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家鄉> 【精】家鄉的年味兒作文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

【精】家鄉的年味兒作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年味兒作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

  大年三十那天,只見母親與奶奶在不停地忙碌著。原來,這天裡,要去各個地方“拜神”與“奉身”,並且今年搬了家,所以還要把家鄉的觀音請到家裡去呢。母親是家裡的大媳婦,所以這些事,由母親來傳承。而我是家中的長女亦長孫,也是家中的一份子,當然要幫母親的忙,所以要跟著一起去“拜神”。

  我跟著母親,首先到家鄉的廟裡拜拜。廟裡香火鼎盛,每家每戶都會有人來拜,這也成為了家鄉的一傳統習俗。拜神注重的是誠心誠意,但是,燒香、添燈油錢、燒紙錢、放爆竹,卻缺一不可。這一步步都是竟然有序的,為的就是祈求神仙保佑我們家族的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萬事勝意。小孩們快高長大,學業進步。廟裡拜完了,我們接著要去祖屋“奉神”。步驟與拜神基本一致但“奉神”講究的是供奉祖先,自然也含有保佑的意思。回到了家鄉的房子,只見汽車一列列的停放好了,奶奶在每部車前都點了蠟燭燒了香,接著燒紙錢,放鞭炮。保佑父親母親叔叔嬸嬸們開車平安無事,路路暢通。一轉眼,下午了,這時候把菩薩接到家裡去了。將菩薩像安放好,母親一邊邊開車,我一邊灑米,說是為了給菩薩指路,回到了家裡,再次燒香、點蠟燭、燒紙錢、放爆竹。

  大年三十的晚上,家家燈火通明,喜氣洋洋,全家人歡聚一堂,吃著與眾不同的湯圓。用玉米粉捏成的齋湯圓與白菜、蝦米、幹魷魚,冬菇等食材煮成一鍋,味道鮮美,把湯圓那團圓之意的味道發揮的淋漓盡致,我們一家人其樂融融,有說有笑。這晚,全家老少一齊放煙花。看著那應接不暇的煙花,對新一年的憧憬與期待的心情已經像煙花似地在心中崩放。凌晨,幫父親發著祝福的飛信,那一條條資訊,飛到了每個人的心坎裡,一股股暖流透遍人心。

  大年初一,全家人都已經“裝備“好向家鄉出發了。家鄉,每家每戶都殺雞燒鵝。而我們家,也已經準備好了招待親戚朋友們的美味佳餚。叔叔和父親去了遠方親戚家拜年,而我們這些小孩收紅包收得不亦樂乎。不一會兒,親戚朋友們都到齊了,我卻見到了許多陌生人。但卻因為那股濃濃的年味兒,是我心中不禁由然而生了一種喜悅,拋陌生感於腦後,像親人一樣招待著。這種感覺,是幸福的,無可代替的。後記:這就是我的家鄉,即使沒有過人的文化魅力,但卻有著無可非議的人情味兒。家鄉的年味兒,是隱於財富間那一股股滲透人心的暖流。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2

  每憶起那座小村莊,總會聞到絲絲縷縷的家鄉味,從我的記憶深處傳來。

  家鄉味是秋日清晨盪漾在空氣中的桂花香。爺爺家院子的一角有一株銀桂靜悄悄地生長。一早,一股濃烈的桂花香幽幽地,不知不覺地,從門縫裡擠出來,從未掩好的窗戶裡鑽進屋裡,似乎無孔不入,桂花香很素雅,並不膩人,只會讓你一夜好覺後倍感神清氣爽,還夾雜著一點點早晨的溼潤空氣,毫無遮攔地直直地鑽進你的鼻孔。這香味時常會使你忍不住順著香味去尋它的出處,好讓你盡情地享受一番。

  這香味,是約莫在清晨可以聞到的,那是它最香的時候。也許還在夢中朦朧著,只聽見姑父的雨鞋“啪嗒啪嗒”踩在水泥地上,準備去剪枝。我便時常忍不住下了床,拾起一枝被剪下的,插在花瓶裡供養起來。這花香沒有城市裡的有時香的沖鼻,花朵也沒有城裡的迫不及待地想從綠葉中凸顯。它們只是隱在葉子中,星星點點的,不顯山不露水的,只由你順著味道探尋。

