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熱】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熱】唐山大地震觀後感

  當品味完一部影視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這時我們很有必要寫一篇觀後感了。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

  很久沒有寫作文,但是這部電影看了真的令我有好多不同的感觸,以下文字全是本人所寫,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唐山大地震》無疑是一部值得觀看而且十分催人淚下的電影,怪之得電影院爆滿人看這部電影。電影中一幕幕感人的畫面令我感觸十分大,印象十分深刻。一場地震,令到丈夫和妻兒女們從此陰陽相隔;一場地震,令到女兒對媽媽埋下了深深的怨恨;一場地震,令到一個偉大的媽媽堅守了32年,為的只是保全整個家的完整——這場令我震撼的“23秒,32年”的故事!

  開頭講述到的姐姐我就已經覺得她有一種聰慧,好識事懂事。地震了,當媽媽(元妮)想衝去將要倒塌的房屋裡去救她的一對龍鳳胎兒女時,丈夫(大強)一手把她拉回來了,他去救孩子們了,此時大地震裂開了,丈夫被壓在廢墟了。當她在廢墟中挖救他時,餘震來了,丈夫掉下去了,“老天爺,你王八蛋!”他永遠地埋在廢墟里了~~“哪個男人能用命來愛我”,的確,至愛,真的是用生命來捍衛的!

  媽媽還沒來得及傷心,女兒在被壓下的廢墟中喊了一句“媽媽”的時候,媽媽一聲要把命喊出來的“來啦!!”讓人體會到母愛的力量。許多人被大地震中的那種偉大的母愛感動。救助人員說姐弟二人被分別壓在石板的兩頭,就這個就會壓住另外一個,只能救一個。你要救哪個?媽媽瘋了一樣的哭著喊:“都要!兩個都要!”但事實是隻能救活一個,最後媽媽低聲說:“救弟弟”。我想心碎的不僅僅是眼角落下淚水的姐姐,還有每一位觀眾。此刻我好心酸,作為女兒的的確對媽媽心灰意冷了,我好登聰慧的姐姐可憐,但作為媽媽的也是沒有辦法的,哪個孩子都是娘身上掉下來的肉,這樣的選擇題你讓當媽的怎麼選?

  當媽媽以為丈夫和女兒死了,帶著斷了一隻胳膊的弟弟堅強地開始他們的生活時,這時婆婆從濟南來了,想接走孫子,媽媽的那句“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我現在還沒有能夠很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的含義,但是依然覺得這句話很揪心,這裡面蘊含的是怎樣的含義。是的,我們應該珍惜眼前所擁有的一切,即使是那些不如意的東西,還有什麼能夠比生命更加重要呢?媽媽不肯跟婆婆去濟南,因為她要一直守候在唐山,因為這時他們以前一家四口生活的地方,她惦記著這個地方,惦記著丈夫和女兒。婆婆最終還是沒有帶走孫子,因為她後來體會到姑子的一句話:“媽,你把孩子帶走等於是要了元妮的命啊。”,把孫子送下車了,母子相擁,那個喜極而泣的母親的笑容~~

  但其實姐姐沒有死,她被人以為是屍體放到爸爸的屍體旁邊了,隨後她被雨淋醒來了,很迷茫,拐著拐著走一個拯救的解放軍問到她:“你還有親人嗎?”,她沒有反應(可能受驚過度的死裡逃生的孩子心靈受到了極大的創傷),“不怕,叔叔帶你回家!”就這樣她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了。姐姐長大了上了大學,姐姐的養母臨終前的那一幕:“這個表和我和你爸(養父)的存摺都給你,你也長大了,應該去找你的親生母親。我知道你恨我,但我這個時間上最在乎的人只有你爸爸和你。你能吻我一下嗎?”的確,原來解放軍真的很偉大,大難時站在前線捍衛人民百姓安全,就連對一個地震收養回來的孤兒也是當親女兒般對待的。

  姐姐(王登)大學期間意外懷孕,帶著已經5、6歲的私生女女兒點點回家看父親(養父)時,父親問“你這幾年去哪裡?你躲在哪裡?”王登說:“我沒有臉見您。”父親:“那寫封信,打一通電話總可以吧”王登:“我怕您擔心”.一直很平靜的父親突然怒了!有點蜷縮的變老的身體卻重重的拍著沙發嚷道“我天天都在擔心!”;一句話讓人體驗到身為養父對這個地震中領養的女兒的無微不至的關心。讓人感動人間之情無處不在。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2

  世事繁雜,人情浮躁,已經很少有人會有意識去細細對生命的意義做一番思考,甚至有的人已近開始漠視生命的存在,終日怨天尤人,感嘆人生苦短卻又依舊虛度年華。真情、大愛、人性在這個價值觀有些扭曲的當下變得越來越遙遠,越來越模糊,彷彿這些原本至真至純的情感也已經被世人埋藏,或是裹上了一層灰色的面紗,在人與人溝通的橋樑之上構成了揮之不去的疑雲陰霾。緣何於此,著實令人費解不堪,於是,有的人開始了尋找生命鑰匙的旅程。

  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講述了這樣一個山崩地裂的瞬間帶給唐山人一輩子心靈餘震的故事,同時它也激起了國人對生命和存在意義的重新思考。影片主人公在23秒大地震與32年心靈餘震中的命運,劃出了一道因災難而改變的人生軌跡,也讓無與倫比的震撼與感動在臺下觀眾的淚水中久久瀰漫。抑或是山崩地裂、生靈塗炭的悲慘畫面,抑或是母親在為一雙斷磚瓦礫間殘喘待救的兒女做出無奈取捨的瞬間,抑或是32年分離與埋怨終在墓碑前以一連串的“對不起”和泣不成聲消融了彼此間久久不化的冰凍隔膜,這一切無不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是啊,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脆弱,就像一隻只無法逃脫厄運的獵物,任由宰割。但是,生命卻又何等堅強,小女孩在被無奈放棄過後竟從死人堆裡奇蹟般地站了起來,相信這一定是求生的慾望喚醒了她。

  故事沒有因波瀾壯闊場景的不再而就此停歇,而後生活的繼續述說了更多關於愛的故事。小女孩心靈的創傷因為有了兩位軍人夫婦細心的照顧慢慢得到了撫慰,重新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當年那個倖存下來的斷臂男孩因為母親的“三生”之恩,奮發圖強,終是挑起了家裡的大梁。只有母親,因為對丈夫的感激而一輩子忠貞不渝;因為對女兒的愧疚而一輩子活在自責中;因為怕丈夫和女兒的亡魂找不到回家的路而一輩子蝸居在那寸土之間。事實上,母親並沒有罪過,怪只怪天無情,地不憫。

  我很欣賞那句臺詞:"沒了,才知道什麼是沒了"。這句讓女主人翁愧疚一生的話,似乎也在告訴我們她真正的含義。是啊,沒有人想過去親自實踐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因為當你真正體會到的時候,卻已經失去了,而存活的人只能生活在暗無天日的過去裡。所以說在你沒有失去之前好好珍惜現在、珍惜彼此才是最重要、最難得的。

  在電影之外,現實當中,又有多少人懂得珍惜,知曉感恩呢?如果說看一場感人的電影,換來一陣酸楚,兩行熱淚,而後依舊故我,那這樣的電影絕算不得精神食糧,充其量也就是一場視覺盛宴。

  有的時候,我總在想,人為什麼活著,人活著為了什麼?這個問題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也許這本身就是個無解的難題吧。但每個人卻又都有著自己給出的答案,所以才有了世間百態,才有了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的人活著為了追名逐利滿足私慾;有的人活著為了普度眾生犧牲小我;也有的人……而這個不大不小的世界,因為有了形形色色的人才變得有滋有味,精彩紛呈。親情、友情、愛情也一併生成,同時正是這些真情實意人間大愛演繹著諸多生命的華章。我們因生命的繁衍走到一起組成了家庭;我們因對知識的渴求走到一起成為了師生學友;我們因生存的需要走到一起結為同事抑或伴侶。既然有緣相遇,我們就該好好珍惜,既然從生的那天起,就註定死是最終的歸宿,那我們就更應珍愛生命善待彼此,不是嗎?所以,我不再刻意找尋生命的正解,我想只要把生命中的每一天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來過,把生命中的每一個人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來真誠相待,這才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人生並不苦短,當你覺得每一分每一秒都該珍惜的時候,生命就有了意義。

