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名著《孩子的畫告訴我們什麼》讀後感

名著《孩子的畫告訴我們什麼》讀後感

名著《孩子的畫告訴我們什麼》讀後感

  一直認為自己能看懂孩子的畫,看了這本書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以前看孩子的畫,最多能看到表面的意思,他畫的是什麼,畫的好不好,我沒來沒想過他為什麼要這樣畫,為什麼要畫這個。這本書讓我初步瞭解了兒童內心的世界。

  沃爾夫岡·格呂齊格爾在《孩子們的塗鴉、素描和繪畫》這本書中,對成人們的一些表現進行了分析。很多成年人面對孩子的亂寫亂畫表現得“驚慌失措”。他們會對孩子的畫進行更正、指責和勸導,有時候也會親自示範什麼是“正確”的畫。他們根本不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機會,每次都不想看到真正的孩子的畫。正如我所接觸一些家長,當他們看到孩子畫出讓人無法理解的畫時總是表現的非常失望。我也想到自己在以前的美術培訓班對孩子的畫所做的一些指導,他們畫不出來時我總是替他們著急,幫他們畫幾筆,現在才明白,原來這種舉動阻礙了孩子對自己內心想法的表達。

  格呂齊格爾還提到了,只有一小部分家長與此相反,他們允許孩子“自由發展藝術”,但他們也很少關心孩子們的心理成長。或許他們不是不關心,而是不知道應該怎樣去關心。專家的建議便是要成人親自畫畫。透過自己畫畫,成年人可以明白,兒童畫的美及其意義與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藝術的美是不同的。兒童畫的.美表達了他們的健康、生命力、強健、柔軟、內在以及生動。這一點與兒童的心理和身體發展緊密相關,而這種發展是一個有生活能力的、完整的人的前提。

  面對孩子的塗鴉時期和塗鴉成果,家長們可能會疑惑,塗鴉的意義何在?能不能給孩子一些指導讓他直接跳過這個階段?看過這本書之後,家長們可能才會明白塗鴉對於孩子成長的重要影響。

  塗鴉是所有繪畫語言的基礎。繪畫語言的發展類似於口語,有自己的規律,內部邏輯極其嚴密。賽茨認為,人類的“原始衝動”的表達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方式是文字表達;另一種方式是透過繪畫表達出來,即將內心經歷視覺化。

  蘇黎世創造性培養處繪畫工作室及培訓事務負責人貝蒂娜·埃格爾將繪畫發展過程中塗鴉的意義比做語言發展過程中口齒不清的說話階段,並認為塗鴉的階段是絕對必需的。

  格呂齊格爾把塗鴉形象地比做“奶牙”,我們對它們呵護備至,因為它們是我們長好全副牙齒的前提。其實在這些看似雜亂無章的塗鴉中已經產生了兒童日後畫畫的基本形狀,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才會產生第一張像樣的兒童畫。

  我們在大約1歲半的兒童那裡會發現塗鴉的原型。這會發展成無造型的基本形狀,藉助於這個基礎,孩子們以後畫畫就會得心應手。

  兒童畫與兒童的心理到底有著怎樣的聯絡,首先要了解兒童的心理形成。

  專家認為,人的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並不同步。前者是一個戲劇性的、可見的、清晰的過程,而後者是一個緩慢發展的內在心理過程,即脫離的過程和個性形成的過程。“脫離過程”是指兒童從與母親的親密無間的關係中逐漸獨立出來;“個性形成過程”是指內心的發展,透過這種發展我們可以看出兒童獨特的個性。這是兩個互補的發展過程。第二個過程也被稱為“破繭而出”的過程,因為這個過程始於“共生階段”,後來才逐漸過渡為心理的發展過程。

  馬丁·道納斯認為,嬰兒實際開始心理發展過程的時間比專家所說的要早,也就是說,他們的一些能力發展的更早。比如,能夠更早地感知環境和環境的變化,能夠更早地與外界互動,能夠更早地和母親拉開距離並完成“破繭而出”的過程。

  巴赫曼從藝術創造的層面上研究了畫畫兒童“破繭而出”的過程。她發現,孩子們第一次塗鴉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表達很多內容了,有時候是表達當時的身心狀態,有時候是對過去的回憶——出生之前、嬰兒時期,或者幼兒時期的回憶。埃格爾也有類似的觀察結果。她認為,對於2—4歲的兒童來說,回憶過去在他們的表達內容中佔有重要位置。

  孩子在畫畫時更關心的是自己的內心需要。他畫出來的內容與實際事物並不相符,他只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自己頭腦中的印象來繪畫。現在課堂上我們也經常看到類似這種情況的寶寶,他邊說邊畫,有時會激動的大叫一聲或乾脆站起來畫,但看看他畫的內容,又實在無法與他自己所描述的聯絡起來。好多成年人甚至會覺得孩子是在胡言亂語。這種以想象為基礎進行的繪畫常常會發生“驟變”,一個物體本來表現的很好了,孩子突然會用筆觸把之前的成果全部塗掉,再繼續下一個物體的塑造,我們可能為孩子感到可惜,但是當我們明白了他們這樣做的真正原因後,我們便可以釋懷了,不去幹涉他,在一旁默默的祝福就行了。

  對兒童繪畫語言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並不是在周圍環境中存在的形狀,而是孩子們在塗鴉過程中自己發現的那些形狀。孩子們不是在臨摹,而是在創造,其創造的內容要遠遠大於其模仿的內容。孩子們畫畫的出發點並不是他們看到了什麼,而是他們如何看待“外面的世界”。孩子曾經在畫中出現的事物那裡經歷過哪些事情,對他們的創作起著很重要的作用。他們將意義賦予所畫的物件,而且這個意義是按照自己的經歷來賦予的,孩子們對現實進行“翻譯”,而不是“複製”。他們只畫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的那部分事物,並試著透過畫畫這個手段將周圍的環境形象化。

  理解了這些理論知識之後,面對孩子們表現出的種種現象和家長的疑惑,我便可以輕鬆的去解讀和應對。孩子們透過繪畫來表達自己的內心衝突,訴說自己的特殊需要,只要我們用心去傾聽,用心去領悟,我們便會理解孩子那小小的但卻非富多彩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