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初中關於孝的議論文

初中孝的議論文

初中關於孝的議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我們對某個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麼,怎麼去寫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關於孝的議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關於孝的議論文1

  孟子曾說過:“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古今中外人人皆知的《二十四孝》中的一篇《湧泉躍鯉》透過寫孝敬婆婆,來表達孝的宗旨,感人心脾。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託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在當今生活中,孝,成了我們共同學習的高尚品德。《禮記》中記載:“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是天經地義的,可又有誰真正去實現孝了呢?在這個世界上最疼愛我們的只有我們的父母。如果我們是一條小魚,父母就是河水;如果我們是是一隻小鳥,父母就是一片藍天;如果我們是一棵小草,父母就是一片土地。”父母就是生命的源泉,父母的愛也是我們成長中不可缺少的。

  那麼,孝又是什麼呢?孝的含義在漢傳統裡以“敬”為前提,對內心的“敬”,最好的表達是“順”,就是趨向同一個方向,即“孝順”,“孝敬”。所以本質是“順從”《弟子規》裡講“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也就是說,父母有錯要指出,但是要照顧父母的心情,和顏悅色地指出。

  有人說:兒女學習成績優秀就是給父母最好的回報。其實,孝,還包括德。一個人如果不孝,他就不會有德。就算學歷再高,地位再高,又會有誰會把祖國母親交給他呢?一個不懂德,不會孝的人,用什麼去回報祖國,怎麼擔起建設祖國的重任,怎麼成為祖國的接班人,不是應該成孝兩全嗎?

  就算我們不能把孝演繹的無比精彩,我們也要盡力把它演繹,讓先輩們知道,炎黃子孫絕不是隻會“成”不會“孝”的。

初中關於孝的議論文2

  什麼是孝?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母親也經常對我講一句話“不求成才,只求成人。”孝是做人的根本。父母養育我們半輩子,只求我們孝順他們三分之一的時間,難道這點要求我們都做不到嗎?

  我國古代人就十分孝順。比如《三字經》中的黃香,在他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他十分悲傷。可母親已經活不過來了,於是,他決定把對母親的思念以及愛全部都傾注到父親身上。冬天的天氣十分冷,晚上睡覺時,黃香就先躺在父親的被中,等被窩熱後才回到自己冷冰冰的被窩裡。

  我們現代人也不甘落後,就讓我們看一看陳毅大元帥的故事吧!有一次,陳毅路過家鄉時,回家看望已臥病在床,大小便失控,不能自理的母親,他幫母親洗了髒衣服並且做了一些家務事。作為大元帥的陳毅,他每天工作繁忙,日理萬機都能抽空回家孝順母親,何況我們小學生呢!我們一定要向陳毅大元帥學習。

  就拿我來說吧,我認為對長輩最大的孝順就是把自己的學習成績提高,儘量讓父母少操心,平時在家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像上個星期天(母親節)的時候,我就等母親吃完飯,搶著洗了所有的碗筷後,給母親捶了捶背。我在母親後面一下一下,十分認真地捶著,突然間,我發現母親的後背有一些駝了,我不禁想起了母親平日裡不僅要辛苦地工作,而且回家還要做好多家務活,於是我捶的更加認真了,並在心中暗暗許諾:我以後要更加孝敬母親。當然不只是對自己的家人,對所有的長輩都應該如此。如在校,我們要聽從老師的教導,在校外,我們也要孝敬長輩,我每個星期最少和爺爺、奶奶通一次電話,因為太遠,要不然我每天都會去看他們。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遠古時就有“禮儀之邦”之稱。可見,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絕不能丟掉老一代流傳下來的良好品德,那就讓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順長輩吧!孝順還有另外一種,那就是舍小家顧大家,歷史上這樣的人也很多,過去人說的忠孝難兩全,實際忠是最大的孝,對我們小學生來講,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好。孝順的方式很多,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那就讓我們從我做起發揚我們的優良傳統吧!

初中關於孝的議論文3

  有句古語說的好:“百善孝為先”。意思就是說,孝敬父母要在美德中佔據首位。一個人如果不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那麼又有誰願意真心與之交往呢?在我們所學的《弟子規》中“首孝悌”就是要求我們做人必須要以孝敬父母為根本己任。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恭敬地聆聽父母的訓導等等。在古代,三國的時候,孟宗從小就與母親相依為命,孟宗一直很孝順他的母親,對母親侍奉有加。有一次,母親病得很厲害,很想吃用鮮筍做的湯,可這時已近冬至,天氣很冷,哪裡會有筍長出來。孟宗沒有辦法,心裡十分的焦急,可是沒有任何辦法,便跑到竹林裡,他雙手抱著毛竹,心裡想著臥床的母親,不禁兩行淚簌簌往下落,孟宗越想越難過,竟大聲的哭了起來。或許是他的一番孝心感動了天地,突然間,眼淚滴落的地方裂開了,從地上露出了幾莖竹筍,孟宗看了破涕而笑,抹掉臉上的淚珠,興高采烈地把這些竹筍帶回家去。他做竹筍湯給母親吃,母親吃了新鮮味美的湯後,居然立刻好了起來。後來他官至司空。比起孟子我真的是自愧不如。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遠古時就有“禮儀之邦”之稱。可見,

  孝順長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絕不能丟掉老一代流傳下來的良好品德,那就讓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好孝順長輩吧!孝順還有另外一種,那就是舍小家顧大家,歷史上這樣的人也很多,過去人說的忠孝難兩全,實際忠是最大的孝,對我們來講,要想孝,首先要把科學文化知識掌握好。孝順的方式很多,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方法。那就讓我們從我做起發揚我們的優良傳統吧!