  此時你的心靈是否也感受到了一陣的酸楚一絲的感動,那請回回首,看時光匆匆,在塵封的歲月裡還有多少淚可以流,多少遺失的美好可以重拾。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3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災難片,實際上卻講述了一個親情和震後倖存者治癒心靈創傷的感人故事。

  在唐山大地震災難發生的23秒間,動搖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慘叫的人聲,強烈的視覺衝擊震撼人的心靈,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震後的廢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壓著龍鳳胎的姐姐,另一端壓著弟弟。救援者只有潛質救活一人,這位年輕的母親,將如何抉擇?這是這部電影留給人性的一個難題。在“只能救一個”的萬難抉擇下,徐帆扮演的母親無助而絕望的喊出“救弟弟”幾個字時,壓在鋼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淚,呢喃著喊出最後一句“媽媽”,同樣也在黑暗中陷入了無助和絕望。23秒的地震災難,帶來了一個家庭32年的生離死別。對他們三個人來說,活下來只是這個故事的開始。

  這注定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母親難以逃脫自責的負罪感,女兒也無法應對母親放下自己的心靈創傷。那裡的無解,並不是故事的無解,而是人性的無解。人類如何才能修復這種因災難或苦難帶來的人性扭曲?這是馮小剛拍攝這部影片,一向在真正應對的難題。父親死了,眼睛永遠的閉上了;母親和女兒雖然活了,但內心的傷口卻一向張開著。人們在電影院中留下的淚水,不僅僅是為這對母女,更正因災難對生命和人性的傷害與扭曲。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流下了淚水,很多年沒有這種觀影的感覺了。但同時馮小剛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對於植入廣告的些許不滿外,兒子的那句“那裡雞不缺,蛋也有的是”還是讓人忍俊不禁。但電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無論是對故事、畫面節奏的把握,還是對觀眾情緒的駕馭,馮小剛都顯示了他嫻熟的功力。對大地震的災難表現,也處理的恰到好處,既構成了對故事發展的推動和壓力,也沒有過度的渲染,電影在意的是如何讓觀眾能設身處地走進主角的情感中,一旦與之呼應、合拍了,你自然會與主角一齊深入到那複雜的人性世界中。

  人們流下的淚水,其實是對自己人性的一次淨化,流出的但是是那些遮蔽人性的雜質。近百年來,中國有太多的苦難和災難,被遮蔽在人們的記憶之外。除了前兩年看過一部國產的反映颱風的災難片以外好像國內沒什麼值得記憶的災難片了。人們幾乎已經遺忘了該如何用電影來表達苦難對人性的傷害。苦難在公共話語中的失聲,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與悲傷的潛質。

  天災人禍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樣。天災在世人眼裡承擔了一個惡的主角。其實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經歷苦難的人發出聲音,不僅僅是對那些受難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著將那些個體的苦難記憶,轉化為民眾能夠用來自我教育的公共記憶。它其實也是民眾間尋求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這種記憶對一個民族,是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正因對歷史的苦難記憶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們提放這種苦難的再度發生。當08年發生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電影中顯示的救援場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別,整個民族對待災難的態度日臻成熟,災後的心靈重建是比實體重建更重要的一環,溫總理的一句“大難興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諦。此刻的科學水平還無法準確預報這種大的苦難和災難在何時何地發生,它往往在人們毫無提防的時候突然來臨,就像唐山、汶川、玉樹地震一樣。

  不願應對傷疤和苦難的人們,卻要以這種更殘酷的方式,來應對歷史的甦醒。苦難的受害者,並不只是那些受傷害的個體,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因此對苦難的揭示和記憶,也是一種對創傷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尋。《唐山大地震》就是這樣一部寓言,它用一個帶著體溫和血淚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苦難重壓下人性的尊嚴。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會回來了,那些受難者的青春也不會回來了,但這種對於苦難的聆聽和證明,會讓我們對現實始終持續一份清醒。實際上,在這個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個對苦難歷史的記錄著和證明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動和職責。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4

  《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災難片,實際上卻講述了一個親情和震後倖存者治癒心靈創傷的感人故事。在唐山大地震災難發生的23秒間,動搖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慘叫的人聲,強烈的視覺衝擊震撼人的心靈,一個年輕的母親在震後的廢墟中,水泥板的一段壓著龍鳳胎的姐姐,另一端壓著弟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這位年輕的母親,將如何抉擇?這是這部電影留給人性的一個難題。在“只能救一個”的萬難抉擇下,徐帆扮演的母親無助而絕望的喊出“救弟弟”幾個字時,壓在鋼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淚,呢喃著喊出最後一句“媽媽”,同樣也在黑暗中陷入了無助和絕望。23秒的地震災難,帶來了一個家庭32年的生離死別。對他們三個人來說,活下來只是這個故事的開始。

  這注定是一個無解的難題。母親難以逃脫自責的負罪感,女兒也無法面對母親放棄自己的心靈創傷。這裡的無解,並不是故事的無解,而是人性的無解。人類如何才能修復這種因災難或苦難帶來的人性扭曲?這是馮小剛拍攝這部影片,一直在真正面對的難題。父親死了,眼睛永遠的閉上了;母親和女兒雖然活了,但內心的傷口卻一直張開著。人們在電影院中留下的淚水,不僅是為這對母女,更因為災難對生命和人性的傷害與扭曲。

  在觀看這部電影時我流下了淚水,很多年沒有這種觀影的感覺了。但同時馮小剛最拿手的幽默元素依然存在:除去對於植入廣告的些許不滿外,兒子的那句“這裡雞不缺,蛋也有的是”還是讓人忍俊不禁。但電影更多的是渲染了情感的力量,無論是對故事、畫面節奏的把握,還是對觀眾情緒的駕馭,馮小剛都顯示了他嫻熟的功力。對大地震的災難表現,也處理的恰到好處,既形成了對故事發展的推動和壓力,也沒有過度的渲染,電影在意的是如何讓觀眾能設身處地走進角色的情感中,一旦與之呼應、合拍了,你自然會與角色一起深入到那複雜的人性世界中。人們流下的淚水,其實是對自己人性的一次淨化,流出的不過是那些遮蔽人性的雜質。

  近百年來,中國有太多的苦難和災難,被遮蔽在人們的記憶之外。除了前兩年看過一部國產的反映颱風的災難片以外好像國內沒什麼值得記憶的災難片了。人們幾乎已經遺忘了該如何用電影來表達苦難對人性的傷害。苦難在公共話語中的失聲,使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直面不幸與悲傷的能力。天災人禍是我們無法避免的,就像《2012》一樣。天災在世人眼裡承擔了一個惡的角色。其實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讓經歷苦難的人發出聲音,不僅是對那些受難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著將那些個體的苦難記憶,轉化為民眾可以用來自我教育的公共記憶。它其實也是民眾間尋求文化認同的一種方式。這種記憶對一個民族,是最為重要的精神財富。因為對歷史的苦難記憶越深刻,就越能警示人們提放這種苦難的再度發生。當08年發生汶川大地震的時候,電影中顯示的救援場景和唐山地震有了天壤之別,整個民族對待災難的態度日臻成熟,災後的心靈重建是比實體重建更重要的一環,溫總理的一句“大難興邦”道出了其中的真諦。

