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河南> 吃貨走河南作文

吃貨走河南作文

吃貨走河南作文

  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詞叫“吃貨”,現在的“吃貨”大街上多的可謂數不勝數。當然,河南歷史悠久的一些小吃,便解了“吃貨”們的嘴饞。

  鮮嫩皮薄-----灌湯包

  “提起一綹絲,放下一薄團,皮象菊花心,餡似玫瑰瓣”。這麼養眼的美食就是河南的名吃灌湯包。來到河南開封,不嚐嚐開封的灌湯包,就算是白來河南一趟了,就如去北京沒吃到味道正宗的烤鴨。相傳明朝大將常遇春率領部下在攻城時,以一己之力頂住城門,士兵拿湯和包子喂飢餓的常遇春時,為省力將湯灌於包子中,結果常遇春對這種吃法讚不絕口,後流傳開於是就有了灌湯包。如今人們吃灌湯包可不是那樣狼吞虎嚥了。“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再喝湯”這可是如今灌湯包的獨特吃法。灌湯包的美味深深誘惑住了許多人的心,它的選材特別講究,製作精細。其肉餡用的是豬後腿的瘦肉,精粉細柔為皮,爆火蒸制而成。瞧瞧,外形小巧精美,味道鮮嫩可口。嘗一嘗吧!

  酸辣美味-----胡辣湯

  說到河南的美食,不能不說說河南經典早餐中的`主打-----胡辣湯。胡辣湯的吃法講究四步:聞,先聞有沒有肉湯的香味;看:湯中的料足不足;吃:要配上油條、油餅、油饃頭、肉盒等才更有滋味;品:吃完後嘴裡的肉香和胡椒的麻辣味能保持多久。

  說起這胡辣湯的來歷,是費了一番周折的。傳說,在明朝嘉靖皇帝時,皇上熱衷於修道,目的當然是想長生不老,當時的大學士嚴嵩投皇上所好,到處找延年益壽的秘方,從一個道士那兒得到了這樣一個秘方。拿回宮裡,御膳房照著這方熬成湯藥,皇上喝了後,精神煥發,氣順提神。連連誇好,賜名為“御湯”後來,在湯裡又加了人參等補品,那時這湯只有皇家才有這口福。明朝末期,清兵入關,御廚帶著這一秘方逃到中原逍遙鎮,把此方傳授給胡氏。胡氏代代經營,所以被老百姓稱作胡辣湯。因此河南周口西華縣逍遙鎮胡辣湯是最為有名的。

  每天上班忙碌的人們都沒有時間在家中吃早飯,一碗熱乎乎的胡辣湯成為了最好的早餐。在河南的大街小巷,胡辣湯商戶到處都是。它經濟實惠,酸辣過癮。它帶給人們的淳樸的情愫由來已久。就如一張古樸又親切的老照片。如今的胡辣湯店面由以前簡陋的攤位到裝修講究的店鋪,但是經濟實惠的傳統始終未變。

  薰香濃郁-----安陽“燻”

  “燻”出來的是一種別緻的大美味。燻雞,燻蛋,燻豬下水,這些可都是河南安陽的獨特美食,俗稱“安陽三燻”,有百餘年的歷史。將原料精挑細選滷製,而後放在熏籠上,再用柏枝柏殼和松木鋸末等點燃熏製,三四分鐘翻動一次,讓它受熱均勻。當熏製成淡黃色或黃褐色就可以了。燻好的美味,聞起來薰香濃郁,看起來光澤鮮亮,表皮脆酥。吃起來脆爛可口,香而不膩,可謂是色香味俱全,讓人回味無窮,因為是熏製品,所以便於貯存,夏天食用也不易變味,很適於遠遊攜帶。如果你來到河南安陽,就為親朋好友帶回去這美味的三燻嚐嚐吧。

  “安陽三燻”的創制人是閆好德,十二歲時,到舅舅開設的“榮慶樓”當學徒,勤快善思。當時榮慶樓以製作商雞為主,為了在安陽站穩腳,聘請了一位叫周玉才的師傅,在製作商雞的基礎上製作燻雞,生意大有起色。閆好德勤學好問,潛心學藝,後借鑑師傅的技藝,在此基礎上又擴大了熏製品種,味道越做越美,生意越做越活,漸漸在古城安陽有了名聲。閆好德勤奮好學的精神正是我們河南人美好品質的體現。

  回味無窮-----老燴麵

  河南鄭州的招牌飯當然數燴麵。

  關於燴麵的傳說則追溯到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前的一個雪天,得了寒病,來到一家回民的院子。回民母子心地善良,將家養的麋鹿燉湯,又和麵想做麵條為給他李世民吃。但敵兵追來,情形緊急,老婦人急忙將麵糰拉扯後直接下入鍋中,端給李世民。李世民吃得滿身冒汗、不覺精神大振,寒病也好了。李世民登基後,想起吃過的回民母子做的面,想到他們的救命之恩,便派人尋訪回民母子,並重賞了他們。太宗又讓御廚向老人拜師學藝。從此,麒麟面就進入了宮廷。

  後來,因為麋鹿很不好找,只得用山羊取代,麒麟面也改稱山羊燴麵。但是口味毅然不改,於是羊肉燴麵便流傳到了今天。

  而如今鄭州可謂是“燴麵之城”,燴麵館遍佈全市的華街冷巷。只要是鄭州人,都能給你數出幾個頗有名氣的燴麵館子,蕭記、合記、馮記、閃記、劉記……種類也多種多樣:羊肉燴麵,牛肉燴麵,三鮮燴麵,五鮮燴麵等等。燴麵的生命力甚至滲透到外來的飲食當中,不管是火鍋還是啤酒鴨,吃到最後,總的拉上幾片燴麵,算這頓飯的壓軸戲。不論是高大威猛的小夥,還是文靜秀麗的姑娘,一大碗的燴麵放在面前,那是毫不含糊。常常令用小碗吃飯的南方人吃驚不小。這面果真這般讓人迷醉嗎?

  一碗燴麵,有湯,有面,有肉,又有菜。可口又滋補,還省去許多的麻煩,這也許就是北方人的飲食特點,強調整合性,猶如大燴菜,一碗得兒,樣樣都全了。因此麵筋湯鮮是燴麵的特點之一,先喝一口湯,濃鮮!再吃一口面,勁道!拿鄭州話說是湯鮮味美麵筋拽,加上幾塊羊肉,點綴鮮紅的枸杞和鮮綠的香菜,真是讓人垂涎欲滴。

  為什麼先喝一口湯呢,有種說法叫:“唱戲的腔,燴麵的湯”。燴麵好不好吃,主要看湯,湯的好壞,主要看料。什麼湯料呢?這高湯是由太行山區一年生的小山羊腿骨熬成的,加入黨參、當歸、黃芪、白芷、枸杞等二十八種中藥熬上一天,十分滋補。而這其中的面,則也是頗具特色,特別是廚師煮麵之時,隨手抓起一塊麵扯開,隨著雙手的抖動,面塊便由粗變細,被拉成寬約兩釐米的長麵條,煮熟的燴麵潤白像百合的花瓣,滑嫩勁道。這一過程被很多燴麵館子專門定格成一種吸引客人們的手段。那就是故意把煮麵的廚房用透明玻璃隔開,便於客人們欣賞,也增加了透明度。鄭州的燴麵吃了那麼多年,還是味在口,香在心。

  這真是河南小吃如此多嬌,引無數“吃貨”競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