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中作文>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

端午節的高中作文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1

  先傳來陣陣響徹雲霄的吆喝聲,後飄來絲絲令人垂涎三尺的粽子的氣息,不禁使整個城市,都浸泡在端陽之中……古城溫州,也恰似如此。

  ——題記

  箬葉飄香,一粽嘗來千古事;龍舟逐水,百橈劃出四時情。端午,雖沒有過年那般熱鬧光景,但是,那別有一番的情趣,也不得不讓人留戀與盼望。

  故鄉的端午,也亦是如此。在故鄉,每逢此時,家家戶戶都必然會準備一些箬葉,還有那泡過的白白的糯米,來包粽子。每家每戶的孩子們都喜歡吃粽子,大人們也總會多做些,來解解我們的饞。包粽子,當然也是一個相當細緻的活兒,不然,又怎的會這麼麻煩!往往在包粽子之前,大人們會先選材,這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兒。糯米有兩種,長糯米不適合包粽子,因為沒有圓糯米粘性足,口感糯,所以,常常會選些圓糯米來。粽子,外加些自己的口味,大部分人都是喜歡蛋黃肉餡的粽子,所以,大人們把鴨蛋中的蛋清取出,留下蛋黃,放在一個碗裡,然後在分一個碗,裡面放一些攪拌過的不是很鬆散的小肉塊,選材就算好了。但最麻煩的步驟還在下面,是包粽子,這也是最重要的。先選2-3片粽葉,把這些粽葉錯開摺疊,即上面的粽葉壓住下面粽葉一半,接著把粽葉摺疊成漏斗形狀。在這個漏斗中先放一小半糯米,再放一個蛋黃,附加著一些肉塊,然後再放點糯米把這些蓋住。糯米和漏斗口持平即可,太少了粽子很癟,太多了包不住。最後,摺疊粽葉使粽葉把江米全部包住。用棉線纏繞粽子4―5圈,繫上活釦,吃粽子的時候方便解開。粽子也就算是包好了,放在鍋裡蒸一下,馬上,一股清香便隨之飄然,瀰漫在空氣之中。

  端午,也不僅僅是包粽子一種活動,它還有一個更振奮人心的比賽,那就是賽龍舟了!

  賽龍舟的場地也不止一個,但是,人們往往會聚在南塘河一帶。每逢此時,大人們抱上孩子,匆匆跑到那兒,來準備觀看。坐在龍舟上的23個人(舵手、鑼手、鼓手各1人,劃手20人),個個都精神煥發,氣勢足足的。開始了,開始了!每一隻船都向箭一般的衝了出去,站著岸上的人,紛紛加油助興;船上的人也十分團結,一個個隊員動作一致,又快捷,船中打鼓的人,奮進全身力氣,邊打鼓,邊“一二一二”地吆喝著。這聲音,響徹雲霄,迎來了許多路人的駐足觀望。漸漸的,漸漸的,人越來越大,聲也越來越大,愈傳愈遠。大家在歡笑,吆喝聲中,歡樂度過。

  故鄉的端陽,是那麼的令人留戀,每每想起,總是那麼的美好。端陽,盼你早點來到……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2

  端午節在中國的民間節日中可以算得上隆重節日,粽子、插艾蒿等都是端午節的特色。

  小時候過端午節我足足能提前興奮上一週,因為可以吃上香噴噴的粽子了,那個時候生活比較單調,也很苦,不是過節平常是什麼也吃不到的。說起粽子,它不僅好吃,最主要的是在包粽子的過程中,體現著樂趣。每年端午一到,母親在頭一天晚上泡一盆糯米,第二天早上便是我和母親一起包,綠綠的粽葉里加上糯米和大棗,包成三稜形的粽子,包好後放在大鍋裡足足煮上3、4個鐘頭之後,母親把粽子泡在備好的兩水桶內,涼了以後細細地撥開竹葉,咬上一口白嫩的糯米,紫紅的大棗就露出頭來,蘸白糖再吃,那時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可口,耐人回味。

  端午節早晨,起床後,母親在我們的手腕和腳踝上纏上五彩的絲線,今後一直帶著,據說可以去病除邪。其實在我心裡,這些五彩的絲線在我心裡是那些精美手鐲的替代品。有些人家也會花些錢給自己的小孩買香荷包帶在身上,我的母親是自己親手用些小布頭做的,裡面塞些棉花,放些香草,即便是這樣我們也很高興。

  回憶兒時過節是快樂的,節日的氣氛也比現在濃。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粽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粽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裡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著在裡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粽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粽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裡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粽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粽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粽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3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為什麼會有端午節呢?讓我來講給你們聽聽吧!