  現在的科學水平還無法準確預報這種大的苦難和災難在何時何地發生,它往往在人們毫無提防的時候突然來臨,就像唐山、汶川、玉樹地震一樣。不願面對傷疤和苦難的人們,卻要以這種更殘酷的方式,來面對歷史的甦醒。苦難的受害者,並不只是那些受傷害的個體,而是所有人的共同人性,所以對苦難的揭示和記憶,也是一種對創傷的安慰和人性的追尋。《唐山大地震》就是這樣一部寓言,它用一個帶著體溫和血淚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苦難重壓下人性的尊嚴。那些死亡者的生命不會回來了,那些受難者的青春也不會回來了,但這種對於苦難的聆聽和見證,會讓我們對現實始終保持一份清醒。實際上,在這個麻木迷茫的年代,做一個對苦難歷史的記錄著和見證人,也是一份人性的行動和責任。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5

  今天的天氣悶悶的,熱得人們都不敢出來了。我們一家人在華元電影院裡觀看了一部令世界人民震撼的電影——《唐山大地震》。

  唐山原本安詳、井然有序。但是在1976年,7月27日夜晚,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打破了這片寂靜。建築物全部倒塌,一陣陣“轟轟”的聲音,有些人還在沉睡中,有些人還不知道危險降臨,有些人跑來跑去尋找自己的親人,還有些人因為要救親人犧牲了。

  大強和元妮拼命往樓裡衝,想救出方登和方達,可是地震太猛烈了,再加上人們都從樓梯擠出來,他們根本進不去。這時,年僅7歲的方登在視窗大聲喊著“媽媽,救我,救我……”元妮不顧一切地想衝進去救女兒和兒子。大強卻把元妮使勁往後一推,自己衝了進去。然而房子突然倒塌,大強被壓在了廢墟下,“大強——”元妮撕心裂肺地朝天大吼,

  震後,元妮瘋了似的在廢墟中尋找方登和方達,雙手不斷地挖著廢墟,眼睛裡佈滿了血絲,雙手也不斷地滴著血,可是一無所獲。元妮發洩似的朝著天空大聲吼:“老天爺,你這個王八蛋!”說完,頓了頓後,又開始找方達和方登。這時不知道是誰叫了一聲:“元妮,找到方登和方達了!”話音剛落,元妮已經朝那跑去。“方登、方達,堅持住啊,媽在這呢,媽在呢,一定要堅持住啊!方登、方達……”由於方登和方達同時被壓在一塊水泥板下面,撬這頭,那頭的得被壓死,撬那頭,這頭的得壓死。“元妮,兩個中只能救

  一個呀!”“兩個都救!”又是一聲大吼,“元妮,我們也沒辦法,快選吧。”“我求求你們,兩個都救,兩個都得救呀!”元妮一邊哭一邊說道。“元妮,快點啊,不然兩個都保不住了呀。”元妮沉默了,而村民還在催著。“救弟弟……”聲音小得連元妮自己都聽不到。元妮的這個決定被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這件事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陰影。

  之後,元妮以為方登已經不在了,每天都深深自責自己。被救援者從廢墟中救出來的方登被放在了死人堆中,可是一場大雨衝醒了正在昏迷的方登,她奇蹟般的醒來了。在大雨中迷茫地走著,被一位志願者救走,後來又被一對好心的解放軍夫婦收養。方登一看開始不怎麼說話,別人都以為方登已經失憶了,可是方登卻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當年媽媽做出的決定。事後,方登幾乎天天做噩夢,夢見爸爸帶著弟弟和媽媽,在街上逛,她向媽媽招手,媽媽好像沒聽見一樣,連理都懶的理她,直接從她身邊急馳而過,這使方登更記恨母親。後來方登的養母病死了,方登毅然轉入醫學科。後來與一位外國人結了婚,日子過得很平靜。直到2009年5月12日的512汶川大地震。

  方登在地震中當了志願者,恰好方達也過去支援。晚上,方登正吃著泡麵,方達就坐在她的一邊,由於兩人的容貌和小時大不相同,所以都沒認出對方來。當方登聽見方達訴說著唐山大地震的情景時,才知道原來當年母親也是萬般無奈,萬分自責,頓時感覺自己很對不住母親,在心裡早已原諒了媽媽。

  方登和弟弟相認後,方登和方達回到了孃家。方達第一反應就是把姐姐的遺照給丟了。方登看見在一張桌子上的一個臉盆裡,放著4個新鮮的西紅柿,她頓時驚呆了,回想起地震前:她和弟弟都說想吃西紅柿,可是西紅柿只剩下一個了,媽媽讓她把西紅柿讓給了弟弟,並答應下次一定給她買,從那起,方登便覺得媽媽偏袒弟弟,有些對媽媽不滿了。“這西紅柿我給你留著,我沒忘記那天答應給你買西紅柿。”母親的話把方登從回憶中拉了回來。母親說完,“撲通”一聲跪下了:“登啊,媽對不住你,可是當時情況危急,媽真的沒法了,媽對不住你啊!”方登的眼圈紅了,也跪在母親面前,說:“媽,我沒事,我什麼都知道了,媽,我不怪你!”說完,母女倆緊緊地抱在一起。

  走出放映廳,我看見媽媽和阿姨眼睛都哭紅了,可是我連淚都沒流,可能我們還小,有些事不親身經歷是不會明白的。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6

  題記:23秒就可以讓一座城市毀滅,10萬個家庭流離,幾十萬個孩子失去父母、親人……而在城市廢墟上重新建起家園、在心靈的廢墟上重新與血脈相連,卻需要32年。

  今天借小豬同學的光,有幸去看了期待已久的電影——《唐山大地震》。

  每次只要有大片上映,媒體電視總是大肆宣傳,但是很少有讓我心動地想跑電影院看的。這次卻例外!很多人是衝著馮導去的,我很俗,就是衝著明星去的。明叔、七哥——我最欣賞的兩個演員,難得在同一部作品中出現,這樣的機會對我而言值得珍惜。所以打從7·22電影上映開始,我就一直想找個時間去電影院領略一下他們的風采。其實時間是挺多的,就是少了一個伴。

  某天在和小豬聊天中提到了這部電影,她也很感興趣,於是相約找個大家都有時間的日子一起去恆隆看。昨天下午接到小豬簡訊說票已訂好,今天下午兩點。看到簡訊時我很激動,終於可以去看《唐山大地震》了!

  下午一點半,我倆在汽車站碰面後就直奔恆隆。看到電影院進出口都是《唐山大地震》的宣傳海報,我的心情更激動了!小豬很瞭解我,說讓我和海報合個影做個紀念,我當然願意了,雖然不能和明叔、七哥真人合影,和名字合個影也挺知足的哈哈……(我的小孩子脾氣又出來的。)

  兩點整,電影準時開演。不過商業片就是商業片,廣告挺多的。

  幾分鐘後,“唐山大地震”五個字終於出現在大熒幕上了。我一直盯著那變動的字幕,期待演員表裡趕緊出現“張國強”、“陳道明”的名字,感覺自己又回到了“年少輕狂”的日子了。

  七哥是第一個出場的,看著他的著裝打扮,我心裡那個樂啊!他的表情、他的聲音依舊是那麼熟悉,他挺適合這個角色的。看著他和一對兒女在一起的鏡頭,我感覺這一家子很幸福,七哥表現相當不錯!可是他和徐帆的某組鏡頭真的讓人看著彆扭啊!記得七哥剛成名時經常說自己演感情戲很不習慣,我也不知道他和徐帆演感情戲的時候是否已習慣,反正我看著是替他捏把汗啊!

  我原以為七哥是這部影片的主演,大概是因為關注他的訊息比較多的緣故吧!今天看到演員表的排序才知道,原來男主角不是他。

  電影開始沒多久,七哥就為“愛”獻身了,我都還沒反應過來呢,直到元妮撕心裂肺地嚎啕,我才驚歎:“啊,七哥就這麼沒啦!”真是意外,我心中的主角的出場就這麼結束了!

  不過這個角色真的很令我感動,正如元妮後來所說的,“哪個男人能用命來愛我”,為這樣的男的堅守一輩子,她不虧!

