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新年> 關於壓歲錢的由來作文

壓歲錢的由來作文

關於壓歲錢的由來作文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了壓歲錢的由來,希望對你有所借鑑作用喲。

  篇一:關於壓歲錢的由來作文

  除夕之夜,每個孩子都能夠得到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出現於漢代,又叫壓勝錢,並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鑄成錢幣形式的玩賞物,有避邪的功能。錢幣正面一般鑄有“萬歲千秋”、“去殃除兇”等吉祥話和龍鳳、龜蛇、雙魚等吉祥圖案。

  關於壓歲錢,有一個故事。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裡出來,專門摸睡熟的小孩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後也就變退燒後也就變成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整夜點燈不睡,就叫“守祟”。

  據說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年三十晚上,為防止“祟”來侵擾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後,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在枕邊。半夜裡,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頭,突然孩子枕邊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於是這件事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夜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了。

  除夕之夜,當象徵新年來臨的鐘聲敲響後,孩子們就成群結夥地向長輩們索要壓歲錢;長輩則懷著對孩子們的疼愛,把一張張鈔票塞到孩子們手中。這本來只是一種傳統習俗,無可非議。然而,今天也出現了令人焦慮的局面。過去,長輩們給孩子們少量壓歲錢,寄託祈求吉祥的心願。可是,現在,壓歲錢已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對正在成長中的少年來說,它竟成了一個財源,受之當然,揮霍之亦當然。這樣,對孩子來說,壓歲錢已成為有百害而無一益的了。

  其一,不少人憑著自己的主觀感覺,扭曲了對壓歲錢的看法,總是用壓歲錢的多少衡量長輩對後輩的疼愛程度。這樣,不但離間了親人們的感情,甚至會發展到孩子們以錢的多寡來作為衡量一個人親情的標準。

  其二,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頭也寬綽了,大人們為了顯示生活富裕,就無節制地給孩子們壓歲錢,甚至相互攀比。孩子們起而效之,也互相攀比。這就催發了孩子們的虛榮心理。虛榮心對任何人都無一點益處,更何況是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兒童呢!有的孩子在這種心理作用下,為了得到的錢,竟不擇手段,最後鋃鐺入獄,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其三,壓歲錢助長了孩子們的消費慾望和浪費習氣。現在孩子們的壓歲錢,大多當零用錢花掉了,非常少用在學習方面。男孩子把壓歲錢源源不斷送到零食店、檯球案、遊戲機廳;女孩子把壓歲錢用來“武裝”自己,或買化妝品,或買幾件流行的衣服。這樣的孩子,將來豈能在社會的漩渦中自立?又怎能承擔起時代賦予他們的重任?當然,也有一部分孩子,把壓歲錢花到了該花的地方,可惜這樣的孩子太少了。這使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世上的喜劇不需要金錢就能產生,但世上的悲劇多半和金錢脫不了關係。

  篇二:關於壓歲錢的由來作文

  首先,咱們爬的是聞名中外的山長城——八達嶺長城!說她學習好吧,對於班級裡的其他考試,她可就馬尾穿豆腐,提不起來了。壓歲錢的由來長得最小的鳥是“小柳葉”,渾身的羽毛是黃綠色的,叫起來的聲音非常特別,每叫一聲都有迴音,真可以誇大點用“響徹雲霄”來形容。過了七八天,辣椒長大了,一個個圓鼓鼓的,碧綠碧綠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閃閃發亮,使人看了真饞;這裡有一個流傳非常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閤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在我國曆史上,非常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鬥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裡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鑑》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裡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裡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