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範文800字(精選12篇)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範文800字(精選12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範文800字(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1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意義。學會擁抱不完美的自己,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以自己的方式認真生活。苦難雖多,但是人間值得。

  早前就讀過餘華的《活著》,疫情期間二刷了這部作品。作者以一種平靜的口吻向讀者講述了徐福貴充滿波折的一生。福貴出生在地主家,一出生就衣食無憂,少年時期成為了一名精通吃喝嫖賭的紈絝子弟。在賭博中,輸掉了祖上留下的所有的家產,淪落至為三餐溫飽而奔波的佃農。而後,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所有的親人相繼離去。他親手埋葬了所有的家人,最後與一頭老牛相伴。

  初讀《活著》覺得故事很壓抑,整本書裡沒有希望,每當福貴一家燃起希望之時,生活便給他們沉重的當頭一擊,把他們再度拉入痛苦的深淵。有時候我會想結局會不會有什麼反轉。然而作者就是無情地揭露了一個事實:活著註定是要與苦難和挫折相伴的,人生是沒有一帆風順的。活著實屬不易。福貴的一生與苦難為伴,仍活著。不禁感慨到“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相較於福貴來說。我們這一代人是幸運的,卻仍時常抱怨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於是我便時常告訴自己知足常樂,懂得感恩。

  疫情期間再讀《活著》,又是一番新的感悟。“活著”這個詞在打擊和困境下,是充滿著力量的。它不單是與命運的抗爭和吶喊,更是一種接受,接受自己肩膀上沉甸甸的責任,接受生命中所有的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接受現實給予我們的無聊,跌宕,苦難和幸福。接受命運給予的種種,感激他,仇恨他,擁抱他,但是不拋棄他。正如作者所說“活著是自己去感受活著的幸福和辛苦,無聊和平庸;倖存,不過是旁人的評價罷了。”就像作者說的:“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對於福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輸掉了家業,家還在;經歷了生死,命還在;福貴更是在苦難中品嚐了生活的滋味。所以除去苦難和不幸,他的生活裡是有幸福快樂的。

  去過的地方,見過的人,那都是屬於自己的經歷。不斷的提高思維的寬度和內心的包容度。學會擁抱不完美的自己,以一種姿態去抒寫自己的人生。把每一天都當作是最後一天,認真生活。苦樂參半的人生裡,愛自己,便是終身浪漫的開始。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2

  讀完《活著》,我想到了一直困惑著我的一個問題:你活著的理由是什麼?而現在,我完全可以回答我自己,那就是為自己活著的本身而活著。

  《活著》講述了故事的主人公福貴與命運作鬥爭的艱苦歷程,接踵而至的打擊一次又一次地摧殘著福貴,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就好像上帝在拿他的命運開玩笑……每每讀到一個悲劇,我內心就為之一顫,我不禁多次深入到福貴的內心,忐忑不安地考慮福貴是不是能挺過身邊的人撒手人世的痛苦。但是,這好像不可思議卻又在情理之中,福貴挺過來了。一次次的噩運與打擊沒有使這個毅力超凡的人倒下,命運一次次地向他昭示:你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你為了你的本身而活!

  其實,人生與命運血脈相連,它是生於幻想樹上的一朵蓓蕾;人生與命運骨肉相親,它是出於現實源頭一股清泉。人生永遠逃脫不了命運的束縛,它們相互依存,彼此不分;幻想永遠解脫不掉現實的禁錮,它們缺一不可,不離不棄……讀《活著》是殘酷的,雖有一些輕鬆,優美,心曠神怡的時刻,但《活著》的基本格調卻還是悲慘的。悲在福貴對抗命運的艱苦,慘在他親眼所見自己的親人一個又一個離開人世……書中沒有煽情,只有接踵而至的打擊。為自己而活著的信念,成為福貴身上唯一不被滄桑世事帶走的資本。

  除了悲慘的感情基調外,《活著》也包含作者對福貴所處的一生中社會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建國前後幾十年中國政治生活的不滿。靠賭博而成為地主又最終被槍斃的龍二,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逝去的數以萬計的生命,被勢利的醫生抽乾鮮血的有慶,以及中因身心受到摧殘而上吊自殺的春生。揭示了建國前後政治道路上的不光彩,人情的勢利,戰爭的殘酷……

