為三個大景點,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結構安排。並且教師在這裡適時板書,加深印象。)

  3、品讀感悟,歸納學法。

  瀏覽長廊

  透過圖片感悟長廊的長,廊內畫美,廊外風景美等特點,並且適時播放圖片,讓學生可以形象感知。(一寫長廊的景色:先抓住“長”的特點從總體介紹,然後抓住每一間的橫檻上五彩的畫的特點從內部介紹,最後抓住長廊兩旁風景宜人的特點介紹外部環境;)

  瀏覽萬壽山

  在這一環節,我適時引導找出萬壽山的景點,排雲殿和佛香閣,感受佛香閣高,金光閃閃的特點以及排雲殿金碧輝煌的樣子,這些都是學生自行感受,學生是主體,教師引導。透過朗讀,感受到皇家園林的雄偉。(二寫萬壽山的景色:先寫從山腳下抬頭看到的佛香閣和排雲殿的壯觀景象,再寫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從山上向下、向前、向東遠眺所看到的美麗景色;)

  遊賞昆明湖

  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完全跳出來,讓學生自己喜歡去哪兒就遊賞去哪兒。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美景,找出堤岸、湖中心小島以及十七孔橋的美和它們的特

  點,還特別講解“滑”字,從中品味出昆明湖的靜。(三寫昆明湖的景色:分別介紹了長堤、湖心島、十七孔橋。)

  (設計理念:透過“遊覽”,邊品讀課文,邊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歸納學習方法)

  4.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瀏覽順序

  透過小組合作,自主尋找: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這些景點的,從課文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課文開頭總述頤和園的美麗,結尾與開頭呼應,表達了作者的讚美之情。找到相應的句子畫出來,並連起來讀,於是一篇長長的文章就剩下短短的幾十個字,使學生明確遊覽覽順序。

  (設計理念:透過課後題的問題,在讀中領悟每一段的開頭句所起的承上啟下的連輟作用。讓學生整體把握作者的寫作順序,學習移步換景的表達方式,同時也培養學生對文字整體把握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6.拓展延伸,激發情感。

  透過品讀,使學生能夠從文字中讀出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讚美,增強民族自豪感。

  帶領學生到頤和園中的其它景點去欣賞,使學生的視野變寬了,情感也得到了昇華。

  課下運用作者的寫作手法,試著寫一寫某個景點的導遊解說詞。

  (設計理念:拓展學生知識,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更多的是讓學生學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學以致用。)

  《頤和園》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頤和園》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描繪了北京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全文層次清楚,首尾呼應,語言生動優美,具體形象,處處洋溢著作者對頤和園的讚美之情。

  課文按照遊覽順序具體描寫了頤和園的美麗景色,展示了我國園林藝術的輝煌成就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以遊覽的路線為線索,把各個景點的不同特點寫得具體生動。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詞句,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學習作者按照觀察順序,抓住每處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透過學生細讀、精讀,增強學生的語言感受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欣賞、品讀中培養學生賞美、愛美情趣,激發探究中國“世界遺產”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頤和園的美,陶冶愛美情趣,培養民族自豪感。難點是學習作者按照觀察順序,抓住每處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三、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材內容淺顯易懂,語言生動優美的特點,引導學生細讀、精讀、品讀,再現這一副美麗的畫卷,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增強語言感受力。

  四、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談話匯入。

  問同學們知道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是哪兒嗎?引發學生的思考,然後課件播放頤和園的風景圖,激發學生想了解課文的興趣。

  (二)自讀課文,回憶文章的敘述順序。

  1、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

  2、回憶上節課瞭解的課文的敘述順序,然後問學生從哪些方面寫了頤和園的美,使學生對上節課所學內容有個回顧。

  (三)課文賞析。

  1、學習長廊部分。

  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瞭解長廊的特點,知道作者是抓住長廊的哪些方面來寫的。然後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句子,說說好在哪裡,並隨機播放課件,進一步體會長廊的特點。最後再透過播放長廊的橫檻圖片,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到長廊的文化美。

  2、學習萬壽山部分。

  在這一環節,除了讓學生了解作者都描寫了萬壽山的哪些景物,適時出示圖片,讓學生感受佛香閣高、金光閃閃的特點以及排雲殿金碧輝煌的樣子,這些都是學生自行感受,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透過朗讀,感受到皇家園林的雄偉。

  最後,透過感受“滑”字的用法,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

  3、欣賞昆明湖。

  讓學生自主學習,品讀、悟情。這一環節,以直觀的形式,讓學生身臨其境,融進景文之中,在看中激趣,在讀中體會。同時,也積累了語言。

  4、最後一段的朗讀,讓學生體會首尾呼應的寫法。同時,透過齊讀全文,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整堂課我採用了圖片、背景音樂為工具,引導學生細讀、精讀、品讀,再現頤和園美麗的畫卷,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增強語言感受力,最終攻破教學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