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教學案例與反思
師:同學們,你們看!泉水從石縫裡衝出來了!可在接下去的幾個自然段中泉水又是流啊流,這是為什麼?
生:泉水剛出來時是衝,到了後來就是流了。
師:沒能把問題說清楚,誰能說得更明白點嗎?
生:因為泉水剛從石縫裡出來時比較急,所以是衝;而當它已經衝出來之後就變得緩慢了,所以是流。
師:是嗎?還有不同的答案嗎?
師:還是讓老師來告訴大家吧!那是因為泉水在石縫裡的時候很想出來為別人做好事,所以是衝;而當他衝出石縫後他就一路為別人做好事,所以這裡就是流啊流。
師:讓我們看看,泉水衝出石縫後,都為別人做了哪些好事吧!
反思:在本案例中,教師抓住了泉水由“衝”到“流”的變化切入課文,本想以此為突破口,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得出那精彩的一答。可是無論教師怎麼問,學生怎麼答,最終也沒等到教師要的那個答案,教師只好自己說了。課堂就在學生一片迷惑不解的眼神中繼續著。而剛才回答說“因為泉水剛從石縫裡出來時比較急,所以是衝;而當它已經衝出來之後就變得緩慢了,所以是流。”的`孩
子顯得尤為不解和失望,後面的課堂參與熱情明顯低落了許多。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得到自己要的那個所謂的標準答案,卻忽略了事務的本來面目:泉水不正是急才衝,緩才流的嗎?
在學生剛接觸課文時,學生對泉水的內在沒有很多的瞭解,他們只能憑藉自己原有的知識對“衝”和“流”進行區分,教師說的不就成了強加於人了嗎?這樣的學習又何來熱情高漲?這樣的學習又哪來的授之以漁呢?
我以為,對於此問,在此處教師不妨就把它定位在“急而衝,緩而流”上,同時利用板書在“衝”和“流”的上方標明學生現在得出的結論,然後在“衝”和“流”的下方標上一個“?”,設疑:除了同學們剛才討論的理由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呢?讓我們接下去學習課文,到課文中找找吧!這樣,不僅肯定了學生的回答,給予了孩子們信心,而且也為接下去進一步探究泉水助人為樂的好品質,體會泉水的幸福、快樂作好了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