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臘八節> 實用的臘八作文錦集五篇

臘八作文

實用的臘八作文錦集五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很是熟悉吧,寫作文是培養人們的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記憶力的重要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作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臘八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臘八作文 篇1

  提起臘八,大家都知道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而我家的“臘八”則是在臘八那天,爸爸撿回家的一條流浪狗。

  曾經很多次跟媽媽申請想要養一條寵物狗,但是媽媽一句“要狗沒我,要我沒狗”就把我的想法給徹底打壓了。這次“臘八”的出現,則純屬意外。那天,爸爸到朋友家串門,在朋友家的樓下,發現有條狗在寒風中瑟瑟發抖。在爸爸經過狗的身邊時,小狗竟然圍著爸爸使勁地搖著它的尾巴,並用乞求的眼光可憐巴巴地看著爸爸。爸爸繼續向前走,沒想到狗竟然步步緊跟著爸爸。爸爸不由憐惜地蹲下身,將狗抱入懷中。這條狗竟然那麼乖巧,一動不動地依靠在爸爸懷裡。爸爸急忙在樓下、物業等處尋找狗的主人,沒有找到。爸爸無奈地將狗放下來,想要回家。可是狗竟然又步步不離地跟著爸爸。爸爸不忍,於是只能將這條中華田園犬抱回來了家。我們一家三口經過多番“起名大戰”後,“臘八”則毫無爭議地成為了這條狗的名字。於是,“臘八”使我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變化一,我家變得更加潔淨了。我家原來總是兩三天才搞次衛生,而“臘八”來了之後,我家必須每天都要擦一至兩次地。因為“臘八”還小,隨地拉尿,如果不搞衛生,則隨時有可能被“臘八”的“地雷”襲擊。所以,媽媽現在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家裡的地板全部拖一遍。家裡地面上也不再亂放鞋子等,否則會成為“臘八”襲擊的目標,使我們享受了乾淨整潔的環境。

  變化二,我變得更加勤快了。媽媽給定下了“臘八”在我家的前提是,“臘八”的便便必須由我清理。為了“臘八”,我無奈地答應了媽媽。可是“臘八”便便的味道也著實有些讓我難以忍受。我靈機一動,每次清理時,我都帶上了防霧霾口罩。別說,味道果然聞不見了,只是清理時感覺到手裡有時候會有熱熱的感覺。

  變化三,我家變得笑聲了。平時媽媽一下班進家門,總是問:“兒子,作業完成地怎麼樣了?”。現在媽媽一進門,則是:“臘八臘八”。“臘八”總是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就到了媽媽身邊,親暱地親著媽媽的腳,使媽媽不自覺地就笑出了聲。“臘八”很纏人,有時候為了讓我專心學習,需要把“臘八”單獨放在一個房間,我跟媽媽都形容這是關“臘八”禁閉,這必須得需要跟“臘八”周旋一番,才能讓它獨處。“臘八”自然是不願意被關進“監獄”,每次都是在門上抓撓半天才肯就範。每次“鬥智鬥勇”結束,我和媽媽都是哈哈大笑,像打了一場大勝仗一樣開心。

  “臘八”就這樣徹底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所以我愛這個帶給我們潔淨、快樂的小精靈。

臘八作文 篇2

  臘月初八,我國人民有吃臘八粥習俗。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並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並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後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慄、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

  傳說吃了以後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乾,積一年的餘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後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臘八作文 篇3

  按照河北的老規矩,春節差不多從臘月初八就開始了,年味也隨之到來了……

  臘八這天,人們早早起來熬臘八粥,泡臘八蒜。此時,河北人家家戶戶都要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核桃、蓮子、果脯之類熬成一鍋香甜黏稠的臘八粥。臘八粥的香味穿透了整條巷子。

  做臘八蒜也是家鄉人的重要專案。將新蒜蒜頭掰開,剝去蒜的外皮,浸泡在醋內。一週後,蒜變綠色,味道酸辣可口,醋已含蒜香。北方多在臘月做此菜,故稱“臘八蒜”。吃餃子,拌冷盤時倒上一些味道非常鮮美。