  讀完《活著》,我不禁想,在那幾十年間裡,會不會有一個像福貴一樣的人,對命運樂觀面對,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懷有希望?我想是有的。也許有些讀者,覺得福貴是一個形象猥瑣的小人,但我覺得他是個英雄。面對命運他不屈不撓,面對生活他奮勇向前,面對未來他鍥而不捨。我相信,所以人都會因此而受益匪淺,因為《活著》給了我們活著的理由!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3

  《活著》餘華著,雙十一的時候半價買的,我足足等了五天。

  此書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第一次如此入神的去看一本小說,是從作者的自序開始的。“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的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的突出。內心讓他真實的瞭解自己,一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一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寫現實,可是他們筆下的現實說穿了只是一個環境,是固定的、死去的現實。他們看不到人是怎樣走過來的,也看不到怎麼走去。當他們在描寫斤斤計較的人物時,我們會感到作家本人也在斤斤計較。這樣的作家是在寫實在的作品,而不是現實的作品。”看到這段話的時候,突然間就讓我頓悟了,好像在說一直書寫的自己。

  作者的妙語橫生,總讓人要不斷的思考寫作手法的絕處所在,讀書的人很多,一些人注重故事情節,而近幾年我常常注重的是別人如何在寫,同樣的一件事兒,如何寫的生動而不乏味,如何寫的有趣而有靈魂。托爾斯泰的藝術論:任何偉大的作品都是蘸著血淚寫成的!

  一口氣,讀了這本是的三分之一,如此的全神貫注,我總因為作者是在寫自己的經歷,原來是在聽別人的講述。富貴從一個富家少爺,從不務正業賭光家產,再到落敗到一家人住進茅屋,父親病逝,老丈人接走懷孕的妻子,從不會做農活點滴做起。七個月之後妻子攜子歸來一家團聚的歡喜中,母親病倒,進城請郎中的時候被抓去做了壯丁,又經歷了烈火硝煙的戰爭,真是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嗎?

  他又次的回到自己的村莊,兒子有慶已經三歲了,女兒鳳霞因一次高燒從此失聲。人生的苦難莫過於如此了吧!

  文中一直環繞的主題,人只要活的開心,窮點不怕。富貴在講述的過程中總是嘿嘿笑著,一個對自己的過去能夠記憶如此深刻的人,能看到自己年輕時的樣子,也許過錯、苦難、遺憾對他來說已經不算什麼了吧!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4

  當我合上這本書時,內心感到了難受,充滿了壓抑,甚至一兩滴眼淚滴落在這黑皮紅字的封面上。我曾和作者餘華一起笑那耕田的老人,也曾目睹被醫生抽空血而死的孩子的悲痛,但這本書,帶給我的,更多的是深深的思考。

  《活著》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舊社會一個地主少爺福貴悲慘的人生遭遇。福貴,曾因為為所欲為而毀掉了自己和家人一生的幸福。經過各種遭遇,他終於在貧困中覺悟,也許那也不算晚吧。可厄運的陰影似乎一直在追隨著他的腳步,殘暴地奪走了每一個與他有緣的人的生命。但“活著”是一種忍受,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去承擔生命賦予我們的一份份責任。

  可不知是不是命運對他的特別眷顧或另一種懲罰,他活了下來,在失去所有親人後孤獨的活了下來,靠著一隻老牛,一遍又一遍的喊離世親人的名字來陪伴自己。在經歷了那麼多人難以想象的苦難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那如石頭一般的生活壓力的重壓。

  我幾乎是哽咽著踏在福貴的人生之路上,每開啟一次書,每走出一小步,我都能感受到那苦難的沉重,重重的壓在福貴的身上;甚至感受到淚水的無用,空氣中處處瀰漫著絕望的嘆息,希望支柱似乎隨時都會倒塌,會在眨眼間煙消雲散。福貴幾乎每時每刻都盤桓在生與死的邊緣,痛苦得掙扎、忍受著至親們一個一個的離去,在一次次希望破滅中堅韌不屈的依舊活著。我合上書,淚水不停下落,心中似乎在為福貴抱不平為何讓一個平凡的人承受這樣的痛苦。