  家鄉味是豬圈草棚裡臭烘烘的,陰冷的味道。這味道雖不好聞,但時常伴隨著我愉快的童年回憶。草棚裡幾頭小豬擠在一起取暖,那臭烘烘的味道大概是源於牆角那堆黑漆漆的東西吧。偶爾會有幾隻睡過了的雞從草棚裡不緊不慢地踱著步過來。有一次,姐姐帶我到後院摘了白菜,一起餵豬。不好聞的味道始終瀰漫著,可樂趣卻絲毫未減。白菜一扔進豬圈,幾隻窩在牆角的小豬慢悠悠,搖搖晃晃地走進,只聽得一聲聲嚼白菜的脆響,歡樂極了。

  家鄉味是大鐵鍋裡炒出的飯菜的香味。黃昏時分,池塘邊、小山坡上,家家戶戶的煙囪裡都冒出來白煙,有時候會有些發灰,如同水墨在洗淨的天空上勾勒出淡淡的線條。一走進廚房,大鍋裡翻炒著菜,香味總會讓我肚子咕咕直叫。五顏六色的食材在鍋裡跳躍著,彷彿是害怕自己被燙到而跳著腳。鍋裡還冒著點點火星,如同夜空中的火焰般璀璨發光。廚房裡當然還會有嗆人的濃煙味。姑姑總是端著板凳,坐在灶臺後,一面添著柴火,一面與我們聊天。香味與煙味混雜在一起,讓我一邊流著淚一邊仔細嗅著各種菜的香,既滿足卻又難以忍受。可每當菜端上桌,一股溫暖的香味撲鼻而來,只讓人心生對家的眷念。

  家鄉味,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的味道,即使吃遍了再多的山珍海味,聞過再多的花香,也抹不去我心中這一縷濃濃的家鄉味。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3

  今年新年,我們一家回鄉下老家過年,那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村裡過年的習俗,讓我覺得是那麼新鮮,那麼難忘。

  農曆大年三十的下午,我回到了想念已久的家鄉。車子剛停穩,我就飛快地跑進家門。這時,奶奶正在宰雞宰鴨,爺爺也在寫對聯。我高興地向他們問好,爺爺奶奶看到我們回來,十分欣喜。

  隨後,爺爺教我和哥哥貼對聯。爺爺告訴我們,寫對聯、貼對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徵吉祥、表達人們嚮往美生活的民族風俗。貼對聯的傳統是先右邊再左邊。我便好奇地問爺爺:“上、下聯和橫批都是自右往左讀嗎?”爺爺點點頭說:“是的。”我們首先貼堂屋大門的對聯,上聯:一帆風順年年好,下聯:萬事如意步步高,橫批:吉星高照。接著貼庭院門口的對聯,上聯:燕鶯新氣象,下聯:龍馬壯精神;橫聯:馬年大吉。爺爺讓我們將“福”字寫在紅紙上倒貼於門上,他說民間有倒貼“福”字的習俗,意為新年福到。原來,貼對聯也是很有講就的。

  貼好對聯,便開始祭祖。奶奶在堂屋的供桌先擺上雞和豬肉,然後分別整齊地擺好五套碗筷和酒杯,並盛上飯、斟滿酒杯。接著,讓我點上香和蠟燭,虔誠地插在香火堂前,並擺上糖果。做完這些程式,大約20分鐘後,讓我燒紙錢,放了一掛鞭炮。

  吃過豐盛的年夜飯,我換上新衣服,歡快地跑進巷子裡,和小夥伴們放起了鞭炮。

  天黑了,我們便回家一邊圍著火爐守夜,一邊看春晚節目。終於到子夜零時,伯伯帶著我們放鞭炮,意為“迎神”。這時,整個山村都在燃放煙花爆竹,村子上空變成了煙花的海洋……讓我想起了《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夜深了,山村又安靜下來了,我們也入睡了。

