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第七單元]寫一篇讀後感> 【必備】名著讀後感作文錦集9篇

名著讀後感作文

【必備】名著讀後感作文錦集9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大家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是人們以書面形式表情達意的言語活動。你所見過的作文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名著讀後感作文9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1

  如果一棵樹枝葉繁茂,那麼我們一定會驚羨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維立葉城比作一棵樹的話,那麼它的“繁盛”足以讓我們窒息:生活在樹冠的貴族,明明內心彼此仇視,爾虞我詐,相互傾軋,可一個個看上去卻衣冠楚楚,溫文爾雅,光彩照人。他們即使給對方一個微笑,也總不肯捨棄嘴角上掛著的那一絲輕蔑。虛偽,無所不用其能,恣意的佔據著枝葉間的縫隙,切斷了陽光,只在樹根周圍投下濃濃的陰影,而這陰影正好罩住了一個人——於連。

  於連仰觀樹冠,內心洶湧澎湃——“社會地位:愚人的尊敬、孩子的驚奇、富人的仰慕”。正如特殊人物對周圍環境有著特殊的敏感一樣,對社會地位特殊的敏感滋生樂於連野性的慾望——一定要爬到樹冠上去!可惜命乖運蹇。“千里覓封侯”的紅色從戎夢在生不逢時的仰天長嘆中灰飛煙滅。不過,很快,神甫所帶來的高薪和所贏得的來自王室的尊敬,使他黯淡的眸子裡閃現出金燦燦的希望之光——穿上黑色的教會服,一樣可以躋身名流。可在藐視一切的上流貴族眼裡,他驚人的記憶力與街頭末技之流的雜耍在本質上並無任何區別。於連也很清楚。憑著驚人的記憶力這塊敲門磚僅能敲開上流社會的大門而已,卻比一定能得到主人的笑臉相迎,想要登堂入室,成為座上嘉賓,還得有讓自己舉手投足增色的“行頭”。久處樹冠陰影中的他自然毫不猶豫的為他的慾望尋找到了一個能遊刃有餘的套子——虛偽,並一頭鑽了進去。從此,他便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一步步地向他夢寐以求的上流社會挺進。

  司湯達將《於連》改成《紅與黑》,讓兩個不和諧和極端矛盾的色彩痛快淋漓的昭示我們:於連是極端矛盾的混合體!他的地位在樹根定格,慾望卻在樹冠燃燒;對拿破崙在心裡是瘋狂崇拜,在人前卻大肆攻訐;他根本不信神靈,卻示人以篤信虔敬;他仇視現實生活,卻又無法控制自己的逃避;他鄙視上流社會的烏煙瘴氣,卻又痴迷於能生活其中;他沒又使自己尊嚴增重的砝碼,卻不能容忍別人有任何輕蔑,即使對方是一個的為卑微的車伕,他也要選擇決鬥到底!的確,以一個小鋸木廠主的兒子的身份向上流社會叫板,要在林立的漩渦中馳騁捭闔,收放自如,除了靠自欺欺人的虛榮和嫉妒空白的自尊外,如履薄冰的於連還能靠什麼呢?看來,於連這個時代的畸形兒,正是從巴黎這個罪惡的母床上誕生的怪胎。

  可催生了怪胎的助產婆——上流社會,卻不願接受這個不合他們“規則”的新生兒。於連的闖入等於宣告復辟者在風雨飄搖中剛制定的統治“規則”又被撕開了一個豁口。所以,於連的擅闖必然招致貴族們本能的反感,也就必然遭到整個上流社會的聯合剿殺!

  當初,於連揹負野心,懷揣虛偽啟程,一路似乎暢通無阻。但每爬高一寸,危險也就隨之加上一碼,最終還是跌了下來,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只將“遺憾”重重的摔在了身後。畢竟,於連充其量也僅是一隻逆流之筏,他無論如何也敵不過巴黎這片波詭雲譎的海洋的。

  臨刑前,於連也苦笑著高聲對自己說:“我的同時代人的影響佔了上風,離著死亡只有兩步遠,單獨跟我自己說話,我仍然是偽善的……啊,19世紀!”