  後來我才明白,活著是一種責任。面對死亡,最痛苦的並不是逝去的人,而是那被迫承擔這一切結果的生者,因為他們似乎多了一份責任,卻又失去了一個能夠共同承擔的人。也正是因為這樣,生者更應該堅定信念的生活著,因為他們味道不僅僅是自己的明天,而是帶著希望,為了活著而活著。

  看過一句活“笑著活下去”,“笑著”是一種人生態度,“活下去”則是要去踐行生命的一種狀態,“笑著活下去”就是以一種樂觀的心態去對待生活並實現生命,而這,也便是像我們這樣,所謂的人。

  我們無權去評價他人活著是否幸福,便如賀拉斯所說:“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的生前,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5

  收到同學從日本寄來的一張明信片,上面寫著:“活著就是為了幸福,這是生活與死亡的唯一區別。”

  不是這樣的,福貴你要去反駁他,你要從這個世界裡找尋生存之地,沒有幸福我們仍然要活著。

  忘了是多久之前看的碟,有些畫面至今記憶猶新。鞏俐飾演的家珍用粗布麻衣的真摯去換取身著旗袍的典雅,來獲得福貴的不離不棄。葛優飾演的福貴在戰爭後的九死一生,回到家中擁到妻子兒女的踏實感。想必他是幸福的吧,對未來充滿期待,想著逝去的切還來得及救贖,卻沒想到死亡就這樣按部就班地到來,一錢錢地凌遲那顆逐漸老去的心。先是有慶因為抽血過多而死,而後女兒鳳霞難產大出血,最後家珍、二喜、外孫苦根……無人倖免。

  哦,不對,還有你福貴和那一頭“福貴”。

  一開始在體育課上看完這本書,我坐在高高的臺階上放眼望去,綠草為裳,陽光為佩,交錯相應,延伸到視線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天氣很好,天空一碧如洗,雲好像繡上去的一般,精緻輕盈。這個故事的盡頭,似乎痛苦而又平淡。

  生活在這樣一個充斥著懷疑和不信、死亡和背叛的世界裡,活著原本的面貌就是活著。小人物沒有撼動世界的力量,所以活著的每一天都應該活成一場盛大。喜歡豆瓣上一個人的影評:“如果哪一天不堪忍受了,可以學黛玉那樣,把過往都燒了,燒出另一個世界。”

  爺爺剛離開的那幾天,我天天以淚洗面。我不想任何人告訴我生活會變得好,因為處在幸福中的人的安慰顯得蒼白無力。我一遍諞地讀《活著》,一遍遍和福貴比慘。

  最終他贏了,我也活過來了。

  前兩天我和奶奶在那邊疊衣服,我忽然對奶奶說:“我夢到爺爺了。”奶奶笑笑:“那他過得好嗎?”我說:“好啊,他在夢裡沒有痛苦,和朋友大口吃酒、賭牌,快活得不得了。”奶奶把衣服蒙在眼睛上,喃喃:“那就好,那就好……”

  姜夔有詩:“人間別久不成悲,兩處沉吟各自知。”說的是:雖往事已矣,但時間的流逝和空間的轉換,加上人事變幻的滄桑,並沒有改變伴侶之間的深深眷戀。於餘華的“生存和生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我讀出了它的另一層意思,這一層意思無關風花雪月。

  在那一條“再也看不到兒子有慶赤著腳跑來”的田壟上,老人和牛漸行漸遠,空曠而又溫暖。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6

  《活著》講述了福貴的一生。

  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裡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三十他嗜賭如命,每天都進城裡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裡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裡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著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著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著,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著就是這麼簡單。

  這部小說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敘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帶給人們一種極大地感染力和震撼性。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是家珍病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富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能天天都看見你們”。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功名利祿,只是不想離開自己的親人,只是怕死後再也見不到他們。這樸實的話語所表達的,不正是最真實的.最感人的情感嗎?