  大年初一清晨,按家鄉的風俗,我和哥哥向長輩拜年,說著“新年好”、“恭喜發財”、“馬到成功”等吉祥的祝福,長輩們便樂呵呵發給我們一個紅包,裡面裝著壓歲錢。這一天,爸爸媽媽還帶我去親戚家串門拜年。

  大年初二,我們便依依不捨地告別親友,離開了還籠罩著濃濃年味的的家鄉。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4

  打芝麻嘞,葫蘆兒,冰糖兒嘞!每當聽到這樣地吆喝,我就知道快要過年有盼頭了。

  臘七臘八,凍死寒鴨。那時侯的天似乎也沒有老舍先生說的那分寒冷,我也不是什麼信女,但臘八粥是一定要喝的。記掛一下,這是一種習俗,更是一廂懷舊的情結。聽母親說,打小我就愛喝臘八粥,那時候家裡也算不上是富裕,我們兄弟姊妹幾個都搶著要,母親每次都佯裝沒有了,到了夜裡在偷偷拿給我喝。花生、蓮子、桂圓、薏米粥裡帶著臻香,帶有母親身上的樸香,細皙的非有非無,化成了回憶裡的幾縷清煙,惹人戀家。所謂年味,就是遊子鄉心念的家母吧!

  年將至,前面總歸有個小年,小年是要買年貨的。這時候,大街小巷張燈結綵,銀雪佈滿,好像在臨年爭喜。小年沒有臘八的那分儀式感,卻也不乏樂趣,家裡人都會放了假,一起作伴買買東西,厚迎歸子。到了那時,家裡人都愛說:大孩子坐上火車了沒,什麼時候回家。說著,還要再買些什麼孩子愛吃的小吃食品。與此,鞭炮和新衣也是年的硬角色,兩者缺一不可。如果是本命年,要穿些大紅的衣服,象徵的是紅紅火火,福氣滿盈。所謂年味,就是這美盼吧!

  鞭炮聲聲辭舊歲,瑞雪紛飛迎新年。除夕清晨,家家早起,都迫不及待地揭下了舊的對聯子和窗花,這等同於辭舊迎新。先前的時候,對聯都是找人寫的,然後用漿糊粘上。現在便捷了,總是感覺失去些什麼。小時候,過了午,母親總會和隔壁的楊嬸作伴去趕集買些大魚大肉,我總是纏著母親帶我去,但母親卻怕人多,我走丟而拿幾塊糖果哄我在家待著。到了傍晚,就是年的重頭戲了。在外的人都在那一時回家了,他們都不約而同的成為了鄉土裡最美的一道晚景。年夜除夕不是幾束燈光,不是絡繹不絕的鞭炮聲,也不是一桌年夜飯,而是一家人團圓的熱乎氣啊!所謂年味,就是這闔家的鬧意吧!

  新年伊始,爆竹齊燃。沒有我想象中的盛大欣喜,卻依舊是記憶中不染浮塵的美談,依舊是談笑間的小時候。所謂年味,就是這乾淨簡單的回憶吧!

  我一直執念年味究竟是何,卻不想忘記了珠光寶氣,只留一拈鄉意。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5

  記憶中的年味兒,似涓涓細流,一步一步,蔓延,席捲。

  臨近春節,家裡總能忙上幾天。一大早,天才微微亮,遠處的山還隱沒在霧氣中,媽媽就叫醒我,要大掃除了。大掃除,是過年的序幕,寓意為,掃掉煩心的事,新的一年順順利利。才起床,媽媽便已踩著陽光,把窗簾,床單統統扯下來,準備清洗。進進出出,忙的不亦樂乎。我呢,就負責擦傢俱。偶然抬頭,瞥見媽媽,她在擦玻璃。呵上一口熱氣,再用指甲一蹭,一連串動作乾淨利落。打掃完畢,便在大門上,貼上大紅的福字、對聯,紅紅火火,好不熱鬧。年味兒,便在冬日的空氣中,微微醞釀著。