  只有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才能造就出野性的於連,也只有19世紀30年代的法國才能造就出於連被送上斷頭臺的命運。

  於連,一個久久揮之不去的名字,蘊含了太多的沉重與悲哀……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2

  記得我以前看過一本書,名字叫《水滸傳》,從字面上來看,可以說是武俠小說一類,但深刻理解的話,可以說是揭露當時朝廷腐敗黑暗的一面的。我認為那些口口聲聲說為國家效力,對皇帝忠心不二,而背後卻貪汙勾結對國家有威脅的人,他們就沒有一點羞恥之感嗎?那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去殘害對國家最忠心的臣子,難道他們不覺得自己是罪該萬死嗎?再看看那個皇帝,整天聽信讒言,受奸臣的挑撥,不理朝政,聽不得任何對自己不利的話,專聽自己心悅的話,而事後又感到後悔,他不認為自己昏庸無道嗎?再想那個宋江,為了做官,竟寧願犧牲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做什麼都依賴他人,最後害死了102位兄弟,他不覺得自己無用對不起兄弟們嗎?

  我想不管誰看完了這本書,心中都為那些英雄們不平,而對高求,龐太師等人恨之入骨。為什麼社會上會出現這種人呢?不就是為了爭權奪利,享盡榮華富貴,甚至想當上皇帝嗎?即使得到了,他們會從心裡高興,或者他們會因此而收手嗎?不,事實告訴我們,那是永遠也不可能的!再反過來想想,那些貪官汙吏都是與生俱來的嗎?不,是錢權,是錢權一點點吞食他們的良知,吞食他們人性的一面,而"吞食"完了,他就會變得殘暴無仁。不錯,愛錢愛權,人人皆有,但大多數人都有理性,知道什麼是該什麼是不該。俗話說的好,不義之財,不可久享,那些死有餘辜的貪官,在九泉之下也應該反省反省自己了,他們會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付出應有的代價!而那些忠臣,也可以仰天長笑了。如果這世界沒有貪官的話,我相信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那世界都會變得無比的美好!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3

  讀完《西遊記》,我覺得孫悟空是個本領高強的英雄。細細讀來,不難看出,孫悟空其實是一個一生充滿悲劇的英雄。他本來是花果山水簾洞的美猴王,多逍遙自在,但他的能量高強,膽子最大,因而他追求自己的行為與造成的後果可以用天壤之別來形容。

  作者告訴我們,大千世界裡的絕對自由都是紙上談兵。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和條件的。按說,同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的另一個統治階級代表如來佛水平高多了。他眼見看悟空追求自由的本性,巧妙地加以利用。他先將這隻猴子囚禁五百年,爾後給他一個有條件的自由。讓他戴上金箍,護送唐僧西天取經,久困山岩的孫悟空委屈地接受了這種有條件的安排。原本這同社會上的一些巧立名目收費、會議一樣可笑。因孫悟空態渴望自由了,即使有多少條件,也從不拒絕。當然心存叛逆的他,也還另有打算。或許以為,完成這次任務後,如來還可能給他一個絕對的徹底的自由。

  西行路上,孫悟空是何等賣力,何等忘我。我覺得,他三打白骨精使力不討好,倒讓主子唐僧趕回花果山,後又被請回,一路西行,他卻不記前嫌,忠實護主,實在是可笑由可悲,真是讓人當猴子耍。然而天真的猴子不可能心想事成。金箍套上,哪還有開啟時?你看,孫悟空護師西行成功後,如來給他封的什麼鬥戰聖佛,不同樣是有緊箍纏著嗎?這個神通廣大,名聲在外的猴子,永遠不會有真正的自由了。我時常在想,他失去了自由的本領,會不會痛恨自己成為人所利用的棋子?哎,可憐啊美猴王!不過,西行途中,竭盡全力降妖除魔,打得贏就硬拼,打不贏就四處去說情,搬救兵,也是對現實生活的有力抨擊。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4