  七哥的演出告一段落,接下去就看晨兒和明叔的表現了。

  話說《士兵》出來的演員現在真的是走到哪都能看到他們的訊息了,絕對的紅大發了!李晨居然能在馮導的電影中擔當主角,這絕對是對他演技的一種肯定。作為突迷,我替他們現有的成就感到高興。晨兒在在這部電影中的演出仍舊是那樣帥帥的,與先前作品相比,現在更顯成熟魅力。至於他演的這個角色,我就不做過多闡述,因為網上已經很多了。不過每次看到晨兒,我總會想到小丹,因為“年少輕狂”的那段“幸福時光”裡,她最欣賞的就是晨兒演的吳哲了。如果小丹也和我們一起看這部電影的話,那就更加圓滿了!

  陳道明,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他是我最最欣賞的演員!這部戲這麼執著地想去電影院觀看,不言而喻,因為明叔有演出。小豬說他很適合演這樣的角色,因為在《我們無處安放的青春》裡,我們已經領略過他所飾演的“慈父”的溫暖形象。在《唐》劇中,他所扮演的養父,仍舊是全片最溫暖最堅定的角色,你看了後就會覺得,生活裡真的就是想要這樣一個父親,即使在困境裡,他也會把女兒寵成一個公主。(說這話可不是貶低俺老爸啊,其實俺老爸也是很疼偶滴!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7

  昨天晚上,爸爸對我和媽媽說:“今天,我們看“唐山大地震”,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十分催人淚下!爸爸打開了迅雷看看播放器,點了一下《唐山大地震》,電影就放了起來。這部電影很催人淚下。主角有“方大強”“元妮”“方登”“方達”。裡面講了,在1976年裡的一天,方大強和妻子元妮在夜裡去工作,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們就感覺有點不對勁,車子竟然動了起來,下車一看,原來是地震,元妮一看,就吵著要去救孩子,但是方大強阻止了元妮,自己卻跑進了倒塌的樓房內,到了早上,方大強的屍體才被清理出來,元妮很傷心,不過她一想,還有兩個孩子呢,還要救他們那。於是,便找了起來,就在她絕望的時候,有人喊:“元妮,方達和方登在這裡,快來看一看那。”元妮一看,正是她的兩個孩子,可是,當人們發現,如果,撬方達那邊的話,那方登就會有事,如果,撬方登那邊的話,那方達就會有危險,當人們告訴元妮的時候,她的心裡又落上了一塊大石頭,人們再三詢問元妮的時候,元妮猶豫地說:“救弟弟,救弟弟!”可當時,姐姐方登是清醒的,這話她聽到了,她哭了。當人們把姐弟倆拉上來的時候,元妮抱著方登哭了,幾分鐘後,元妮跟著一輛車走了,過了一會,天空下起了雨,方登被雨水一澆,奇蹟般的醒了,她被一個武警送到了一個集中營,隨後,就被一對好心人領走了,她在憂傷中長大了,她去學了醫。方登從一個拉小車的小工,幹到了一個公司的董事長。在2015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方登和方達,都去了救災現場,他們偶然相遇了,並相認了,方達帶方登回了家,他們的媽媽一看方登回來了,就忍不住跪了下來。方登和她媽媽相認了相認了,帶她去了墓地,看了方大強的墓地。方登傷心的哭了。看了這部電影,我知道了人的生命是多麼的脆弱。地震是多麼的無情。我現在生活是多麼的美好,所以,我以後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昨天晚上,爸爸對我和媽媽說:“今天,我們看“唐山大地震”,這是一部很好的電影,十分催人淚下!

  爸爸打開了迅雷看看播放器,點了一下《唐山大地震》,電影就放了起來。這部電影很催人淚下。主角有“方大強”“元妮”“方登”“方達”。裡面講了,在1976年裡的一天,方大強和妻子元妮在夜裡去工作,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們就感覺有點不對勁,車子竟然動了起來,下車一看,原來是地震,元妮一看,就吵著要去救孩子,但是方大強阻止了元妮,自己卻跑進了倒塌的樓房內,到了早上,方大強的屍體才被清理出來,元妮很傷心,不過她一想,還有兩個孩子呢,還要救他們那。於是,便找了起來,就在她絕望的時候,有人喊:“元妮,方達和方登在這裡,快來看一看那。”元妮一看,正是她的兩個孩子,可是,當人們發現,如果,撬方達那邊的話,那方登就會有事,如果,撬方登那邊的話,那方達就會有危險,當人們告訴元妮的時候,她的心裡又落上了一塊大石頭,人們再三詢問元妮的時候,元妮猶豫地說:“救弟弟,救弟弟!”可當時,姐姐方登是清醒的,這話她聽到了,她哭了。當人們把姐弟倆拉上來的時候,元妮抱著方登哭了,幾分鐘後,元妮跟著一輛車走了,過了一會,天空下起了雨,方登被雨水一澆,奇蹟般的醒了,她被一個武警送到了一個集中營,隨後,就被一對好心人領走了,她在憂傷中長大了,她去學了醫。方登從一個拉小車的小工,幹到了一個公司的.董事長。

  在2015年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方登和方達,都去了救災現場,他們偶然相遇了,並相認了,方達帶方登回了家,他們的媽媽一看方登回來了,就忍不住跪了下來。

  方登和她媽媽相認了相認了,帶她去了墓地,看了方大強的墓地。方登傷心的哭了。

  看了這部電影,我知道了人的生命是多麼的脆弱。地震是多麼的無情。我現在生活是多麼的美好,所以,我以後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8

  每年5月12日為“防災減災日”,防震減災靠大家,和諧平安你我他。《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在很早之前我就已經觀看過了,雖說已經過了很長時間了,但裡面的情節至今歷歷在目,回想起種種情節,心情還是波動不已。

  這部電影的主要內容是:有一個母親,她有兩個孩子,她們一家過著幸福的生活。可是,災難卻降臨在她們頭上,一場大地震發生了!短短几秒鐘的時間,美麗的唐山變成了一片廢墟。這位母親本來準備衝進去救他們兩個,她的丈夫拉開了她,自己衝進去了,喪了命。此時此刻,她的女兒和兒子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的兩端,板上壓了重重的石頭。救援人員河這位母親:“他們兩個只能救一個,救姐姐還是救弟弟?”這位母親面臨著生命的扶擇,最終選擇救弟弟。本來這個女孩已經沒有活下去的希望了,可是,她堅強的活了下來。當她被救援人員救出的時候,全身黑黑的,但她並不想認媽媽和弟弟。為什麼呢?因為她發自內心的恨媽媽,恨媽媽當初沒有選擇救他......

  就這樣,殘酷的地震讓這樣一個本來幸福的家庭一夜之間支離破碎,姐姐沒有死去,被一對解放軍夫婦收養了,姐弟倆從此分開過著不同的生活。生死分離的悲痛、對女兒的愧疚,讓母親30年來一直活在悲痛中,正如電影中弟弟方達說:“房子倒了,可以建起來,媽媽心裡的房子倒了,卻再也建不起來了。”在選擇面前,母親也許受到了重男輕女的思想的影響,可母親“救弟弟”這句話,卻深深的印在女兒的耳邊。32年來,女兒並沒有想不起她的親人,而是忘不了,忘不了母親的那句“救弟弟”,也許再女兒心中一直藏著對母親的怨恨,所以,32年來女兒都沒有回唐山尋找親人。

  對於一部電影能做到這樣,可以說已經到了化境了,整個故事圍繞的是一個人類歷史上可怕的一次災難性自然災害,一個母親在帶著自己的孩子如何經歷這次災難,如何在最困難最無奈的時候面臨著人生最痛苦的抉擇,在只能選擇放棄一個自己的骨肉的時候那種無奈,那種悲劇,太讓人感動了,有時候想一想,人類的確是很渺小的,對於災難我們只能選擇接受,只能忍受,只能看著自己的親人離去而什麼都做不了,在災難面前我們只能選擇我們能做到得的,只能把災難減少到最小,只能含淚的抉擇,很無奈。