  臘月二十八,便要趕集上店,置辦年貨了。大集上是最熱鬧的,漫天遍地的叫賣聲,無不吸引行人注目。馬路上堵的水洩不通,行人臉上綻放著笑容,提著大包小包的東西。我們全家,一前一後在人群中。買些瓜子,糖果,年糕等小吃,還有肉類,豆腐,蔬菜水果。不知不覺,便逛了一上午,心裡樂滋滋的。路上張燈結綵,掛上了紅燈籠,年的味道,更加濃郁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入暖送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日一日扳著指頭數日子,年味漸濃,新年總算盼來了。

  除夕夜,吃團圓飯,總覺得自家的團圓飯是最豐盛的。媽媽將事先準備好的豬肉洗乾淨,切成肉丁,放在鍋里加佐料,熬成湯,放在碗中靜置,待成肉凍,這第一道菜便準備好了。過年必不可少的,當然是餃子。媽媽最喜歡做胡蘿蔔餡和韭菜餡的,餡多皮薄,一個個花朵一樣,綻放在菜板上。加入水中,翻滾幾次,便出鍋了,熱氣騰騰的。還有清蒸魚,涼拌黃瓜……屋子裡瀰漫著各種飯菜的香,這是幸福的味道,年味兒。大家便在著濃濃的年味中,吃著美食,闔家團圓。

  吃完團圓飯,大家都移步客廳,其樂融融看春晚。一邊看一邊聊,今年的收成,孩子們的工作,左鄰右舍的日子……當然最高興地是晚輩向長輩們要壓歲錢。我們向長輩磕頭,滿口的祝福,他們總是笑眯眯的遞過來鼓鼓的紅包。這柔柔的幸福,便是新年的饋贈。窗外的鞭炮聲,響徹雲霄,連綿不絕。爆竹聲中,人又長了一歲。

  任憑舊年的回憶浮現,又帶著懷念期盼新一年。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6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戶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農曆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農曆臘月二十八則是大掃除,在這兩天裡,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裡裡裡外外的打掃乾淨,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著年夜飯,等待著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鬥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到了農曆的大年初一,我們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按照書上說的,一出門向什麼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著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父親母親和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到了農曆的大年初二,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說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裡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鹹圓”,這應該是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傳統節日元宵節,這是過年的最後一天,家裡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和父親母親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著最有氣氛的年,心裡奔放著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7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戶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農曆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農曆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農曆臘月二十八則是大掃除,在這兩天裡,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裡裡裡外外的打掃乾淨,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農曆的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著年夜飯,等待著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鬥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農曆的大年初一,我們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按照書上說的,一出門向什麼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著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爸爸媽媽和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農曆的大年初二,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說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裡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鹹圓”,這應該是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節,這是過年的最後一天,家裡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著最有氣氛的年,心裡奔放著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8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戶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非常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臘月二十八則是大掃除,在這兩天裡,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裡裡裡外外的打掃乾淨,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著年夜飯,等待 著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鬥的人們,享受幸福 的夜……

  大年初一 ,我們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按照書上說的,一出門向什麼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著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爸爸媽媽與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大年初二 ,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是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說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裡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與水弄成丸子,與剩菜一起煮,叫做“鹹圓”,這應該是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節,這是過年的最後一天,家裡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與爸爸媽媽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著最有氣氛的年,心裡奔放著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9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戶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這就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臘月二十八則就是大掃除,在這兩天裡,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裡裡裡外外的打掃乾淨,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著年夜飯,等待著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鬥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初一,我們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按照書上說的,一出門向什麼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著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爸爸媽媽和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大年初二,這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說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裡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鹹圓”,這應該是就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節,這就是過年的最後一天,家裡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著最有氣氛的年,心裡奔放著一朵朵希望的花。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0

  從小年那一天開始,全國各地的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開始準備迎接新的一年。新春正張開溫暖的懷抱。

