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牧場》讀書筆記(通用10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冬牧場》讀書筆記(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冬牧場》讀書筆記1
之前看到很多人說李娟的文字是有“靈性”的,那時我不懂,讀過這一本,愈發體會到了。
在我看來,李娟的“靈性”主要在於兩個方面。
第一,李娟的文字本身非常精彩。我寫作文時常常感覺好文字都被寫盡了。但其實不是這樣,越讀到好的作家好的作品,越會拓寬思路,忍不住擊節歎賞,哦,還可以這樣寫。李娟的文字就是這樣,總是非常貼切恰當又不落俗套,非常引人入勝。我想這一半來自於天賦,一半來自於對生活敏感細緻的體察。
第二,李娟文字的背後充滿對生活的熱愛,所以她的文字非常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她筆下的生活,鮮有歲月靜好,更多的是風刀霜劍嚴相逼,但仍然寫得妙趣橫生,常常逗人發笑。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李娟是一個勇者。
在微博上找到了李娟,關注後又取關了,不是不喜歡,是怕離她的生活太近,被粗礪的現實灼傷,會繼續關注她的作品,繼續惦念她筆下的新疆。
《冬牧場》讀書筆記2
我剛開始看的時候,在自己的筆記本里寫了很長一篇與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異同對比的文章,我摘錄一段:
李娟的這本書的話,更傾向於描寫人和自然的面對面,就比如說她會寫怎麼樣去面對嚴寒的天氣,怎麼去管理羊群牛群駱駝、去修復房屋,日常的作息又是怎麼樣的,日常的活動是哪些。
而三毛書裡面更多傾向於描寫和人的相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日常活動。
雖然內容的側重有所不同,但在題材上兩者非常相似,並且他們寫作中所透露出的活潑明快帶著幽默的面對生活的態度都讓人非常著迷。
有趣的是這兩個人在面對相對來說物質條件沒有這麼豐富,自然條件都還比較惡劣的情況下,都描述了讓人非常向往的生活。看完之後,你心裡只會覺得說這樣的生活非常的有趣,如果讓你去體驗的話,你也會非常珍惜這次機會。在面對平時我們稱不上富足,也從沒想象過的那種生活時,她們反而樂在其中,她們的這種紮根在心底裡的幽默和豁達深深的吸引著我,我覺得這也是這兩本書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
看完整本書後,我要補充一點,李娟對於與人的互動也描寫的很有趣。後半本中相較前半本,關於人的描寫更多。
三毛不在了,只能希望李娟出更多有趣的書籍,讓我們對那些與我們平常不一樣的生活有更多的瞭解,讓我們對同一片天空下同樣努力生活的人們更近一些。
《冬牧場》讀書筆記3
讀《冬牧場》這本書時,我隨著作者的視角,彷彿進行了一次心靈的旅行。我似乎走進了蒼茫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依稀望見那無邊的牧場,踩著硌腳的沙地,細細體會牧場的極度嚴寒,感受牧民們淳樸的生活,從而獲得內心最大的寧靜。
這本書是作者隨同熟識的一家牧民深入冬牧場後寫成的。他們一起去了阿勒泰南部的沙漠,度過了一段艱辛的荒野生活。作者回到家後,用飽含深情的筆觸譜寫了這本文集。她在這本書中,講述了許許多多動人的小故事,語言平實卻不失靈動,讓人置身其中,充滿嚮往。
這片沙漠是牧民們天然的家,他們在這裡世世代代地生活著,不辭勞苦地放羊、趕馬,吃一些類似奶疙瘩、羊肉之類的既簡單又單調的食物。在無事可做時,只是靜靜地坐著消磨時光。這一切都是遊牧民族生活的全部寫照。
我一開始就驚歎於這本書細膩、樸實的筆觸,待我靜靜閱讀時,總覺得像有人在給我講述一個個小故事,總能讓我空虛的內心獲得一種極大的滿足與寧靜的撫慰。一個個故事看似支離破碎,作者卻能把農民轉場時的情景表達得那麼淋漓盡致,把牧民生活的畫面表現得一覽無遺。這一切都源於作者的真實體驗和她如水般寧靜的心靈,就如同這一段描寫:
“隔壁家的天窗開在地窩子西南側,下午的陽光在床榻上投出一小方的明亮,幾乎整個一二月間的下午時光裡,我都坐在這方熱乎乎的明亮之中,安靜地行走針腳,長時間一點點擴散著氈片上的色塊與線條。那團陽光移動一點,我也挪動一點,一直挪到床榻邊再無處可挪時,便收工告辭。”