  同學們,你看過《西遊記》嗎?《西遊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故事裡唐僧師徒四人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故事向大家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歷盡艱辛,降妖除魔,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精彩神話故事。作者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勇敢,本領高超;豬八戒----好吃懶做,貪財好色;但最通人性;沙和尚----心地善良,任勞任怨。

  最討人喜歡的要數孫悟空,這隻神通廣大的猴子,能上天入地,獨來獨往,無拘無束。在取經的路上,不怕困難,百折不撓。我們碰到困難時,應該學習孫悟空這種百折不撓的精神。

  同學們,你也來談談自己的高見吧。讓我們相互交流,共同學習。這樣,讀書節就會變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意義了。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5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猶如一絲曙光,引領著我走出教育的誤區,走向光明。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讓我深感教育原來是如此的美麗。以下是我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些體會: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陶行知講生活就是教育,是對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長”,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斷增長和完善,教育是對學生經驗的改造。”而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是承認一切非正式的東西都在教育範圍以內,這是極有力量的。”同時陶行知又認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生活,選擇生活就是選擇教育,不是把教育簡單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們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們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層意義是人類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學生需要麵包,我們就得過麵包生活,受麵包的教育。學生需要戀愛,那麼我們就對學生進行戀愛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就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絡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積極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進行教學,“寓教於樂,情景創設”。在教學中大膽鼓勵,積極引導,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促使學生投入到教學中來。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學中,教師常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至於學生願不願學,是否開心快樂,不為教師所關心。無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都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互學。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不是教師把做的道理填鴨式地交給學生。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新穎的師生關係正在形成。我在實踐教學中,經常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到學生中間,充當他們的一員。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唱獨角戲的現象少了,與學生交流、溝通、合作、互動的現象明顯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在凸現,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以上都是我的一些膚淺的見解,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堂課上,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學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解讀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對於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受益匪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對學生的教師教學情況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絡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計算,學會學習。教師應該像一個有能源支援的火炬,後者性一個有生命的蠟燭,以便燃燒,一邊又在生長。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自己,使自己有更高的燃燒值,更高的照亮度,這樣才有可能在有限的從教生涯中,為祖國,為民族的教育事業,為千百萬人的成長做出一份自己的貢獻,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致力於教育改革。我有幸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猶如一絲曙光,引領著我走出教育的誤區,走向光明。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教育理論的核心。 “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同時陶行知又認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有選擇地生活,選擇生活就是選擇教育,不是把教育簡單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們理想的教育。只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們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層意義是人類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社會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育什麼。學生需要麵包,我們就得過麵包生活,受麵包的教育。學生進入青春期,就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 “生活教育”可以找到現實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學生需要的教育。學生喜歡同現實生活、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絡的知識;學生喜歡能用生活的事件來解釋學科知識的老師。

  因此,以後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要積極創設情景,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選擇富有生活氣息的內容進行教學,“寓教於樂,情景創設”。在教學中大膽鼓勵,積極引導,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促使學生投入到教學中來。

  “愛滿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熱愛每一個學生”是先生的第一面大旗。在教學中,教師常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至於學生願不願學,是否開心快樂,不為教師所關心。無論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還是在教學方法的採用上,都要充分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教育是人與人的交流,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與互學。陶行知先生說得好:“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師把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更不是教師把做人的道理填鴨式地交給學生。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新穎的師生關係正在形成。我在實踐教學中,經常進行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到學生中間,充當他們的一員。不唱獨角戲,與學生交流、溝通、合作、互動。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正如魯迅所說:“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把這種理念貫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在自己的每一堂課上。正正如魯迅所說:“讀完此書,我和一個高尚的靈魂接觸了!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6