  餘華在書中寫道:“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失去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人們的責任。”責任,是活著的意義,也許生命有些事你無法預料,無法改變,但是更多的是需要你去負責,去擔當。因此不論活著多麼痛苦,你都要活下去,為了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活著這件事本身也是你的責任。

  是啊,人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著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著頭皮活著!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7

  這是一本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書,講述的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故事,但簡單的故事在沒有任何華麗詞藻的修飾下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深邃的哲理。樸實的語言中流露著真摯的感情。往往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淚流滿面。抑或是陷入深深的思考。

  作者餘華為大陸先鋒派小說代表人物,與葉兆言、蘇童等人齊名。1960年出生於浙江省杭州市,因父母都為醫生,所以他從事過五年牙醫。後棄醫從文,正因為他有過醫生的經歷,所以他的作品也像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俄殘酷本質從虛假人道中剝離出來一樣,而《活著》正是他眾多代表作品中的經典之一。

  本書以獨特的寫作特點,以第一人稱的獨特視角向讀者展現了本書主人公福貴平凡而又坎坷的一生。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於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貧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沒想到半路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後回到家鄉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子女,女兒不幸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溼雙眼。因為生命裡難得的溫情一次次被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人為什麼而活著?這是每一個讀過此書的人都會思考的問題,也許大家的回答都是不一的,但作者卻給出了一個統一的答案:人活著本身除了活著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其意義,那麼唯一可以作為意義的只有活著本身。正如書中所寫:人只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作者將一個個希望展現給讀者卻又一次次無情的將其打破。這就是本書的一個特點,其實人生也正是如此。上帝就像一個精明的生意人,給你一份快樂就搭配幾倍於快樂的苦難。所謂的幸福與生命存在的價值也在快樂與苦難不斷交替中有所體現。

  一個生命的消逝如同一顆流星的隕落,那麼自然,自然的讓我們害怕,但生老病死如同四季的變更,沒有人能夠改變,我們所能做的就只有好好的活著,即使有多大的苦難,我們依然有存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氣。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8

  上師範的時候現當代文學老師就給我們推薦過餘華的《活著》一書,當時看了一部分,覺得不是很喜歡,太過壓抑和苦悶,今天回想起來也許是年紀和閱歷的原因吧。今年寒假開始的第一天去逛書店,準備買一些書打發寒假單調枯燥的生活,很巧,一眼就看到了《活著》,於是,上學時候的美好記憶被勾起,毫不猶豫買下了它。

  回到家,從五六本書中間抽出《活著》這一本,躺在床上,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一口氣將它讀完。說老實話,我讀書比較慢,喜歡邊讀邊品,看看作者的語言妙在何處。可是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完全不一樣,它的故事情節非常緊湊,環境描寫、心理描寫等細膩的句子很少,作者餘華的敘述手法非常直白樸素,沒有任何的煽情。在他的筆下,人物在動物本能和人性之間苦苦掙扎,主人公福貴經歷的每個悲劇都是痛苦的,中國過去六十年所發生的一切災難,都一一發生在福貴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擊令我在讀的過程中都感覺透不過氣來,有一種欲哭無淚的感覺,正如美國《西雅圖時報》的評論所說——“《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沒有那種功力去評論《活著》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除了看過作者餘華的幾篇不同版本的自序外,也沒有認真查詢資料研究過作者。但我分明看出了本書給讀者提供了一種理念,即如何生活,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主人公福貴雖然有著種種惡行,但是在文革的大背景下還是學會了如何生活。且看小說的結尾,那可真叫人難忘。敘述者看著老人和他的牛,一隻名字叫福貴的牛,在暮色蒼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獨自一人:“我知道黃昏正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著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著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著黑夜的來臨。”這樣的結尾有什麼寓意呢?餘華在日文版自序中的最後一句話也許會給我們啟示:“我知道福貴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是我不知道是否也寬若大地?”

  我們的一生也窄如手掌,可是我們能否讓它寬若大地呢?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活著呢?我想,讀完《活著》我們是該思考活著的意義以及如何活著。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9

  要讀懂一本書,首先要了解作者以及他的生活時代背景,餘華透過他獨特的寫作方式創作了《活著》這篇小說,它主要講述了富貴一生悲歡,詳細體現了富貴一生的起落剩衰。年少的富貴是富家公子,有著村裡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著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就是因為這樣滿足與幸福的生活,富貴開始變得焦躁不安了。