  城市,人們仍忙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吃著微溫的便當,兩眼發直地盯著電腦。他們沒時間休息,沒時間放鞭炮,甚至於沒時間回家,緊張、疲倦,這是他們的年味兒。

  鄉村,人們固執地堅守著老祖宗留下的傳統,連續十幾天鞭炮聲不斷,從這條山溝一直響到山後面的那條溝裡去。

  白天,農民們不再出田做農事,全擠在一間陝小的廚房裡忙著準備食物。過年時的一切吃喝都是他們準備的,因為他們始終銘記著毛主席的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在他們看來,這是再普通不過的傳統了。當高粱酒慢慢在罈子裡醞釀著香氣,臘肉的滋味在煙和火中沉澱時,忙了一天已是傍晚。總有幾房人家家中的燈是徹夜不熄,鄉里鄉親全都湧到這幾戶人家中,電視對他們來說不過是家裡無用的擺設,在他們眼裡甚至還不如一口鐵鍋實在。因此,電視一年到頭沒開過幾回。鄉親們圍坐成幾堆,婦女們吃著瓜子,談論著自己家中備好的年食;老人們不善於談天說地,各自思念著在外打工的遊子,搬著手指數著那已臨近的歸期;男人們則大碗喝酒,高談自己的壯志與抱負。

  當大年夜那天的黎明到來時,人們少了往日的鬧騰,緊鑼密鼓地張羅著飯菜,一扇扇窗戶裡投射出殷切期盼的眼神,齊刷刷地指向村口,那遊子迴歸的地方。團年飯以前,他們是決不能大吃的,頂多喝幾碗米酒,吃幾個包子墊墊肚。當所有外出的人們像商量好一樣一同回到故土時,在外見過世面的他們多多少少給這保守傳統的小山村帶來現代的工業氣息。這時,團圓飯才算開始。

  從城裡回來的人吆喝著:“開電視,看春晚!”村裡的人不明白究竟是怎麼回事,只知道這天能從電視上看到不一樣的節目(當然,他們其實是沒看過平時的節目的)。電視由於長時間沒開過,螢幕上有些小水珠,模糊不清。從外歸來的年輕人不樂意了,而村裡的老人卻暗自高興,因為他們聽那些“博識”的人說過:一有電視,孩子們的心就更歡騰了。

  當電視還持續“面癱”時,飯桌上已經忙開了,敬天、敬地、敬逝者、敬老人……年輕人也都高興地暢飲著,有誰還在意著那似乎有意與他們玩笑的電視呢?

  這樣的場景年復一年地重複上演著,總有一群純樸地農民執著地守著那份傳統,守護著家庭的和諧與團結。

  這就是家鄉的年味兒!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1

  家鄉的味縈繞在舌尖上,繞的讓人想念,盼望不已。現在,我們遇到了學習生涯的第一個十字路口,一個隱形的擔子默默的壓在我們的身上,每次拿起筆,都有一股神秘的壓力。

  今天,我總算在百忙之中抽出一點兒時間回家啦!

  “我的老家,就住在這墩兒上……”我哼著《我的老家》回到我的家鄉:山棗。奶奶正在家門外剝青菜,旁邊的小雞嘰嘰喳喳的叫著,以前小灰總是搖著尾巴迎接我呢!可惜……

  山棗,一切都沒有變啊。菜園的竹籬笆東倒西歪,懶散地豎著,旁邊有一隻貓咪趴在樹上,打著哈切。隨著季節的變化,菜地往往會變成奶奶的“菜園博物館”,像玉米。白菜,以及我最愛吃的土豆。味道很好的。每次一來奶奶家,媽媽總會拿一個大大大蛇皮袋,裝滿了蔬果,記得上次!我們家的兩條冬瓜藤,兩年不結果了,去年結了2個50斤的大冬瓜!當時我問奶奶:“為什麼這個冬瓜藤不結瓜,您還種呢?”奶奶不急不慢的說:“它總會結果的!”

  一想起“瓜”,我又想到了奶奶之前為我種了很多大西瓜,但最後被一些可惡的偷瓜賊偷了!哎,下次要做一個陷阱。逮個正著!