  地震是多麼的無情。我現在生活是多麼的美好。我們無法改變命運,也無法改變現實,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失去親人和朋友對每個人的心靈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但是這是不可更改的,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其實人生的苦難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沉浸於挫折的陰影中而不能走出來。

  直麵人生,直面靈魂!這是我最深的體會。如果說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是由無數次的選擇構成的,那麼我不知道有什麼選擇比選擇生與死更艱難。記得曾經看過畢淑敏關於生存與死亡的演講,她說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通向死亡的過程,每過一秒,我們就離死亡近了一秒。然而關於片中元妮的選擇,我卻無法去評論對與錯,或許結尾處當方登對母親元妮在墓地邊一遍一遍的“對不起”已經告訴了我什麼。

  32年,從唐山道汶川,不是簡單的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這對於那些經歷過它們的人來說,也許是生與死之間的距離,這之間,包含了他們所有人的人生,以及靈魂深處的堅守。我想我或許沒有資格去評論這裡邊的苦與痛,因為畢竟不曾經歷,便無法真正理解那樣的生活。

  看完之後,我更多的選擇了沉默和思考,思考那些廢墟下掩蓋的生命和廢墟之上活著的人們。也許我們真的沒有理由去埋怨些什麼。也許能夠帶給我們感觸的不是災難本身,而是在災難之後另一種愛與責任的堅守以及重新撿拾起美好人生的勇氣。但願這樣一部能讓舉國同哭的電影,帶給我們更多關於人生的思考以及自我靈魂的洗禮,帶給我們直麵人生,直面靈魂的勇氣!

  我們的生命是短暫而美麗的,好好珍惜上天賜予我們的禮物吧!讓我們一起努力奮鬥吧!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9

  小時候,難得學校會組織看場電影,看完後,老師必要求寫一篇觀後感。那年月家裡太窮,也沒買過幾本課外書,但凡看完一本書,讀後感也是必須要寫滴。特理解那種無奈,所以無論去哪玩了參觀了,我都不要求女兒寫什麼遊記,孩子願意寫,便自己寫了,不願意寫,我們娘倆私下裡嘮叨兩句感想啥的,完事!

  這次的《唐山大地震》園和園爸一起去電影博物館看的,(園爸順便辦了張電影博物館的會員卡,購票半價,估計以後我家的業餘生活主要是看電影了)我因為事先得到點口風,知道單位會組織,所以就直盯盯地等著,一直等到昨天下午,和眾同事一起看滴。

  本來計劃得好好的,結果呢,早上坐上公交車的時候,猛然想起忘帶眼鏡了,(注意,“帶”字沒有寫錯,因為我的眼鏡通常是裝在包裡的,只是在必須要用的時候,才戴一下下)來不及回家取了,那就朦朦朧朧地看吧!單位裡免費供應滴瓶裝礦泉水得帶上一瓶,紙巾園叮囑我一定要帶上。可是,可是呢,賀賀小朋友老是搗亂,半小時之內給我打了5個電話,弄得我一緊張一哆嗦,水沒帶,紙巾也沒帶。幸虧沒忘帶電影票,呵呵!

  週二下午3點,我們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出發了,目的地是距離單位100米遠的木偶劇院。因為是工作時間,天氣又熱得出奇,電影院裡稀稀拉拉地坐著幾十個人。

  《唐山大地震》算得上是為數不多的我能看懂的大片。說實話,那些個大片,越大的片,我越是看不懂。這次真的是個例外!

  《唐山大地震》講述了1976年發生在唐山的那場大地震。一瞬間,天搖地動,(寫到這兒的時候,領導給俺下任務了,最近單位忙著改名字,我得出去跑趟稅務。回來接著寫)方登一家人,頓時天隔一方。爸爸為了救媽媽,沒了。一根柱子下,方登和弟弟方達,一起壓在了下面。救災的隊員問方登媽:“只能救一個,救哪個?”方登媽猶豫了再猶豫,只能做了決擇“救弟弟”也就是這三個字,成了活下來的方登,這輩子無法走出來的陰影。

  一篇觀後感寫了好幾天,閒話少說,直入正題:

  1.為什麼要選弟弟啊,要是我選,我就選姐姐。這是園同學說的,我也是這麼想的。電影開頭,方大強買了電扇回家,剛一插上電,姐姐弟弟兩個腦袋瓜都湊過來扇風。這時姐姐說話了:“讓媽吹,媽做飯,熱”多知道疼人的閨女啊!就憑這一點,沒得選擇,就只能選姐姐啊!

  2.學習不好,一樣可以成功成材成大事!劇中的方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按說,糼年喪父,母親含辛茹苦一手拉扯大,生長在這種環境中的孩子,稍微懂點事,都知道埋頭苦讀書,只有考上大學,才能對得起死去的父親,死去的姐姐。可是,方達真的不會讀書不愛讀書。他甚至連高考的考場都沒有進去。一隻胳膊闖天下,最終還真闖出了一片豔陽天!在杭州買了房買了車,不用母親操心,領回來一個如花似玉的媳婦。所以我要說,不會讀書,一樣可以成功!

  3.做男人就要做方達一樣的男人!我不是羨慕方達多有錢多氣派,我敬仰的是方達那種做男人的大度!男人,在家裡在外面就該頂天立地沉得住氣,可是,現在呢,滿大街找不出幾個真正的男人!

  4.做人,千萬別做方登一樣的人!這種女人或者說這種人,活得忒累,她周圍的人也輕鬆不起來!唐山大地震,死了24萬人,能夠倖存下來,就是萬幸了,就因為母親說了一句“救弟弟”記恨了半輩子。三十多年的時光就活在這三個字中。多好的養父養母啊,幾十年如一日地把她養大,得到了什麼?男朋友楊志做錯了多少?他確實有錯,但是方登自己沒有錯嗎?一扭頭,退學,走人,從此沒有了蹤影。她倒是很有志氣,做了單身媽媽,一個人辛辛苦苦拉扯大了點點。還好,她幸運地碰上了一個對她還不錯的外國人。但是真正的世界裡,像她這樣性格的人,能找到一個真心對自己的人,不多!人啊,有時候不能活得太明白,太明白了,就活不下去了!

  5.如果是老師要求寫一篇觀後感,這一點是老師最最希望我寫的。親情,親情是這個世界上最最真誠最最偉大的東東!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0

  影片的開頭為我們呈現了一幅舊唐山的風景畫:繁忙的人群,密集的樓房,飛揚的標語,一切都顯得那麼祥和。突然,天空中有成千上萬的蜻蜓慌慌張張地從遠處飛來,似乎要有什麼災難即將來臨。

  方大強是某工廠的工人,膝下有一對雙胞胎,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達,妻子叫李元妮。在1976年晚,方登和方達為爭一個西紅柿而吵架,媽媽對方登說明天再給她買,方登才消氣,但是這一等卻等了三十二年。

  1976年7月12日晚,方大強家,方登和和方達正在睡覺。方大強和李元妮在離家不遠的工地上。家裡書桌上魚缸裡的魚在不安地游來游去,越來越急躁,越來越急躁...... 工地裡的工人們都要收工了,塔式吊車也已停止了工作......遠方的地平線,毫無預兆地,突然閃起了紫色的駭人地光,緊接著一場災難來臨......裂紋突然爬滿了房子,地面也變得起伏不平......方大強拉著李元妮跑,而方登和方達尚在屋內......刷著標語的牆在顫抖著,塔式吊車垮塌了下來,很多未能及時逃出的人們被急速落下的磚瓦無情地掩埋......方大強和李元妮眼睜睜地看著他們住的房子飛快地坍塌......23秒,地震將一座繁華的城市化為滿目瘡痍的廢墟,使上萬兒童失去了父母,上萬父母失去了孩子.....風平浪靜後,倖存的人們開始清理遇難者的遺體,並尋找倖存者。方大強在地震中被掩埋,在餘震中喪生......李元妮悲痛欲絕地咒罵著上天,同時又意外地發現方登和方達依然存活,卻被同一塊水泥板壓住了,救一方的話水泥板就會向另一邊傾斜,從而致使另一方被壓死。於是李元妮面臨著是救兒子還是救女兒的痛苦抉擇。最後,從李元妮的口中無力地飄出了三個字:救弟弟。話輕飄飄地,彷彿是在喃喃自語......