像我們這樣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就很難體會到陽光的挪移。但作者懷著寧靜的心情,感受著時光的流逝和迅速消失的一切,作者是那樣的從容,這種“最大的平靜”,便是作者所詮釋的:
“天空下最大的靜不是空曠的靜,不是歲月的靜,而是人的心靈的寧靜啊。人終究是孤獨又無法泯滅希望的……”
這本書向我們傳達的不僅是平實的生活與溫暖的感動,更有一種淡淡的悲哀。作者一路跟隨牧民的艱苦生活恐怕再不會出現了,因為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發展進步,曾順天應地、自律而慎微的遊牧生活方式會慢慢消失,不久的將來,這塊古老貧瘠又廣闊的牧場也終將被放棄。
《冬牧場》向我們傳達的是一種在“慢”中享受寧靜的精神。它告訴我們:只有靜下心來,才能體味生活;沒有什麼能抵擋時間的車輪,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感悟,讓時間緩慢而又深刻地消失……
王安憶曾說過: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我想,讀《冬牧場》這樣的文字,不僅僅是難以忘懷,更是對心靈的一種淨化,對人生的一種思索。
《冬牧場》讀書筆記4
《冬牧場》是李娟第一部長篇紀實散文,2010年她跟隨熟識的牧民居麻一家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度過了近四個月的荒野生活。在書的`後記裡她提到本書的起因是因為參與了《人民文學》的非虛構寫作計劃,也提到隨著牧民定居工程的推進,曾經順應天時、自律謹慎的遊牧生活方式正在慢慢消亡。或許不久的將來,這塊古老、貧瘠而又廣闊的牧場也將會被拋棄。
阿勒泰應該記得李娟,冬窩子也記得她。她把風雪捏在手裡攥成了故事,但在觀察這一切時又坦誠得想個孩子。她的字句像是風吹過的沙地,有種乾淨粗糙而又真實的質地。她寫新疆牧民就是誠實地與牧民一同生活、放羊、受凍,就是被戈壁灘上的風吹黑皮膚,誠實得讓人感動。
阿勒泰之於李娟就像史鐵生之於地壇。不同的是李娟在《冬牧場》裡找到了一種生活和文學更加融為一體的方式,因為長時間身處阿勒泰的冬季牧場,在嚴苛的生活環境中她主觀上已經把文學和生活的邊界模糊化,書中所述就是生活的全部,我們所見就是荒野上風雪的聲音、牛羊歸圈的聲音、煮奶茶的聲音,就是這各種聲音雜糅後的迴響。這種迴響帶著生命沉重的呼吸、不應被任何華麗過分修飾的辭藻遮蓋。
書中對牧民艱苦生活的描寫讓人印象深刻,牧民早上趕著羊群出發,在沙漠裡不吃不喝,直到天快黑透才趕回來。最冷的時候離家還有百十米時像是走不動了一樣,下了馬就地躺倒,再慢慢坐起來,抬起腿碰一碰麻木的雙腳。羊糞塊壘成的地窩子也是後來才有的,以前的哈薩克牧民的冬天就住氈房,那裡四面八方都是冬天。貧困的小孩沒有衣褲,裹一張羊皮過冬。上了年紀的牧民因為關節炎不能安眠,夜裡不時起來吃阿司匹林、卷莫合煙,即使在睡夢中也會因為病痛無意識地呻吟。路過的牧民曾對李娟說:“你覺得我們哈薩克受的罪還不夠嗎?”雖然如此艱辛,人民依然堅忍又快樂地生活,或者說唯有這樣堅忍又快樂地生活才能抵禦這樣的艱辛,才能度過這樣一個又一個的寒冬。現代生活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古老的遊牧民族,戈壁的地窩子裡有了太陽能電視,年輕人抱著手機不放,孩子們想著繼續學習以後去城裡生活,到房子裡幹活。
自然是否能夠補充人類取得的進展?是否完成了人類半途而廢或苦苦堅持的工作?當看到牧民隨著季節流轉、作家隨著時代流轉,在塵土裡成為卑微而偉大的存在,自然應該是得意的。李娟孤獨地在戈壁上尋找寫作答案,讀者孤獨地在她的敘述裡尋找人生答案,尋找一個寄託來分享情感,實現完成自我認知的夢想。“像往常一樣”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希望這片牧場上的一切在今後的時日裡能夠一直“像往常一樣”,流動不息。
《冬牧場》讀書筆記5
這是一部描寫阿勒泰遊牧民族在冬牧場生活的非虛構小說。作者把自己與哈薩克牧民一起轉場、安營紮寨、共同在冬牧場生活勞作的場景,以作家的心境、當事人的感觸、用質樸無華的文字細膩入微的,一樁樁一件件娓娓道來。讓我恍惚如臨其境,不由深深的為之動容…這對於出生並生活在新疆,時而會和哈薩克族人打交道的我來說,感覺很親切又感嘆那鑿鑿差異的深刻!
