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當朋友》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5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把時間當朋友》讀書筆記2000字(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把時間當朋友》讀書筆記1
很久沒有再讀一本這樣關於時間管理的書了。
市面上很多這一型別的書,看多了需要每次都給自己做個時間列表,因為看太多,所以根本就不會給自己做。
很長時間,都認為自己是個有計劃的人,每次要開始一項工作或者一件事之前,都會想很多,很多,已經不止三思了,可能N思都有。
後來,世界變化太快,生活充滿太多意外,終於發現自己的計劃總是不知覺的被什麼給打斷,於是放棄了許多長期的計劃。
再後來,經歷太多事情後,發現自己苦於被計劃所圈住,於是開始享受無計劃的生活,雖然還是有時候還是覺得自己在浪費著一些時間,覺得抓狂,但是也得到了些許快樂和放鬆不是。
畢竟自己並沒有完全放縱自己,還是每天都在進度一丁點。
看了此書三分之一,說不上茅舍頓開,卻也有些豁然開朗。
畢竟也是個新東方的牛人的親身體會。
有些確實很生活很實際,甚至是說到了一些我們不願意承認卻又是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看到的陋習。
書店裡暢銷榜的書架上永遠放著那麼些貌似排名很高的書,內容多是被千萬人說膩了的道理,食之無味。
一時間我還找不到什麼詞語形容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調侃式?詼諧式?反正是會讓你很虛心很認真的去接受他說的建議。
下面是摘錄的一些比較好的句子。
“如果一個專案不超過7個的話,那麼完全可以在我們的大腦中進行。”
“我們不是計劃著去失敗,而是失敗地計劃。”
“一個人失敗經歷得多,經驗就相對更豐富,而後就少犯錯。”
“長期計劃是需要透過實踐才能習得的能力。”我終究也明白這個道理,制定一個長期計劃,並堅持到底的實踐去完成,這也是一種能力,現在的我還沒有能力去做這麼一個計劃。
笑來童鞋引用了崔健的一句話“計劃總是沒有變化快。”應該也是IBM的一句廣告詞,後半句印象中應該是“所以要將變化寫到計劃中。”至今我都記不起當時是誰和我說過的這句話。
但是無論變化有多快,有多少變化,計劃總應該是有的。
有些計劃,比如運動,跑步,一個詞就可以讓自己明白,也沒必要去規定一個期限。
一輩子亦或是幾天,想起來就可以去做。
“缺乏行動的計劃是肯定沒有任何意義的。”
“很多時候,沒必要做計劃的原因有兩個:除了前面提到過的‘大多數計劃其實非常簡單’之外,另外一個是“初始狀態下,我們往往實際上並沒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計劃。”
“如果你想改變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處境並不令人滿意,那就一切從簡——找一個你覺得該給你帶來改變的行動,然後去做就是了。
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敗,那是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
“很多人正是因為沒有目標才不停地‘學習’。”說的就是我。
因為對未來的恐懼,因為缺乏應有的安全感,我想在確定目標之前總不能白白浪費時間,坐以待斃吧。
於是不停地學,最後忘記了去指定一個真正的目標書一定要自己去讀,書摘一定要自己去做。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大腦的“選擇性輸入”機制控制我們聽我們愛聽的,看自己喜歡的,寫我們愛寫的。
笑來童鞋26歲的時候不小心發現自己竟然不會思考,今天26歲的我早在去年就知道自己不會思考,一直掙扎到現在,到現在發現自己的精神世界貌似極度的空虛。
“事實上,買回來的一本書裡,哪怕有一句話給我們帶來驚喜、帶來思考、帶來改變,就已經值回書價了。
所以,有些時候,要注意自己的心態。”這幾天一直徘徊在買書和不買書之間,現在不是新出的書,在verycd一般都能找到電子版,很省銀子,對於我這樣多無產品待業青年來說。
就現在看的這本書也還是電子版,猶豫了好久。
但是書有書的好處,拿著,看著,做記錄也方便,徘徊中。