  數十年過去了,汶川大地震。缺了一條左臂的方達成為了一所公司的老總,並且娶了一位叫小河的妻子。方達曾多次勸母親搬到新居去住,可是母親怎麼也不同意,因為她相信她丈夫和女兒的魂魄終有一天會回來看她的,怕他們找不到家。李元妮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失去了才知道什麼叫失去。”汶川地震時,方達趕去救災,意外地碰到了唐山宋志永救災小分隊和他的姐姐——方登。

  方登還活著。

  方登在拉屍體的車上被雨澆醒了,後來被一解放軍家庭收養,後來搬到了加拿大的溫哥華。當在電視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訊息時,因為自己曾學過醫,趕去汶川幫忙救災,不想竟陰差陽錯地碰見了方達,並透過他與宋志勇的談話得知母親一直為此事內疚後,認出了方達,並與他回到了家中。方登一進家門,就看見媽媽早已為她洗好的,泡在水盆中紅潤潤的西紅柿。“我沒有騙你。”母親說著,已是淚流滿面。這一家經過三十二年風雨後,終於重歸團聚。

  2008年,唐山市政府為在地震中遇難的24萬同胞修建了罹念牆,牆上刻著他們的名字,籍以緬懷遇難同胞。

  2010年,唐山大地震罹念牆前。一位華髮老者對著罹念牆上兒子的名字喃喃自語: “過兩天我再來看你。”之後騎上腳踏車,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宋守述,65歲,冶金礦山機械廠退休工人,地震中失去了父親、妹妹和兒子,兒子宋永傑年僅5歲。

  《唐山大地震》這部影片,可以使每一位觀看它的的觀眾為之動容。地震時驚險的場景,地震後失去親人的人們悲痛的神態,離別數十年後再次重逢的場面,都無不觸動著人們的心絃。同時,它又揭示了這樣一條哲理:世間最珍貴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最有意義的現在。

  此外,作為一個唐山人,這部電影也讓我感覺十分親切......陡電廠的煙囪,南湖公園,唐山百貨大樓,新華電影院,《讀者文摘》......以及那純正的唐山方言,都讓我產生很濃烈的親切感。

  今天,我和媽媽去新華電影院看了一場很有意義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由馮小剛導演,改編自小說《餘震》,講述了唐山大地震後一個一家四口生離死別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1

  我母上大人經常說我淚腺不發達,每次陪她去看電影基本上是她抹淚我面癱。記得我哭得比較厲害的一次是在小學的時候看張思德叔叔,自己都沒感覺,出影廳的時候才發現臉上有兩道乾涸的淚痕。

  這次從乾燥悶熱的武漢回到宜昌,將近一個星期的大汗淋漓已經讓我養成了珍惜身體裡每滴水的習慣,沒想到回來看的第一部片子就令我破了戒,電影播了多長,那眼睛就跟閘門壞了的水庫似的,內牛滿面,現在的我努力地睜著核桃眼,抱著水杯猛補水,拼命碼字中~⊙﹏⊙

  地震對於人類來說,實在是一輩子不想打照面無奈rp低撞上了的毀滅性自然災害,隔水相望的日本童鞋面對平均一天三次的有感地震,估計是震習慣了,相對地,在大震後也就沒有中國人如此感觸深刻。

  七六年唐山大地震生生地將所有經歷過那場禍事的人從眾多中國人中剝離了出來,逝者是永遠的陰陽相隔,而生者要麼是在生理上留下了創傷,要麼是在心理上留下了深至骨髓的烙印,以至於到了零八年的汶川大地震,許多人仍會感到不可抑制的顫抖。

  《唐山大地震》中作為主角的那一家在災難中並不算最慘的,整部戲著重刻畫的是心理上難以恢復的傷痛。龍鳳胎在那個年代比較少見,可以說是視若珍寶的存在,然而父母有著一般人都會犯的毛病,寵溺幼子,這種情況若是在平常,作為年長者的姐姐必定可以理解並謙讓,壞就壞在,在生命危急關頭,母親將唯一一個生存的機會給了一直寵愛的弟弟。看到這裡,我就哭得稀里嘩啦了,直到房子倒塌的前一刻,姐姐仍然護著弟弟,同樣期盼著父母的獲救,難道僅僅因為是女孩並且年長就必須要被捨棄麼?我相信,那一刻,女孩的心是涼的,正如此時我對那位母親的憎恨多於同情。

  強迫他人在難以割捨的情況下進行選擇,這本身就是一種傷害,也難怪每當男人被逼著回答女人那種有點無理取鬧的問題,如:“是我重要還是xx重要?”或“如果我們都掉到水裡了,你先救我還是就她?”時,男人多少都會不耐煩,進而就會引發爭吵。所以,聰明的女人要學會不要總是用一些進退兩難的選擇題為難男人,因為即使煩得他做了選擇,也不能保證那是真心的並且是永遠不變的啊,有些話有些事我們自己心裡明白就好了,何必做些無關緊要的臆想來折磨自己和對方呢?

  我一直不理解雙生子存在的意義,有人說雙方可以相互陪伴,可這恰恰也會成為矛盾的所在。雙胞胎會因為太過相像而引發爭執,就像誰也不希望走在大街上看到迎面走來的人和自己穿的是同一款式的衣服,更不用說長的一樣了,龍鳳胎則常常會引起父母的寵愛失衡,似乎中國父母亦或是全世界的父母都有寵愛幼子的通病,我不明白,同樣是需要愛惜的孩子,即使需要年長者及早懂得謙讓愛幼,也不至於如此偏頗啊。這就是我只想要哥哥而不想要弟妹的原因,因為害怕父母會幹同樣的事。人都是自私的,有時候這種自私只不過是出自本能的對溫暖和關心的貪戀,常常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禮儀和道德而受到壓抑,不過是早出生幾分鐘,為什麼就非得讓我放棄那些愛而不得不在一旁看著你們把原屬於我的那份加註在另一個人身上呢?從小到大我就對那種孩子特別同情,在我看來,最痛苦的不是沒人愛,而是嚐到了被關愛的滋味後卻遭受不平等的冷落,我也害怕著。所以,如果以後我有幸能得到兩個小天使,我一定會盡自己最大努力平均自己的關心和照顧。

  故事並沒有走向母親後半生懺悔的路線,姐姐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但是,浩劫雖已過去,內心的“餘震”卻足足持續了三十二年,對女孩,對母親,對殘疾的弟弟。女孩心裡的空洞自震後就沒好過,過往的風則帶來了十足的空虛,於是她堅持忘記那段被拋棄的記憶,無論是心中的傷還是新的生活,她都需要時間來面對。

  所幸的是,分別後的兩家都過的不錯,回憶的疤不是不痛,而是時間長了,誰也不去觸碰的話,潛意識裡自己也就淡忘了它的存在。女孩的養母臨死前說了一句:“親人終究是親人”,可那麼多年的埋怨和恨太過刻骨銘心,哪是如今早已淡去的親緣隨隨便便就能化解的呢?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2

  去年得知馮小剛新拍的電影名字叫“唐山大地震”,當時覺得很不解,一直以喜劇擅長的馮導,怎麼選了個這麼難過的題材。

  1976年地震時,我剛滿一歲,地震與我來說,毫無記憶,模糊中只記得當時住了幾年地震棚,看到的宣傳畫幾乎都是叫人如何預知地震的方法。而我真正記事時就已經從地震棚搬進了樓房,當時蓋的樓房相當結實,以至於晚它10年蓋的樓都裂縫變型,需要加固鋼筋才可不至於垮塌,那棟1978年蓋的老樓依舊屹立不倒。

