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考試> 關於教師考試作文範文

教師考試作文

關於教師考試作文範文

  一滴水”到常流水常流水”

  以往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就要有一杯水;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得有一桶水”.它之所以流行,在那個時代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就目前科技和社會發展的速度而言,“一滴水”和“一桶水”的關係已經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需要我們以運動的觀點去認真的對待!

  首先,這滴“水”應該是學生所需要、所渴求的.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說的任何事都是對的,教師就是權威,是整個課堂的主宰者.所謂的“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就如同一個裝滿知識的容器,對學生說道:“過來!把我有的給你倒上!”於是,今年給這批學生向腦子裡倒,明年再給另外一批學生往腦子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常有這樣的現象,教師在前面講的可謂是聲情並茂,熱火朝天,但一看學生卻是無精打采或強顏歡笑,為什麼!困為這滴水不是學生所想要的,雖然你給學生倒了好幾杯,但卻沒有學生所想的那一滴.於是,教師越教,學生就越不會學,越不愛學.長此以往學生的主體性沒有了,獨立品格也沒有了,擁有的只是教師所給的那幾滴水.我們的課堂應該是學生的“我要”,而不是教師的“給你”.

  其次,教師所擁有的不應僅僅是”一桶水”,而應是”常流水”.

  正所謂”學高為師,師正為範”.唯有”學高”才能有資格做老師,”學高”指的是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知識量,能正確的指導學生如何主動探究,從而獲取知識,即教師自己先得有”水”.當然這”水”不一定非得比學生多,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傳播媒體的大量湧現,尤其是網路的普及,知識總量呈幾何倍數增長,學生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知識也許遠遠的大於教師所有的知識量,尤其是對於一些新生事物,更是如此.在此種情況下,我們所擁有的那”一桶水”必須不斷地更新,否則就將變成一桶死水,那麼教師的工作僅僅是在機械的重複.

  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肯定的說,今後學生所需要的每一滴水,僅靠教師原有的知識和能力是不行的.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教師唯有透過不同的途徑,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接觸新的事物,培養新的能力,向他人虛心好問,不斷的往自己的“那桶水”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力爭使自己的那桶水成為”常流水”,才能讓學生得到學生所想要的,所渴求的那”一滴水”.也許學生想要的並不在我們的“常流水”中,但是我們可以讓學生在這其中學生到尋找知識的方法,共同尋找,唯有這樣的,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傳到授業解惑.

  誠然,這是一個極為複雜,艱難的過程,但作為一名教師從一滴水做起,讓一滴又一滴鮮活的、知識的水珠,匯成一條潺潺流動的小溪,才能托起祖國明天的風帆!

  師愛的智慧

  談及教師工作,人們普遍認為“師愛”是關鍵,認為“愛”學生是做好教師工作的前提,“愛”要貫穿於工作的全過程.關於“師愛”的話題很多,經典論述也很多,人們不厭其煩地談論著“愛”,“愛”成了教師工作中的永恆主題.

  其實,對於教師而言,愛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教師只有以責任為支點,透過愛的槓桿將文化資訊傳遞給學生,去撬動學生進步的車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這才是目的.而槓桿的撬動是需要智慧的,師愛的智慧在於如何去愛,如何把握愛.

  第一,愛生如人.把學生當人看,而不是“盛裝知識的容器”.學生就是他自己,有自身獨

  特的生命內涵和成長過程,是一個值得敬畏的獨特生命個體.作為“園丁”的教師,應尊重他們的人格和差異,“因材施教”,並以愛為槓桿,把人類社會生活、交往

  的基本規範傳遞給學生,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和融入社會生活,“學會做人”!

  第二,愛生如生.學生是未成年人,教育不要“凌節而施”,不要“埋怨學生的無知”,更不

  要抱怨“學生的犯錯”.因為“未完成性”和“不確定性”是未成年人最大的特質.作為“先知先覺”的教師,應視學生的“無知”為自然,正確理解“犯錯也是學生成長的一種方式”,以愛為槓桿,,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和技巧,尤其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學會學習”!第三,愛生如子.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於是乎我們要重點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自立和自理能力.“生存”是普天之下所有父母對孩子的第一企望,每一位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他們首先關心的決不是孩子的學習,而是健康.因此,我們決不要以“學習”為藉口去傷害孩子的“健康”,要以愛為槓桿,嚴慈相濟,精心呵護,把生活的技能和常識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生存”.

  第四,愛生如友.把學生當朋友,就不要處處時時“師道尊嚴”,不要“規訓”學生,更不要“命令”.我們需要秉持教育就是“合作”的理念,教師承載“夥伴”的功能.教師要以愛為槓桿,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愛、相互幫助、相互體諒、相互支援的合作精神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共處”.

  第五,愛生如己.把他人當自己,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把學生當自己,我們就會理解學生的“自利性”,尊重成長中的個人意願與主觀能動性.作為“重要他人”的教師,要愛崗敬業,以身示範,把創業精神和創業技能傳遞給學生,使他們“學會做事”!