“愛迪生是否是一個特別努力的人,本質上與我們沒什麼關係,我們該努力還得努力,不應該僅僅因為別人努力或者不努力,我們就放棄努力。”
“心理健康的人不僅應該有能力看清真實的世界,還應該有足夠的能力感知真實的自我”
看到後面發現這位童鞋和我一樣對勵志書籍有相同的觀點:“勵志肯定沒有什麼錯,因為人就是需要鼓勵,但不能胡說。
隨著年齡的增加越來越痛恨許多的勵志書籍,甚至覺得很多時候,“成功學大師”乾脆就等於“江湖騙子”。
並且某種意義上,他們比江湖騙子還可惡,因為騙子最終只不過是騙走你一樣東西,如果你聰明的話可能不會被騙,或者就算被騙了,也可以想辦法彌補損失。”
“換句話講,儘管運氣確實存在,但我不能相信運氣,或者完整地說,我不能相信運氣與我有關。”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
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這話的某些部分好像在某個地方見過,似曾相識。
《把時間當朋友》讀書筆記2
有些後悔現在才看到這本書,也非常欣慰自己能在一個正確的時間看到這本書。如果是在哪怕一年前讀到這本書,我都不會有收穫的感覺,而能有收穫說明能領會,能領會的本領本身就說明了成長。
我自認為不是完全的”體弱者“,所以對那些追求速效的成功學和十全大補的”雞湯文“不是很感冒,但是心裡知道,方子到位,”雞湯“一定是能對症下藥的。笑來老師的書就是對症下藥,治的就是我這種”心智無力“的體虛病。
一直以來,困擾自己的最大問題就是面對自我期待與現實水平之間差距時,如何化解內心矛盾,不被所擾而能繼續進步的問題。為了瞭解自己看過一些書,常常有意識的做些功課,在平常生活裡把自己拉出來拉練拉練,可是在很長的時間裡,我都充滿了挫敗感,也是書中所說的,”人生的幸運在於能夠用正確的方式做正確的事情。“如果說我知道什麼什麼是正確的事情,那麼我在心智上的訓練失效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方式,同時也拿不出像樣的道理說服自己。
書中點開的一個首要問題,也是人性的劣根,就是大部分都是即懶惰又勤奮的。想想自己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想掌握快速學習的方法,卻又懶於付出心血,常常疲於找尋各種辦法,卻最終都敗在自己的懶惰上。太多時候我們花了許多精力,卻到了臨門一腳時不願意伸出腳,回想起來確實也就服氣,也為自己的愚蠢感到可笑。
書中最為精華的部分,就是提出人需要依靠心智去把握自己,克服劣根性。我們不是不能科學的制定計劃和清單,而是不能科學的執行和完成任務,我們在制定計劃時過於勤奮,卻在執行中過於懶惰。大部分長久的失敗很少能反思到,這個過程中我們讓自己的心智迷失,讓自己的劣根發作,所以書中給我了一個最大的提醒,就是”所有學習上的成功,都只靠兩件事:策略和堅持,而堅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
書中將我們經常屈服於我們的懶惰和毛病歸結於我們喪失心智,並且任意它的喪失。而要想轉變,首要的是學會開啟心智,並掌握持續開啟他的技巧。
在闡述這個問題的過程中,書中內容首先闡述了我們天生的毛病有哪些,也就是哪些毛病會阻礙我們開啟心智。第一個毛病是自我感覺良好,因為每個人最瞭解的是自己,越是或多或少我們都天生的會感覺自己比較優秀,並且會很容易因為自己的體驗和感覺產生自以為是和自欺欺人,這使得我們常常陷入一種錯覺中,要麼自己覺得對的實際是錯的,要麼自己覺得錯的實際是對的。所以要想開啟心智,首先要明白很多自己身上的經驗和認知有可能背離現實。
第二個毛病就是走神。我們常常會被外界因素和刺激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往往是順著刺激趨勢繼續放大的。比如外界的負能量接收後我們自己的情緒會變得更糟,這就好比巴普洛夫的經典刺激試驗,我們無意識的情況下往往都會聽到鈴聲就會掉口水。當我們認識到這個天性時,我們要做的就是用意識控制自己的大腦,在外界刺激時,有意識的分析,有意識的掌握自己的注意力,不要讓大腦控制自己,而是要控制大腦。
同時書中還提到,”對痛苦的深刻感受會扭曲和抹殺我們感知其他事物的能力“,同時由於自我保護意識,我們會很容易遺忘痛苦,好了傷疤忘了疼。這對於一個善於反思,不重蹈覆轍的人來說倒是一個很糟糕的毛病。所以要學會利用心智讓自己保持痛覺,善於利用痛覺來激發自己的動機。
還有就是及時行樂的天性。每個人天性都希望是及時行樂的,也就是說我們都希望付出就馬上有回報,於是我們容易短視,容易放棄,容易失去耐心。而書中告訴我們推遲滿足感是我們開啟心智的要領,你能推遲滿足感,也就證明你正在用心智讓自己成熟。
