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高一作文> 雙城記高一作文

雙城記高一作文

雙城記高一作文

  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圍繞著曼馬內特醫生一家和以德發日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以下小編為你整理了雙城記高一,希望對你有所參考幫助。

  雙城記一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

  ——西德尼·卡爾頓

  就這樣被感動了。它是一部波瀾壯闊的歷史,它是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更是一種純潔而高尚的愛。它就是狄更斯筆下的《雙城記》。全書充溢著撲朔迷離的色彩,作者以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故事為框架,以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在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里,農民階級和工人階級忍受著資產階級無情的剝削。正如作者所說:“昌盛而又衰微,篤誠而又多疑,光明而又黑暗,這是充滿陽光希望的黎明,又是陰暗失望的長夜,人們擁有一切,卻兩手空空。”而主人公西德尼·卡爾頓、露西·曼內特和查爾斯·達爾內之間真摯的情感,成為這部名著亮麗的一筆。

  在小說中,狄更斯成功地塑造了主要人物鮮明的個性。曼內特是個深愛女兒的父親,在經歷磨難後仍寬容地把女兒嫁給仇人的兒子;露西是溫柔善良的賢妻良母,為了讓丈夫能看自己一眼每天風雨不改地到大牆對面站立兩小時;查爾斯是個正直、豁達的貴族,與露西相愛,為了愛情甘願放棄爵位與財產。

  小說中還有一個人物,就是讓人有點憎惡的泰雷茲·德伐日。失去親人使她活著的唯一意義就是革命勝利之時為親人報仇。可是等到革命勝利時,她許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復仇卻失去了物件,她的憤怒之深是可以想象的,然而為了發洩積憤卻拿侯爵兄弟的兒子及其家人抵罪,她走上了一條與那些偽貴族同樣殘忍的道路,於是她的種種行為使她一步步失去了讀者的諒解。最後,惡人有惡報,她戲劇性地因為槍走火而結束了自己充滿仇恨的一生。也許這才是她最佳的結局。那些像德伐日那樣以復仇為生活唯一目的的人,即使命運坎坷,也決不能博得人們的同情。

  而在整篇小說中,最讓我喜歡也是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律師助手——西德尼·卡爾頓。他一出場就帶著一身憂鬱,隱去了光芒,總是灰心、失望、冷漠、淒涼。他妥協於周圍環境,但有時卻又顯得格格不入,作為律師助手的他才華出眾,卻甘心情願躲在人後,做別人成功的墊腳石,他彷彿親手築起了一堵牆,隔絕了名利、社會,默默地逗留在角落裡。他與查爾斯長得十分相似,也同樣深愛著露西,然而兩者命運卻截然不同。他羨慕查爾斯,也恨他。可在經歷痛苦的煎熬後,他依舊帶著誠摯的祝福,願露西與查爾斯永遠幸福,因為“愛比恨更為強有力得多”。這個表面上懶散、放縱的“無用之徒”,內心卻是崇高而純潔的。

  終於,他向露西表達了自己的情感。每次讀起那段話,難免感到心酸,“我希望你知道你是我靈魂最後的夢。我是在墮落的生活中看見你和你的父親,還有你所經營的那個甜蜜的家,才恢復了我心中自以為早己死去的.往日的夢想。我也因此才感到比任何時候都要淒涼可憐。自從我見到你以後,我才為一種原以為不會再譴責我的悔恨所苦惱。我聽到我以為早已永遠沉默的往日的聲音在悄悄地催我上進…………”

  當查爾斯因為家族的犯罪而被無辜判決死刑,西德尼竟然代替他去斷頭臺接受行刑。在生命與愛之間,他選擇了後者。他愛露西,為了她的幸福,他為她的愛人獻出自己的生命。當他走上斷頭臺的時候,面上依然保持著笑容,他信守對露西的諾言……因為,他的愛便是他的生命。此時此刻,我的腦海中想起了裴多菲的那首詩:“我願意是急流/山裡的小河/在崎嶇的路上/岩石上經過/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

  儘管小說以一個意外的“大團圓”收場,但當讀者流著眼淚讀完該書時,卻感到無限的遺憾、心酸。有人說愛情是自私的,但在狄更斯的《雙城記》中,我卻能深深地感受到一種超脫世俗的最純潔、最崇高的愛。它隱藏在內心深處,但卻無比的深厚;它默默地承受煎熬,為的只是使心愛的人幸福;它總是無私地付出,而不求一點兒的回報。這種愛在無形中上升到一個新境界,永恆地放著悽美而迷人的光彩。

  “為了你,為了你所親愛的任何人,我願意做任何事情。倘若我的生命中有值得犧牲的可能和機會,我甘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們而犧牲。”

  雙城記讀後感二

  那是最美好的時代,那是最糟糕的時代;那是智慧的年頭,那是愚昧的年頭;那是信仰的時期,那是懷疑的時期;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簡而言之,那時跟現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囂的權威堅持要用形容詞的最高階來形容它。說它好,是最高階的;說它不好,也是最高階的。