  “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

  ——謹以此句獻給林黛玉。

  當看見殘花落盡,碎了一地的哀愁,我便回想起油墨書香裡韻致纏身的她。

  我看見的黛玉很美,美至心醉。

  我看見的她不是行事惹人惱,而是強烈的自尊心。

  往往在思考,不懈的努力終究在為了什麼。黛玉告訴我,為的是自己,為的是自己的自尊心。我不曾寄人籬下,不懂黛玉如何小心行一步路,小心說一句話,我只知道從她口中掉落的文字不是別人眼中的尖酸刻薄,而只是維護自己,不願受傷害的自尊。黛玉不在意宮花的美麗,卻在意人們對她的在乎,哪怕是再美的花兒在她心裡也已不足惜。甚至無法想象倘若是自己,該是怎樣的一種滋味。我不是誰,不會偉大到不在乎別人對我的不在乎,所以,黛玉告訴我一樣,要做到最好,給自己理由抬頭,然後微笑。

  我看見的黛玉很美,美至心醉。

  我看見的她不是乞人憐憫的流淚,而是真實的自我。

  黛玉愛落淚,哀怨自己亦或賈寶玉。有人說她惺惺作態,為了摔玉而哭;有人說她無中生有,為了猜忌而哭……可是,誰又曾看到這落淚後的真實呢。她可以在難過的時候流淚,用眼淚自憐;她可以在生氣的時候流淚,用眼淚解氣。我心醉於她的真實,把一切的情感表達出來,縱使這種種與淚水融在一起,落出眼眶,卻落進我們的心裡。複雜的生活讓我們似乎都忘記了要怎麼活的真實,無論是難過還是開心都把自己偽裝的很好。黛玉告訴我,記得做最真實的自己,不要讓城市的喧囂和繁華打亂我們的年輕而又單純的心。

  我看見的黛玉很美,美至心醉。

  我看見的她不是含淚病逝,而是完美的離開。

  有多少人在意多完美的結局,卻往往忽略了過程。乘在城市的公車上,偏頭看向後奔跑的風景,它們離開的速度是有多快,快到不睜大眼睛它們就已經與我擦肩而過,等到到了終點時,回過頭去,多希望是沒有遺憾,因為把那一切已經盡收眼底。黛玉最後離開了,誰說她是悲劇的含淚逝去,她很幸福不是嗎。她有賈寶玉對她的真愛,也有紫鵑對她的悉心照料,更有史湘雲的坦蕩相對……黛玉的離開,很完美。旅途上的過程往往勝過目的地,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從來不知道未來的自己會在哪裡,會活的怎樣,但黛玉告訴我,要看盡現在的每一道風景,不讓那些美好消逝在指縫。

  我看見的黛玉很美,美至心醉。

  曾經,我也痛過恨過怨過放棄過,但是我想我要,像黛玉一樣,活的漂亮。

  “山迢迢兮水長,

  照軒窗兮明月光,

  耿耿不寐兮銀河渺茫,

  羅衫怯怯兮風露涼。”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7

  寒假,我讀了名著——《西遊記》,它贏得了不知多少人的喜愛.也是這部名著使我的寒假生活充滿了趣味。

  本書作者羅貫中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孫悟空,是我們的偶像。他樂觀、聰明、勇敢,充滿了鬥爭精神。與孫悟空相映成趣的,是他的師弟豬八戒,他身上有許多的小毛病,但也有許多優秀的品質——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鬥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和孫悟空,豬八戒這一猴一豬比起來,沙和尚就成了不可缺少的配角,他任勞任怨,堅守本分;唐僧雖說是取經的領導人,卻總是太慈悲,不分清紅皂白地訓斥孫悟空,經常不明不白地就掉進了妖怪的陷阱。但他不怕“千刀萬剮”,有堅定的信念。正是他們四個人團結努力,堅持不懈,戰勝了一切妖魔鬼怪,最終取得了真經。

  這部名著給了我很多感觸,那就是:為了實現我們的願望,達到自己的目標,我們必須艱苦奮戰,長期堅持,勇敢地戰勝一切敵人,不可知難而退.我們只要踏出了第一步,那麼就要去走第二步,第三步……只有透過自己不懈努力,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為了自己的目標,奮鬥吧!成功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8