最後,書中一句很重要的話來提醒每個實踐心智開啟之路的人。”平靜接受並且正確認識自己的額天性時改變天性的第一步。“
在闡述完人天性的缺陷以後,作者著重闡述了我們如何提高心智——與時間做朋友。
其實本質上,書中的許多操作性的建議與許多討論時間管理和人生規劃的書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是所站的角度,包括作者希望每個人以理服己的角度都與其他書籍有些不同。作者認為時間是不能管理的,而要做到花時間花到刀刃上,要做的是與時間合拍,本質上就是掌握自己,用心智控制自己,讓自己保持一種自律的生活。而這個過程中,我們主要做的就是用心智對抗懶惰、認知偏差、先天的自我保護意識。
總結看來,書中在具體的建議上有幾點著重強調,一是計劃很重要,二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三是不要讓完美主義阻礙了實踐。
除開提高心智,書中內容還在開拓心智。
《把時間當朋友》讀書筆記3
這本書主要從心智成長的角度來談自我積累,強調時間管理的焦點,從來不是時間,而是自我管理。書中從我們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困境,現實問題開始娓娓道來,如何學習,思考,交流,自我管理,積累,最終如何應用,去解決我們所面臨的困境。當你做到了心智成熟,在漫長的人生馬拉松中,永不放棄,堅持到底,自我積累,取得成長和進步的時候,你不在是在追趕時間,時間自然而然的成為你的朋友。
讀書過程中,我常常感慨,為什麼會喜歡這?略加思考下就明白了,因為書中所闡述的很多現實問題及困境,正是我等普通人日常中所面臨的問題,可能自己都沒有發現問題,或者發現了無從表達,從未思考,直到作者深入淺出的闡述分析,然後才豁然明朗,原來真的是這樣啊。書中討論了怎樣做到心智成熟,如何完成自我積累,問題產生的原因,學習思考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策略。這不正是我們所期待已久的嗎。喜歡作者深入的思考,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看待問題通透徹底。
全書內容豐富,圖文並茂,精彩紛呈。我最喜歡的一部分就是第三章——管理。當我們面對一項任務或者多項任務的時候,首先正確的估算任務的時間,然後做出合理的計劃。而這時間要正確的的估算,計劃要在能實現的基礎上方可順利完成。如何估算任務需要完成的時間?根據候世達法則:完成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總會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就算制定計劃的時候考慮到本法則,也不能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當我們計劃的時候,首先要考慮任務的熟悉程度或者陌生程度。熟悉的任務我們很容易估算完成的時間,但是面對陌生的任務時,在學習和探索未知的時候,總是不免有層出不窮的問題蹦出來,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固然更多。如過在計劃的時候,沒有認識到這個現實,計劃難免成空。從短期計劃目標開始,比如一天,一週,透過自己長期的實踐,就可以做月計劃,季度,年計劃。最後再次強調的是,所有計劃的前提,是在目標切實可行的基礎上。
當我們做好了計劃,什麼時候開始任務呢?毋庸置疑的是,從現在開始。很多人明明很焦慮,可是卻一直拖延,不是拖延著去做事,而是拖延著去開始做事。但是最終期限不是在那裡一直等著裡,時間只顧自顧自的流逝,到最後是以加速度的方式朝你狂奔而來。因為你想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就會感嘆時間流逝的太快。有時候,甚至還沒開始,就已經晚了。所以及早行動,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多好就做多好。