  這篇小說富貴把自己的一生生活縮成了一個故事,年少的他在自身生活習慣的影響下,煙花柳巷像無形的磁場,一步步的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揹著穿梭在大街上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但他從未想過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人總是在自由中忘乎所以,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為過去時,繁華也就悄然無息了,富貴不知道自己正在給自己挖陷阱,而這一陷再也沒出來過。

  俗話說,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他這一生雖然很可憐,但都是他自己一手釀成的。賭城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他不知道自己正在輸掉自己的一生。嘆息之餘我感嘆人生換位的易,富貴不再是富少了。其實人表面的平靜是虛偽的,人內心的驚濤駭浪才是真實的,富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人一旦黴運當頭時屋漏偏逢連陰雨,父親的死悲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緊接著家珍的父親鑼鼓張聲奪走了自己的女兒,同時帶走了未出生的孩子。這充分體現了男人一旦傾家蕩產後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他親眼看著妻子的離去,整個世界都奔潰了,只好自己一人默默種著人家給的五畝地養活著一家人。人往往在活的自在的時候不安分的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的活下去,所以他得靠自己生存,學會了耕地,學會了自己做飯等,從他母親的過世,女兒的離開,妻子過世以及最後兒子的過世,妻離子散正是真實的寫照。

  《活著》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生命中脆弱與堅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自己的生活別人不會懂,別人的生活自己也不用刻意去懂,但我們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切不能犯下不可迴轉的大錯,但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勇敢堅強的活下去,不要懼怕死亡,上帝給我們關上一個窗戶的同時就會開啟另一個窗戶。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10

  最早接觸《活著》這部作品是跟著外公外婆看由此改編的電視劇。那時的我,年齡尚小,卻被這部劇吸引了,並且為它哭過很多次。後來看了一遍小說,與電視劇有些出入,但傳達的主要內涵並無變化。

  近來,在健健那裡又看到了《活著》這本書,便借來又重溫了一遍。小說主人公富貴年輕時是地主兒子,用今天的話來講算是一個"富二代"。因賭博輸掉了全部的家當,淪為一個貧窮的農民,在歷經自己的兒子、女兒、女婿、妻子、孫子相繼離世的悲痛後,富貴頑強地活了下來,感悟了一個人活著的意義。

  最令我為之感動的是富貴的女人家珍,在家境富裕的時候,富貴整天在縣裡吃喝嫖賭,對懷有身孕的家珍拳打腳踢。家道中落以後,家珍並未離開富貴,而是不顧父親的反對抱著剛滿半個月兒子回到了富貴貧窮的茅屋裡。富貴好幾次說家珍是個好女人,娶到他是他這輩子的福氣。他遺憾沒有讓她過過一天好日子,但我想家珍是幸福的,因為日子雖不如以前的富裕,但富貴的心卻落到了她的身上。在家珍臨終前,她對富貴說:"若有下輩子,我還嫁給你。"他們是不幸的,看似一無所有,實則擁有一切,幸福也許跟錢沒有關係,只要一家人的心是在一起的,那麼憑藉自身的努力,在困苦中也能品味幸福的真諦。最重要的是人的心能不能相偎相依。若能,怎麼樣都是幸福的。

  富貴從富家公子淪落到中下貧民,又接二連三送走了自己身邊的親人,先是兒子因給縣長夫人獻血過多而身亡,接著女兒難產死亡、妻子也終於熬不過身體因病而逝去,最後女婿與剛滿五歲的小孫子也跟著去了。這個過程便是富貴的一生,其中反映出當下時代農民的苦難生活。生活是苦的,但幸福好像沒有缺席。所以餘華先生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既由富貴在暮年之時在田埂上向一位年輕人講敘他的一生。餘華說:如果採用第三人稱則有可能使這樣一種人生只有苦難而沒有幸福了。在夕陽斜照的田埂上敘說他的苦難人生,如果你覺得只有苦難,那麼你去看看他平和的敘述,你便可以想象他眼神的柔和,然後在他趕著牛兒離去的時候,感受到他平靜的幸福。人性的光輝與溫暖就在這裡彰顯。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11