  第一眼看到你,我便被你那與眾不同的氣質所深深吸引了,是啊,你勾起了我對往事的回憶.......像是清晨的雨露,可遇而不可求,讓我著迷。又似朝陽的晚霞,一身絢麗的光彩,耀眼奪目。彷彿是那迷茫的霧,讓我失去,又讓我得找。童年,那短短的字,卻影響了我的一生。想起小時那個羞澀、無助的我,卻有你們輕輕挽起我的手臂,牽引著我,扶持著我。我不自覺地打開了你,因為我想了解你。

  當我知道你的遭遇,我表示深深的同情,因為曾經的我竟荒謬的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美好的童年,現在想想,兒時的我們是不是太過於天真了。但是,同時我也為你感到慶幸,在你黑暗的背後仍有光明。像是一個生手不見五指的地方,卻有一處微弱的光芒。把置於地獄的我們,慢慢引向天堂。那種感覺是從一種無助到生的希望。也是一種前進的動力,為此,我替你也表示高興。你有一位疼你的外婆,她就是你的生命之光,我知道,在這裡你很委屈,因為這裡沒有公正,充滿了爾虞我詐。想想這個以武亂輸贏的社會,又有什麼公正可言呢?感謝還能看到這麼一個純淨的你,雖然偶爾也有怨恨,卻也乖巧懂事,不受貪婪、吝嗇、詆譭的影響。你很厲害,阿廖沙。

  沒錯,這就是偉大作家高爾基寫的《童年》。這不禁讓我想起了還懂事的我們。當老師們感慨萬千的對我們說:“生活就像一部電視劇“的時候,我沒怎麼理解,也覺得不可能。當歲月流逝,當一個個朋友離我而去。心涼了,也痛了,或許就像老師說的有可能再也見不到了,時間揮逝,想想當初那個怎麼也不可能離開這片土地的朋友,竟是被離棄的孩子,當她的親身父母找來,我徹底的呆了,不知說什麼,感到世界都靜寂了。這是多麼不可思議,像是那百分之一才可能發生的事,卻那麼湊巧的發生在我們身上。見過那些離異的夫妻嗎,我萬萬沒想到我們班會有那麼多父母都是離異的。生活就是這樣,有些人在這種情況下迷失了自我,有些人卻在這種情況下愈發頑強。像是主人公阿廖沙一樣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不受汙穢。

  如今,我已長大,已深深體會到老師那語重心長的話。也倍感知道《童年》的奧秘。我知道了,人生無常,像電視劇一樣離奇,越是讓人難以相信,越可能發生。所以,人生也是坎坷的,就算是泰坦尼克號也有失算的那天,然而面對這麼一些釘子,除了繞道,也可以俯身將它們撿起。有時候,逃避不是方法,或許你也可以嘗試著去接受,去改變。在光明與黑暗的道路上是可以選擇的,只不過這個抉擇會讓你付出一點痛的代價,然而風雨過後終會有彩虹,你的一生不會註定都是倒黴的,相信也會有讓你開心的一件事。

名著讀後感作文 篇9

  《三國演義》是我最喜歡讀的一本書,因為我喜歡書中的許多的人物,有: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三顧茅廬的劉備,草船借箭的諸葛亮,粗中有細的猛張飛······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紅臉關公。他在和曹仁的一戰中,不小心被曹仁的暗箭射傷右臂,那支箭上有毒,關公的手臂上已經發青了,必須颳去骨頭上的毒。傷口才能好。

  關公不懼怕疼痛,讓華佗直接刮骨療毒。

  他脫下衣服,露出一臂,一邊喝酒,一邊和馬良下棋。

  華佗取出尖刀,又拿了一個大盆放在關公手臂下方接血。華佗下刀割開皮肉,一直到骨頭才停止,骨頭上已經發青了,華佗用刀刮骨。

  帳篷外的人看見了皆掩面失色。而關公卻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完全沒有痛苦之色。

  過了一會,血已經溢位了盆中,華佗刮乾淨了關羽骨頭上的毒,為他敷上了藥,用線縫好。關羽大笑起來,對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華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嘗見此。君侯真天神也!”

  我從這件事知道了關羽是一個堅強勇敢的人他敢讓華佗刮骨療毒,他一直忍著痛,直到結束。我很敬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