開始行動後,我們要直面困難,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在面臨一項任務的時候,任務可分為困難的部分和簡單的部分。快速有效的完成簡單的部分,然後把時間和精力放到困難的部分,勇於直面困難,不要掩耳盜鈴。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看起來很努力,很用功,卻沒有成效的原因。在簡單的任務中反覆消磨時光,沒有勇氣面對困難。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考慮三個方面,內容,原因,方法。內容和原因都顯而易見,最重要的是方法。拆解每一項任務,落實每個步驟,分配具體的內容,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最終完成任務。
在管理完成的任務的過程中,思考任務的序列與並行關係。所謂的序列與並行,即是我們物理課程中,的電路的兩種連線方式,串聯和並聯。有些任務只能序列,比如先燒水,才能泡茶,先洗手在吃飯。而有的任務可以同時進行,也就是一心二用,必須在執行一些機械性的任務的同時,我們可以進行另外一項或者多項任務,給自己的大腦打造一個“多工作業系統,提高我們的工作效率。比如你可以在跑步的時候聽英語,在等車的時候看書,在做家務的時候聽音樂,在燒水準備泡茶的時候,洗杯子,洗茶壺準備茶葉等等。
當你做任何事情之前,可以嘗試把即將要做的事情的整個過程在大腦裡預演一遍或者很多遍。這個世界上,天才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人可以透過不斷的積累,勤能補拙來彌補,高效的完成任務,在一項領域中取得成就。需要執行的任務越重要,這種預演就越關鍵。只有經過大量的預演或者練習,我們才能在實際執行任務的.過程中有出色的表現。萬事可提前準備,萬事皆要提前準備。很多優秀的演講家,難道他們一開始就能在講臺上舌燦蓮花,取得成功嗎,無疑是經過了充分的準備,無數次的演練的。
書中感興趣的內容很多,學到的東西也很多,以上也只是書中的一個小篇章而已。好的書本值得反覆去讀,每一次的感受都不盡相同。
《把時間當朋友》讀書筆記4
這本書是我喜歡看的型別,我看書最大的選擇標準就是看這本書有多少內容是作者自己的想法。顯然這本書幾乎全是作者獨立思考,看上去老生常談的內容,卻解讀出了很深的意義。如:積累,重複,恐懼,想法,事實……這些內容,讓我來寫難免淪為晦澀的大道理,但李笑來老師卻能由表及裡,深入淺出,讓我們審視,生活中看上去特別簡單的道理,你是懂了,還是別人灌輸給你的概念而已。
書中有價值的點很多,我講3點,希望對能閱讀到這篇文章的你,有點啟發。
思考
整本書,要用一個關鍵詞來概括那就是思考。當然強調的是獨立思考。書中有一個例子印象很深刻。把A到Z從數字1到26分標註出來,你會發現Hard work (努力工作)是98分,Attitude(態度)是100分,所以得出結論是態度決定一切。仔細思考你會發現,按照這個邏輯,很多單詞都是100分,如:Stress(壓力)Wednesday(星期三)Bullshit(胡說八道)103分顯然更高。然而大部分人都喜歡直接接受別人的想法和觀點,ta因為這樣比較省事兒。大哲學家羅素感概到“很多人寧願死也不願意思考”然後戲謔道“他們確實死得比較快”曾幾何時,我也是這樣的人,看到此處我不經莞爾一笑。
積累
這個世界沒有一觸而就的事實,你用了10年胖了30斤,你卻想用1個月瘦下去。這根本就是不現實的,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願意相信呢,因為他們內心想聽到這樣的“事實”,所以有關“權威”專家就恰好說出了他們的心聲,於是年復一年總有人為速成買單。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行業,我做思維導圖培訓,我總願意花時間去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邏輯能力,觀察能力,推理能力,審美能力,我也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理念。一個人沒有系統思維訓練,沒有花時間去積累,直接去談結果,那根本就不現實。但太多同行告訴我,家長要看的是成績,其他的事情他們不關心,只要能提高成績就可以了。你說的那些太浪費時間了。
我說你說的很對,然後呢?孩子成績提高了嗎?這不是效果不好才找你的嗎?家長的需求很直接,就是提高孩子的成績,成績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分數,你的培訓有沒有效果,分數反應很明顯,這是彼此要看到的結果。這彷彿是一個死迴圈。要賺錢就得按照家長的思路走,就得讓孩子瘋狂的死記硬背,快速見效。事實上我見到很多的保過班,保分班的邏輯是孩子一放學就被送到培訓機構,強制背誦,刷題,做試卷……有效果嗎,你認為呢?
