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長生殿讀書筆記

長生殿讀書筆記

長生殿讀書筆記

  長生殿

  《長生殿》是清人洪昇所著,取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句意定名,講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之間曲折悽美、生死不渝的愛情故事。整部劇共五十出,大致可分作三段:李楊廝守死別傷情覓魂重圓;兩條敘事線索李楊愛情(主線)和安祿山反叛(輔線)。

  說來慚愧,我沒能把這部“學子才人一齊俯首”的“絕好文章”讀完,只讀到第二十九出《聞鈴》,後面的草草看了看。為感動,更為憤慨。隨著年齡漸長,讀書漸多,心中早沒了中學時嚮往浪漫、憧憬愛情的少女情懷,取而代之的是對家人、對朋友、對社會的沉甸甸的責任感。而今對社會、對現實瞭解得越深,越覺得所謂的浪漫、生死不渝虛無縹緲、不切實際。不是說愛情不好,也不反對浪漫,但前提是要先盡了肩上的責任。男人愛女人無可非議,更何況男才女貌,又是音律知音,“三千寵愛在一身”也無可厚非。但,他是她的丈夫之前,他還是一個君王,他一句話便可讓人榮、讓人辱,可讓人生、讓人死,可福澤天下,也可顛覆蒼生。他和她不是平常人家的夫妻,尋常人家的寵愛尚且有度,何況天家,更應如此。卻“姊妹弟兄皆列土”,國舅專權,一時楊家權勢滔天,直弄得民不聊生、天怒人怨。千里單騎送荔枝,可知這一籃荔枝壞了多少麥苗、累死多少馬?他和她自是情切切、意濃濃,哪曾想到供給他們奢華的百姓是如何的嘔心瀝血?他們的愛情,以天下作交換,代價太大,他們付不起,所以註定要分離。試想,若李隆基再勤政愛民一點,少些偏聽偏信,也不至於如此。不

  是紅顏禍水,怪只怪,英雄難過美人關。這樣的愛情,再悽美我也不會同情。

  回到劇本,我很喜歡這種傳統的曲文。它繼承了詩詞的傳統,糅合了散文、白話元素,讀起來朗朗上口、餘韻悠長。語言生動、直白,節奏感強。人物形象基本上是透過語言來表現,如第二十一出《窺浴》

  “自小生來貌天然,花面;宮娥隊裡我為先,掃殿。忽逢小監在階前,胡纏;伸手摸他褲兒邊,不見”,活脫脫一個面貌醜陋、地位低微、胡攪蠻纏不懂事的宮女。

  《長生殿》是中國古典四大名劇之一,閒暇時可細細品讀,必可得滿口餘香。

  長生殿讀書筆記

  十七世紀的最後十餘年裡,中國劇壇上升起了兩顆燦爛的明星,這便是洪昇的《長生殿》與孔尚任的《桃花扇》。作為清代乃至全部戲曲史上體大思精、“氣味深厚”的兩大悲劇,南北雙星同時閃爍著凜冽而又淒涼的點點寒光。

  《長生殿》的作者洪昇生於清順治二年(1645年),一生鬱郁不得志,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六月一日在吳興潯酒醉落水而死,而這一天正是楊玉環的生日,也是唐明皇在長生殿上命梨園小部演奏《荔枝香》新曲的日子,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很有意味的巧合。洪昇為人疏狂孤傲,不趨時流,他才高八斗,在當時很有知名度,但他卻很少與權貴交流,他的朋友王澤弘說他:“性直與時忤,才高招眾忌。”他的生活一直很困頓,有時賣文為生,有時甚至到了揭不開鍋的地步,就是在這種困頓潦倒的日子裡,洪昇歷經十餘年,三易其稿,創作了著名的傳奇《長生殿》。《長生殿》一問世,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長生殿》給洪昇帶來聲譽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厄運。康熙二十八年八月,在佟皇后喪期內,洪昇因邀約眾多的朝彥名流在生公園觀看內聚班為他專場演出的《長生殿》傳奇,而被革去國子監籍,並被迫回到故鄉杭州,悲苦地打發著他的晚年時光。可以說《長生殿》的戲裡戲外都 是一出大悲劇。