  好友骨頭和旺旺兩口子去電影院看完大地震後,與我談起觀後感,據說兩口子都哭得眼睛跟水蜜桃似的。何等情節,怎樣的處理,會讓這位山東漢子和他一向堅強的老婆都感動至此,懷著這份好奇,我看完了馮小剛導演的這部21010年暑期大作“唐山大地震”

  這部電影故事很簡單,記錄了一家4口在地震前後的經歷。父親為救母親葬身在倒塌的樓下,母親為救砸在同一塊樓板下的一對兒女作出人生最艱難的選擇。“救弟弟”這三個字,讓母親忍受了32年的痛苦與折磨。也讓壓在樓板下的小女

  孩為此怨恨了自己的母親32年。本以為已經死了的小女孩奇蹟般的生還,並被好心人收養,然而已經記事的她,無法釋懷母親的做法,32年不回唐山認親。

  2008年5.12汶川地震,震驚寰宇,在國外定居的姐姐聽說祖國有難,隻身前往做志願者參加救援,身為企業老總的弟弟也帶領員工參加了唐山救援隊,在救援現場,姐弟相認,已經身為人母的小女孩看到一位地震中的母親,不忍看到救援人員再次受傷,而忍痛鋸斷女兒雙腿的一幕,終於理解了自己的母親。

  全劇的高潮,在結尾片段,母親得知女兒死而復生,內心的激動與感情的糾葛都被扮演母親的徐帆演繹的出神入化,包餃子的雙手,低垂的頭和不敢正視女兒的眼神。最後,母親對當年自己的決定給自己的親生女兒下跪認錯,此時的我再也無法控制早已溼潤的眼睛,淚水奪眶而出,

  去年初為人父的我,雖然自認為一直比較孝順,但直到自己做了父親才深知養兒方知父母恩的深刻含義。我想,每一位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子女,都會把無私的愛給予自己的孩子。哪位母親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失去寶貴的生命,也許父母做的決定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也許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無數次和對自己嚴格要求的父母爭吵時,會懷疑自己是否是他們親生的!甚至在青春期的叛逆階段,想過離家出走,想

  過斷絕父子(女)關係。但是,不論我們如何不理解我們的父母。我們的父母最後都會寬容和原諒我們。

  大家都希望一個公平和諧的社會,那請我們想一想,我們對待自己的父母是否公平。我們小時,每年生日和過節,都希望收到父母買的生日禮物和新衣服,現在我們自己掙錢了,父母過生日和過節時,我們想過給他們買禮物麼?

  父母總會把好吃的留到孩子回家的時候吃,當我們在外面海吃大喝的時候,想過給家裡的母親帶點回去麼?

  我們有病時,父母請假抱著我們去醫院跑上跑下,回到家,餵飯喂藥。當父母終於被病痛折磨,病倒於床榻時,我們是否會像當年他們照顧我們一樣去照顧好他們。還是為了全勤的獎金和業績,把受病魔折磨的母親獨自留在家中。

  你是否會因兒時的一件小事而記恨自己的父母至今呢?父母已經忘記了你成長過程中所有的過錯,在他們的眼中,你是他們生命的延續,是他們的希望,但是不要因此而覺得自己了不起,因為沒有他們,就沒有你!

  感謝我的父母,賜予我生命,撫育我長大!

  感謝馮小剛導演,不論是哭是笑,你都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在簡單中訴說人生的真諦!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3

  帶著對唐山地震那場浩劫追思的想法,看完這部片子,真是令我感動得無法自已。借用別人點評的一句話“真實情感。一個母親的本能,兩個孩子的眷念,幾個家庭的真切。”任何一個有正義感,有善良心地,有血有肉的人,看過都會熱淚盈眶,沒有原因,只有順著音樂與情節落淚,這是真情,這就是血濃於水的親情!

  它講述了一個“23秒、32年”的故事。

  1976年,唐山,卡車司機方大強和妻子李元妮、龍鳳胎兒女方登、方達過著平凡幸福的生活。7月28日凌晨,唐山發生了大地震。為救孩子,方大強死了,方登和方達被同一塊樓板壓在兩邊,無論人們想救哪一個,都要放棄另一個。元妮選擇了從小體弱多病的弟弟方達,而頭腦清醒的方登聽到了母親作出的抉擇。

  震後,元妮獨自撫養兒子,堅強地活了下來,劫後餘生的方登被軍人王德清夫婦領養,進入了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從此天各一方

  對於個人來說,在災難中生存下來是一種幸運,但不可否認的是,地震所帶來的後遺症,不僅僅是震後的生存問題,更可能是伴隨終身的心理問題。電影《唐山大地震》表現了人在災難面前的脆弱,同時也關注了災後人們如何釋懷並擺脫心靈的枷鎖。

  我們回頭再看看那段歷史吧:

  唐山,一座上百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已經在一場沒有預報的特大地震中夷成廢墟。中國地震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的震撼》一書,公佈了以下數字:死亡242769人,重傷164851人,輕傷544000人。本世紀世界最慘痛的地震災難發生了計算下傷亡:951620人。 地質災害,是人類難以抵抗的災害。尤其是地震,輻射面非常的廣泛,地震什麼時候來,來的時候有多大,這是根本無法完全預測和抵抗的。地震來臨了,人們只有接受和麵對災難,死亡是必然,人間悲劇是必然。真的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日子,健康的生活,做個對社會,對人類有益的事情!

  電影,只是給我們一個回憶的導火索,再高超的技術也無法還原地震時的現實。不過該片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難以忘懷的情節。

  主演徐帆演繹的李元妮,在震後長期自己獨立生活,拒絕了再婚,她的一段臺詞叫我很感動——兒子問“媽你為什麼不再找個人?”她回答:“對不起你爸!”兒問:“可是爸已經沒了很多年了!”母親回答:“你知道啥叫沒了?沒了才知道沒了”。母親說:“你爸是用生命換回了我!不是她推我一把衝進去的人就是我,死的就是我!哪個男人肯用生命救護我呢!”她的這段話,很感人。作為弱勢群體的女人,尤其是震後那種重建,一個女人是多艱難,可想而知!但是她為了自己的男人選擇了一輩子獨守空房!這種選擇,讓我理解了父輩們的愛情觀是那麼的質樸但卻如此的忠貞!

  讓我非常感動的還有最後去公墓的時候,當開啟女兒那座墓室,裡面整齊的碼放著一摞課本,小學到高中的,只要弟弟方達有的,母親心中已經死亡的姐姐“方登” 就一定有,這些書是給地下的方登買的,母親當時無奈,在只有選擇救助一個的時候,最後她的“全部都救”被打垮後她無力的撥出“救弟弟”。

  這三個字,母親愧疚了32年,在這32年裡她是最難過的。 這三個字,女兒聽到了,在她等待死亡的時候絕望過,在她被陳道明主演的王德清領養後也一直記著這個仇恨,她恨母親這句話,她恨,所以32年她打消了王德清夫婦多次告訴她該回唐山找找親人的建議。可是,當女兒32年後看到母親為她所做的這一切之後,她跪下了,她哭了,“對不起”又是三個字她說了不下20回。 世界上,沒人任何力量可以超過“親情”這兩個字!

