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籍> 《言志》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

《言志》原文及翻譯賞析

《言志》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

《言志》原文及翻譯賞析1

  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

  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古詩簡介

  《言志》是明代文學家唐寅(即唐伯虎)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描寫了作者心中淡泊名利、專事自由讀書賣畫生涯之志。詩中平鋪直述,開門見山不僅表明出唐寅自命清高的處世態度,還反映出他那不羈的性格。

  翻譯/譯文

  我不像道士那樣去鍊金丹以追求人生不老,也不像和尚那樣去坐禪;

  我不去做商人,也不做農夫去耕田。

  空閒的時候我就畫一些畫去賣,

  不用那些人世間作孽得來的錢。

  註釋

  ①金丹:古代方士用黃金、丹砂等煉成的藥物。坐禪:指佛家教徒靜坐潛修領悟教義。

  ②商賈(gǔ):經商。耕田:務農。

  ③寫就青山:繪畫。

  ④造孽錢:“造孽”本作“造業”,乃佛教用語,即要遭報應的作惡。“造孽錢”即來路不正的錢。

  創作背景

  唐伯虎於明孝宗弘治十一年(1498年)考中解元,次年春天進京趕考,途中因參與洩題事件,被弘治皇帝革去功名,案情查實,被安排去浙江做一名小吏,唐伯虎表示“士也可殺,不能再辱”,斷然予以拒絕回家。唐伯虎回到家裡,卻遭到了家人的白眼、辱罵,為此唐伯虎與兄弟分家,使本就衰落的家境更為不堪,生計維艱。迫於無奈,唐伯虎只得出賣書畫詩文來維持生計。於是在唐伯虎後半生二十餘年時光,雖然功名未就,但自適的志趣,賣書畫為生的生活方式,給他帶來了人格的獨立,故有感做此詩向世人言志。

  賞析/鑑賞

  這詩表白了作者自鳴清高的處世態度。“不使人間造孽錢”的正氣,是令人稱讚的。但此詩又容易使人誤會為“商賈”、“耕田”的勞動所得也都是“造孽錢”了。

  “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前二句一連用了四個“不”,寫詩人在摒棄功名利祿之後的有所不為。“不鍊金丹不坐禪”,即不學道,不求佛。唐伯虎是一個不肯趨炎附勢,但又並不放棄世俗生活快樂的漂泊者,讀者對他“高樓大叫秋觴月,深幄微酣夜擁花”的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不妨批判,但對其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那點精神是應予肯定的。“不鍊金丹不坐禪”,大有“子不語怪力亂神”意味。“不為商賈不耕田”,則是不事人間產業。“不為商賈”是不屑為;“不耕田”是不能為,即孔夫子所謂“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也。四個“不”一氣貫注。語極痛快乾脆。

  “閒來就寫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唐伯虎可以自居的頭銜是畫家,其畫與祝允明、文徵明齊名。他不慕榮華,不恥貧賤,以鬻文賣畫、自食其力為榮。“閒來就寫青山賣”是非常值得敬佩的,這是從事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應有的豪言壯語,能“寫青山”而“賣”之,自有可參造化之筆,此為實話,亦自負語。假清高的人往往以賣畫討潤筆為可羞,殊不知這是賣智慧財產權,和寫文章“拿稿酬”一樣的天經地義。所以作者敢於大呼:“誰來買我畫中山!”這樣掙來的錢花著舒心。由此,詩人又反跌一意:“不使人間造孽錢!”這一筆尤其顯得豪邁。一竹竿打一船人,一切的巧取豪奪、貪汙受賄、投機倒把、偷盜搶劫、詐騙賭博……而獲得的非法收入,得之即“造孽”,花之亦“造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此句足使人深長思之。

《言志》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春日醉起言志

  唐代: 李白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

  覺來眄庭前,一鳥花間鳴。

  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

  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

  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譯文: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人生在世如一場大夢,有什麼必要辛勞終生。

  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

  所以我整天沉醉在酒裡,醉倒就如一堆爛泥臥在前庭。

  覺來眄庭前,一鳥花間鳴。

  醒來向庭院中看去,一隻鳥兒正在花間飛鳴。

  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

  請問這已是什麼時候?春風只顧與流鶯細語聲聲。

  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

  對此我真想發一通感慨,但還是對酒自飲自傾。

  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高歌一曲邀請天上的明月,曲終又使我沉醉忘情。

  註釋: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

  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yíng)。

  前楹:廳前的柱子。

  覺來眄(miǎn)庭前,一鳥花間鳴。

  眄 :斜視。

  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yīng)。

  感之慾嘆息,對酒還自傾。

  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

  賞析:

