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認識》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認識》說課稿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認識》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認識》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認識》說課稿1

  一、教學內容分析:

  《長方體的認識》是五年級下冊第13—15頁的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面圖形以及時對長方體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即將學習長方體表面積和體積計算的基礎,又是學生認識立體圖形的開始,對今後進一步學習立體圖形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學生現狀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但他們的空間想象還不夠豐富,本節課將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學會運用教學的思維方式去認識世界。

  三、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透過觀察、操作、演示等,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2、過程與方法目標:利用教具進行直觀性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長方體的認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透過探究合作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徵。

  難點: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五、教具準備:

  長方體實物、長方體框架。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由平面圖形擴充套件到立體圖形,是學生認識發展的一次飛躍。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讓學生回憶已學過的平面圖形,然後出示幾個長方體、正方體實物巧妙的引出立體圖形的概念,揭示課題。(板書:長方體的認識)

  (設計意圖:這樣可使學生的認識由平面過渡到立體。)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體觀察,認識長方體的面、稜、頂點。

  (1)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長方體,讓學生摸一摸長方體的面,有什麼發現?平平的。(板書:面)

  (2)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長方體兩個面相交的地方有什麼感覺?感覺很直,是一條線段。

  師指出:我們把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稜。(板書:稜)

  (3)再讓學生用手摸一摸長方體三條稜相交的地方有什麼感覺?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師指出:三條稜相交的點叫做頂點。(板書:頂點)

  (4)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正方體,指出正方體的面、稜、頂點。

  2、探索長方體、正方體的具體特徵。

  這一部分以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為主,透過操作,運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數一數等形式出現,然後交流彙報,逐步抽象出長方體、正方體的特徵。

  (設計意圖: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動手中發現,在討論中明理,在合作中體驗成功。)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出示一個長方體框架,先放手讓學生自學,然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後彙報。

  (設計意圖:放手讓學生自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

  4、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立體圖

  先讓學生把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放在桌上不動,變換著角度去觀察,最多能看到幾個面?然後動手畫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立體圖,同時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畫成虛線。

  (設計意圖:從直觀形象入手,強化感知過程,清晰學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間觀念,發展想象力,突破難點。)

  (三)拓展應用,實踐創新。

  1、基本練習:

  ①幾有幾個面,8個頂點,12條稜的立體圖形都是長方體。

  ②長方體的6個面一定都是長方形。

  ③相交於三個項點的三條稜分別叫做長、寬、高。

  2、看圖想象。

  先給出長方體的一組長、寬、高,根據要求想象。

  3、挑戰嘗試。

  你能切一刀,把一個六面體變成長方體嗎?

  (設計意圖:這個練習題的設計,既練習了重點、難點之處,又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學到了什麼?

  小學五年級數學下冊《長方體認識》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執教是青島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資訊窗1長方體的認識。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幾何知識的基礎上,第一次學習立體幾何圖形,因此,這一節課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徵,而且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形體觀念。

  2、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在知識技能方面:使學生認識長方體並掌握其特徵。

  在能力訓練方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觀察及空間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

  在情感態度方面: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體會“實踐第一”的觀點,享受成功的喜悅。

  3、教材重、難點:

  重點:認識長方體的特徵。

  難點:建立長方體的空間觀念。

  二、說學生

  五年級的學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觀察、比較、綜合的能力。學生有了較強的自信心和強烈的表現慾望,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

  三、說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作用,教學中向學生提供更廣更寬的操作、思維的空間,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透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做一做等實踐活動,逐步認識長方體的特徵,使學生成為認識活動的主人。

  四、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各方面的特點,我想透過以下四個環節來完成教學。

  (一)溫故布新、創設情境

  先複習了學過的圖形,從中認識到立體圖形。俗話講:“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開始時學生的狀態便為本節課定下了基調。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自我表現慾望,以提問調動學生積極性,自由發言舉出日常生活中見過的長方體。為新課作好鋪墊。考慮學生對於面、稜、頂點的認識有困難,因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為進一步探討長方體的特徵奠定基礎。

  (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1、探討長方體的`面、稜和頂點的特徵:讓學生先自己結合手中長方體形狀的物體完成導學案(一)考慮學生直接填寫長方體的特徵表有困難,先讓學生完成我們能發現:其實問題和長方體的特徵表相近,只是這裡沒有涉及相對的面、相對的稜。同時也為小組合作完成長方體的特徵表打下基礎。

  2、探討長方體稜的特徵是難點:讓學生在小組中完成,同時給每組準備了3種不同顏色、不同長度的小棒,每種顏色長度相等各四根,8個頂點。在拼擺前先讓學生給小棒分類,為給為長方體的稜分類打下基礎。學生提供一個操作、思維的空間。學生利用拼出的長方體,這樣能較好地理解、掌握長方體的稜和頂點的特徵。

  3、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學生透過自學課本瞭解,長方體的長寬高根據長方體所方放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相交於每個頂點的三條稜的長度都可以叫做長、寬、高。

  4、認識透視立體圖形:讓學生觀察講臺上的長方體紙盒,圍繞“最多可以看到幾個面”展開討論,引導學生不定位觀察、定位觀察逐步抽象得出,看到的面用實線表示,看不到的面用虛線表示,幫助學生建立空間形體觀念。這樣的設計可以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從而有效地突破了教材難點。

  (三)成果展示、演講交流

  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展示導學案。師生共同理解問題,加深理解。

  (四)歸納總結、提升拓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顧本節課的學習過程,深化對長方體特徵的認識過程。拓展:方形西瓜,學知識的用途。

  你有哪些收穫?”“你想提醒同學們什麼?”等語言,讓學生感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

  (五)反饋訓練、佈置預習

  學生完成練習案,預習正方體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