  今天終於翻開了這本書,當開啟扉頁的時候便有一種熟悉感,默默的讀下去便知道了這種感覺的源頭。那是多年之前的事情了,看過一部叫做《福貴》的電視劇,估計就是翻拍的這部小說吧。不管世人對於這本書的褒貶如何,我能夠清晰回憶起的就是那位飽經風霜的老人和一條老水牛在搖搖欲墜的夕陽下獨自犁田的背影。“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天地耕得嘩嘩翻動,揉入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文中如是寫到。老人在耕田的時候吆喝著:二喜、有慶不要偷懶,家珍、鳳霞耕得好,苦根也行。福貴的一生經歷了所有親人的辭世,從最初老父親離開時的驚慌、不安到最後外孫的夭折,或許可以說他就是在與親人的不斷離別中老去,別人應該有的天倫之樂在他這裡卻成為了死別。生離就像他被抓了壯丁一樣還會有機會與家人重逢,可是死別卻是隻能看著愛的人一點一點透支盡生命的餘光。

  或許我們都以為在這樣的巨大打擊和悲痛中他不會有生的念頭,可是“活著”卻讓你不隨願的死去,他安排你的生命之路充滿荊棘,岔路不斷,無數深愛的、至親之人都是陪著福貴走過一小段路,而非盡頭。讀這本書,餘華安排了最樸實平淡的文字,就像是在你我他同樣慘淡無光的生命中擷取的一小節,但是又有另一番滋味。這種無言的反抗才是符合那個時代的沉默之聲。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

  就像美國民歌《老黑奴》一樣,歌中的主人公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可能將老黑奴和福貴兩人置於同一個層面進行比較的話,可以發現很多的相似,但是他們二人又是不同真實的存在。忽然覺得,用簡單的文字組合勾勒的是漫長的命運和波瀾壯闊的場景。他們都是經歷漫長歲月折磨的老者,臉上的紋路就是最好的印證。然而命運就像最高明的魔術師,它能夠最大程度的為你設定障礙,也可以檢測出誰是人生終點的最終勝利者。

  故事的結尾,老人還在慢慢的走著,彷彿要盡力把餘生的路走完。也許這時,活著的意志,是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帶走和剝奪的東西了吧!

  《活著》優秀的讀書筆記12

  是的,你看的沒錯,這是一個苦難中生活者們的故事,並不是一個苦難中的倖存者。——題記

  初讀《活著》時,被餘華先生幹練簡明的語言吸引了,同時也被故事給吸引了。

  “枯草衰楊,曾為歌舞揚。”《活著》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蘊藏著絲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溫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曾有人問:“為什麼小說《活著》在那樣一種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生活和倖存之間輕微的分界在哪裡?”

  用第一人稱的敘述,福貴的講述裡不需要別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如果用第三人稱來敘述,如果有了旁人的看法,那麼福貴在讀者的眼中就會是一個苦難中的倖存者。

  福貴一生起起落落,因年輕的肆意荒唐使他富裕變成了貧窮,親眼埋下了三代人一個又一個。本以為可過上好日子,結果卻一個又一個噩耗接踵而來,親人一個個的死去,他爹、然後他母親、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孫子,家裡的錢慢慢變少,親人一個個的減少。可是他依然樂觀的活著,和他那頭黃牛,故事的結尾中,福貴還唱著歌謠。

  福貴的人生不得不令我們感慨,如果我們是其中的他,親眼看著自己至親至愛因自己導致貧窮一個又一個死去,我想早已痛苦得沒有生存的希望了。但福貴他並不沒有,他痛苦,但他仍繼續愛著這條生命繼續活下去,這也無疑是這本書成功之點。苦難中我們也學會生活,學會在絕望中找到希望。我們沒有時間去選擇消沉,沒有時間去感嘆命運的不公,只知道生命將隨著時光流逝而流逝,我們只能珍惜,就像銀杏它只懂得生命的歷程中用飽滿的熱情展現了它無與倫比的金黃,即使在瑟瑟秋風的爭相撕扯下,也要搖曳自己繽紛和曼妙。

  明知道人生路上有無數挫折,還是要堅強的走下去,自信、開心、堅定地走下去。不要抱著過去不放,拒絕新的生活和挑戰。生命不在於活得長短,而在於領悟得早與晚,在於生命的意義。

  記住,我們不是苦難中的倖存者,我們是生活者,所以請不要因為苦難而失去對生活的憧憬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