  河北人們在臘八除了做臘八蒜外,還要做臘八菜。將大白菜取其菜幫和菜心,去掉菜頭,切成菜段,用清水洗淨,淋幹。取一洗乾淨的小缸,將淋好的白菜碼在缸裡,上面擺上生蒜,再撤上一些白糖,碼一層再繼續碼第二層,直到碼到缸口,然後倒人食醋,與菜持平。將缸口密封,中途不要開啟。在常溫下保持到大年三十。所做臘八菜白中透綠,清脆爽口,酸中含甜又微辣。

  古諺雲:“臘鼓鳴,春草生。”河北地區自古以來便有打臘鼓的習俗。通常是在臘日,或臘日前一天,村民集會,擊鼓驅疫。屆時,人們戴上假面具,扮作金剛力士,敲擊細腰鼓,歌舞喧天,以示趕走邪魔,迎接新春的'祈望。

  其中,臘八時人們最喜歡的就是剪貼窗花,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 ,二龍戲珠,鴛鴦戲水等等窗花樣式不在話下,花樣繁多,樣子討喜。

  在河北的農村,臘八還有有挑龍蛋的風俗,天還沒有亮的時候,男主人用水桶從村裡的水井裡打水。相傳運氣好水井裡會有龍蛋,挑回家裡以求風調雨順,取吉祥之意。

  臘八代表了年的開端,也是年中很重要的日子。河北臘八的風俗別具一格,頗有一番風味。

臘八作文 篇4

  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疫。這項活動來源於古代的儺。史前時代的醫療方法之一即驅鬼治疾。作為巫術活動的臘月擊鼓驅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區仍有留存。

  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又稱“佛成”。

  臘八面: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麵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臘八面——顧名思義就是農曆臘月初八吃的一種麵食,以前流行於關中地區,每年的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家家戶戶都要吃臘八面。因為陝西不產大米,所以演化成了臘八面。做臘八面前一天下午就得炒好臊子、和好面。做臊子時,先把新鮮的豬肉或羊肉切成肉丁,再把豆腐、白蘿蔔、紅蘿蔔、大蔥等蔬菜切成丁;把肉丁放進熱油鍋炒到快熟時加入蔬菜丁,炒好後盛出備用;將和好的面擀成薄片、再切成菱形長條;鍋裡水燒開後,先把洗泡過的黃豆、小米、粉條、木耳、黃花菜等下入,煮至快熟時,下入面,最後再把準備好的肉臊子調進去,加入鹽、花椒等調料,這樣,一鍋香噴噴的臘八面就做好啦。

臘八作文 篇5

  臘八節由來已久,為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之一,有關臘八節的傳說,民間也有多種,傳說畢竟是傳說,其中也不乏感人的傳說,下面就來看看最常見的兩種有關臘八節的傳說。

  臘八節的傳說一:佛祖釋迦牟尼成佛前進山修行,苦苦修行多年一無所獲,一直追逐飢餓折磨,在十二月初八這一天,釋迦牟尼終於再也支援不住,因飢餓勞累栽倒路旁,一位善良有牧羊女從路邊經過時發現了他,並用大米、慄等做成的粥給釋迦牟尼吃,將他救活,一碗小小的粥米讓飢餓中的釋迦牟尼覺得神清氣爽,覺得是世間美味。後來釋迦牟尼潛心修行,終於他大徹大悟.得道成佛。臘八節由些而來。

  臘八節的傳說二:明朝皇帝朱元璋小時候家裡窮,只好去給財主放牛,有一天卻因牛腿摔斷被財主關在一間屋子裡,3天沒給飯吃,他飢餓難忍.到處搜尋.終於發現了一個老鼠洞,從中挖掘出豆、谷等各種糧食,煮成粥後食用,覺得非常香甜,而這一天正好是臘八初八。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還時常想起小時候吃那頓粥的味道,就命太監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用各種糧食煮了一鍋糖粥,歡宴群臣,後朝中文武百官爭相效仿並傳入民間,遂成了一種節日和臘八節吃粥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