在寒冷冬季到來之前,哈薩克牧民局麻一家帶著一冬的生活所需,騎著馬趕著牛羊駱駝,緩緩的前往冬牧場,開啟了又一年艱辛而又傳統的遊牧生活。在那荒野貧瘠的土地上,生命遠比所看到、所瞭解的更結實,更頑強。人也罷、動物也罷無不竭盡所能。生存條件的惡劣,“美食”就可以慰籍,吃飽穿暖就是幸福的時刻。比之更無奈的是荒野裡的靜寂無聲,青春啊、財富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無聊至極。(這讓我多少理解了哈薩克的嗜酒者)這個等孩子們放假回家了也就可以慰籍。他們的迴歸趕走了靜寂與辛勞,帶來愛和溫暖,也帶來了對以後生活方式轉變的思慮。
這蒼穹下,還有人必須承受著那些難以承受的苦。當你在為自身物質生活非常不滿時,這本書或許可以化解你過剩的慾望,開闊你能釋然的眼界。這個社會總有多種多樣的差異,在高曠的星空下,那些靜默的存在,能不緊不慢,不慌不亂,誰也不比照誰,誰也不笑話誰,誰也不可憐誰,各有各的活法。多好!
《冬牧場》讀書筆記6
樸實的文字,如同一個友人拉家常般講述著和哈薩克牧民在冬牧場的生活。
文章的開頭講述媽媽在村裡人面前炫耀自己是個作家,村裡人看著不修邊幅的自己難以相信。瞬間就被作者的幽默和直爽所吸引,有種雖是初見,但是脾性相投,特別能聊得來的默契。
我出生南方平原,從沒有去過草原,所以多半帶著獵奇之心讀著這些故事。因為自己也有過忍受著惡劣天氣的折磨幹過農活的經歷,所以很多時候也會有代入感。
在如今濫娛樂至上重口味的快消時代,我作為被動接受訊息的人,平時接觸的也都是些媒體推送的心靈雞湯和流量雷文。所以在要開啟一段沒有wifi的長途旅途,愁著不知如何打發時間的時候,邂逅了這本書。所以,真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久久沒有遇到這樣能讓我靜下心來,沉迷之中的書了。
看了作者的故事,突然覺得自己也可以去把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寫一寫。可能作者樸實而生動的文字,就如同自己和好友同事分享自己的故事一樣到來,便有點自不量力了。
書寫記錄整理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本來就是件快樂的事情。我也時常愛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自己也覺得自己有點話嘮了。寫一寫也是件不錯的事情。
《冬牧場》讀書筆記7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種,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這綿延千里的家園,這些大地最隱秘微小的褶皺,這每一處最狹小脆弱的棲身之地……青春啊,財富啊,愛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無聲。——李娟
上個週末看到朋友圈裡一位友人發了一條狀態,提及在鳳凰讀書看到李娟專刊,因著李娟文字裡關於外婆、關於和媽媽一起做稻草人的故事而感觸落淚,而我一看到李娟的名字,便立即想起去年看過的她的《冬牧場》,急切的在評論裡跟友人推薦了這本書。
因為這個緣故想起了這本書,便想也來寫寫關於這本書的一些感觸。
《冬牧場》是李娟首部長篇紀實散文力作,記述了2010年她跟隨哈薩克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的點點滴滴。這本書並不是什麼恢弘鉅作,然而看她筆下那真真實實的生活,卻深深被震撼到。也許那種生活、那種環境、那種經歷任憑我再怎麼想象也無法完全感受到,然而她的語言已然讓我獲知了很多未曾想見的真實生活。這一生是不可能去體驗每一種生活的,能有幸從別人筆端看到另一種生活狀態也不失為一種奇妙體驗。