  “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道家和佛家,都將人生看作是一場夢,認為人生不過是一場虛幻,唯有育化萬物又為萬物歸宿的“道”及普渡眾生的“佛法”,才是真實的`,永恆的。故李白常常喝得酩酊大醉,他要在醉中來忘卻這如夢的人生。詩人透過醉酒表達了對醜惡黑暗的社會現實的批判,同時在醉意朦朧中,以新的眼光發現新的天地,充分享受人生樂趣。當詩人從醉夢中一覺醒來的時候,覺得煩囂的塵世已變得分外安寧:“覺來眄庭前,一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庭前花叢中,有一隻小鳥在鳴叫,原來春天已經到了。原來世界中還有這樣鳥語花香,春光明媚的幽美境地。這種幽美之境與其說是大自然的賜與,不如說是詩人心境的表現。他醉前竟百視而不一見,而如今在醉後醒來才突然發現,正是因為李白的心境在沉醉後平靜了下來,他才會在安謐寧靜的春光裡發現了以前不曾發現的幽美之境。這種發現,猶如哲學上的頓悟,使人突然進入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哲理境界,那是超凡脫俗的另一個世界,一切人間的憂慮和煩惱,都不復存在了。在這裡寵辱皆忘,只有審美的觀照、心靈的寧靜。

  對於這種醉後悟道境界的突然到來,詩人非常高興,他感到自己已很久沒有這種心境了,因此感慨再三。他很想讓這種心境多持續些時候,怕自己過早地酒醒,又回到殘酷的現實社會中來,被種種憂心的事所折磨,因此,他還得再喝上幾杯。“對酒還自傾”,直喝到月上中天。他對酒狂歌,逍遙自得,久久地陶醉在無憂無慮的世界裡。

  這首詩深受陶淵明《飲酒》詩的影響,是“擬陶之作”,但又保持著李白自己的風格,寫得“流麗酣暢”。不象陶淵明那樣沉靜、淡泊,只在沉醉的時刻,有些陶淵明的影子,等他一旦完全醒來,就又回覆到豪放曠達的李白了。

《言志》原文及翻譯賞析3

  言志

  朝代:明代

  作者:唐寅

  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

  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

  譯文:

  我不像道士那樣去鍊金丹以追求人生不老,也不像和尚那樣去坐禪;我不去做商人,也不做農夫去耕田。

  空閒的時候我就畫一些畫去賣,不用那些來路不正的錢。

  註釋:

  金丹:古代方士用黃金、丹砂等煉成的藥物。坐禪:指佛家教徒靜坐潛修領悟教義。

  商賈(gǔ):經商。耕田:務農。

  寫就青山:繪畫。

  造孽錢:“造孽”本作“造業”,乃佛教用語,即要遭報應的作惡。“造孽錢”即來路不正的錢。

  賞析:

  此詩描寫了作者心中淡泊名利、專事自由讀書賣畫生涯之志。詩中平鋪直述,開門見山不僅表明出唐寅自命清高的處世態度,還反映出他那不羈的性格。

  “不鍊金丹不坐禪,不為商賈不耕田。”前二句一連用了四個“不”,寫詩人在摒棄功名利祿之後的有所不為。“不鍊金丹不坐禪”,即不學道,不求佛。唐伯虎是一個不肯趨炎附勢,但又並不放棄世俗生活快樂的漂泊者,讀者對他“高樓大叫秋觴月,深幄微酣夜擁花”的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不妨批判,但對其作為封建禮教的叛逆者那點精神是應予肯定的。“不鍊金丹不坐禪”,大有“子不語怪力亂神”意味。“不為商賈不耕田”,則是不事人間產業。“不為商賈”是不屑為;“不耕田”是不能為,即孔夫子所謂“吾不如老農”、“吾不如老圃”也。四個“不”一氣貫注。語極痛快乾脆。

  “閒來寫就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唐伯虎可以自居的頭銜是畫家,其畫與祝允明、文徵明齊名。他不慕榮華,不恥貧賤,以鬻文賣畫、自食其力為榮。“閒來寫就青山賣”是非常值得敬佩的,這是從事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應有的豪言壯語,能“寫青山”而“賣”之,自有可參造化之筆,此為實話,亦自負語。假清高的人往往以賣畫討潤筆為可羞,殊不知這是賣智慧財產權,和寫文章“拿稿酬”一樣的天經地義。所以作者敢於大呼:“誰來買我畫中山!”這樣掙來的錢花著舒心。由此,詩人又反跌一意:“不使人間造孽錢!”這一筆尤其顯得豪邁。一竹竿打一船人,一切的巧取豪奪、貪汙受賄、投機倒把、偷盜搶劫、詐騙賭博……而獲得的非法收入,得之即“造孽”,花之亦“造孽”,“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此句足使人深長思之。

  這詩表白了作者自鳴清高的處世態度。“不使人間造孽錢”的正氣,是令人稱讚的。但此詩又容易使人誤會為“商賈”、“耕田”的勞動所得也都是“造孽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