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閱讀答案> 《橫渠先生行狀》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

《橫渠先生行狀》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

《橫渠先生行狀》閱讀答案解析及譯文

  先生諱載,字子厚,世大梁人。少孤自立,無所不學。與焦寅遊,寅喜談兵,先生說其言。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許,上書謁范文正公。公一見知其遠器,欲成就之,乃責之曰:“儒者自有名教,何事於兵!”因勸讀《中庸》。先生讀其書,雖愛之,猶未以為足也,於是又訪諸釋老之書,累年盡究其說,知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嘉佑初,見洛陽程伯淳、正叔昆弟於京師,共語道學之要,先生渙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盡棄異學,淳如也。

  京兆王公樂道嘗延致郡學,先生多教人以德,從容語學者曰:“孰能少置意科舉,相從於堯舜之域否?”學者聞法語,亦多有從之者。上嗣位之二年,登用大臣,思有變更,御史中丞呂晦叔薦先生於朝。既入見,上問治道,皆以漸復三代為對。上悅之。會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謁告西歸,居於橫渠故居。

  橫渠至僻陋,有田數百畝以供歲計,約而能足,人不堪其憂,而先生處之益安。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又以為教之必能養之然後信,故雖貧不能自給,苟門人之無貲者,雖糲蔬亦共之。歲值大歉,至人相食,家人惡米不鑿,將春之,先生亟止之曰:“餓殍滿野,雖蔬食且自愧,又安忍有擇乎!”甚或諮嗟對案不食者數四。

  會秦鳳帥呂公薦之,詔從之。先生曰:“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辭,庶幾有遇焉。”及至都,公卿聞風慕之,然未有深知先生者,以所欲言嘗試於人,多未之信。會有疾,謁告以歸。不幸告終,不卒其願。

  (節選自《張載集》)

  6.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慨然以功名自許

  許:期望

  B.登用大臣

  登:提升

  C.左右簡編

  簡:選擇

  D.不卒其願

  卒:完成

  C(文獻典籍)

  7.下列句中加點字,意義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因勸讀《中庸》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B.人不堪其憂

  非子房其誰全之

  C.俯而讀,仰而思

  北救趙而西卻秦

  D.雖蔬食且自愧

  臣死且不避

  D(D連詞,尚且;A副詞,於是/介詞,透過;B代詞,那種/副詞,加強語氣,表反詰;C連詞,表修飾/連詞,表並列。)

  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9分)

  (1)孰能少置意科舉,相從於堯舜之域否?(3分)

  (2)苟門人之無貲者,雖糲蔬亦共之。(3分)

  (3)吾是行也,不敢以疾辭,庶幾有遇焉。(3分)

  8.(1)誰能夠稍微放下考科舉的念頭,追求堯舜(那樣)的境界呢?(疑問句式1分,“置意”、“域”各1分)

  (2)如果(遇到)沒有錢財的學生,即使是粗茶淡飯也會一起享用。(定語後置句式1分,“苟”“糲蔬”各1分)

  (3)我這次去京城,不敢因為疾病推辭,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機會。(每小句1分,重點譯出“是”、“辭”、“庶幾”)

  9.橫渠先生治學有哪些特點?根據文意,概括回答(4分)

  9.(1)由博學轉向專一;(2)勤學善思。(每點2分)

  參考譯文

  張載,字子厚,世代是開封人。少年時代喪父而自立,沒有什麼不學的。與焦寅交遊,焦寅喜歡談論軍事,張載聽後很高興。張載十八歲,豪爽期望建立功名。(二十一歲那年,)以書信拜謁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於是告誡他說:“儒學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樂,為什麼要談論兵事呢?”因此,勸告他讀《中庸》。張載讀了這本書,雖然喜歡讀,還以為不滿足,於是又訪尋學習佛教、道家之書,長年累月探究這種說教的深刻含意,無所收穫,便反過來求之於《六經》。嘉佑初年,在京城見到洛陽程顥、程頤二兄弟,和二程共讀道學要義,精神煥發地、很自信地說“:我求得的道義已滿足了,沒有什麼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於是全部拋棄了其他的學說,淳樸誠信學道。

  京城的王樂道曾經延請他到郡學,先生多以道義教化人,他從容對學習的人說:“誰能夠稍微放下考科舉的念頭,追求堯舜(那樣)的境界呢?”學習的人聽到後效法他的話,也多誘人跟從他。皇上幾位的第二年,提升重用大臣,想有所變更。御史中丞呂晦叔在朝廷上推薦先生。他入朝見到皇上,皇上問他治國之道,他以逐漸漸恢復復夏商周三代回答皇上。皇上韓高興。適逢張載之弟天祺因為話語得罪權貴,受牽連,先生向皇上請求向西歸還,在故居橫渠居住。(張載之弟監察御史張戩(字天祺)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與王安石發生激烈衝突,被貶知公安縣(今湖北江陵))會弟天祺以言得罪,乃謁告西歸,居於橫渠故居。

  橫渠很偏僻,有數百畝田地的收成供他生活,節儉能滿足,沒有生活的憂慮,先生生活在那裡很安定。整天端端正正坐在一間屋子裡,座位左右都是書籍,俯身讀書,仰望思考,有所心得就記下來,有時候半夜起來坐著,思考學習點著蠟燭寫作,從沒有一會兒停止過,也從沒有一會兒忘記過。認為教學生不能養學生然後學生才信服,所以雖然貧窮不能自給,如果(遇到)沒有錢財的學生,即使是粗茶淡飯也會一起享用。正值年歲歉收,到了食人的地步,家有孬米不舂,將要去舂米,先生趕快直至並說:“死屍遍野,雖然吃粗食且已經很慚愧,又怎麼忍心選擇呢?甚至經常面對飯桌感嘆不吃。”

  適逢秦鳳帥呂公推薦薦他,皇帝下詔,先生聽從去了。先生說:“我這次去京城,不敢因為疾病推辭,希望有(得到重用的)機會。”等到到了京城,公卿知道後都羨慕他,然而沒有人能深深瞭解他的,先生曾經用他所想要說的話試別人,很多人不相信他的話。適逢有病,謁請歸家不幸告終,不行去世,沒有完成他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