當然有效果,犧牲所有時間,全部壓在學生的課業上,沒一點效果怎麼可能呢。然而這裡面提升成績的真正邏輯是,孩子只要花了時間去動手操作,成績或多或少都有進步。如果這樣為什麼不花時間去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這樣學習能力反而能舉一反三,一勞多得。
我見到太多的情況是大部分人被家長牽著走,美其名曰滿足客戶,實際上是自己不夠專業,對自己從事的技能,沒有足夠的積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採取短視的賺錢策略。這樣的人實在太多,我個人依然堅信,隨著科技的發展,對專業的要求會越來越高,願意花時間去積累自己個人能力的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只會越來越值錢,賺錢一定不會是想的那麼難。
以我自己舉例,我沒花心思打造名氣,一門心思放在學習上,我很清楚,沒有足夠的實力,時間會淘汰你,我開課斷斷續續,但我力求給出去的東西一定要系統,專業,有效。我的收入基本上都是非常信耐的老客戶在支援,大家都知道口碑很重要,以前我的理解就是做好課程,做好服務,現在多了一層理解,時間成本。人人自媒體時代,資訊爆炸,篩選資訊的成本越來越高。我自己學課程,就趨向於信得過的朋友推薦,從我個人的角度我很清楚,如果老師不足夠專業,沒有時間的沉澱和積累,那麼他可以賺到的錢永遠突破不了瓶頸。
工具
書中介紹了一款時間管理工具“Mr time”,這個工具好的地方在於,你開始一件事的時候,你可以點一下,結束的時候點一下,這樣你在什麼時間段做了什麼事情,花了多少時間一目瞭然。而且後臺還會進行資料分析,把重複的內容所花的時間進行疊加,你可以選擇視覺呈現的方式,比如餅狀圖,柱狀圖等。
我嘗試了去下載了這個軟體,這個網站已經404(消失)了,我就找了同類型的軟體,綜合對比發現有一款app也完全滿足以上功能,time track建議你使用。
相信時間,和時間做朋友,積累自己的實力,讓自己值錢,必然就能賺錢。這本書還是非常值得閱讀,推薦購買,自己細品。
《把時間當朋友》讀書筆記5
我是一個讀書不多的人,雖然也有讀書的渴望與衝動,但是每每拿起一本書時,似乎總被生活中其他認為更為重要的雜七雜八事情的事情打斷。以致於這麼多年讀的書不少,但記得的不多,或者說讀“真正”的好書很少。當拿起這本書的時候,眼神裡掃過藐視,認為又是一篇心靈雞湯,這些年這種東西喝了不少,胃裡面都是雞精的味道。但既然是前輩推薦的東西,想想讀來或許有好處,於是開啟書讀讀看。這一讀興趣斐然,完全打破了我原有的認知,這是一本頗有深度的好書,風格迥異,內容甚是精彩。
這是一篇關於時間的書籍,或許我認為更是一篇關於生活方式、關於自律、關於人生意義的書籍。時間,我們每個人都太熟悉不過了,我們每個人都擁有,我們每個人都在失去,每個人對時間有不同的感知和思索,於是釀成了不同的人生。時間,從你出生的時候就開始倒計時了,我們做各種規劃,從出生到死亡,每件事情事無鉅細,讀書學習、跑步運動、工作生活,我們希望最大化的利用時間,我們每個人終極一生,都是為了墓誌銘能夠寫的更光鮮一些。