寒冷
我去過的最冷的地方是哈爾濱,凍得雙腳麻木,沒有任何想要說話的慾望,外出眉毛睫毛全結霜,露在外面的臉凍得沒有了感覺,照相機用不到兩分鐘便會被凍得關機。而這寒冷比起冬窩子怕只是小巫見大巫了,冬窩子冷的時候能到零下四五十度,李娟為了去冬窩子準備了行頭,下身從裡到外依次是:棉毛褲、保暖絨褲、駝毛棉褲、夾棉的不透氣的棉罩褲、羊毛皮褲;上身依次是:棉毛衣、薄毛衣、厚毛衣、棉坎肩、羽絨外套、羊皮大衣。只這陣勢便可想見那兒天氣得有多寒冷,和嚴寒做鬥爭也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兒。
資源的匱乏
處於沙漠地帶的冬窩子本身便沒有什麼可利用的資源,在那兒唯一的水源來自於雪,於是採雪便成了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事情。想象中雪水應該是純淨自然的,然而由於天旱,雪下得不多,他們採到的雪一路上和沙土、枯草和糞渣緊密團結在一起,化開後混濁不堪,鍋裡有一寸多厚的沙子,其中還有不忍細數的羊糞蛋,甚至還會出現馬糞團這樣的龐然大物,然而沙漠中也只有這樣的水可喝。另外食物也是極匱乏的,沙漠地帶無作物生長,可食用的一類是用麵粉做成的包爾沙克等食物,還有就是牧民自己養的羊肉,缺乏蔬菜可供食用,所以有很多哈薩克族孩子維生素缺乏,身體營養不均衡。想來我們所身處的地方,地理環境優越很多,大自然的饋贈也更豐富,我們所享受的其實已然很多,只是有時我們的慾望也更多。時時提醒自己多看看自己已擁有的,會不會生活得更純粹些?
與自己相處
一望無際的空曠,一片片戈壁纏繞著一片片沙丘,永無止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會不會突然生出很絕望的想法呢?因為一切似乎都是看不到頭的,往外走,幾百米幾千米後仍無任何變化,永遠是一成不變的樣子,而身邊也只有住在一起的幾個人,除了一臺勉強可看的電視,也沒有別的可供消遣的東西了,這樣的生活會不會過得突然瘋掉?可同時這樣的生活卻也是最接近自己內心的時候,這時可以真正安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聽聽內心的想法。在這個浮躁的社會里,人總是急匆匆的向前,我們停不下腳步,也根本沒有辦法靜下來,也許看看這空曠的世界,也提醒自己給自己內心留個空曠地帶,與自己相處。
生命的頑強
生活在冬窩子裡的有偉大的人類,同時還有牛羊馬貓狗等動物,冬窩子天氣嚴寒,資源匱乏,環境極其惡劣,然而即使是在這種糟糕狀況下,生命依然頑強生存著。生活給予我們的已然很多,我們要做的是相信我們是具有極其強大的適應能力的,面對生活給的磨難,要更強大的去拼搏,發揮自己的潛力面對生活給予我們的挑戰,在挑戰中被磨練得越發堅毅。
這些感觸只是最先蹦出腦海的幾個詞,想說的也不止這幾個詞,但真心非常推薦這本書。你也可以把它當作紀實作品來看,因為它寫的是最真實的生活;你可以把它當一個故事來看,因為它確實是一個故事;你也可以把它當作消遣讀物來看,因為它本身非常有趣。願愛生活的你們看完這本書更愛生活。
《冬牧場》讀書筆記8
茫茫的原野上,雪像羊毛被似的,把大地捂得嚴嚴實實的。在這寒冷的大地上,有無數的牛、羊、馬,以及牧民深入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
李娟跟隨一家哈薩克牧民去了冬牧場。《冬牧場》講的是她以自述的方式,在冬牧場度過一段荒野生活。
李娟的文字很平實,不愧為文壇清新之風。一開頭,李娟就說明了自己不是那種嚴謹,舉止優雅的作家。“我正趿著拖鞋,沿著水渠大呼小叫的跑,邊跑邊回揮棍子。”感覺一點也不像個作家。
