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筆記>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通用5篇)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通用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吧。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1

  87天,627英里,一個退休老人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突然決定出發,以其精神力量挽救生命垂危的老友,隨即克服大量難以想象的困難徒步穿越英格蘭,以其執著和勇氣將不可能變為現實,用實際行動塑造了一段傳奇。然而,當我們跟隨《一個人的朝聖》的作者蕾秋喬伊斯的筆觸,拋開紛雜與浮華,一步步揭開明亮的光環下所隱藏的真相時,卻漸漸發現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不僅僅是普通人中最不起眼的一個,甚至,按當下的流行說法,他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一位loser,木訥寡言的他不過是憑著一份最單純的初衷,以最為質樸的方式在回報一份埋藏在心底多年的良善與歉疚。

  人生如同一個錯綜複雜的迷宮,每個岔口的不同選擇都指向千差萬別的結果。《一個人的朝聖》的主人公是一個年過六十的退休老人哈羅德弗萊,他的一生沒有任何閃光點,沒有朋友也沒有敵人,幹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既無升遷,連最後的告別儀式都沒有,和妻子疏離,退休後更是循規蹈矩,每天重複一樣的生活,走的最遠的路就是門口到車裡。這樣的一個人,受了加油站女孩的一句關於信仰的話的刺激,開啟了他的627英里的旅程,更是一段內心的旅程。

  其實,追究他出發的動機,你會覺得,哈羅德的一生都是在封閉自己的感情,他不會表達自己的感情,所有的喜怒哀樂全都壓抑在自己的心底。母親的出走,父親酗酒,兒子的死去,和妻子的疏離,他的木訥和收攏,讓自己的一生都平淡甚至失敗。唯有一次就是和莫琳相識的那一晚,也是他做的最成功的選擇。封閉太久的感情在收到奎妮的信後,轟然倒塌,他焦灼不安,奎妮是唯一一個朋友,但單薄的文字無法表述他內心的澎湃,於是在這個時候——也許是加油站女孩隨意說出的安慰之詞,也許是突如其來的死亡穿透了他的壁壘,哈羅德決定徒步去看自己的朋友,用如此堅定的信念換來奎妮一絲求生的希望。

  627英里,不僅是用腳邁過的距離,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用心靈和回憶丈量的旅程,是真正的人生之旅。也許是當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蟄伏的思緒漸漸奔湧,那顆早已日漸麻木的心也開始悸動。也許是因為擴大的視角、開放的交流容易讓人在接受和思辨中學到更多。旅途中的哈羅德不僅漸漸讀懂了人生,學到了只追求最珍貴的親情、愛情、友誼,而放棄其他一切外物,更學會了接納自己,從而感悟到要直麵人生,瞭解它的本質,一些不能接受和理解的東西要學會理解並漸漸放棄。也正是因為自己對過去的痛苦和遺憾,不肯放手,造就了他的痛苦。

  走到最後的時候,哈羅德還是很痛苦,他一開始篤定的相信只要他一直走,奎妮就會活下去。可實際上並非這樣,奎妮即將死去的事實擺在那裡,他意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沒有他,一切都是照舊,儘管他努力過,依然無法改變結局,他的這次旅程似乎也沒了意義。不過在莫琳的陪伴下他漸漸釋然,因為一切確實有所不同了。如果說旅程改變了什麼,那不是事情的結局,而是看待世界的方式。他終於能自然的接受命運給予的一切,不再糾結於內心的痛苦,甚至讓負罪感毀了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而是學會了珍視他人和卑微的自己,去接納,去愛,更要去放下。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2

  還沒看它之前我就只是聽說,聽說故事情節感人,聽說很有生活意義,聽說是本好書…朝聖之前於我沒有很多概念,朝著自己認為很重要的目標並努力完成?忸怩的不善於表達的哈羅德遲遲不做決定,尋找下一個郵筒讓他開始遇見不一樣的風景,加油站女孩的一句話成為哈羅德決定去往貝里克郡的導火線。封閉很久的往事在行程中一點點湧現,一直逃避的自我在最後終於被找回。剛開始是自己一個人走在路上是對旅途遇到的人和事的新鮮好奇,這世上不一樣的存在,然後不小心出了名變成了一群人的“朝聖”,哈羅德在團隊中變得被動,當狂歡散盡獨自一個人面對孤獨面對狂風暴雨。同伴的離去幾盡抽掉哈羅德的信念,曾經也想過放棄回頭但也會不久後抖擻精神重新出發,這次是沉重的打擊,即使走在路上也感覺不到活著的生氣,看什麼都是一樣找不到堅持的意義,行屍走肉般完成這個當初許下的承諾。

