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議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中激勵性評價的效能淺議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中激勵性評價的效能淺議論文

小學語文教學中激勵性評價的效能淺議論文

  摘 要:激勵性評價是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有效策略,研究表明激勵性評價的效能主要體現在能夠喚醒學生的主體性思維,能夠鼓舞學生創造性思維,並推動學生研究性思維。

  關鍵詞:激勵性評價;語文教學

  激勵性評價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透過語言、情感等教學方式,不失時機地從不同角度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充分的肯定,使學生在心理上獲得自信和成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誘發學習興趣,進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一種策略。新課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倡導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自信心,“激勵性評價”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要求。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運用這一評價方式?這一方式又是如何促進了課堂教學呢?筆者嘗試透過對有關教學案例的剖析,分析激勵性評價在教學中的效能。

  一、主動到被動:喚醒學生主體性思維

  從心理學角度看,激勵是一個強化的過程。斯金納的強化理論告訴我們,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得到獎勵,該行為就會趨向重複;反之,則減少重複。獎勵是一種正強化,對錯誤的行為給予懲罰是負強化,這些強化可成為激勵的力量。 它不但可以滿足學生的歸屬、愛、自尊的需要,而且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這種自信主要來自於教師的信任。信任是一種力量,這種信任是對學生作為獨立的“人”的尊重。是把學生當作生動的,有個性的,有感情的人來看待。激勵性評價正是因為真正著眼於學生一生的成長,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意識,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所以它激勵學生產生一種欲罷不能的濃郁興致和競爭意識。試想,在課堂上,教師總是訓斥、指責學生,給學生的大部分是負強化,那麼,學生見你上課心裡就發怵,哪裡還談得上被吸引?教師透過對學生施加一定的吸引力或推動力,激發出學生的自主性。也就是說,學生的個體行為在受到教師的激勵之後就會產生一種自動力。只有產生了這“自動力”,學生才會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變為個人的學習目標。才會由消極的“要我做”轉化為“我要做”。在課堂上只有對學生表現出的積極、正確的學習態度,學習信心和學習效果給予及時的肯定和激勵,才會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把自己作為學習的主體,自發的,主動的思維,從而完成教與學的任務。

  針對學生特長,教師可以用一些學生喜歡的卡通、圖示、激勵卡來激勵學生實現從被動到主動的超越。如:用“小猴子”表示愛動腦筋;用“鸚鵡”表示願意和老師、同伴交流;用“小貓”表示積極參加藝術活動;用畫有嘴巴、問號、眼睛、耳朵、握手等圖示來表示發言、質疑、閱讀、傾聽、合作等方面表現突出;還可以用一些製作簡單、操作方便的激勵卡。如“:朗讀高手”、“寫字巧手”、“閱讀博士”、“故事大王”、“口算高手”等來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展示自己的個性特長,獲得成功的體驗。此外,教師對學生作業、等評價可採用等級和激勵性評語以及含義深刻的“紅星、小松樹、小紅花、小笑臉”等標誌相結合的方式,強調評語的雙向互動性、激勵性、針對性和建議性。使學生既看到自己的進步,又知道自己的不足,有利於增強信心,不斷改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口動到心動:鼓舞學生創造性思維

  心理學認為:創造性思維是人類思維的高階形態,是智力的高階表現,它是在獨特地、新穎地解決新異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智力品質,其目的是得到具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理論、新看法、新產品。 在小學階段,創造性思維主要表現為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深層的思維能力,迅速、流暢、獨特的解決問題及動手操作的能力。創造性思維的產生、發展和形成又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它要受著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的驅動和制約。創新意識和品格主要表現為創造興趣濃厚、求知慾強烈、不畏權威、敢於獨立思考、意志堅定、能經受失敗挫折、持之以恆等等。激勵性評價正是透過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鼓舞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這種氛圍中,想象馳騁,思路縱橫,多種想法湧動、交匯,使學生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使課堂成為學生語文積累釋放、組合、撞擊的舞臺。因為“創新”的成功,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愉快,希望儘快地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和祝賀。而老師的及時激勵強化和鞏固了學生的這種滿足和愉快,促使學生去爭取新的“創新”的成功,從而鼓舞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上透過肯定學生有創新的想法、觀點促進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養成。如:“你的這個想法有創意!”、“你的這個想法很有特色,但與這個問題的思路稍有出入,換一個角度想想,或許有新的收穫。”這樣的評價,既激勵了學生,又鼓勵了群體,使全班學生都興趣盎然,躍躍欲試。善於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是創造潛力的重要標誌。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研究者與創造者的姿態去獨立思考,積極引導學生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多提問題,提出與眾不同的設想,啟發學生經過自己的思考去解除疑難。對學生的提問,如果有獨到的見解,教師要熱情鼓勵。對教師的解答,如果學生有不同看法,也應允許肯定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在質疑問難中,老師的對不同意見的激勵既培養的學生的創造思維,又提高了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打破了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被動灌輸模式。

  三、心動到行動:推動學生研究性思維

  研究性學習是指透過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或途徑,由教師指導學生或學生自主提出並圍繞問題(專題),在整合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透過多種渠道,讓學生主動去尋找與問題有關的資訊資料並進行歸納、整理、反思從而獲得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研究性學習能夠使學生“自由地呼吸”,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以充分釋放。語文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生對教材的感知、理解和記憶上,正如清代顏元所說:“心中醒,口中說,紙上作,不從身邊習過,皆無用也。”當學生將被動接受“死”的書本知識轉化為主動研究探索現實生活世界,語文教學才真正“動”起來了。研究性思維改變以往脫離生活現實的弊端,使學生有機會整合各種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激勵性評價有利於提高學生的探索和發現問題的能力,這種研究能力對於每個學生今後的發展以及解決實際生活問題是十分重要。

  傳統的以知識為本位的教育觀統治著傳統的語文課堂,將人作為知識的容器,把語文的工具性功能發揮到了極致,忽視人作為“完整的人”的獨特個體生命的存在。在這樣的課堂中,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和感悟被機械化、工具化的標準答案扼殺。而激勵性評價在啟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感悟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教學中,教師的激勵性語言可以很好的推動學生的研究性思維。筆者上《做什麼事最快樂》時,先在黑板上寫出生詞“快樂”,然後問“有誰願意告訴大家這個詞怎麼讀?”。師:“老師沒有教,你怎麼會認識?”生:“我在生日蛋糕上看到過,所以就會讀了。”師:“(投去讚許的目光)你很會觀察。”生:“我們以前學過生字‘塊’,‘快’和‘塊’看起來很象”。師:“(豎起大拇指)你很了不起!能和以前學過的字進行比較。”生:“我是在課外書上看到的。”師:“(摸摸學生的頭)你一定是個愛學習的好孩子,能夠從課外書中極取營養。”在這堂課中老師巧妙地以“老師沒有教,你怎麼會認識”加以引導,激活了學生豐富的生活積累。同時透過動情的聲音,讚美的語言、眼神以及愛撫的肢體動作,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激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

  在語文教學活動這一特殊的認識過程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只有尊重學生主體,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而激勵性評價正是透過創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開放的心理環境,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和研究性思維。透過激勵性評價把“講堂”變成“學堂”,把“聽課”變成“做課”,學生的創造潛能將得到最大的開掘,主體性將得到最大的發揮。

  參考文獻:

  韓雪屏.語文教育的心理學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

  包久霞. 語文教學中激勵性評價的幾種方式[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 , 2007,(6)

  王錫萍.談語文教學中的激勵教學[J].科學教育,2008(1)

  李天松.研究式學習:路在何方[J].中學語文教學,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