  攜手在忙碌中知道去看一次《唐山大地震》的所有同胞,我們的眼淚淹沒了商業利益濃重的電影院的同時,我們的心靈在世界的各個地方有過了1次碰撞。在我們這些有感情的人們的努力下,這個地球才得以淨化,才會得以世代延續和繁衍!我們改變不了別人,我們就繼續我們自己。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4

  影片將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串聯起來,透過一個家庭,講述了兩場地震對國人造成的深刻影響,以及災難下的國人的團結和親情的救贖。與傳統西方災難片的“大場面”和個人英雄主義不同,這部災難片關注的不是災難本身,而是災難給人帶來的影響——身體上的,心靈上的。災難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人們應該銘記,更應該反思。

  23秒32年,這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一條紅線。唐山大地震持續了23秒,讓24萬唐山人民瞬間消失在人間。元妮一家用32年達成和解。

  地震發生後,丈夫沒了,一塊廢墟石板同時壓著兒子和女兒,媽媽必須二選一,“救弟弟”,這一刻女兒方登絕望落淚。地震後的三十多年,媽媽“心裡的房子早已倒塌,守著這片廢墟過了32年",方登也一直沉浸在地震的陰影裡,沉浸在對媽媽選擇救弟弟的無助和恨裡。

  23秒的死,32年的生……生死就是這麼緊緊的嵌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被壓在瓦礫下的女兒依靠自己毅力活了下來,來到了寄宿家庭。被救出來的兒子與獨身的母親生活在一起,用僅有的一隻手創造自己的生活。無論是哪個孩子,在災難面前被摧毀的童年都已經無法彌補,但是他們仍然不屈服於生活。人的精神在於我們內心的力量,即便家庭缺失或是殘疾或是更甚的災禍人都可以挺過來,因為每個人嚮往都是明天的太陽而不是昨日的慘痛。

  兩個孩子都長大成人,女兒遠嫁加拿大,兒子成為了旅行社老闆,在32年之後的汶川大地震上他們因幫助同胞而重逢。這次方登以一個旁觀者經歷了地震對家園、家人,對愛的毀滅。地震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那些感人的故事,更不是歇斯底里,而是在內心之中油然而生的悲愴。是生命在災禍面前的渺小,在大愛之中的磅礴,那些帶著傷痛砥礪前行的人們,值得所有人向其致敬。

  一個小姑娘的雙腿被預製板壓著,媽媽選擇截掉閨女的雙腿。人群中有人說,不到逼不得已的狀態下沒必要鋸腿。而那個媽媽只是說了一句,誰不知道腿有多重要,但不能讓救援隊冒險,因為他們為了挽救女孩子的腿的話會把自己和女兒的危險都綁在懸崖邊上,有生命危險。那個媽媽在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還是很冷靜的,但是看到救援隊把她女兒抬出來沒有腿的時候,她哭喊往雙腿那裡跑,而抱住她的人是方登。對於方登來說,那條被媽媽截斷的腿就像是方登自己,而救回來的生命是方達。在這一瞬間,方登開始理解母親。

  方登回了家。元妮一直在原地“等”方登回來,而最終她的方登真的回來了,帶著被碾碎的心裡初生的嫩芽歸來。母親經歷的悲傷也許是最深的,但是讓她活下去的理由是信念,她年復一年告訴女兒和死去的丈夫自己的地址,她留在了原地,留住了四個人的根。她不願離去因為無論是自己的心還是家人的心都留在這裡,不論是死去的丈夫還是音訊不明的女兒她們都會認得這一條回家的路。也許老路上已經鋪上了柏油,也許街角的商店已經蓋上了百貨大樓,但是靈魂的蹤跡永遠會繞過這些障礙回到原本的棲息之所。母親的呼喚是有用的。

  故事的最後,一個長鏡頭帶我們來到了受難者的墓園。眾人來到了方登的墓前,方達開啟方登的墓,從裡面拿出了課本和書包。方達說從小學到高中,每一開學媽都買兩份課本,這是一個母親對女兒的虧欠。這一刻方登放下了心中的芥蒂。

  歲月如風,或許是命中的註定,或許是親情的無法割捨,災難讓失散多年的母女再次重聚,誤解也好,悔恨也罷,再大的鴻溝也難敵那句對不起,32年,無論順利也好,坎坷也罷,親人終歸是親人,災難的記憶可以被淡忘,而人性與親情的力量卻永遠都不可磨滅。

唐山大地震觀後感15

  在春節期間一口氣看完午間播放的《唐山大地震》二十二集電視劇,這部電視劇在春節期間播出,活生生地再現發生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巨大人間災難,是不是太掃快樂節日裡人們的好興致呢?其實我覺得這真好提醒人們,無常隨時都會來敲你的門。

  唐山地震的慘重是四百年的地震史上獨有的,僅僅幾秒種一座擁有幾十萬的唐山就變成了廢墟。二十幾萬的生命就在一瞬間死亡,在地震到來之前,他們的生活他們對明天的夢想與我們現在又有什麼兩樣呢?地震到來的那個晚上七月二十七日,大劇場裡不也在輕歌曼舞嗎慶祝即將到來的八一建軍節嗎?百姓們不也是象我們現在一樣在有滋有味地過著今天精心算計著明天的日子嗎?豈料僅僅幾秒種,一座城就被夷為平地?

  這部電視劇不僅僅是再現了過去災難,也真實反映了唐山人形形色色而充滿生氣的生活。用各層人物的代表構建當時唐山社會縮影,市長,普通工人,機關幹部,無業者,地痞流氓等等,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事業愛情和生存狀態,如今看來仍是那樣真實可觸,可是一場地震突如其來,僥倖活下來的人認識到了死亡原來離他們是那麼近,生命原來是這樣脆弱,人生願來是如此的無常。在這場災難中有的人迷失了自我發*難財,甚至一步又一步走向了犯罪深淵,;有的卻在死亡的考驗中懂得了生命的價值,更加珍惜生命愛護他人,人性展現出更加奪目的光輝。。失去親人的人,隨緣自然重組一個家。死去兒子的母親重新有了兒女,失去戀人的人也在相互給予情感傷痛的撫慰!

  電視劇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特別是姐妹愛情故事演繹得非常悽美哀惋幾乎可以成為愛情絕唱版本,妹妹就在剛結婚的晚上,遭遇到了地震,她與愛人在廢墟中被埋了整整七天,他們在死亡的黑暗中相互鼓勵,當空氣僅夠一個人呼吸的時候,男人把生的希望給了他的愛人,嚥氣死去。姐姐文燕,在地震搶險時因為餘震而受重傷,當時被誤以為已死,被扔到死屍車上,戀人周海光只有無助而悽切地吶喊。但是在路途中因為雷雨,她醒過來了。當她透過近一年醫治回到唐山時,自己日思夜想的戀人卻與妹妹結婚。妹妹為了把愛人還給姐姐,悄悄與丈夫辦了離婚,可是姐姐為了成全人類最祟高的情感----母愛已報名進入兒童村,救助唐山的後代,發誓終生不嫁,遠離愛情,在心靈的廢墟上澆灌花朵,她犧牲了自己的愛情,走進了SOS兒童村成為一名”媽媽”。當我看到這裡時,在災難中完成了人類偉大精神的昇華時,我的淚水象缺堤的江水奔流不止,心靈感受悲喜交加強烈震憾!

  愛情只是這部電視背景故事或與地震聯絡緊密的線索而已,我從中看到了更重要的東西,地震到來之前,自然給予了人們許多的警告,而且也被地震臺臺長周海光真切捕捉到了,他一直堅持唐山會有大震來到來,可是從北京來的專家因受到知識和經驗的侷限而持相反的觀點,由於周海光堅持要發臨*預報而被被有關領導撤職。還有什麼比一個人眼睜睜地看著一場巨大災難即將到來而無力挽救更悲觀絕望的哩。唐山為某些人的誤斷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一座城市的命運竟然就這樣被錯誤地操縱了。由此不禁想到我們地球上所存在核武器,足以把地球炸翻八十次。只要有一個錯誤的念頭出現,那麼許多的生命將會慘遭殺害。

  寫完這篇文章時恰好在電視中看到新聞,菲律賓的一個村莊就在放鬆警惕的時候,被突如其來的泥石流淹埋了,有兩百人死亡,一千五人失蹤,僅五六十人存活。新聞說,失蹤人生存的希望已很渺茫,被深深埋在十米深的泥槳之中,救援也非常無助。人類的種種災難幾乎天天都在發生著,能夠平安活著,真的要看造化了。佛經中有一個偈子是這樣寫照生命從生到死的過程的。非常真切。“如從險峰墮地壞,豈於此空受安樂,從生為死常賓士,有情於中豈得樂?”

  既然從生的那天起,就註定死是最終的歸宿,那我們就更應珍愛生命善待他人,活出每天的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