  直至見到奎妮的那一刻也沒有使得沉重立刻被釋放,最後奎妮祥和離世的訊息又給這趟行程變得值得。哈羅德的行走還是拯救到奎妮拯救到自己和妻子的,戴維的離去一直是哈羅德和莫琳過不去的坎,經歷了心靈的救贖讓彼此重新走到一塊。有勇氣直面內心的過去,找回初心,擁抱疲倦的自己。縱然最後不是朝著自己渴望的方向,至少努力嘗試了,如果在快要到達目標時放棄了真的很可惜很遺憾。看著哈羅德走出悲痛,很是欣慰,然後就會想默默祝福他也祝福自己越來越好。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3

  《一個人的朝聖》講述了一位65歲的老人哈羅德,收到近乎20年失去聯絡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症時寫下的一封道別信,在震驚、悲痛中帶著回信去投遞,路上塵封許久的記憶零零星星不斷浮現在腦海中,走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箱,在一處加油站停歇就餐時,受到一個女孩的啟發,內心騰起一股信念,只要徒步從自己所在的英國最西南一路走到奎妮所在的最東北,那她便可以活下去。在沒有計劃、沒有手機,甚至沒有一雙徒步專用鞋子的情況下,哈羅德僅是憑藉信念歷時87天、行走627英里,克服重重困難最終來到了奎妮的身邊,見到了這位苦苦支撐等待他到來的老友,雖然這場飽含希望的徒步行走並沒有挽救奎妮的生命,甚至相見時場面令人痛心,但是此番一個人的朝聖既是結束亦是開始。

  這一路,是發現自我的道路。當用一個窗簾隔開室內與外界的連線,整個人呆坐在一把椅子上,一坐一整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錯過的不只是鳥語花香,還有人生的各種可能性。是奎妮的這封來信促使哈羅德走出家門,起初只是覺得回信的分量太輕便不斷的走到下一個郵箱,後來當察覺到了內心的舒暢,體會到了自由的味道,尤其是萌生強烈的信念時腳下的步伐便更加堅定。這一路風餐露宿、食不果腹,哈羅德在行走的過程中欣賞著身邊的美景,學會了辨識種類繁多的植物,掌握了透過日月星辰判斷天氣、方向和時間。一路上,哈羅德由最初的與他人說話含糊不清到可以侃侃而談,目光從躲躲閃閃到可以坦然直視。一路上,哈羅德一直在和自己的身體做鬥爭,學著讓身體和勞累、疼痛達成和解。一路上,哈羅德一直和肯定、否定兩種不同的聲音做鬥爭,在回憶帶來的痛苦與現實中的艱難雙面夾擊的情況下,他絕望到幾近放棄,卻又再次出發。

  這一路,是自我救贖的道路。哈羅德有一個不幸的童年,父親酗酒、母親不帶一點眷戀的離開了這個沒有溫度的家,隨後父親帶不同的女人來家裡廝混,在他剛剛年滿16歲時又被父親趕出家門,這使得他的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怯懦、敏感、內向。當兒子戴維出生後他實際滿心歡喜,卻不懂得該如何去愛,他羞於在兒子面前直接表達情感和愛意,總是顯得冷漠、自私,甚至冷血。在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時,他的第一反應會是像鴕鳥一樣躲避。在戴維自殺後,他陷入到了深切的自責與悔恨中。一次酗酒後他去釀酒廠砸了兇殘老闆保留的母親遺物,是他唯一的好友奎妮為他頂罪,但是他卻沒有勇氣站出來說出真相,在奎妮被解僱離開時,也沒說過一句對不起,亦或是謝謝。當無法面對這些時,遺忘便成了最好的止痛藥,正是這一路的行走讓自己內心的愛意再度湧出,雖然痛苦但是能夠直面曾經的錯誤,漸漸平靜的接受自己。

  這一路,是愛迴歸的道路。哈羅德與莫琳曾經也是一對恩愛的夫妻,在兒子戴維自殺後,雙方都難以承受那份撕心裂肺的痛楚,由最初的不斷爭吵到最後的形同陌路。當恨與責備成了常態,愛不但不會再次出現還會被忘卻。在哈羅德最初離開家時,莫琳對這一瘋狂的舉動表示不理解,憤怒、焦慮、不安,後來經過認真的思考內心逐漸平靜下來,發現了那些過錯原來不只是出現在對方身上,發覺了哈羅德對兒子和自己深沉、細微的愛意。於是莫琳由客房搬回了主臥,重新整理了衣櫃,將兩人的衣服相互搭配並掛在了一起。點瓜種豆,再次將荒廢的菜園子打理的生機勃勃。拂去歲月的蒙塵,原來自己內心深處對丈夫依舊充滿了愛意。哈羅德在這一路的走走停停之間,大腦不斷由一個個昔日的生活片段填充,他對妻子和兒子的愛逐漸復甦,是生活的苦難遮擋了最溫情的記憶。