  感恩是一種溫暖的情感,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輕輕吟唱著,在心與心之間傳遞著人世間最純最美的訊息,時刻提醒著我們:道不遠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現在,我們都還是剛剛步入初中的中學生,並不能為父母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孝敬父母,應從日常小事做起,從生活中點滴小事開始,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應理解父母的辛苦,從心底裡感激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時刻充滿一顆感恩心。

初中關於孝的'議論文4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作為“百善”之首的“孝”,從古到今都為人所推崇。推崇“孝道”,使“孝”成為了一種可知、可見、可感的美德,然而這顯露於人前的“孝”卻變了味。

  有些“孝”,是給朝廷看的。上溯漢朝,“舉孝廉”是一種頗受推崇的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統治者順著“孝順父母之人必為忠君愛國之人”的思路,將“孝”作為選拔人才的關鍵,使得“孝”變味了。於是數數然於仕途者,於人前百般盡孝,鳶飛戾天之人,唯父母之命是從,人前的孝敬掩飾了人後的打罵,人前的親近遮蔽了人後的冷落。

  這些“孝”是給朝廷看的。若“孝”成為一種政治籌碼,未免太無情了吧?

  有些“孝”,是給觀眾看的。下至當代,“孝”的目的性讓人心寒。前不久,一張女孩為老人餵飯的照片令網友直呼“溫暖”,那漂亮的少女也被眾人稱為“最美孝心女孩”,然而,不久之後,人們才知道真相,這是一幕有人策劃,有人拍攝,有人表演的場景,其目的性不言而喻。從此“最美孝心女孩”消失了,老人臉上幸福的笑容也褪去了。這種“做”出來的“孝”,刺痛了尋求溫暖的觀眾的心,刺痛了這個社會道德的神經。

  這些“孝”,是給觀眾看的。若“孝”成為一種成名手段,未免太可悲了吧?

  這讓我想起。“中華小孝子”活動,到底是在發現“孝子”還是在製造“孝子”?

  “孝”不應滲透在推選人才的名單上;“孝”不應體現在一張張虛構的照片上;“孝”不應該體現在宣傳活動的批次製造中……“孝”,不應給“誰”看!

  真正的“孝”,是出自內心的,沒有攝像頭,瘦弱的姑娘照樣可以用板車推著病重的父親步行百里求醫;沒有采訪者,堅強的女孩照樣可以騎腳踏車穿梭於街道之間為病床上的媽媽攢錢救命……她們默默推著、跑著、哭著、笑著,她們的孝心也許未能撼動天意,卻深深震撼了我們每個人的心。

  “孝”不是舞臺,不是一個可以長袖善舞取悅他人的地方;“孝”是一個舞臺,展示人性最初的美麗,少一分功利,少一分利用,多一份真心,多一份責任,才會有大寫的“孝”和大寫的“人”。

初中關於孝的議論文5

  孝,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盤古開天闢地以來,“孝”的佳話不勝列舉,上至君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大都懷著一片“孝”心。

  焦仲卿是一位孝子。他臨死前徘徊不定就是因為記掛著年邁的母親,擔心她以後的生活。他深深懂得身為兒子的責任和義務,他的憂鬱正體現著一個兒子對母親的“孝”。

  孝,多麼溫馨的字眼。因為它,家庭更加和睦,社會更加和諧,國家更加團結。孝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份發自內心的毫無點綴的親情。“百善孝為先”,一切的一切都不如一個“孝”字來得真切感人。

  東漢時期有一個孝子叫黃香。他年幼喪母,與父親相依為命。他的父親每天早出晚歸在外奔波,回來時十分勞累。黃香為了讓父親舒服一些,熱天裡總是用扇子先把父親睡覺的床枕扇涼。到了冬天,他就每每早早地鑽到父親冰冷的被窩裡用身體將其暖熱了再讓父親去睡,從不間斷。因此,他在12歲時已美名遠揚。

  古人況且如此。在我們這個文明的時代,更應如此才是。可是子不孝女不賢,父母親與兒女打官司的事層出不窮。這可能是法治社會的人的法制意識的“進步”吧!也可能是我們正在向奴隸退化――那奴隸主必定是金錢了。

  女兒因錢不夠把相依為命的父親送上法庭,兒女因對財產分配不滿意將孤苦的母親告上法庭……這些都是我們文明人作出的文明事。

  難道說社會進步了,文明發展了,父女母子之間的那份深情舊眼變質了嗎?難道幾百元的生活費就足以讓子女忘記父母當年的養育之恩,忘記該孝順父母嗎?難道親情骨肉之間,為了一點小小的利益,就該兵戎相見走商法庭嗎?這些現代化建設的驕子的所作所為真讓父母寒心,讓天下人齒冷!

  孝,不應該被金錢覆蓋,不應該隨著時間而流逝。它是一個永恆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