  這是整本書的開頭第一章,將全書的基調定上了悲劇色彩,然而就在這矛盾的時代中,也確實存在過光明。

  這本書敘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圍繞在醫生馬奈特一家周圍的事,這本書顛覆了我對自由,權利以及善惡的看法——法國人民不堪重負,推翻了波旁王朝,然而新政權建立之後朝他們走來的難道是他們心馳神往的自由嗎?不,仍然是以往的提心吊膽,稍不留神明天就會被送上斷頭臺。得勢之後的德發日太太濫用職權,將死敵們個個置於死地,最後卻落得個慘死的下常正如那句話所說的:“自由啊,有多少罪惡是假借你的名義幹出來的。”大革命並不如想象中的那麼美好,而是以暴易暴。它沒有拯救人民,而是將人民推入了另一個火坑。

  再來看看另外一位大革命的犧牲品——達內,革命前,他放棄了國內的家業,隻身來到英國謀生,在他看來,壓迫人民是一件極不人道的事,然而,革命爆發後,他反而無辜地成為人民的敵人,人們不分青紅皂白地要將他領上斷頭臺。不過相信在九死一生之後,他依然是原先那個善良的達內。

  而卡頓——一個才華橫溢卻自甘墮落的律師,他與達內有著相同的長相,卻有著不同的命運,在面對活著還是讓自己心愛的人得到幸福的抉擇時,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後者,在他看來,生命在愛的面前是微不足道的,即使在斷頭臺上,他也表現出了令人難以想象的沉著冷靜。因為在他的心底,一直有一個信念在支援他:“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他用死完成了自我救贖,他用死來反抗虛偽的革命者,他用死來詮釋對露絲的愛。生命,成了他最後的武器,愛,成了他唯一的支柱。

  雙城記讀後感三

  天邊泛著微光,我站在兩城接壤的地方,寫下這度日如年的思念的離騷。

  ——題記

  當我決定要離開這座小城的時候,它已變成了一座故城。

  十二月的風偷戀下一個花季,十二月的我站在這風裡,端祥這座伴我走過了十四年的小城,眺望那場命中註定的分離。夜,蝕了整片天空。不知是誰家燃起的煙花,在這匹緞子上綻放出這般絢麗的年華。我靜靜地欣賞著,為這煙花的斑斕色彩而沉醉不已。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小城的燈火輝煌把某人的心事照得如此明朗,回想起當年那片貧脊荒蕪的土地如今幻化成壯麗的水泥森林,我不由得會心一笑。

  可是,我明瞭就算再華麗的綻放也不過一瞬,就算再絢爛的煙花也逃不脫凋零的結局,殘留縷縷青煙縈繞天際。或許,這就是它的宿命,而我的宿命似乎也被拭上了悲切的粉底,儘管我知道與小城分離儼然是別無的選擇,儘管我早已做好準備來面對,淚還是忍不住決了堤,染溼我的眼襟。小城安祥的模樣開始變得模糊,變得漸離漸遠。我恐懼,恐懼就這樣別了她朦朧的紗衣,芳香的氣息和淺淺的笑意。於是我來到了熙攘的舊街,試圖重走十四年間牽絆而過的錦色流年。我沿著人流逆行,和那些與我帶著同樣氣息的陌生人一次次擦肩,他們揚起的嘴角,憤怒而可愛的神情總是讓我感到無比溫馨,連流血的心也忘卻了痛意,忘卻了所謂的別離。噢,我親愛的父老鄉親們。

  路過舊時光,童年的那張笑顏已不復存在,年少的那份歡悅今在何方,青春的那絲憂鬱又在何處,面對失去,我不語,只是木訥似地滿世界找尋,找尋關於小城的記憶,找尋屬於我的曾經的足跡。可惜,只是徒勞罷,時間怎麼會再給予我一次機遇,讓我在同一座小城裡遇見故去的自己?時間喲時間,你公平得太過殘忍,你流逝得太過迅疾。

  還好,在我的心中一直坐落著另外一座城,它的模樣與故城何其酷肖,連滲透的氣息都出奇的一致。每每在我感到孤獨無助之時,慷慨地向我敞開那扇心城之門,為這個少年提供宣洩情感的空間,把所有的不愉快都拋到光年之外。而今,面對離別,我選擇放下,在那座禁錮的心城中,釋放出最真實的自己。短暫而漫長的守候,我孤身一人補修著絲絲已斷的情弦,和著故城特有的氣息,譜一曲婉轉曲折的離別,奏一首載滿負荷的掛念。

  最後我還是提起了沉重的行李箱,踱出了這座承載著我太多記憶的小城。十二月的風多了幾分凜冽,十二月的城也籠上了幾絲悽清,一切早已灰飛湮滅,物是人非,彷彿在為這一別埋下不言而喻的伏筆。空氣中充斥著莫名的溼氣。不覺地,哀寂已在心田中醞釀,恰似一支動人的不忍的離歌在我耳畔斷續哼起,音符零落,碎了一地。

  別了,那個名叫“惠水”的小城。

  用眼鏡當鏡頭,腦海當膠片,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她的容顏被定格在永遠,成為一種銘記的證據。請容許我一直走不回頭,因為我怕會我躊躇不決,停下前進的腳步。小城啊,待我歸來尋你的芳跡,心中的燈火闌珊定會倍加絢麗!

  以後的日子裡,我將站在那座心城裡,感受熟悉的氣息,想念那座故去的小城,續寫這說不完的“雙城記”,續寫那剪不斷的遊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