  我最愛吃的還是金黃的,口感軟軟的難關!但是春天好像沒有啊……但是,超市會有嗎?應該有的吧!我飛奔到超市,果然有!(這季節的南瓜,肯定是溫室南瓜,算了,湊合著用)

  奶奶小心翼翼地舉起刀把南瓜均勻切片,南瓜的汁液瞬間溢位,南瓜味兒在空氣中流動著,真香!這些南瓜放到爐子裡蒸粉,和麵粉,水充分攪拌,繼續放入爐子裡。“呲呲!”爐子上的排氣口開始左搖右擺,似乎要掉下來似得,但是這也表示了南瓜餅熟了!噴香的南瓜餅,水靈靈的,好像咬上一口就出水,口感十分軟,又甜又香又好吃的南瓜餅可謂是“色,香,味”啊!

  家鄉的一切是那麼美好,那麼美麗,一切都不會改變。不像湘鄉,今天這裡改造,明天哪裡重建。家鄉永遠保留著最淳樸也最熟悉的“土”味道在裡面。

  啊!家鄉,我甘願做一條小溪,圍繞著你;我甘願做一朵小花,讓芳香綻放;我甘願做一個平凡的人,伴隨著你。

  永遠……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2

  嘀嗒、嘀嗒,時光在指縫間,從我們的生活中匆匆地走過,從絢爛的煙火中慢慢地飄過,從熱鬧的街市中悄悄地溜過,從一盤盤可口的飯菜中……到了,到了,快到了馬年,幸福的馬年。

  走到街上,小燈籠串成一條紅豔豔的長龍,在風中搖曳出新年的喜慶。汽車不停地喇叭聲也不再令人煩躁,因為車上裝載的都是滿滿的一顆顆想回家的心。環顧四周,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馬”,有的引頸長嘶,有的悠然自得,有的昂首追趕。這些可愛的馬兒讓你想拍照,想撫摸它的背,一起迎接馬年的到來。遠遠望去,你彷彿來到了一處廣袤的天際,對馬年更是有著馬到成功的期盼。

  在大家的歡慶聲中,終於迎來了喜氣洋洋的馬年。大年初二,我們的汽車在用煙花碎末兒鋪成的地毯上緩緩駛過,滿心喜悅地來到了鄉下。放眼望去,屋後的河水裡灑滿了紅色的“花瓣”,可見大年夜,家鄉鞭炮滿天飛。走到家門口,縷縷菜香迎面撲來。走進自家廚房:綠得發亮的團圓果,白得如雪的年糕,香得醉人的八寶飯……擺得琳琅滿目。只見外婆手拿大鏟子,在大鍋前一刻不停地燒製美味佳餚。媽媽在一旁打個下手,一會兒洗青菜,一會兒切肉絲。我呢,在灶頭前竄來竄去,也不管新衣服上是否粘上了灰,感受著那忙碌的年味兒。

  開飯囉,隨著外公的一聲吆喝,各位表舅表嫂的就紛紛入席了。這時,舅婆也滿臉喜氣地趕過來了,她還沒來得及坐下,便往我衣服裡塞紅包,我這下急了,說;“婆婆,這錢您自己留著吧,我不用。”可舅婆硬是塞到了我手心裡,看著這揉得皺皺的,帶有一點點溫度的紅包,令我的心暖洋洋的,我想:這是舅婆的壓歲錢,我可一定要用在學習上哦!飯桌上,伴著熱氣騰騰的“滿漢全席”,大家邊吃邊聊,幾個大舅和姨夫,比我們小孩還“貪玩”,忙發新年的“第一筆財”,不時地來幾下划拳的把戲,那老酒配上粗曠的嗓子,真可謂其樂融融啊!

  晚飯才進行一半,幾個小孩便從桌底跐溜鑽了出去,口袋裡的硬幣被拿了出來。幾個人有說有笑,勾肩搭背地來到了小店買小爆竹。黑夜裡,如流星一樣的“珍珠泉”和我們的笑聲一起綻放,我既大方,又不時有點害羞。大家你問我,我問你的,卻總離不開燦爛的笑臉,喜慶的氣氛。在大大家酒杯的碰撞聲中,我們的心也更近了呢!

