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觀後感彙總
盧溝橋上的石獅子呵,你是否還記得1937年7月7日那一場轟轟烈烈的戰鬥。血和淚,恥辱和奮鬥在那裡交織。那不懈戰鬥著的是一個民族決不屈服的靈魂!
《七七事變》500字
1937年7月7日,一個令全國人民都難以忘懷的日子。日本,這個充滿罪惡的國家,向我國發起進攻,企圖奪下盧溝橋。
國民革命軍第29軍37師110旅219團奮起反抗,戰士們拿起手中的刀向日本人砍去,他們憤怒、仇恨。經過激烈的戰爭後,盧溝橋血流成河、屍橫遍野,小日本終於被打退了。
可是日軍並不甘心,準備再次向盧溝橋發起進攻。他們調兵遣將,不斷的向中國軍隊發起攻擊,中華民族處在生死攸關的關頭。七七事變第二天,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就通電全國,呼籲;“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並且提出了“不讓日本佔領中國!”“為保衛祖國流血!”的口號。
可最終。中國戰敗了。在七七事件爆發後,全國人民都意識到了:“中國必須團結起來才能戰勝敵人,戰勝日本。中華民族覺醒了。經過8年抗戰,8年中國人民銀行堅持的抗戰,最終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根本力量。
中華人民擁有著崇高的氣節。在電影中,宋哲元母親大壽之日,日本使者送來“國寶”級壽禮瓷瓶,宋母拒絕,宋勸其母,委婉應付,暫收為妥。其母曰:“我沒當過官,不知什麼是“委婉應付”,但我迷信,我怕死後靈魂進不了祖墳!”旋即起立,當著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壽禮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氣,令人起敬。
中國人,並不是外國人俗稱的“東亞懦夫”,中國人,只要一站起來,就會震驚全世界。中國就像騰飛的巨龍,飛速發展著。
《七七事變》觀後感400字
1937年,一個讓華夏兒女悲憤的一年;1937年,一個讓中國財物盡失的一年;1937年,一個讓中國充滿血腥味的一年......
1937年,日軍進犯了北平豐臺鎮。在一個路口,我國國民黨的二十九軍與日軍相遇在了一起,兩國軍隊都不讓路,只是整齊有力的踏步著,似乎在比哪一國的氣勢強大。許久,日軍有人發話了,說要談判,不過,二十九軍堅貞不屈地說不談要判。似乎經過了一場口舌戰後,日軍終究讓路,二十九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走了過去。
......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鬼子侵犯了中國的領土——兩國軍隊在蘆溝橋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爭。死的死,傷的傷,蘆溝橋上瞬時淌滿了血。槍聲、喊殺聲、呻吟聲頓時震響了天空。屍體橫七豎八地躺在了蘆溝橋上,橋上的屍體可謂堆積如山,而且還有不少人掉入了滔滔大江裡。值得慶幸的是死的大多數為日本人,因此,蘆溝橋事變便是我國勝利。雖然勝利了,但二十九軍的戰士們一個個倒下了......
原先,我國國民黨蔣芥石叛變了,宣兵退北平,可是二十九軍的戰士們依然說:“為國捐軀,重如泰山!”
在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居然還用飛機盤旋在中國的天空下,還投下數百張紙,上面寫著“日軍猶如天上的太陽,打敗日軍,就等於打下天上的太陽!”看到這裡,我強壓著心中的怒火,可恨的日本人啊!
如今,這件事已成了歷史,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我們能改變,僅是未來。所以,為了我的父母,為了曾經教過我的老師,為了我的祖國,同時也為了我自己,我一定要奮筆勤書,長大後報效祖國,不再讓祖國受到欺壓,爭取讓中國成為在世界最前方騰飛的一條巨龍!
《七七事變》觀後感600字
今天是“七七”事變73週年紀念日。晚上,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6套播放的電影《七七事變》。影片中有幾處情景令人刻骨銘心,難以忘懷:
情景之一,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的宋哲元之母70大壽之日,日本華北駐屯軍派使者送來“國寶”級壽禮瓷瓶。宋母不悅拒納。宋勸其母,委婉應付,暫收為妥。其母曰:“我沒當過官,不知什麼是“委婉應付”,但我信迷信,我怕死後靈魂進不了祖墳!”旋即起立,當著使者的面,把桌上的壽禮瓷瓶摔得粉碎,怒不可遏。浩然正氣,令人起敬。翌日,宋軍長召開軍事會議宣佈:堅決抗戰!