  大愛無言,卻深沉凝重,它要用責任和精神作依託;大愛無聲,卻馨香遠播,它需用汗水與淚水來澆灌;大愛無形,卻有跡可循,它要用理論與實踐作支撐.智慧的師愛永遠是教育廣深的根基,有了這樣的根基,攀登起來才會身輕步健,才會凌絕頂而覽眾山.甩開莫名的“威信”,努力貼近學生

  “天、地、君、親、師位”,教師以其崇高的歷史和社會地位永久地載入“香盒”.可能眾多的光環讓教師有些莫名的“驕傲”.故而有些教師要生必須毫無保留地服從自己,老師怎麼說學生就必須怎麼做.

  教師的“威信”固然重要,但那一切必須用對學生嚴厲的做法來實現嗎?一種穩定的“威信”應該建立在和學生平等的交際層面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採取以下措施樹立威信:

  首先,保持冷靜,平和心態,排除一切外在干擾因素.有時教師在遇到學生犯錯誤時,顯出急躁情緒,表現為缺乏細心、耐心和信心.輕則譏諷謾罵,重則罰站罰跑,甚至施以拳腳.殊不知,這樣不僅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傷害了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感情,師生之間的距離就此拉開.因而,教師應平和心態,排除雜念,一切以學生為先,以工作為重,保持冷靜,繼續保持教育者的崇高風範.

  其次,寬容大度.寬容大度是一種長者風範、智者修養.當你怒氣沖天時,切記“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或者將心比心多想想自己讀書時是否也曾如此.當學生犯錯誤時,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在允許的情況下多給予諒解,學生會把教師不僅當作“指揮者和管理者”,也會把我們當作好朋友的,那貼近學生之內心世界就不是紙上談兵了.

  再次,深入調查,多與學生交流,聽取學生心聲.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待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切忌主觀臆斷、處事武斷.應深入調查,查明緣由,再對症下藥.同時,教師應充分“擠”出時間,多與學生交流,聽取學生心聲,知道學生最近到底在想什麼,這樣就可以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有一個正確的判斷,也可以對學生可能出現的現象有一個諸葛般的預判.

  最後,自我.學生犯錯誤,做教師的'對其大發雷霆或怒斥一通並不能使學生誠懇地接受,有時還會把事情弄僵.在發脾氣前,不妨檢討一下自己,或許會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遇事若能自我檢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拉近師生關係是大有裨益的.人非草木,孰能無過?何況我們面對的是些天真無邪的學生呢?因此,我們在日常教育和管理中,應把他們看成幼苗,懷著“孺子可教”的信念教誨他,用“慈母”般的愛心感化他,

  甩開教師莫名的“威信”,樹立正確而穩定的威信.

  走向和諧奮進的前曲理解學生

  走向和諧奮進的前曲理解學生教育是一門藝術,因為人是最神秘最複雜的生物.面對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學生,如何贏得他們的信任與尊重,如何將德育教育的目標轉化為他們的內在素質呢?我認為,首先一條就是要理解學生,尊重學生.

  在傳統的“師道尊嚴”理念的影響下,人們常常有這樣的觀點:學生就應該服從老師,被老師批評是理所當然的事.然而,這種觀點早已被時代所摒棄,學生,尤其是處於生長叛逆期的中學生,他們追求個性發展,個體意識明顯加強,更追求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交往.因此,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過程中,尤其是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一定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尊重學生,理解學生.

  理解就是理解學生的思想實際、心理實際和生活實際.班級德育工作的開展,學生德育素質的提高,必須遵守一切從實際出發這一分析、處理問題的原則.尊重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和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待人,中學生的人格尤為重要.

  由於受遺傳因素、家庭條件、社會環境等方面的影響,學生中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平時的學校生活中,教師就應注意觀察學生的個體差異,應對每個學生都有全面的細緻的瞭解.而要了解學生光靠觀察還遠遠不夠,要利用各種機會和學生溝通,溝通多了,就能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動表現,及時解決他們的思想困惑,糾正其不良行為.而事實證明,要想讓學生接受老師的觀點,批評說教的效果遠及不上和學生談話的效果明顯.老師應首先把自己擺在和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從關愛的心態出發,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們,要讓學生真正的從心底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

  尊重學生,寬容學生,並不是放任自流,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有時還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評.作為一個班主任、一個老師即使學生犯了錯誤,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時,也應尊重學生的人格諄諄教導學生才能取得教育的效應.一味的訓斥,只能促成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更不能用挖苦、諷刺傷學生的心.批評學生要慎用批評用語,要講究語言藝術,要處處顧及學生的自尊,使學生產生親切感、信任感,願意與你作心靈的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從思想深處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切實有效地發揮批評的作用.

  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就會使師生關係愉快.老師要從愛心出發,愛心出發即是進行教育的前提,班主任要關心愛護班級的每一個學生,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教育,是真心的愛護,是真心希望學生個個都能健康成長,真心希望學生個個都能成材.老師有愛心,能夠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學生才能更加尊敬,愛戴老師,師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充分發揮情感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