  時光匆匆,一年又一年……家鄉的年味兒,卻越來越濃,它像牆上掛著的“福”字,把我們的幸福定格在這一個溫暖的夜晚。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3

  我的家鄉在華亭,在我們家鄉進入臘月門,傳統節日一個連著一個,年味一天濃過一天,傳統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動也就更更加豐富多彩起來了。

  臘月初八這是華亭過年的前奏,這天要吃臘八粥,還要在臘八粥中放用肉餡包成的“雀頭”餃子。臘八粥用大米、穀米、玉米、紅豆、黃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來年五穀豐登之意;“雀頭”餃子用大肉作餡包成圓形雀頭狀,表示能消滅危害莊家的麻雀(據傳說臘八這天見不到危害莊家的麻雀)。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昇天奏事的日子,傳統的小年,又名辭灶。

  華亭人對過小年非常重視,這天早飯要吃攪團,有盼望團圓之意。街面上有售賣的用麥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甜又粘,相傳送灶時給灶王爺吃了甜得粘住了嘴,就不會向玉皇大帝告人間的狀了。送灶的時間大約在傍晚,家家都要擺祭品,放鞭炮,意味著過年開始了。臘月的日子長了翅膀,一飛而過。轉眼已到除夕之夜,家家貼對聯,掛紅燈,張燈結綵;戶戶圍著餐桌、抱著電視守歲,放開肚量喝酒吃肉,毫無顧忌縱情歡樂,一年中所有的辛勞、煩愁在這晚煙消雲散,所有的豐收、喜悅在這一刻被無限放大。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鄉的人都有“迎喜神”的傳統,吃過“拉魂面”之後,村裡的人個個穿戴一新,喜笑顏開,牽著或趕著身上披掛了彩紙摺疊的紙扇的牛羊騾馬,浩浩蕩蕩的向預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進發。這是為了驅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沒病沒災。

  元宵節那天,大街小巷馬社火、高芯子、車社火排成了長隊、綿延不斷,鞭炮、鑼鼓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又一次將過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戶戶點燃用玉米、蕎麵捏的燈盞,小孩挑著紙糊的燈籠盡情玩耍,燈光、月光、星光融為一體,相映成輝。正月二十三日已是過年最後一個節日,這天華亭農村有“燎疳”的習俗。婦女們使出渾身解數提早用雞蛋殼、五色紙糊好“疳娃娃”,男大家則割足枯蒿茅草為“燎疳”做準備。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著“疳娃娃”玩耍,看誰的“小媳婦”、“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門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當第一堆疳草點燃,聽到有人大喝“燎疳嘍——”,家家戶戶便都點燃疳草,霎時間熊熊焰火映紅了村子,照亮了天空。

  大家爭搶著從火焰上一躍而過,以求燎去病災,燎紅日子。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4

  快要過年了。老人們都按照習俗操辦一些年貨。今天,我和媽媽去幫姥姥,姥爺做麻花。

  做麻花主要就是搓和炸。姥爺讓姥姥搓,自己去炸。可姥姥去不同意。原因是怕姥爺炸糊或是不熟。最後,姥爺同意了。於是,我,媽媽,姥爺三人負責搓麻花。姥姥自己負責炸麻花。姥姥給我們端來一盆面。姥爺把它們切成了一條一條的,媽媽和姥爺開始搓麻花了。我看著她們搓出來的麻花心裡真是急啊。我邊看邊問姥爺怎麼做。姥姥耐心地說:“把小塊面搓成細長條,握住面的兩頭,向相反的方向搓。然後,提起兩頭面條會自然捲到一起,形成麻花擰勁狀。”我邊做邊看姥爺做。姥爺也一次次耐心的教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幾次的實驗。我終於成功學會了。我把搓好的麻花小心的放在手心裡給姥爺看。姥爺樂呵呵的表揚我:“哦,哦,真不錯,有點傳統麻花的意思了。我外孫真聰明啊!”媽媽也複合“是啊,是啊,真不錯啊!”終於學會了,我興奮拿著自己搓的小麻花坐在沙發上。開始漫不經心的為自己的小麻花編了首歌謠:“都說麻花兒香,香裡帶著甜,都說麻花甜,甜裡透著香……”我的歌聲引來姥爺的讚許聲和笑聲。

