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桃花源記》回答問題
讀《桃花源記》回答問題。
1.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聽了漁人的話後,雖“嘆惋”但仍想繼續在桃花源裡生活的一句話是
。
2.陶淵明在封建文人中屬特立獨行的人,他的哪方面行為最能表現他這一性格特徵?
3.“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不足為外人道也”,這三句話有著怎樣的內在聯絡?
4.在陸游詩中哪兩句也算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林盡水源”、“彷彿若有光”、“初極狹”、“豁然開朗”這樣一波三折的意境?
5.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那麼陶淵明為什麼要“荒唐”地虛構出這樣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模式?
6.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社會,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在文中也有暗示,請找出相應的一兩處語句。
7.在文中找出表現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寫在下面。
8.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
9.請你用自己的話,說出桃花源人與漁人的交談都涉及了哪些內容。
10.“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表現了桃花源中人們 的特點;他們在送漁人離開時囑咐他“不足為外人道也”是因為 。
11.世外桃源寄託了陶淵明怎樣的社會理想?
12.用原文語句作答: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3.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後,仍想繼續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為什麼不願離開?
14.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並不存在。那麼,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麼用意呢?
15.本文的線索是什麼?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
16.本文作者陶淵明是東晉時期著名詩人,《 》是他的著名詩作之一。
17.陶淵明在《桃花源詩》中有“嬴氏亂天紀,賢者避其世”的.詩句,文中哪句話與其表達的意思相近?
18.作者生活的時代,賦役繁重,戰亂紛起,但文中描繪的卻是另外一番圖景,這寄寓了他什麼樣的願望?
19.本文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簡練的文字寫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將桃花林的美景描繪出來。(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
20.請結合陶淵明其人和你讀過的他的詩文,談談對“士不立品者,必無文章”這兩句話的理解。
參考答案:
1.不足為外人道也。
2.厭惡官場,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毅然逃祿為耕。(意思對即可。)
3.第一句是反映出避亂而出走,明曰“秦時”,實為東晉,戰亂頻仍,不堪重稅,民不聊生;
第二句就桃源人的“問今”而答,而且是“具言”,怎一個“亂” 字了得,從聽者的“皆嘆惋”既與“秦時亂”相呼應,又可反映出“具言”的沉重;
第三句是一種囑咐、叮嚀,如與“外人道”,這塊靜土何以獨存,再一次表現出對外面的時局的恐慌。(意思對即可。)
4.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圍繞“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戰亂頻仍,賦役沉重,民不聊生;從陶淵明追求無富無貴,無君無臣的社會思想,少有大濟蒼生之願望,現實的黑暗使他難以施展其志,只能是憧憬出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的理想社會”來考慮即可。
6.(1)“忽逢桃花林”、“漁人甚異之”
(2)“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7.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8.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9.答案要點:(1)桃花源人問漁人從哪裡來。
(2)桃花源人向漁人說明自己來到桃花源的原因。
(3)桃花源人向漁人詢問外界的情況。
(4)桃花源人囑咐漁人不要向別人提起這裡的情況。
10.熱情好客;他們害怕世人來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意合即可〕
11.表達了作者對和平(沒有戰亂)的嚮往,對平等和諧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
12.(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2)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3)避秦時亂
13.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
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
(2)安居樂業,
(3)和睦相處。
14.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境。
15.第一問:漁人的行蹤。
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
16.飲酒(歸園田居)
17.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抄寫全句也可)
18.圍繞“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亂,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
19.圍繞第一段中描寫桃花林景色的語句,運用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即可。
20.結合陶淵明品行高潔、安貧樂道和他的詩文流傳千古、影響深遠,圍繞“讀書人若無高潔品格,一定不會寫出好作品”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