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秋遊三塔溝的散文隨筆

秋遊三塔溝的散文隨筆

秋遊三塔溝的散文隨筆

  仲秋的週末,去了一趟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板鎮境內的阜新三塔溝自然生態旅遊區。所見所聞,心情激動,真正折服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及勞動人民的偉大。

  為了準時隨隊出發,我五點多就起了床,匆忙吃了口早飯,頂著濛濛細細雨上了路。

  仲秋的細雨,別有一番愜意。結束了自立秋以來滴雨未降悶熱的天氣。作為農村農業幹部鬱悶多日的心情也好多了。

  9點過5分,麵包車入三塔溝山門。

  大理石山門,十分有氣勢。三塔溝森林生態公園九個大字十分瀟灑,看後讓人頓生新意。

  山門內,路雖不寬,但很有特點。路面都是由本地出產的大理石石板鋪造而成的。雖然不十分平,車行在上面還陣陣顛簸,但在那樣特定的環境中,那樣的路,雨天、雪天都不會打滑,不失為既經濟又實用的路。

  入園了,透過車窗,收入眼底的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森林。油松、落葉松、側松等喬木高聳入雲,粗壯的樹杆上纏繞著粗細不等的騰條;樹下檸條,五角楓等灌木樹種一叢叢,一片片,密不透風,在片片泛紅的楓葉映襯下,整個園區就是一幅立體的風景畫。

  越往裡走路兩邊的樹越高,植被越好,品種也越多。坐在車內,我想起了40年前去大興安嶺林區的情景。三塔溝,活脫脫大興安嶺林區的一角。越看越像,越像越想,剎車聲讓我回到了現實。車停在了三塔溝森林自然生態園管理處辦公樓前。

  樓前,三座三角形座落的白塔甚為古樸。塔簷頂掛著的銅鈴隨風發出陣陣悅耳的叮噹聲,好像是告訴遊客這裡是佛教勝地,請勿喧譁,保持肅靜。

  塔旁是崇先寺。寺內供奉著釋迦牟尼等佛祖,道童在虔誠的做著佛事。寺前的告示牌清楚的記載著:三塔始建於遼代,被毀於上個世紀後期。現在的三塔和崇先寺是由開發商投資復建於2004年7月。

  在三塔的對面有一株兩人才能合抱的大柳樹,被當地人供奉為柳媽。相傳柳媽栽植於乾隆年間。在出家人的經心管護下,很快撐起觀音閣前的'綠蔭,成為閣前僧人遊客,品茶納涼的好去處,後雖遭破壞,但善有善報,損害柳媽之人都遭到應有的懲罰,而呵護,尊敬柳媽的人都有好運。如今大柳樹下香火不斷,各種式樣的許願紅繩掛滿枝頭。柳媽成為遊客遊三塔溝必拜之景點。

  雨中的三塔溝,更有一番特別之處。

  山在雲中,樹在山中,站在三塔溝的後山遠望,很難讓人分清哪是山,哪是雲,哪是樹,致身於雲、山、樹之中,真有點似仙非仙,似神非神的感覺。

  據當地人講:三塔溝可是寶地。雖然景區面積10多平方公里。山不在高,有仙則靈,三塔溝卻因山小物產豐富而聞名。

  在10多平方公里的景區內,生長著600多種樹木,80多個屬,元寶楓,黑彈樹、黃檗等10多種珍稀樹種。榛子、杜梨、歐季等30多種野果。

  遠志、胡柴、白頭翁翠等200多藥材,這些藥材在國民經濟困難時期曾救了無數條人命。

  其實,在三塔溝園區內絕大多數樹木並非自然所生,而是人工栽培。據一位知情者講:三塔溝樹木植於1957年,成型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在20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發生過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三塔溝景區內樹木是當地林業工人在岩石縫隙一鍁一鎬刨出樹坑,從遠方的苗圃背來樹苗,在靠擔水澆灌活的,那工作條件是相當艱苦,山下的小河就是由幾代林業工人,幾代當地老百姓的汗水匯積而成的。三塔溝每一棵草,每一株灌木,每一棵樹都是幾十位護林員向呵護自已的孩子一樣精心管護下才有今天。勞動最光榮,勞動能創造出一切在這裡已經充分體現。

  三塔溝一行讓人很是回味的是三塔溝的美食。人以食為天,神仙也如此。三塔溝的美食沒有魚翅燕窩,但山裡純天然的風尾蘑,山野菜,山下百姓家溜噠雞下的蛋,靠吃青草育肥的全羊,吃起來真沒法形容,就是一個“鮮”。

  在歸途中,我們還體現了三塔溝另兩樣奇觀:林下猶如地毯的落地松葉和兩山峽谷之中的奇石。黃石飛來石與三塔溝點將石相比不相上下,傳說是唐朝薛仁貴點將的地方。站在峽谷入口,聽林濤,踏松葉,觀奇山,會讓遊人忘記回家的路。

  江山如此多嬌,勞動創造一切,三塔溝一行,讓我更加認識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及勞動人民的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