  屈原從小就很愛國,可是國家連連敗仗。屈原無法忍受,便來到淚羅江邊,投江殉國。屈原投江後,人們十分震驚,紛紛做船去打撈。並將米飯糰投入江中,希望能餵飽江中的魚,好讓那些魚不要去咬屈原的屍體。可是人們在江裡打撈了很長時間,還是找不到屈原的遺體。因此,每年的五月初五,人們便划著龍舟到處尋找屈原,還把粽子投入江中。

  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家也會包粽子。那天,我和媽媽、外婆一起包粽子。剛開始我安安靜靜的看著媽媽和外婆包粽子,看了好長時間,我覺得自己應該可以了。於是我就跟媽媽說,“媽媽讓我也來和一起你包粽子吧!”媽媽說:“好的呀,可是你行嗎?”“我可以,你讓我試試吧!”於是,我信心滿滿的拿起那個箬葉學著媽媽和外婆的樣子,包了起來。

  可包粽子,看看簡單,真正動起手來就沒那麼容易了。我捲了好長時間也沒把那個箬葉捲成我想要的形狀,還不小心把箬葉給弄破了。我好不容易放進去的糯米全部從那個破的箬葉裡面跑了出來。我不甘心,又換了一張葉子。這一次我小心翼翼的把葉子捲起來,葉子是沒破,可是我怎麼包都包不起來。再看看外婆和媽媽箬葉在它們手中就很聽話,葉子在我手中卻一點都不聽我的指揮。我堵住這頭那頭又跑出來了,我堵住那頭這頭又跑出來了。我很生氣,就放下了箬葉說:“它就是欺負我的,我不包了。”媽媽和外婆看看我的樣子都在那裡哈哈大笑,說:“其實你靜下心來,慢慢的包肯定是可以包好的。”

  在媽媽的鼓勵下,我又重新拿起了箬葉,這一次我終於成功了!雖然沒那麼漂亮,但畢竟是我自己包的第一個粽子,我很開心。

  下午外婆煮好了粽子,吃上我自己包的甜甜的粽子,我覺得美味極了!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4

  端午節快要到了,這對於炎黃子孫來說是個重要的節日,可這對於學生來說,卻是期末考前的“光明”了。端午節,對於我來說,其實是這樣的:

  端午節,吃爽?

  端午節吃粽子,這正如清明吃清明餅,中秋吃月餅一樣,是幾千年來永遠不變的傳統。

  市場上粽子漸漸多了,因為買的人多了。放眼望去,粽子什麼餡的都有,蛋黃、鮮肉、豆沙。但我對粽子不感興趣,於是見著了也像沒見著,可媽媽卻堅持每年都要買點放在家裡,或遇上朋友送的,家裡的粽子總能堆積如“山”。

  端午節不像春節,在哪都能吃到大魚大肉;也不像中秋,懷著濃濃的故鄉情,閒暇時,迎著月光呡點小酒。唉,在我心裡,端午節無非就是那幾個粽子啃啃罷了。哪有什麼吃爽?

  不過,我還真的發現了,一個好玩的——撞蛋。小學裡,我們總會帶上編制的紅色蛋帶套在脖子上,裡面放個鹹鴨蛋或水煮雞蛋。兩人一起用力,看誰的堅固些,勝者再去比較,就連平時比較嚴肅的老師也笑著加入了。這也悄悄的讓這個平時我不怎麼喜歡的水煮雞蛋,也變得好吃了。

  端午節,玩爽?