在沙漠中即使是很廉價的東西也是寶貴的,在荒野中,加瑪帶著的一對土裡土氣又廉價的耳環在荒野的映襯下顯得光彩動人。
還一個最重要的東西————水。一望無際的沙漠,沙漠裡哪來的水呢,只能把地上的雪融化以後用,而且還是要把地上的雪渣一點一點收集起來,而雪水是有點,或者說非常髒,融化以後還要沉澱好幾遍,而沉澱後的水也看不下去,但這就是他們的生活用水,而煮一下就成了飲用水了。
在冬牧場中最重要的角色莫過於牲蓄們了。人們對牲蓄們也是十分關心。關愛的在李娟的筆下,由許多動物,但她都以彷彿跟一個和一個人說話的口吻寫他們。有因為生病而住進住院部地窩子的少先隊員,小羊。天天被居麻打的嗷嗷亂叫的梅花貓,能吃好喝好假裝努力守護地窩子的熊貓狗剛生完小狗就被人抱走了,連叫都不叫。還有到處亂跑找吃的駱駝。這些動物陪伴牧民們度過一個又一個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天。
在李娟他們的冬窩子裡有一臺電視機。這玩意兒在荒野上得有多稀罕啊!雖然訊號十分不好,充一次電需要很久,而看不了多久,又得充電。但是有了一個電視,她們就很滿足了,他們能接受到外面世界的資訊了,他們為了看電視,晚上也不點燈,大家在黑暗中一起注視著電視螢幕。
在書中有一句話出自李娟之口。“因為從小生活動盪,才更貪戀寧靜與一成不變,因為歷經暴力才更願意描述平安與溫柔,因為悲傷才敏感與喜悅”正如李娟所言,在荒野中並非沒有痛苦,只是將目光轉向了快樂。在平凡的生活中寫出不一樣的瞬間。
《冬牧場》讀書筆記9
擱置許久的書,國慶出行前將它裝入行李箱。轉輾三地(準確地講,是兩地),放慢腳步,親近自然,閒暇時光,與書為伴。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別樣的旅行體驗。
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在假期中將它看完。讀《冬牧場》的時候,不時會被作者深情而又不失節制的文字感動到。在這之前,我想像中的放牧場景應該是:風吹草地見牛羊。而真實的場景竟是:滿目天空、流雲、白雪、黃沙,再無一物。日復一日地頂著寒風,行進在漫天的雪地裡,尋找深埋雪下的那一株株枯草。那是何等的荒涼和孤獨啊!感慨的同時,不由地對牧羊人產生一種敬佩之情。
自然嚴酷,寒冬漫漫。熊貓狗生產遇上了寒流(零下42攝氏度),當母狗生下四隻小狗後,感覺到了自己狀態很危險,便關閉了產道。等捱過了艱難的那幾天,才生下了最後的四隻。在自然面前,一切的生靈都是弱小的。但它能做的就是拼勁全力,保全自己的孩子。
長夜漫漫,伴隨著寒風湧入屋內的還有小狗的慘叫,但它們一天比一天健壯。或許正如文中所述:生命遠比所看到、所瞭解的更結實,更頑強。
在牛的冬天那個章節,有一個橋段還是蠻觸人心絃的。小牛斷奶後,就再也沒能天天見到母親了。漸漸地小牛就習慣了沒有媽媽這件事,但牛媽媽卻很難習慣。偶然地一次,小牛回來的特別晚,正在被擠奶的牛媽媽一眼就認出了自己的寶寶,不顧一切奔過去聞它、舔它。但小牛無動於衷,已經不認得媽媽了。
看到這裡,還是有一絲絲地難過,雖然這是它們生命必經的歷程。談及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如此。當我們遠走他鄉,早已習慣父母不在身旁。而父母依舊將我們點滴掛心頭。正如老人家總說起的一句話:父母可以為兒女做的,兒女很難做的到。
通篇最讓我感動的地方,作者寫到“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著寒冷正在過去。”氣溫總會緩過來,一切總會過去。不由地讓我想起我當兵的那段時光,總是在心裡默默地告訴自己:看的到頭的辛苦可以堅持。
借用文中的一句話:人之所以能夠感到“幸福”,不是因為生活得舒適,而是因為生活的有希望。勉勵、鼓舞自己,在奮鬥的路上,我們一起加油!