情景之二,29軍副軍長佟麟閣,身先士卒,親赴一線,他和趙登禹師長對話,佟說,我已準備把家中蓋房用的木料做一口棺材,決心以身殉國。趙說,我連棺木都不要,馬革裹屍,死又何憾!兩位將領心昭天日,抗日戰場倆人光榮殉國。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給其舉行追悼會,北京現仍有麟閣路、登禹路,以永遠彰揚其抗戰功勳和為民族捐軀之英雄精神。
情景之三,北平南宛,中日戰酣。29軍將士大刀揮舞,日寇血肉飛濺,令人痛快。但日軍敗退,中日軍隊脫離接觸後,日機飛臨,炸得中國軍隊潰不成軍,死傷慘重。佟副軍長親自用機槍打飛機,遭飛機炸彈擊中血染沙場,情景慘烈,令人憤恨悲傷。
看完電影,我聯想起許多。我有幸出生於抗戰勝利之後,雖未親身遭受戰爭苦難,但小時候曾多次聽到母親和年老人講述抗戰期間的事情。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半年,日寇鐵蹄便踏遍了華北,我的故鄉韓城的黃河東岸山西便被日軍侵佔。日軍經常隔河打炮,韓城禹門口附近的民房彈痕累累,可恨的日本紅頭飛機常常在韓城低空盤旋,襲擊在田野農耕的和平民眾,而中國沒有防空能力,任人狂轟濫炸。初則農民十分恐懼,沿河農民紛紛逃進西山,我的祖母、母親也逃到深山一熟人(父親的同學)家避難,父親在同州師範(今大荔師範)上學,祖父在家看家和農耕。萬惡的日本鬼子慘無人道地轟炸手無寸鐵的農民,讓現在70歲以上的老人提起那一段往事仍然咬牙切齒,恨之入骨。我小時侯經黃河岸邊去舅舅家,看見過為抗擊日寇修築的鋼筋混凝土碉堡。當時年幼,不知叫碉堡,也不知有何用途。漸長,才知是碉堡,是國民黨軍隊築的,很堅固,大拇指粗的螺紋鋼在外裸露著。也看過黃河岸邊崖畔上挖的小洞掩體,這些遺蹟記述著那段令人心酸的往事。
為什麼有4萬萬5千萬民眾的泱泱大國竟能任小小日本蹂呢?
殘酷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受欺。所以,現在我們一方面要不忘屈辱歷史,永遠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我以為把該歌曲定為國歌是一個無比英明偉大的決策。另一方面要居安思危,努力發展經濟,提高國力特別是國防實力。當今世界仍很不安寧。美帝稱霸,想打誰就打誰;日本一些人仍瘋狂,叫囂“入常”;“臺獨”勢力抬頭,圖謀不軌。我們必須提高警惕,百倍戒備,絕不能讓以前的悲劇重演,要讓所有侵略者和臺獨、藏獨分子聞風膽寒!努力建設一個富裕、強盛的現代化中國,試看天下誰敢敵!
更多熱門觀後感範文推薦閱讀:
1.
2.
3.
4.
5.
6.
7.
8.
9.
《七七事變》觀後感700字
73年前的七七,日本鬼子的炮火向我盧溝橋的守兵猛撲,天地玄黃。哪個時候還沒有我的母親,我的外公還是一個被抓的`壯丁,迎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敵人是誰,並不重要。我的母親也許不會想到,在日本鬼子撲向盧溝橋的42年之後,這個日子令她比日本侵華更難忘。疼痛可以令人刻骨銘心,我想她永生不能忘記這個日子,儘管她不知道這一天的42年前是盧溝橋事變——她只知道這一天是農曆6月14。
我也不知道我出生的這一天是盧溝橋事變爆發的日子,我還不知道42年前的這一天直到後來的每一個這一天多少人刻骨銘心,直到有一天朋友問我的星座,我才開始翻閱萬年曆知道7月7日。我直覺這一天是農曆的七夕——中國的情人節,我的朋友也是這個直覺並因此記住了我的生日,但當我理性的思考我知道這一天已不是農曆,是陽曆的七月七日,是七七事變爆發的這一天。
這一天日本鬼子發了多少發炮彈,開了多少槍?這一天中國守軍開了多少發炮彈,回擊了多少槍?中國守軍犧牲了多少,日本鬼子又犧牲了多少?這一天,中國人是群情激憤還是滿心悲哀?我無從知曉。我只知道這一天如果是農曆是中國的七夕,如果是陽曆就是盧溝橋事變,也稱為七七事變。
我就是這樣的膚淺。
我後來知道,在1937年的七月七日之後,中國的文藝界團結一心,集體創作出《保衛盧溝橋》,只用了三天的時間就上演,創造了中國出版演出上的奇蹟;我後來知道,有個叫穆旦的詩人寫出了《讚美》的,他說:
一樣的是這悠久的年代的風,
一樣的是從這傾的屋簷下散開的
無盡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樹頂上,
它吹過了荒蕪的沼澤,蘆葦和蟲鳴,
一樣的是這飛過的烏鴉的聲音。
當我走過,站在路上踟,
我踟著為了多年恥辱的歷史
仍在這廣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著,我們無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然而一個民族已經起來。
我後來知道,在這個日子的前一天,艾青已準確的預測了這一天的到來。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
中國,
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
所寫的無力的詩句
能給你些許的溫暖麼?
我瞭解這些的時候,已經不再年青。這忽然讓我觸目驚心,是否這一天預示這寒冷與苦難;寂寞與抗爭,是否預示著不停的事變。詩人的思維遠遠要比歷史學家更形象。37的七七,抗戰開始,38年日本已經佔領了武漢,知道43、44,中國人才開始反攻。多漫長的8年啊!,屈辱的八年,如果放在一個完整的人生當中,我此刻何在?
我知道我的膚淺。總是將偉大的命題縮小到一個人的世界當中。但我可以辯解,七七因為我自己而可以在我的世界裡刻骨。我不知道這一天的炮火——永遠也無從體驗,但我可以記住我自己世界裡的七七,多麼的不可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