  掩卷而思,感覺自己也跟隨著哈羅德的腳步行走,靈魂也隨著他的救贖得到了淨化。哈羅德,一個性格上有缺陷的普通人,就是憑藉一個讓眾人看來近乎瘋狂、妄想的信念,給自己、妻子的生活帶來了重生,也促使奎妮和死神做著頑強的鬥爭。這一路,與其說是一個人的.朝聖,不如說是芸芸眾生行走在人生道路上去朝聖的一個縮影,信念有可能成就一番事業,實現一個夢想,踐行一句諾言,履行一份責任,亦或是扮演好一個角色等等。人生這條朝聖路充滿著未知,需要勇氣,去面對悲歡離合甚至天災人禍;人生這條朝聖路充滿著孤獨,需要智慧,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學會在眾說紛紜中堅持判斷、學會拒絕誘惑不忘初心;人生這條朝聖路充滿著平淡,需要激情,給漫長、平凡的歲月不斷賦予色彩和意義。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4

  從一開始看到書名以為又是什麼雞湯文到開始看,一開始挺無聊,因為很多事情都只是個引子都沒有講清楚,有些雲裡霧裡的,到最後一切真相大白,還是挺難想到的。

  但是這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哈羅德一路上的過程,既包括他一個人的徒步路途也包括他和莫琳在這之中的心路歷程。深深地被哈羅德途中一邊走一邊遇到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學習新的對待生命的方式,不斷回憶找尋會最初的熱情和愛。就像書中一開始的一句話,旅行有時會毀掉一段婚姻,有時會拯救一段婚姻。毫無疑問,哈羅德是第二種。

  這本書也常常給我兩種不同的矛盾的感覺。一方面會感覺場景和心路歷程等等都很真實,很實在,尤其是對於哈羅德和莫琳心理變化的描寫簡直是人之常情。但另一方面令我感到矛盾的是書中所描寫的社會環境背景,裡面不同的人的故事的複雜多樣,對待哈羅德大多都是那種對待陌生人沒有防備的態度讓人有些難以接受。並非說人性本惡,而是就我所處的社會環境而言,沒有多麼不友善吧但也沒有這麼人間大同吧……所以說,這就是寫作的藝術效果?亦或者說真的有人在過著這種我想象不到的生活?

  總而言之,還是喜歡裡面對於哈羅德一個人徒步時候路途中植物環境的描寫和哈羅德與莫琳兩個人不斷變化的心路歷程,真的是人之常情,深入人心的感覺。

  一個人的朝聖讀書筆記5

  《一個人的朝聖》講的是哈羅德收到一封年輕時女同事奎妮的來信,得知其病重,將不久於人世。哈羅德內心十分悲傷,一段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對話,讓這個老人決定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步行跨越大半個英國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獨自困難前行的過程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時回憶了許多關於因抑鬱而自殺的兒子戴維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時候的往事。在哈羅德獨自走完這一段旅程之後,妻子莫林對於戴維的往事也放下了許多,兩人最後能夠鼓起勇氣,理解孩子已經離去的事實。

  哈羅德的童年並不快樂,導致他從小性格孤僻,不願意同人打交道。哈羅德·弗萊是個高大的男人,卻一輩子彎著腰生活。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如他所願,連告別會也沒有舉行。這個可憐的男人,其實都生活在我們心中。大家的內心裡或許都有那個一個膽怯的自己,不自信,而且有著讓自己深深後悔的事情。

  哈羅德和莫林的生活自從兒子戴維自殺之後,再也沒有開心過。莫林搬去了其他的房間,房子里拉起來厚厚的窗簾,夫妻之間越來越沉默的對話。兩個人都在懲罰自己,兩個人都沉浸在失去兒子的痛苦之中。

  奎妮是一個人哈羅德踏上心靈朝聖旅途的一個契機。對於一個65歲的老人而言,他平常走路最遠的距離也只但是是從家走到停車場,而此時這個老人卻決定獨自一人踏上那麼漫長的一段旅途。

  起初,哈羅德的身體經不起這樣大強度的長途跋涉,但是內心的意念在不斷的堅持著他。而在這漫漫旅途中,哈羅德那些封存已久不願想起的回憶一件件湧出。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讓他不斷去審視自己,淨化心靈,打破了自己心靈的桎梏與對兒子的愧疚還有對奎妮友情的回饋。

  書中讓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也是我在這一個暑假最有體會的):“也許當你走出車門真真切切用雙腿走路的時候,綿延不絕的土地並不是你能看到的事物。”