《冬牧場》讀書筆記10
王安憶這樣說:有些人的文字你看一百遍也記不住,有些人的文字看一遍就難以忘懷。《冬牧場》就是這樣的文字,寫的是作者李娟跟隨一家熟識的哈薩克牧民深入新疆阿勒泰南部的冬季牧場、沙漠,度過的三個月的遊牧生活。
不同於以往的遊記,《冬牧場》中的作者紮紮實實地和牧民一起生活,從趕著駱駝進入沙漠的三天行程,到一起為定居搭建冬窩子,砌羊糞牆、收拾家務,再到定居後每日的放羊、採雪背雪、找馬找駱駝、繡花,作者用白描的方式將這些平實的小事一一記述,並將個性飽滿的男人、女人、小孩、男孩、女孩一一描繪,用羊、馬、駱駝、貓、狗等動物裝點,形成了一幅大漠荒野背景下的牧民生活畫卷。雖然是記錄著遊牧生活中瑣碎、平實的生活細節,但許多對自然、生命的思考如涓涓細流般浸潤著讀者的心田。
一是對自然的敬畏。《冬牧場》處處可見的對自然景緻的描寫,“大地是淺色的,無邊無際。而天空是深色的,像金屬一樣沉重、光潔、堅硬。”其中對星夜兼程的描述令我印象頗深:“同樣在滿天星斗的濃濃夜色中,我們朝著深入地平線一半的獵戶星座啟程。與此同時,月亮彎彎地掛在東方,同樣還是在行走中伴隨著太陽緩慢而威嚴地出升。太陽未出時,全世界都像一個夢,唯有月亮是真實的;太陽出來後,全世界都真實了,唯有月亮像一個夢。”那到底哪個是真實的,哪個是夢,讓我久久回味。在那樣的自然中,人們樂觀而安然地咀嚼著自然給予的饋贈,荒漠、積雪、枯草、羊糞等等,氣候環境的嚴酷、物資的匱乏逼迫人們貼地生活,“大地是最大的一塊磁石…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的一層,像皮膚緊緊貼附在大地上,一步也不敢擅離”,渺小了人的個體,卻更加反映了生命的實相,為了生存而生活,幸福反而更加真實。
二是對生命的歌頌。在描寫“冬宰”這一幕時,她雖然對親眼看到生命的結束表示難以接受,卻還是鼓起了勇氣去直視它。從宰殺前的準備工作,到宰殺時牧人的禱告,到“一匹清晨還在曠野中自在奔跑的馬兒,中午見散成堆骨肉”,“這是馬兒留給我們最後的力量,幫助我們度過長冬的力量”。讓生命以力量的形式傳導,薪火相傳,生生不息。此外,《冬牧場》描寫的牧民也都異常可愛,果敢勤勞同時愛耍酒瘋的男主人居麻,一刻不閒做活麻利卻毛手毛腳的女主人,愛幻想愛打扮渴望嫁到遠方的女孩加瑪,恰巧一起紮寨的牧民家庭成為鄰居並一起勞動吃飯共享生活物資,素未謀面的過客成為了座上賓,一個假戒指的禮物都因為顏色鮮豔而變成珍寶,一粒糖的分享都顯得格外甜蜜。
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於是便有了拓寬生命寬度的人,不同的人用彼此不同的篇章,來豐富生命的歷程,於是便有了這些故事,感謝每一個講故事的人,感謝李娟,也感謝每一個聽我講故事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