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盧氏管小街散文

盧氏管小街散文

盧氏管小街散文

  盧氏管位於欒川縣廟子鎮老張溝、漢秋溝、龍潭溝、大清溝的交匯處,統稱“四道溝”。它是廟子鎮的老張村、漢秋村、龍潭村、上河村、下河村、龍王莊村等村民們的重要物流商貿交匯中心,也是欒川縣南北川連結和東西貫穿通往洛陽的交通樞紐。

  傳說清朝時期,這裡距離州縣較遠,又是深山老林,人煙稀少,官府管理不便,屬嵩盧兩不管地區。有一天,靈官店發生一起命案,嵩縣、盧氏都視而不見,說不是自己管轄區域,州官無奈,和兩個縣令商量說,命案如果人頭朝東由嵩縣管,如果人頭朝西有盧氏管。縣令遵命。到現場檢視,人頭朝西,此案由盧氏縣令負責。從此以後,靈官店以西的四道溝就叫盧氏管。

  盧氏管街不大。成立人民公社時,這裡設個合作社。在八十年代,在那方圓十餘里生活的人們都離不開這個商店。縫棉衣用的粗布、花布、棉花;紅的綠的塑膠外殼暖水壺;結婚娶媳婦用的帶有喜字的花瓷臉盆;還有每年夏天的白糖,過年蒸糖包饃用的紅糖,都是在這裡買的。還有當時人們做飯用的大青鹽也是在這個商店稱的。每到秋收後,該種麥子的季節,農民都要拉上木製架子車,來這裡買化肥,他們一車車地推著,也好像跟推著來年麥子豐收時滿滿的希望。

  盧氏管街有大小兩三個飯店,有肉絲麵,有餃子,有焦黃的火燒饃,也有個飯店的菜譜是米飯炒菜,支應著遠方的客人和講究的客人。就在街上有個露天的車站,從欒川縣城發往洛陽的客車,每到這裡都停下三五分鐘。車門一開,該下車的下車,該上車的上車。上欒川,下洛陽。當然,還有一路車是大清溝到欒川縣城的,每天客人也都川流不息。但是盧氏管街一天到晚都是很乾淨的,好像一有垃圾都有人掃掉。空氣也好,是因為有三條河從這裡穿過。一條是由西向東流的老張溝河,一條是由南向北流的漢秋溝河,一條是由東向西流的從龍潭溝河。這三條河在盧氏管交匯由南向北京大清溝流入伊河,浩浩蕩蕩,由西向東注入黃河。這裡正是伊河源頭上游區域,滔滔不絕,一路奔波不停流向大海。

  從盧氏管往廟子街方向有個小坡,叫龍脖。這裡地勢奇特。能看出來是從石壁上開鑿出的路,傳說當年修路時,人們用了各種方法都破不了這石壁,最後是一名工匠晚上做了一個夢,夢見龍王對他說:“是一條龍臥在這裡,這要修成公路的地方正是龍的脖子,龍還說它老了,願為道路做出貢獻,犧牲自己,但是一定是要用草繩勒住它的脖子,才能金石為開。”第二天,人們用稻草做成了粗繩,套住了石頭,用力拉出一道縫,這如鐵壁般的巨石就豁然開朗,從此一條路就貫通了!當時有人還見這石壁上有血跡呢。當然,這只是傳說,真正的力量是人民群眾。路要通,要有各方民眾來助!正所謂,人心齊,泰山移。

  無巧不成書,這龍的龍頭沒被擱淺,還養在往大清溝、潭頭方向的河水裡,應該準確的叫上河。如果現在你去,還能清晰看到,它在那裡喝著伊河純淨的水,頤養天年。離這龍頭不遠的地方有個寬大的河灘,金秋時節,更是藍天碧水,景色宜人。每年的農曆七月十八,盧氏管有個集會,方圓十里八鄉的人們都到這趕集。這頭能望到那頭的街,還有這露出的河灘上,都成了會場,也都頓時熱鬧了起來。街上擺的最多的是衣服、鞋子、布料,方格細條紋的棉質床單。有兩三個攤位擺的是農具,如:扁擔、籮筐、鐵鍁、木鍁、桑杈等等。

  三天的集會下來,該買的人們挑走了自己需要的物品,賣家也得到了自己應得的收入。再說說這河灘上,更是不少賣飯的,賣吃食的。大嬸、大伯、大嫂們,他們也各自展示著自己的廚藝,發麵油條,甜的、鹹的帶芝麻的麻花、肉餃子、小籠包子、玉米麵蝌蚪、紅薯面涼粉、手工撈麵、滷麵條,賣的也都不貴,都是讓人能吃得起的。現在想想那時的食品無新增劑,石磨,手工,可真是黃金食品呀!

  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在盧氏管的上方也修建了高速公路。逐漸,從這裡過往的車輛也少了,人們也都因為工作需要,學生因上學、升學,都慢慢在縣城,或大城市生活了。自然,這盧氏管也日漸冷清了不少。這條柏油公路還依然貫通著,方便著方圓近村的人們和去往洛陽走慢速的人們。一條明亮的柏油公路,一條清的流暢的河,一方水土養育著一方的人們。這裡還有勤勞樸實的人們在這裡勞作,辛勤耕耘,守著一方淨土。盧氏管街依然乾淨,人們晨起,幸福地生活著,在青山綠水中收穫著希望。偶爾從盧氏管路過,或回家鄉看望親人,也到街上買些本地種的西瓜,再到路邊攤吃上一碗涼粉或涼麵,那純正的口味,讓人回味無窮。再到河邊的乾淨的石頭上坐著,讓水衝著腳,那舒服勁讓人流連忘返。

  盧氏管街雖不是名勝古蹟,旅遊聖地,也比不上江南小鎮,青石板路。但它卻是祖輩們生活、物資交流、通向高品質生活的驛站。正所謂,走過多少名山大川,祖國的山河無限好!但最好最想表白的還是對家鄉,對故土的那份熱愛和由衷不變的情懷。因為有父老鄉親的背影,鄉親的笑臉是揮之不去的。我該拿什麼回報你?幾滴墨水,一支瘦筆,一句歌詞:倘若我心中的山水,你眼中都看到,我便一步一蓮花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