  從思想上看,《長生殿》是豐富而複雜的。對理想化的至情的謳歌是洪昇的創作主旨,這種“情”,不受空間的束縛,超越生死的界限,可以感動金石,挽回天地,如白日不朽,如青史長存。這種“情”主要是男女之間“精誠不散”、生死不渝的情,其次還包括忠臣孝子“昭白日 、垂青史”的情,最後作者還借對這種“情”的謳歌表達了他的歷史興亡感。它以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由淺入深、堅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為中心內容,細緻地描寫了李楊愛情的發展。在上 半部分中,李、楊愛情作為帝妃愛情,是有缺陷的,作品對此進行了充分的描寫。首先,李、楊愛情最初是膚淺的,唐明皇不過是愛楊玉環的美色,而楊玉環不過是為了得寵於君王,一門榮耀。唐明皇最初也是不夠專一的,他曾與虢夫人來往,偷幸梅妃,並由此引起了楊貴妃的怨憤,造成了愛情的波折。此外,李楊愛情最致命的缺陷還在於他們身為帝妃,迷戀愛情,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唐明皇“願此生終老溫柔,白雲仙鄉,”寄情聲色,忘記了自己的政治責任。他窮人慾,“佔了情場”,導致“朝綱”。為了他心愛的妃子,他又“逞侈心”,大封楊氏一門,造成了楊國忠的專權,楊氏一門窮侈權欲。特別是為了滿足楊貴妃的朵頤之樂,他竟不惜讓遠在千里之外的涪海南兩道每年進貢新鮮荔枝,以致貢使晝夜賓士,驛馬為之疲羸,驛吏因之逃亡,甚至為此踏壞禾苗,踩死人命,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苦難,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了人民和士兵的怨恨。

  唐明皇為了迷戀楊妃,也使安祿山得到了重用,發展了其野心,造成了叛亂,激化了民族矛盾。這些都真實地反映了帝王后妃這種特定愛情的缺陷。而這種缺陷反過來也造成了李楊愛情的悲劇。但是,在上半部分,李楊愛情也是逐步發展的,他們的愛情缺陷也在逐步克服中。他們的愛情由淺入深,逐漸趨向成熟和專一。李之愛楊,開始是出於對楊的美貌的愛慕;謫逐之後,李開始感到知音人去;《制譜》中,又感到楊聰明絕倫;《舞盤》中,一個跳舞,一個擊鼓,志趣相投;《絮閣》中,又感到楊的“情深”;至七夕盟誓,則愛情已達到了真摯專一的階段。但身為帝妃,他們的愛情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嚴重後果,這一致命的,缺陷並未克服,則是轉而又導致了馬嵬驛之變的惡果,在這場鉅變中唐明皇被迫賜死了楊妃,導致了他們愛情的悲劇。因此,作品的下半部繼續描寫李、楊愛情的進一步發展,把他們的愛情發展到理想化地境界,並使他們克服了帝妃愛情的根本缺陷。首先,作品極力描寫唐明皇賜死楊妃後的痛苦,反覆描寫唐明皇的刻骨相思和無限深情,突出強調唐明皇愛情的專一和堅守前盟:“我獨在人間,委實的不願生”,“惟只願速離塵埃,早赴泉臺,和尹地中將連理栽”。楊玉環也死抱痴情:“位縱在神仙列,夢不離唐宮闕。千迥萬轉情難變”,“倘得情絲再續,情願謫下仙班”。作品把李楊到了生死不渝、感天動地的理想境界。同時,李楊帝妃愛情的根本缺陷也得到 了克服,唐明皇交出了帝位,楊玉環也不再是貴妃,他們脫離了帝王后妃的地位,與政治脫離了干係。他們認識並懺悔了自己的罪惡。唐明皇自責“此乃朕之不明,以致於此”,楊妃更真誠地懺悔自己是“罪孽沉重”。

  逃亡途中的艱苦跋涉和野老所獻的粗麩麥飯,使唐明皇由往日只顧個人的享樂,開始體恤群眾的疾苦,楊玉環也一再懺悔“弟兄姐妹,挾勢弄權”所造成的惡果。這樣,作品便使李、楊愛情與國家、人民群眾的矛盾得到了解決,使之變成了非帝妃的理想愛情。同是,作品還對李楊的愛情缺陷有所批判,但主要還是歌頌理想愛情,表達崇高的愛情理想。作品認為,李楊愛情的缺陷,有的是帝妃身份不可避免的產物比如唐明皇之所以偷幸梅妃,是因為他不得不去安慰這個痛苦寂寞的女子,作為擁有三宮六院的皇帝,專情一人與其他嬪妃有關無法解決的矛盾。

  因此,《絮閣》對唐明皇偷幸梅妃的批判是輕鬆的。李楊的愛情缺陷雖然關係到國計民生,但作品認為,這種窮人慾、逞侈兒、弛朝綱,都是由至情至致,而這種至情是十分難得的:“情之所鍾,在帝王家罕有。”因而,驛這一點的批判也並不嚴厲。《遊》、《進果》等出所描寫的現象,雖然在客觀上具有嚴肅的批判意義,但作品卻經喜劇式的輕鬆筆調加以描寫,這就淡化了其批判作用,也表明作者的主觀態度是輕鬆的批判,安史之亂和被迫處死楊妃,是對李楊愛情缺陷的懲罰,但作品以悲劇筆調加以描寫,可謂有批判,也有同情。而且,作品最後讓李楊有月宮重圓,終於還是原諒了他們的愛情過失。可見作品的批判並不佔主要 地位。對李楊理想化的愛情的無保留的熱烈的歌頌才是主要的。作品寫李楊的相思和深情,直至生死不渝,感動了織女,讓他們月宮團圓。真情超越了生死,超越了天上人間之隔,即達到了所謂“至情”,從而 實現了“天人之合”的團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