我們時常感到孤獨,感到生活就是一團糟,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對現狀不滿,有自己想要的日子。我們認為自己不夠成熟、不夠優雅、不夠知性、不夠苗條、不夠努力、不夠富裕,反正就是不夠,於是乎,我們奮起直追,我們要和時間賽跑,我們恨不得向所有的人都大聲宣佈,今天起,我要努力了,緊接著,我們制定著各種計劃,讀書、跑步、旅遊、掙錢等等,我們恨不得把時間規劃精確到每分每秒,讓全世界都看出自己努力的樣子,似乎這樣我們就能活出我們想要的日子一樣。然而,如果生活真能如規劃一樣精彩,未來也必將精彩無限,但是太多的人只是在規劃時間,卻沒有規劃人生,或者說沒有管理自己。他們習慣性規劃,卻永遠只有三分鐘熱度,生活完全過成了和規劃相反的狀態。他們知道努力了才會有收穫,鍛鍊了才會有健康,減肥了才會更苗條,但希望永遠止步於行動,奮鬥永遠止步於藉口,於是,規劃了最想要的日子卻活出了最不想要的樣子,可見,管理時間似乎可行,但管理自己才是最終目的,自律的人生才會更精彩。
自律的人是有熱度的。或許一年兩年你看不到,但是三年五年你一定會看得到。我們每個人都曾想過,五年後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如果從現在開始看書、如果從現在開始健身、如果從現在開始努力,是不是五年後的自己可以收益巨大,我們很多人都是期望得到好的結果才付出努力,諸不知這樣顛倒了因果順序,即便是我們清楚的知道努力以後會有好的結果,當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時候,懦弱的人總能找到退縮的藉口。其實,作為成年人,我們都明白滴水穿石的道理,但是為什麼同樣的人在同樣的條件下若干年後會顯示出巨大的差別呢?是時間不一樣多嗎?顯然不是,是兩個人的成長軌跡不一樣,或者說是兩個人管理自己的能力不一樣。這個世界永遠是一個相對公平的社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了努力與奮鬥,就會收穫精彩。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一種經歷,多少年前的一次偷懶,往往都會變成你今後人生的坑,每一次偷得懶都要加倍的還回去,這一點在我考證求學的過程中尤為明顯,於是乎,我警告自己,永遠不要和時間偷奸耍滑,你偷過懶,上帝都幫你記著呢。
努力需要一個過程,優秀的人也需要一個成長過程,忍得住苦難才能收穫精彩的人生,給優秀一個緩衝的時間。我們每個人選擇不了起點,因為那是從孃胎裡就決定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成長的軌跡,可以選擇努力,可以選擇奮鬥,可以多讀幾本書,可以多旅幾次遊,讓人生更豐富一點,永遠相信未來的日子。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習慣去比較,拿自己的弱勢去比較別人的強勢,諸如父母、財富、美貌和智慧,於是生活充滿了不滿,妒忌矇蔽了雙眼,甚至於藐視努力的意義,或者教育的意義,這在“讀書無用論”的唱調思維裡尤為明顯,而沒有想過這是自己不努力的藉口,起點就是起點,不努力,你永遠在這個你不滿意的起點,走一步,好一點。
時間,一秒一秒的流過,不曾停歇;日子,一天一天的走過,不曾往返;年齡,一年一年的增長,難再年少。未來的每一天,都要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鍛鍊,用汗水讓自己健康;讀書,用知識讓自己優雅;工作,用努力讓自己體面。放下自己的偏見,放下自己的懶惰,放下自己藉口,與時間做朋友,打造粉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