  端午節,又一個節假日,雖然只有短短三天,但對於我來說,已經很滿足了,我總是打算在端午狠狠地把平時落下的覺給補回來。接下來,寫完了作業,哈哈——一切都自由了!

  但想象總歸想象,現實又是這麼的骨感。作業多之又多,玩的時間只好少之又少。再加上要去鄉下看望爺爺奶奶,時間總是奔波在來回的路上。到了一處,空閒時,總是抽出大家玩的時間,去完成作業,被親戚表揚為“愛學習”,殊不知,是作業沒寫完……

  端午節,又象徵著期末考,誰還有心思玩?一個勁的也只是:複習,複習,複習……

  玩,也只是個傳說!

  但個人牢騷還僅僅屬於個人,端午,也還是要過的!知道了韓國申請了端午節的權利,在這愛國的情感下,我們更要過好這端午,不讓這些傳統佳節失傳在我們的手裡。

  又一個端午節,我可能會有點不一樣的行動……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5

  端午節快到了,窗外遠遠的聽見有擂鼓的聲音。一定是划龍舟的選手們在練習了,我的眼前閃現出一幅恍惚的圖畫來。一條黑色的龍舟如蛟龍般在賽道上穿梭。船頭一人穿著金黃色的衣服,使勁敲打著大鼓。船上的漢子們和著鼓聲,口中吶喊著雄渾有力的號子。

  窗外的鼓聲漸漸近了,我聽見了那種釋放身心的吶喊。卻漸漸的,又越來越遠……

  小學時候,端午節到了。總是會在放學後,站在離學校不遠的河邊觀望一陣。一條條龍舟如龍一般遊動在平緩的河流中,激開的河水向兩岸平鋪開去,一波接著一波,龍舟彷彿添上了尾巴。

  到端午,那條河上的橋的扶手處,勢必會插上十來杆旗。那時的我不知道這旗意味著什麼,只抬頭望著各色的旗上張牙舞爪的長龍,在橋下找著相對應的龍舟。我隱約覺得,那些旗是龍舟的象徵,一杆旗便是一條龍舟。

  至於為什麼要划龍舟,我也只能解釋為比賽,一個傳統的比賽。直至有一天,我真正明白了只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我與龍舟的故事也銷聲匿跡了。

  這樣每年都會在端午節前後在橋上停留一陣,看著那些豪邁的漢子們汗流浹背,在河心喊著號子,乘風破浪。

  但漸漸長大了,就不再那麼輕鬆了。只能匆匆而過,而不像從前那樣可以停留一會兒,站在岸上吶喊助威。

  今天,龍舟上的那大鼓又敲響了。我又想起了曾經的端午節——吃粽子,看龍舟賽。

  似乎已經淡忘了,就像淡忘一個似曾相識的朋友。但它的確仍在我的身邊,而我,卻只能坐在家中冥想一陣。淡淡的回味上學時路過的製作龍舟的作坊,曾經擺在岸邊的嶄新的龍舟,曾經站在上面跳來蹦去的一情一景……

  像是看到了那龍舟上的一片片碩大的龍鱗,在陽光的照耀下,反射出無限金光,卻又被煙雲繚繞,隱沒在稀落的記憶中……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6

  “節分難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首詩是為紀念屈原而寫下的。端午節也是因為屈原而流傳於世的。包粽子、賽龍舟等端午節特有的習俗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相傳,賽龍舟是因為當時撈救投泊羅江而死的屈原所傳承下來的。

  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賽龍舟不再只是單純為紀念屈原而舉行的了。它演變成了一項最富激情、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努力奮爭,拼搏向上的精神的運動。賽龍舟這項具有紀念意義的運動,不僅突破了時間、地域的界限,還成為了國際性的賽事,得到了新的發展。