  我忽然感覺姥姥一個人在廚房挺孤單的,就拿著搓好的麻花。去找姥姥了。看著姥姥熟練的把麻花放油鍋裡,那小麻花在油鍋裡上下翻滾。一會就變成金黃色。我心裡癢癢的。就問姥姥能不能讓我也炸上一根姥姥開始說不行,因為怕我被油燙,說要過年了。可姥姥哪能經起我的軟磨硬泡。最後,姥姥教我:“要貼著鍋邊慢慢的放進去,一定不要往裡用力扔。那樣會濺起油花的。”我按著姥姥的方法。慢慢的將一根麻花放進油裡。我繼續往裡放。放了幾根之後,姥姥叫我停下了。說不能放一子放太多。一會我放的麻花就飄了起來。一會就變黃了。等它一出鍋。我就拿出姥爺和媽媽嚐嚐。看著姥爺和媽媽都十分高興。我也特別高興,我看搓成長條的面,真的像長鬍子。就將它貼在了鼻子下面。做成了白鬍子。大家被我的幼稚舉動笑的前仰後合,連平時沉默寡言的姥爺,此時也盪漾著無盡的笑容。最後,連我自己都被逗樂了……

  這次幫姥姥炸麻花。我學會了好多東西。我決定去建意奶奶也炸麻花。因為,這麻花炸出了歡樂。炸出了知識。炸出了團圓。

家鄉的年味兒作文15

  春去春又來,又到了過年的日子,每家每戶都忙碌了起來,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文化習俗,身為東莞人,自然會懂得一些東莞的過年風俗。

  臘月二十三是民間祭灶的日子,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在這一天,灶王爺就會向玉皇大帝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由此就有了“送灶”的儀式。在這一天,我們家就會燒香拜佛,在桌子上擺上許多小吃,像糖冬瓜之類的。

  臘月二十四就要貼對聯了,在這一天,我們家都會將準備好的對聯貼上,其實不止是對聯,還有在房子的各個地方貼上寫有“老少平安”、“招財進寶”等等的或紅或橙的字條。

  臘月二十八則是大掃除,在這兩天裡,一家大小都行動起來,將家裡裡裡外外的打掃乾淨,迎接新的一年。孩子們在這一天都特別開心,因為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

  除夕夜,每家每戶都團圓在一起,一起吃著年夜飯,等待著新年的鐘聲響起。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的夜,是多少為生活外出奮鬥的人們,享受幸福的夜……

  大年初一,我們早早的起床,放鞭炮,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按照書上說的,一出門向什麼方向出發,出門行大運,接著就去喝茶,中午那頓大概是不吃的,這一天,孩子們是最開心的了,他們可以收到爸爸媽媽和親朋好友的紅包,這一天的紅包大概也是最多的,因為我們都會到處去拜年。

  大年初二,就是開年了,這一天也少不了的放鞭炮,雖然現在禁止放煙花爆竹,但人們違背不了習俗。也把大門大開,在門前放一桌的食物,旁邊還放凳子,據說是給逝去的祖先吃的。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裡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和水弄成丸子,和剩菜一起煮,叫做“鹹圓”,這應該是他們處理剩菜的最好的方法了。

  元宵節,這是過年的最後一天,家裡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的,還有芝麻味的,到了晚上,孩子們和爸爸媽媽一起,把過年期間收到的紅包都拆開,看看都收到了多少,這或許是孩子們最期待的了。

  這是我們家鄉的過年,但是隨著時代的變化,我們好像越來越感覺不到過年的氣氛了,我們都希望,過著最有氣氛的年,心裡奔放著一朵朵希望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