  包粽子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紀念意義。粽子本身是用江米或糯米做成的,再用蘆葦葉在外圍包上一圈,就算完成了。當然,粽子也有各種各樣的,不同的地區,就會包出不同的粽子。雖然形狀各異,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非常的香甜可口,雖然風味大不相同,但都寄託著老百姓對屈原這位偉人的思念。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節又到了。可是,心中卻有一種淡淡的失落感。隨著社會的發展,端午節的節日氣氛也在逐漸減弱。端午節和眾多的中國傳統佳節一樣,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是我們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之說不只是為了紀念屈原這一個,但卻是最有說服力的一個。關於端午節由來的傳說,雖是眾說紛紜,卻也為它增添了不少神秘與魅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中華人民的.想象力,也折射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端午節在我國已延續了二千多年的歷史,二千多年的歷史長河的積澱,從而賦予了它深厚的人文內涵。

  其次,端午節還浸透了民族美好的情感,端午節的每一種延續下來的紀念活動,無不是寄託了古代人民美好的情感與心願。如果說端午節是因為傳說而顯得更加動人,那浸透在端午節中美好的民族情感則讓它散發出永恆的魅力。傳說可以動人,而情更加感人!

  節日豐富的人文內涵,在於挖掘和弘揚,有時我們的傳統節日之所以被某些人所冷漠,是因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不夠。我們的社會,應該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傳統文化絕不是“封建”、“落後”的代名詞,而應該成為新時代我們引以為豪、為傲的民族瑰寶。

有關端午節的高中作文7

  “棕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隨著那首古老的端午童謠,端午來了,來到了飄香的粽子裡,來到了門前的艾葉裡,來到了孩子們的歡笑裡。端午的氣息溢滿了城市、鄉村的各個角落,無時不刻向人們詮釋它的存在。

  在屈原縱身投入江中的一剎那,將端午定格在了每年的五月初五,而這個日子也成為了親人們團聚歡慶的時光。按往年的慣例,我回到外婆家過端午。剛踏入院子,風就送來了一股淡淡的藥香,走上前看,原來,在堂屋門前兩側早已掛上了兩束艾蒿,給端午又添了幾分神奇的色彩。進屋一看,大家都擺好了過節的陣勢,各幹各的,真是熱火朝天,樂在其中。

  我很快捲入到端午的洪流中去了,我領到了一小盆糯米,開始淘米,可能由於我是第一次包粽子吧,不懂得淘米的技巧。接滿水,馬上往水槽裡倒,水是倒完了,不過米也所剩無幾了。我端著近乎空空如也的盆子,向大人們“求救”。我第二次淘米還算成功,經大人們指點後,只犧牲了一小部分糯米。

  自然,接著就是包粽子,我先用箬葉裹成一個上空的錐形,然後往裡灌米,再剪去多餘的葉片,往下一折,最後用兩個手指壓緊,把葉子別向左邊就完成了。我信心滿滿地完成了全過程,得意洋洋地給外婆看,可沒想到,外婆手一擺,斬釘截鐵地說:“絕對不行,重包。”我立馬像氣球被針紮了一樣,洩氣了,沒理由呀,我包得這麼認真……後來,我又包了幾次,都被外婆搖頭否決。我倒是越挫越勇,越不行越要包。我開始仔細觀察外婆和我包的粽子的區別,終於看出了端倪,原來,是我包粽子時沒將米壓緊,讓米粒有了可乘之機從箬葉裡逃出來。於是,我進行了改進,終於,工夫不負有心人,我包出了一個有模有樣而又緊實的粽子,那粽子四個尖尖的角,箬葉的走勢流暢,裡面的米鼓鼓的,似乎要爆裂出來,像一件精緻可愛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終於揚眉吐氣了一回。

  接著,是祭祖,插上香、燭,點上紙錢,我們小孩子就挨個拜祭並許願。那火焰中的紙錢是我們的一片孝心,那飄著青煙的香是我們和天上長輩們溝通的橋樑,那火精靈跳躍的燭代表著家族的興旺,生活的紅火。

  祭完祖,大家開始吃中午飯,那飄香的粽子讓人饞涎欲滴,鮮美的魚肉讓人難以忘懷……

  端午的氣息淡了,歡樂也就要結束了,孩子們有些不捨,但我們可以懷著對端午的思念與憧憬,向端午的下一個里程碑進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